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兽药学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认识与利用植物防治动物疫病及其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国内外对该领域研究在不断增加,开展该领域的文献分析对于指导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以1986~2016年30年间Web of Science核心文集收录的文献...民族兽药学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认识与利用植物防治动物疫病及其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国内外对该领域研究在不断增加,开展该领域的文献分析对于指导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以1986~2016年30年间Web of Science核心文集收录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Web of Science在线工具和HistCite软件对民族兽药学文献进行详细的分析。获得了该领域研究核心作者、重点期刊、研究的机构、影响力较高的国家(地区)和研究的热点等,得到了该领域的引文编年图。30年来民族兽药学每年的文献量及引用频次都在增加,学科发展主要集中在印度、巴基斯坦、南非、巴西等国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植物科学、民族药物学、兽药科学、药物综合补充等方面。通过对民族兽药学30年文献总结和讨论,为民族兽药学科的发展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展开更多
目的:旨在分析大理白族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滇红玫瑰在发酵过程中提取物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变化。方法: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进行调查确定了药食同源玫瑰品种,以模仿传统的玫瑰糖发酵工艺为研究对象,利用DPPH和ABTS+法评价...目的:旨在分析大理白族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滇红玫瑰在发酵过程中提取物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变化。方法: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进行调查确定了药食同源玫瑰品种,以模仿传统的玫瑰糖发酵工艺为研究对象,利用DPPH和ABTS+法评价不同糖比例和发酵时间发酵滇红玫瑰提取物(Fermented Rosa rugosa‘Dianhong’,FDR)的抗氧化活性,建立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模型(NO抑制率)评价提取物抗炎活性,并将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种玫瑰被当地用做药食同源植物,其中滇红玫瑰的使用频率值(f)最高。滇红玫瑰经鲁氏酵母发酵的过程中,FDR-2(35%红糖、65%花瓣)和FDR-3(25%红糖、75%花瓣)的酚类物质含量(总黄酮、总酚)、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NO抑制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在发酵7 d时以上指标均达到最高值,即与发酵前相比能够显著(P<0.05)增加酚类物质含量,提高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以及NO生成抑制率。然而,FDR-1(50%红糖、50%花瓣)在发酵后,酚类物质含量(总黄酮、总酚)、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NO抑制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发酵滇红玫瑰提取物酚类物质含量与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NO抑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发酵滇红玫瑰在红糖比例为25%~35%,发酵时间为7 d时,酚类物质含量最高,抗氧化和抗炎能力最强。展开更多
从云南昆明地区的开菲尔粒中分离得到K2、Z7-1和Z8-4菌株,3株菌发酵产物可产生愉悦的花果香味。在基因组重测序基础上,分析菌株K2、Z7-1、Z8-4与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LMA-244基因组相似度,DNA杂交分析相似度分别为99.50%、99.40%...从云南昆明地区的开菲尔粒中分离得到K2、Z7-1和Z8-4菌株,3株菌发酵产物可产生愉悦的花果香味。在基因组重测序基础上,分析菌株K2、Z7-1、Z8-4与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LMA-244基因组相似度,DNA杂交分析相似度分别为99.50%、99.40%、99.50%;平均核酸一致性分析,相似度分别为98.66%、98.65%、98.68%。结合形态特征和2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K2、Z7-1和Z8-43株菌均鉴定为白地霉。利用基因本体论、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直系同源簇等数据库对白地霉K2进行基因功能注释,注释基因中40.74%与细胞组成相关,47.54%与生物过程相关,11.73%与分子功能相关。KEGG代谢途径分析发现萜类合成的相关基因,白地霉K2具有合成挥发性香味成分的遗传基础。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白地霉K2菌株的发酵液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共检出5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3-蒈烯、α-蒎烯和对伞花烃呈花香,L-α-松油醇呈松木香,4-萜烯醇、(-)-4-萜品醇呈丁香味,乙酸α-松油酯呈清甜香。推测白地霉是开菲尔酸奶香味物质的重要贡献菌株。本研究为白地霉K2用于发酵乳制品及其他发酵食品提供了理论基础。展开更多
文摘民族兽药学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认识与利用植物防治动物疫病及其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国内外对该领域研究在不断增加,开展该领域的文献分析对于指导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以1986~2016年30年间Web of Science核心文集收录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Web of Science在线工具和HistCite软件对民族兽药学文献进行详细的分析。获得了该领域研究核心作者、重点期刊、研究的机构、影响力较高的国家(地区)和研究的热点等,得到了该领域的引文编年图。30年来民族兽药学每年的文献量及引用频次都在增加,学科发展主要集中在印度、巴基斯坦、南非、巴西等国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植物科学、民族药物学、兽药科学、药物综合补充等方面。通过对民族兽药学30年文献总结和讨论,为民族兽药学科的发展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文摘目的:旨在分析大理白族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滇红玫瑰在发酵过程中提取物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变化。方法: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进行调查确定了药食同源玫瑰品种,以模仿传统的玫瑰糖发酵工艺为研究对象,利用DPPH和ABTS+法评价不同糖比例和发酵时间发酵滇红玫瑰提取物(Fermented Rosa rugosa‘Dianhong’,FDR)的抗氧化活性,建立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模型(NO抑制率)评价提取物抗炎活性,并将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种玫瑰被当地用做药食同源植物,其中滇红玫瑰的使用频率值(f)最高。滇红玫瑰经鲁氏酵母发酵的过程中,FDR-2(35%红糖、65%花瓣)和FDR-3(25%红糖、75%花瓣)的酚类物质含量(总黄酮、总酚)、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NO抑制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在发酵7 d时以上指标均达到最高值,即与发酵前相比能够显著(P<0.05)增加酚类物质含量,提高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以及NO生成抑制率。然而,FDR-1(50%红糖、50%花瓣)在发酵后,酚类物质含量(总黄酮、总酚)、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NO抑制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发酵滇红玫瑰提取物酚类物质含量与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NO抑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发酵滇红玫瑰在红糖比例为25%~35%,发酵时间为7 d时,酚类物质含量最高,抗氧化和抗炎能力最强。
文摘从云南昆明地区的开菲尔粒中分离得到K2、Z7-1和Z8-4菌株,3株菌发酵产物可产生愉悦的花果香味。在基因组重测序基础上,分析菌株K2、Z7-1、Z8-4与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LMA-244基因组相似度,DNA杂交分析相似度分别为99.50%、99.40%、99.50%;平均核酸一致性分析,相似度分别为98.66%、98.65%、98.68%。结合形态特征和2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K2、Z7-1和Z8-43株菌均鉴定为白地霉。利用基因本体论、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直系同源簇等数据库对白地霉K2进行基因功能注释,注释基因中40.74%与细胞组成相关,47.54%与生物过程相关,11.73%与分子功能相关。KEGG代谢途径分析发现萜类合成的相关基因,白地霉K2具有合成挥发性香味成分的遗传基础。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白地霉K2菌株的发酵液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共检出5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3-蒈烯、α-蒎烯和对伞花烃呈花香,L-α-松油醇呈松木香,4-萜烯醇、(-)-4-萜品醇呈丁香味,乙酸α-松油酯呈清甜香。推测白地霉是开菲尔酸奶香味物质的重要贡献菌株。本研究为白地霉K2用于发酵乳制品及其他发酵食品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