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而今迈步从头越——写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20周年之际
1
作者 赵世林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13-15,共3页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正值20岁生日时,随着学校的更名,学报有了新的名称,赋予了新的意义: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学报。认真总结20年的办刊经验,坚持刊物的特色和品位,以更名为契机,努力开创学报工作的新局面,这是...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正值20岁生日时,随着学校的更名,学报有了新的名称,赋予了新的意义: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学报。认真总结20年的办刊经验,坚持刊物的特色和品位,以更名为契机,努力开创学报工作的新局面,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高校学报 学报特色 创新意识 学术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风沐雨、滋兰树蕙——《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发展20年(1983~2003) 被引量:1
2
作者 丁立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16-20,共5页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1983年创刊至今已走过20年历程,其间历任五届主编,办刊思想围绕学术性与民族特色的结合,从强调地方性、民族性的初始阶段到以"民族学"为核心,又到创设"民族社会学"栏目,并关注学科前沿的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1983年创刊至今已走过20年历程,其间历任五届主编,办刊思想围绕学术性与民族特色的结合,从强调地方性、民族性的初始阶段到以"民族学"为核心,又到创设"民族社会学"栏目,并关注学科前沿的学术研究,其办刊思想、刊物质量螺旋式提升,刊物也随之成长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来源期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民族特色 高校期刊 与时俱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足民族研究 助推社会发展--《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8年发展与成就
3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2011年金秋,云南民族大学迎来了建校60年华诞。创刊于1983年10月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也已走过28个春秋。28年来,学报一直坚持“将宣传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与民族文化研究、学术创新结合起来,在发展中葆... 2011年金秋,云南民族大学迎来了建校60年华诞。创刊于1983年10月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也已走过28个春秋。28年来,学报一直坚持“将宣传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与民族文化研究、学术创新结合起来,在发展中葆有民族特色”的办刊思想和办刊宗旨,立足民族研究、助推社会发展,不断取得可喜成就,赢得了广泛赞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民族文化 大学学报 社会发展 云南 助推 办刊宗旨 民族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产业融合创新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以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为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万志琼 邹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6-143,共8页
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创新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也是民族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推动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作为临沧市市政府所在地的临翔区具有较好的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该区... 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创新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也是民族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推动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作为临沧市市政府所在地的临翔区具有较好的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该区具有一定的人才资源优势,拥有区域性特征显著的茶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区位优势也得到彰显。就临翔区而言,走茶旅、农旅等产业融合之路,科学推进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将为该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资源禀赋 产业融合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业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 被引量:5
5
作者 周爱萍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1-3,共3页
云南旅游"二次创业"背景下,周城扎染、新华村银器、竹园村草竹编具有传统历史的三类手工艺,出现了复兴与变迁。一方面,旅游市场给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前景,少数民族手工艺人以日常生产生活所积累的智慧,重拾娴... 云南旅游"二次创业"背景下,周城扎染、新华村银器、竹园村草竹编具有传统历史的三类手工艺,出现了复兴与变迁。一方面,旅游市场给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前景,少数民族手工艺人以日常生产生活所积累的智慧,重拾娴熟的手工技艺,并融入新的活力,给手工艺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出现了以假乱真、滥竽充数的劣质手工艺品,这严重破坏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者提出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变迁中传承,在变迁中发展,实现时代性与民族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艺 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类指导政策在民族教育发展中的实证研究——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伍琼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31,共8页
云南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分类指导政策在云南民族教育发展中一直占据主要位置。在普惠性政策渐渐取代特殊性政策,造成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价值认同低等教育难题一直难以得到破解的时代,分类指导政策需要从历史上的宏观阶段走向当代的... 云南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分类指导政策在云南民族教育发展中一直占据主要位置。在普惠性政策渐渐取代特殊性政策,造成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价值认同低等教育难题一直难以得到破解的时代,分类指导政策需要从历史上的宏观阶段走向当代的微观阶段,从普遍性走向多样性,使其针对性更强,更能体现其指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指导 云南边疆 民族教育 基础教育 特殊性 普惠性 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妇女外流的成因分析——以楚雄彝族妇女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万志琼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66,共4页
由于女性自身的结构性特征,少数民族妇女的流动形式、迁移过程及产生的后果都体现出了不同于男性和汉族女性的特征。因此,将少数民族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体,特别是以一个地区的民族为例,对其流动的形式及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进一... 由于女性自身的结构性特征,少数民族妇女的流动形式、迁移过程及产生的后果都体现出了不同于男性和汉族女性的特征。因此,将少数民族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体,特别是以一个地区的民族为例,对其流动的形式及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考察现实中少数民族女性流动人口的特征和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女性在流动中的权益保护,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妇女的有序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彝族妇女 流动 原因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文化致贫与贫困文化后果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俞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1-106,共6页
文化致贫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致贫的原因之一,具有多样性、长期性、致贫惯性等特点,是反贫困的难题。由于文化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多样性文化在贫困领域也表现为贫困原因的多样性,因此制定多样化的经济发展策略对多样性文化在减贫中所起... 文化致贫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致贫的原因之一,具有多样性、长期性、致贫惯性等特点,是反贫困的难题。由于文化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多样性文化在贫困领域也表现为贫困原因的多样性,因此制定多样化的经济发展策略对多样性文化在减贫中所起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分析文化致贫原因需注意四个问题:1.不应将传统文化中一些致贫因子作为社会的信仰、规范、价值观和态度来判断一个民族或个体的道德行为;2.针对传统文化中致贫因子的惯性发展,反贫困策略可能失效并出现大面积的反贫困失败;3.由于贫困群体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长期认可和适应,其诉求与外界所提供的帮助呈现信息不对称;4.多样性文化中有些文化特征具有公共性特点。少数民族群体贫困及其贫困文化后果既可能对个人也可能对整个民族形成影响;贫困造成的文化后果有自我延续及叠加,更严重的是因贫困形成的反抗性文化会导致与其他民族、族群或族裔保持距离,并对社会和谐发展产生障碍。文化致贫的反贫困行动是一项长期策略,除关注物质贫困外,还需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从物质财富以外的领域来改变生存、生活境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致贫 贫困文化后果 反贫困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观念的地域性及改善途径 被引量:2
9
作者 丁立平 王天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4-97,116,共5页
作者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居住生活在昆明郊县区的少数民族居民的教育观念,归纳其主要特征,从改革开放进程这一大背景下探求这些教育观念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当地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和相关理论对城市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的教育... 作者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居住生活在昆明郊县区的少数民族居民的教育观念,归纳其主要特征,从改革开放进程这一大背景下探求这些教育观念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当地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和相关理论对城市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居民的教育观念进行合理的阐释,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改善当地居民教育观念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少数民族 聚居区 教育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奚亮 周爱萍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438-440,共3页
高校作为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我国社会转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特殊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决定了现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全面技能的同时更应具备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社会观。... 高校作为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我国社会转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特殊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决定了现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全面技能的同时更应具备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社会观。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要有明确的认识,保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研究基于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把握和了解,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状况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庆新华村民族旅游的新发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镇圭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104-107,F003,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以加工民族手工艺品而著称的鹤庆县新华村,经历了弘扬民族工艺,脱贫致富———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与盛兴集团合作,打造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民族工艺品批发交易市场的创业过程,成为闻名遐迩的民... 改革开放以来,以加工民族手工艺品而著称的鹤庆县新华村,经历了弘扬民族工艺,脱贫致富———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与盛兴集团合作,打造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民族工艺品批发交易市场的创业过程,成为闻名遐迩的民族旅游村,探索出了少数民族农村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庆县 新华村 少数民族经济 旅游业 民族工艺品 文化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产生歧义之关键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东昕 邹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7-51,共5页
蔡元培1926年发表的论文《说民族学》揭开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科学研究的序幕,已为学界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学术界对民族学、人类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产生了歧义,对学科定位意见也不尽相同,这对学科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 蔡元培1926年发表的论文《说民族学》揭开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科学研究的序幕,已为学界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学术界对民族学、人类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产生了歧义,对学科定位意见也不尽相同,这对学科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学科史的视角回溯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过程,探究歧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把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两个构成部分——人们共同体及其文化——二者分割开来认识,显然就是问题产生的一个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整体 人们共同体 文化 民族学 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的变服改饰及其成因
13
作者 丁立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5-109,共5页
少数民族的变服改饰有三大成因:同一民族适应不同自然环境而改变服饰;为利于族群认同对有图腾意义的部分进行巧妙保留;为呼应文化环境,外来民族变服化俗融于当地民族,包括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服饰实行移风易俗、相邻民族相... 少数民族的变服改饰有三大成因:同一民族适应不同自然环境而改变服饰;为利于族群认同对有图腾意义的部分进行巧妙保留;为呼应文化环境,外来民族变服化俗融于当地民族,包括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及其服饰实行移风易俗、相邻民族相互习染借鉴、少数民族服饰影响和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服饰。少数民族的变服改饰是少数民族对其他文化的主动接受、被动适应和各民族文化相互习染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服改饰 自然 族群认同 文化 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睦邻友好、共同发展”之路——云南省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4
作者 马兴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2-113,117,共3页
云南省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睦邻友好、共同发展”为主题,通过学术研讨,认为郑和是具有世界影响的航海家、外交家与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要进一步继承先人伟业,开拓和平友好。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和平外交 商贸活动 历史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傣族村落中的传统权威组织——曼安村的“细梢老曼”与乡村秩序 被引量:3
15
作者 伍琼华 闫永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39,共6页
"细梢老曼"指滇南南传佛教流行区域傣族村寨中处理村寨纠纷、传承伦理道德的民间组织,傣语直译为"村寨里的4根柱子",是傣族传统聚落空间观在社会组织结构上的转附。同时,也是这一非正式社会控制制度中传统权威执行... "细梢老曼"指滇南南传佛教流行区域傣族村寨中处理村寨纠纷、传承伦理道德的民间组织,傣语直译为"村寨里的4根柱子",是傣族传统聚落空间观在社会组织结构上的转附。同时,也是这一非正式社会控制制度中传统权威执行者的称呼。担任细梢老曼的4个老人负责村寨的传统事务,同时也承担纠纷调解的角色,在传承和维护传统文化、促进傣族社区和谐、建立良好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权威不但来源于历史上农村公社时期就已形成的组织文化,还来源于现代村民大会的权力授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细梢老曼的权威和所作用的领域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即是乡村政治社会的需要,也是现代乡村社会管理的创新所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 细梢老曼 傣族 民间调解 社区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西族女性在丽江旅游业参与中的角色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周爱萍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43-148,共6页
作为新兴的国际旅游热地,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二次创业的转型,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是其重要优势。而作为纳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纳西族女性,在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中,均比男性更具优势。从社会性别的视角... 作为新兴的国际旅游热地,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二次创业的转型,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是其重要优势。而作为纳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纳西族女性,在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中,均比男性更具优势。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研究纳西族女性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及她们如何利用自身优势,通过积极的社区参与,投身旅游经济发展浪潮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西族女性 旅游业 参与 角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与文化互动关系的文化生态学反思——以怒江峡谷为例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东昕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3-27,共5页
以往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阐释环境与文化互动关系问题时,主要建立在环境与文化均能自由地遵循客观规律而相互制约和限制的假设基础上,但是由于社会不断发育、权力不断集中,生发出很多影响环境与文化互动关系应遵循客观规律而发展变化的因... 以往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阐释环境与文化互动关系问题时,主要建立在环境与文化均能自由地遵循客观规律而相互制约和限制的假设基础上,但是由于社会不断发育、权力不断集中,生发出很多影响环境与文化互动关系应遵循客观规律而发展变化的因素,如1950年前后怒江峡谷环境和生计经济方式的变化等。考虑这些新出现的制约和影响因素,方能对环境与文化、人类生存模式与自然生态环境互动关系形成更加准确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文化 互动关系 文化生态学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缅公路沿线经济发展评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江云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0-124,共5页
对于滇缅公路,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其修筑过程及其政治、军事意义,而忽略了其对沿线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史料研究显示,滇缅公路对于沿线新兴城镇的崛起、新兴行业的发展及金融和工业变迁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滇缅公路的修筑与开通,一... 对于滇缅公路,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其修筑过程及其政治、军事意义,而忽略了其对沿线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史料研究显示,滇缅公路对于沿线新兴城镇的崛起、新兴行业的发展及金融和工业变迁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滇缅公路的修筑与开通,一举改变了滇西传统的城镇分布格局。这条公路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活动通过产品、信息、技术、人员、金融等方式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扩散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作用于附近区域,与当地生产力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缅公路 沿线 经济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昆明城市人口变动及影响探析(1840~1949)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明东 肖建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130,共13页
鸦片战争前夕,昆明城市人口数量呈增长态势,但咸同年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导致昆明城市人口数量锐减。受开埠通商、滇越铁路修通及抗战爆发等因素影响,昆明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移民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因,人口结构具有籍贯多样性、年龄“菱... 鸦片战争前夕,昆明城市人口数量呈增长态势,但咸同年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导致昆明城市人口数量锐减。受开埠通商、滇越铁路修通及抗战爆发等因素影响,昆明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移民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主因,人口结构具有籍贯多样性、年龄“菱形结构”、教育“金字塔形”、性别比例失衡、职业多元性以及区域分布动态性等特征。人口数量变动形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与压力,健全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口 城市治理 人口结构 昆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之“道”的原创与中国“哲学的突破” 被引量:2
20
作者 余卫国 江云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3-98,共6页
中国哲学是以"道"为本源、本体和境界,以"言道悖论"为其内在性的本质问题或基本问题,以"行道"、"体道"为"得道"的基本路径和思维方法,力图在现象性生活的内在超越中,进入"道&qu... 中国哲学是以"道"为本源、本体和境界,以"言道悖论"为其内在性的本质问题或基本问题,以"行道"、"体道"为"得道"的基本路径和思维方法,力图在现象性生活的内在超越中,进入"道"所指示的境界的意义论或价值论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中国"哲学的突破",以"所行之道"向着本源、本体和境界之"道"的理性升华为标志。而"道"作为中国"哲学的突破"的标志,则无疑是《老子》哲学的原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