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安全背景下云南跨境民族语言教育问题研究——以德宏傣族为例
1
作者 邓桦 施艳林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29-132,共4页
云南跨境民族语言教育在保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以云南跨境民族的德宏傣族为例来研究跨境民族语言教育问题,从家庭语言教育、学校语言教育和宗教语言教育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德宏傣族语言教育的现状,针对德宏傣族家庭语言教... 云南跨境民族语言教育在保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以云南跨境民族的德宏傣族为例来研究跨境民族语言教育问题,从家庭语言教育、学校语言教育和宗教语言教育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德宏傣族语言教育的现状,针对德宏傣族家庭语言教育观念模糊、学校双语教育开展面临的困难及宗教语言教育存在境外渗透的威胁等三方面提出要发挥家庭语言教育的先导性作用、学校语言教育注重培养多元文化教育的人才及有效监管宗教语言教育规避文化安全风险的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安全 跨境民族 德宏傣族 语言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心理和谐与生活质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罗鸣春 谷雨 +2 位作者 倪晓昉 付粉杰 高媛 《中国健康教育》 2014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心理和谐与生活质量关系。方法在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抽取1758名成人被试,应用民族成年人心理和谐量表(MHS-EA)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进行测试。结果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心理和谐总体水... 目的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心理和谐与生活质量关系。方法在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抽取1758名成人被试,应用民族成年人心理和谐量表(MHS-EA)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进行测试。结果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心理和谐总体水平[(3.67±0.54)分]处在不确定到基本和谐区间内;31.40%的居民心理和谐程度较高;57.20%的居民心理和谐水平处于"不确定"到"基本和谐"之间;另有11.40%的居民心理不和谐。生活质量总均分[(3.30±0.49)分]处在"一般"到"较好"区间内,9.50%的居民生活质量评定为"好"和"极好",86.18%评为"一般",4.32%评为"差"和"极差"。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汉族的心理和谐水平和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少数民族;民族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和谐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01),心理和谐总均分与生活质量总均分相关最高(r=0.61,P<0.001);心理和谐总均分是生活质量最有力的预测指标。结论云南少数民族居民心理和谐水平接近基本和谐,生活质量评分处于一般水平,两者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生活质量与心理和谐显著相关;促进民族居民心理和谐可以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居民 心理和谐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民族居民应对方式与心理和谐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罗鸣春 邓梅 +2 位作者 高俊 付粉杰 高媛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5-157,共3页
目的探讨边疆民族居民应对方式与心理和谐关系。方法在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抽取1758名成人,应用民族成年人应对方式量表(CSS-EA)和民族成年人心理和谐量表(MHS-EA)进行测试。结果云南民族成年人优先采用问题解决取向的应对方式,其... 目的探讨边疆民族居民应对方式与心理和谐关系。方法在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抽取1758名成人,应用民族成年人应对方式量表(CSS-EA)和民族成年人心理和谐量表(MHS-EA)进行测试。结果云南民族成年人优先采用问题解决取向的应对方式,其次是中庸处世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求助、回避、发泄的应对方式。男性较多地采用问题解决、中庸处世、回避、发泄的应对方式;女性较多地采用求助、幻想、忍耐等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云南民族居民心理和谐总体水平(3.67±0.54分)处在不确定到基本和谐区间内;31.40%的民族居民心理和谐程度较高;57.20%的居民处于不确定到基本和谐区间;另有11.40%的居民心理不和谐。高和谐组在中庸处世、问题解决维度上的得分高于低和谐组,而且问题解决、中庸处世分数与心理和谐分数正相关。低和谐组在发泄、回避、忍耐三维度得分高于高和谐组,发泄、回避、忍耐均与心理和谐水平负相关。结论问题解决取向、中庸应对方式对心理和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发泄、回避、忍耐这类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和谐有消极的阻碍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及时有效地解决处理好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有效促进民众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成年人 应对方式 心理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民族高校大学生“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秦超 王昕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0-154,共5页
近年来,众多高校积极开展"慕课+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学习者的混合学习行为成为研究热点。文章从学生视角出发,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以地方某民族高校1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方民族高校大学生混合式学习的行为... 近年来,众多高校积极开展"慕课+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学习者的混合学习行为成为研究热点。文章从学生视角出发,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以地方某民族高校1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方民族高校大学生混合式学习的行为类型和特征。研究显示,多数学生对新教学模式有较高接纳性,伴有功利型和内生型两种学习动机。高接纳性和多样的学习动机并不能支持学生保质保量完成线上和线下学习任务。学生的线上学习行为基于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可形成四种学习类型,线下学习行为可分为参与型和回避型。学生认为,自制力、主动参与学习、自学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是混合式学习者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课+翻转课堂” 混合式学习 学习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 被引量:25
5
作者 普丽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50,共5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逐步增强。云南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特殊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逐步增强。云南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特殊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为了应对中国文明转型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急剧流变消失的现实,必须加强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当务之急是引入学校教育,并构建多种形式的教育传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传承模式 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理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罗利群 吴洪亮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80-82,共3页
当代国外社会发展理论逐步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民族职业教育应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关注民族职业教育的"工具理性"层面,同时应突出其"价值理性"层面,民族职业教育应担负起... 当代国外社会发展理论逐步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民族职业教育应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关注民族职业教育的"工具理性"层面,同时应突出其"价值理性"层面,民族职业教育应担负起双重使命,既要"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还要"促进民族地区人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人的可续性发展服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职业教育 教育“工具理性” 教育“价值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以云南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明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6-80,共5页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不仅没有成为人们相互联系的阻力,反而成为增进不同民族之间、不同语言系统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相互了解的潜在资源与内在动力,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产生内推力。云南少数...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不仅没有成为人们相互联系的阻力,反而成为增进不同民族之间、不同语言系统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相互了解的潜在资源与内在动力,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产生内推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成为经济和谐发展的思想源泉和推动力,成为民族平等和保障人权的基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蕴含的传统知识和智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 文化多样性 和谐文化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基于文化传承视角 被引量:13
8
作者 普丽春 费洋洋 赵伦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7-126,共10页
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逐渐走向常态化,民族地区学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传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应然之意,而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 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逐渐走向常态化,民族地区学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传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应然之意,而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立足民族地区学校的现实禀赋和文化传承的生发动力,积极探索通过文化传承促进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提要义与保障机制,是新时代赋予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民族地区学校 文化传承 保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头堡建设中云南跨境民族的文化交往与安全 被引量:12
9
作者 普丽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6,共5页
云南地处东亚大陆与东南亚、南亚的结合部,是中国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之一,也是中国跨境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在实施桥头堡建设战略和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中,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边境贸易的进一步繁荣,云南跨境民族在节日互动... 云南地处东亚大陆与东南亚、南亚的结合部,是中国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之一,也是中国跨境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在实施桥头堡建设战略和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中,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边境贸易的进一步繁荣,云南跨境民族在节日互动、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加强,不断提升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同时也面临境外宗教渗透有增无减、境外一些势力利用民族文化进行文化渗透的宣传日益加强、跨境事实婚姻增加带来的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头堡建设 云南跨境少数民族 文化交流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社会资本与高等教育选择的关系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贵忠 《当代教育论坛》 2012年第3期112-117,共6页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权利、机会等资源分配和再分配问题,尤其是分配标准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不同层次的家庭拥有的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产生的影响是迥异的。家庭社会资本能够作...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权利、机会等资源分配和再分配问题,尤其是分配标准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不同层次的家庭拥有的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产生的影响是迥异的。家庭社会资本能够作为家庭代际关系资本转移的桥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文章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理论为指导,从家庭社会资本的维度出发,通过实证分析可知,家庭社会资本对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分配方面有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社会资本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机会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理财思想的起源及其表现形式 被引量:3
11
作者 普卫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4-97,共4页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其生存环境社会和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原始记事方法逐步形成和发展了理财思想观念。对其起源的社会背景和表现的方式进行探讨,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将起...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与其生存环境社会和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原始记事方法逐步形成和发展了理财思想观念。对其起源的社会背景和表现的方式进行探讨,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将起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理财思想 起源与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和谐与感激和幸福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鸣春 陈家敏 +1 位作者 常敬 和仕杰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16-919,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相关因素,明确幸福感、感激与心理和谐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云南某民族大学500名学生施测,采用总体幸福测验(GHT)、感激问卷(GQ-6)、民族成年人心理和谐量表(MHS-EA)对其进行调查。... 目的探讨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相关因素,明确幸福感、感激与心理和谐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云南某民族大学500名学生施测,采用总体幸福测验(GHT)、感激问卷(GQ-6)、民族成年人心理和谐量表(MHS-EA)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幸福感与心理和谐水平呈正相关(r=0.597,P<0.01),感激与心理和谐呈显著正相关(r=0.428,P<0.01),感激与幸福感水平越高,则心理和谐水平就越高。回归分析表明,幸福感(β=0.506,P<0.001)和感激(β=0.218,P<0.001)能够显著预测心理和谐水平,可解释心理和谐39.30%的方差变异,幸福感和感激可作为预测心理和谐的重要变量。结论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感激与幸福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和谐 感激 总体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院校汉语国际推广的教育使命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育萍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1X期2-4,共3页
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民族院校的教育使命。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进行汉语国际推广有其天然的文化优势和历史的时代动因,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发扬的典范,有利于世界各国对中国文明的解读。... 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民族院校的教育使命。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进行汉语国际推广有其天然的文化优势和历史的时代动因,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发扬的典范,有利于世界各国对中国文明的解读。因此,提出正确的民族院校汉语国际推广策略,加大民族院校汉语国际推广力度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汉语国际推广 动因 优势 举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量感知分组化策略的认知机制及神经基础
14
作者 潘运 杨环瑜 +1 位作者 朱俊 贾良智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分组化作为数量感知重要策略之一,具有感数和计数的特征,影响个体的算术能力。尽管已有研究表明知觉分组与数量感知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多从空间或时间各自单向关系考察数量感知的分组化现象,忽视了知觉分组的内外部线索以及共享相同量级... 分组化作为数量感知重要策略之一,具有感数和计数的特征,影响个体的算术能力。尽管已有研究表明知觉分组与数量感知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多从空间或时间各自单向关系考察数量感知的分组化现象,忽视了知觉分组的内外部线索以及共享相同量级系统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维度在数量感知分组化策略中产生的作用,且分组化策略的心理-生理机制迄今尚不清楚。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以知觉分组为切入点,拟综合采用行为测量、ERP、fMRI等技术,系统探讨不同量级系统维度对数量感知分组化策略影响的认知机制及神经基础,深入揭示知觉分组在数量感知分组化形成中的作用,以期更系统地回答数量感知分组化策略的实质及其心理-生理机制,为实现高效率数学学习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感知 分组化策略 分组线索 量级理论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能孤独症自我加工的机制与干预
15
作者 周爱保 袁月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2,共11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神经性发育障碍,核心特征之一是社会性交流困难,该症状背后的机制长期以来尚不清楚。理解自我是理解他人的基础,自我是社会认知的核心,自我加工异常可能是ASD社会性交流障碍的关键...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神经性发育障碍,核心特征之一是社会性交流困难,该症状背后的机制长期以来尚不清楚。理解自我是理解他人的基础,自我是社会认知的核心,自我加工异常可能是ASD社会性交流障碍的关键原因。鉴于此,本研究以拥有感为切入点,通过自我加工系列实验,结合行为、眼动、皮肤电和脑电等多模态数据,探索ASD行为和脑神经的自我加工机制,试图揭示ASD儿童自我加工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基于脑神经的可塑性进行ASD儿童自我加工认知神经干预训练,分析ASD儿童自我认知训练对其社交能力的影响,进而构建ASD儿童的自我加工对其社交能力影响的多模态模型,提供临床诊断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形成干预治疗的策略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认知 自我参照 孤独症谱系障碍 拥有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 被引量:81
16
作者 黄希庭 郑涌 +2 位作者 罗鸣春 苏丹 陈本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198,共5页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进行调查和评估,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遵循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编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问卷;采用横断面时点调查,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通过对全国35所高校5 058名大学生样本进行...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进行调查和评估,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遵循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编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问卷;采用横断面时点调查,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通过对全国35所高校5 058名大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初步获得了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和特点的系统资料。基于调查与评估结果,提出了有效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服务需要 横断面调查 需要评估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ACK视域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济军 陈磊 +3 位作者 李晓庆 谢非 杨继琼 曹培杰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8-123,共6页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亟需提高,TPACK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框架。该文基于跨越式课题,设计了教师TPACK专业发展混合式培训和指导方案,采用面对面培训和基于网络的研修方式,通过三年的项目实施,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信...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亟需提高,TPACK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框架。该文基于跨越式课题,设计了教师TPACK专业发展混合式培训和指导方案,采用面对面培训和基于网络的研修方式,通过三年的项目实施,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研能力、学生测评以及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跨越式课题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TPACK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TPACK 跨越式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开发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被引量:25
18
作者 罗平 和少英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6,共7页
西双版纳傣族园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傣族文化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现;傣族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澜沧江、湄公河国际黄金水道的咽喉之地;特有的热带雨林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傣族园独具竞争力和发展潜能。在旅游开发进程中,傣族... 西双版纳傣族园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傣族文化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现;傣族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澜沧江、湄公河国际黄金水道的咽喉之地;特有的热带雨林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傣族园独具竞争力和发展潜能。在旅游开发进程中,傣族园实行了“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使傣族文化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调适。如何协调好傣族园公司与农户、与佛寺、与旅游主管部门等的关系,以正确处理好追求经济利益的眼前目标和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远景目标的关系,使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重要紧迫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傣族园 旅游开发 民族文化 保护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学前教育共生发展现状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杨晓萍 沈爱祥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22,共10页
县域学前教育共生发展是以幼儿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公平与质量发展为核心主线,以异质园所间的共生关系及其交互过程为载体,以优质均衡为发展旨向的新型发展理念与路径。本研究基于共生理论构建了由共生园所、共生关系、共生界面、共生... 县域学前教育共生发展是以幼儿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公平与质量发展为核心主线,以异质园所间的共生关系及其交互过程为载体,以优质均衡为发展旨向的新型发展理念与路径。本研究基于共生理论构建了由共生园所、共生关系、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共生效益等要素构成的县域学前教育共生发展模型,并对3个样本县913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各样本县域对其共生园所、共生环境、共生关系、共生界面等要素的协调整合程度均不理想,共生性要素“受抑”明显,致使其潜在的共生交互价值处于“钝感”状态,县域学前教育系统共生发展水平较低。与此同时,不同县域学前教育发展的共生环境、共生关系、共生界面及共生效益存在显著差异。县域教育管理部门应重视学前教育发展的共生性,积极践行共生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共生型治理机制,强化对共生过程的动态监护,优化共生界面,提高共生效能,实现域内异质园所的和合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发展 教育均衡 县域学前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构建民族和谐校园 被引量:8
20
作者 姚孟春 普丽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7-160,共4页
科学分析民族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探索教育管理的方法和途径,是构建民族和谐校园的重要一环。因此,应着力从创新教育管理工作理念,拓展教育管理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实施工作目标责任管... 科学分析民族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探索教育管理的方法和途径,是构建民族和谐校园的重要一环。因此,应着力从创新教育管理工作理念,拓展教育管理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实施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等方面入手,不断改进和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 教育管理 和谐校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