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灯盏花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1
作者 焦蓉 赵静 +5 位作者 关德军 刘敏 马晓甜 刘科新 曹妍 徐荣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5年第5期171-178,共8页
为明确云南省灯盏花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集具有典型叶斑病症状的灯盏花病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观察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基于rDNA-ITS,LSU和Act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 为明确云南省灯盏花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集具有典型叶斑病症状的灯盏花病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观察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基于rDNA-ITS,LSU和Act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原菌可使灯盏花产生近圆形褐色轮纹叶斑症状,纯化菌落为灰绿色,菌丝白色至灰褐色;分生孢子器棕褐色,球形或扁球形,大小61.54~91.68μm×106.31~173.84μm;分生孢子单细胞卵圆形或椭圆形,透明无隔膜,具油滴,大小4.87~7.39μm×1.55~4.26μm。结合形态学特征及rDNA-ITS,LSU和Act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Didymella segeticola,其菌丝生长最适条件为以淀粉为碳源、以牛肉膏为氮源,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6~8,在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SA,致死温度为72℃(水浴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 叶斑病 亚隔孢壳属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叶片数调控基因磷酸蛋白酶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2
作者 方所艳 朱琴 +5 位作者 杨云会 关德军 张尚林 宋家瑶 张旭高 和四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2-1219,共8页
【目的】探究灯盏花叶片数相关基因磷酸蛋白酶1(EbPP1)的功能,为揭示灯盏花叶片数目和开花时间分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从灯盏花叶片克隆EbPP1基因,将其构建至植物过表达载体RP101。用蘸花法侵染刚抽薹拟南芥植株进行异源表达,通过... 【目的】探究灯盏花叶片数相关基因磷酸蛋白酶1(EbPP1)的功能,为揭示灯盏花叶片数目和开花时间分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从灯盏花叶片克隆EbPP1基因,将其构建至植物过表达载体RP101。用蘸花法侵染刚抽薹拟南芥植株进行异源表达,通过筛选获得若干株T_(1)、T_(2)、T_(3)代拟南芥阳性植株。最后统计T_(3)代阳性植株叶片数目和开花时间,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qPCR)检测EbPP1表达量,并测定拟南芥植株内源激素含量。【结果】成功克隆全长EbPP1基因,并构建该基因的重组过表达载体RP101-GFP-EbPP1。在拟南芥中实现稳定的遗传转化,于T_(3)代中获得24株阳性EbPP1转基因植株,并对T_(3)代阳性植株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RT-qPCR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中EbPP1基因过量表达,其表达量从野生型的1.034增加至136.330;转基因拟南芥在表型上呈现出叶片数增多、开花时间延迟的特征;通过LC-MS定量测定植株内源激素含量显示,T_(3)代转基因拟南芥中吲哚-3-甲酸(ICA)和赤霉素24(GA24)等多种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其中生长素前体物质L-色氨酸(TRP)尤为显著,达到野生型的3倍。【结论】本研究成功在拟南芥植株中异源表达EbPP1基因,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拟南芥中叶片数增多,EbPP1基因表达量增高,内源激素含量升高。表明EbPP1可能通过调控植物激素水平,进而影响灯盏花叶片数目和开花时间。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灯盏花叶片数目发育相关机制和开花分子机理奠定基础,也为选育高品质灯盏花新品种提供一定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 磷酸蛋白酶1 拟南芥 遗传转化 植物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小麦和萝卜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田涛 关德军 +3 位作者 周文忠 钟汝艳 李河 施娴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2-259,264,共9页
从化感作用角度筛选适宜与灯盏花进行间作、套作、轮作的农作物,从而为解决灯盏花连作障碍、建立合理的灯盏花间作、套作、轮作体系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水提法制备灯盏花根、茎、叶浸提液,每种浸提液设4个浓度梯度[0(CK)、0.05、0.10、0.... 从化感作用角度筛选适宜与灯盏花进行间作、套作、轮作的农作物,从而为解决灯盏花连作障碍、建立合理的灯盏花间作、套作、轮作体系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水提法制备灯盏花根、茎、叶浸提液,每种浸提液设4个浓度梯度[0(CK)、0.05、0.10、0.15 g/mL],研究灯盏花不同部位水浸液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萝卜(Raphanus sativus)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灯盏花根、茎、叶水浸提液对小麦和萝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幼苗生理均有较强的化感作用,且化感作用强度随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灯盏花根、叶水浸提液对萝卜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苗长的影响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双重效应;灯盏花各部位水浸提液对小麦、萝卜化感作用的排序分别为叶=茎>根、根>茎>叶;灯盏花根、茎、叶水浸提液对小麦、萝卜的综合化感指数均为负值,综合化感效应强度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综合来看,小麦比萝卜更适宜与灯盏花进行间作、套作、轮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 水浸提液 化感效应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对4种作物的化感效应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田涛 关德军 +3 位作者 杨梅 钟汝艳 卢丙越 孟衡玲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87-2095,共9页
【目的】从化感作用角度筛选适宜与灯盏花进行间套轮作的农作物,为解决灯盏花连作障碍,建立合理的灯盏花间套轮作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提法制备灯盏花根、茎、叶浸提液,每种浸提液设3个浓度梯度(0.05、0.10和0.15 g/mL),以... 【目的】从化感作用角度筛选适宜与灯盏花进行间套轮作的农作物,为解决灯盏花连作障碍,建立合理的灯盏花间套轮作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提法制备灯盏花根、茎、叶浸提液,每种浸提液设3个浓度梯度(0.05、0.10和0.15 g/mL),以蒸馏水为对照,研究灯盏花不同部位浸提液对辣椒(Capsicum annuum)、玉米(Zea mays)、水稻(Oryza sativa)和青菜(Brassica chinensis)的化感效应。【结果】灯盏花根、茎、叶浸提液对辣椒、玉米、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综合化感效应强度随着水浸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灯盏花叶浸提液对辣椒种子发芽指数呈低促高抑的双重效应。0.15 g/mL根浸提液处理下,辣椒、玉米、水稻和青菜的幼苗根长分别较对照显著下降75.78%、77.79%、82.24%和69.75%(P<0.05,下同)。低浓度根浸提液可显著增加青菜幼苗苗长,0.05 g/mL处理的青菜苗长较对照显著增长60.34%。4种作物对灯盏花化感作用的敏感性程度为辣椒>水稻>玉米>青菜。灯盏花各部位水浸液对4种作物的化感作用强弱整体表现为地上部>地下部。【结论】青菜和玉米较适宜进入灯盏花轮作体系中,以缓解灯盏花连作障碍,该结论与实际种植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 水浸提液 化感作用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