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瓦斯灰干法脱除NO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庞崇靖 张运瀚 +3 位作者 冯嘉予 夏福婷 马林转 贾丽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15,121,共5页
用不同碱改性固体废物瓦斯灰制备出一种能够脱除烟气中NO的催化剂。考察了浸渍浓度、固液比、超声时间等制备条件对瓦斯灰脱硝性能的影响,并对材料进行了XRF、XRD、SEM、EDS-Mapping、FT-IR表征。结果表明,利用KOH改性的瓦斯灰脱硝性能... 用不同碱改性固体废物瓦斯灰制备出一种能够脱除烟气中NO的催化剂。考察了浸渍浓度、固液比、超声时间等制备条件对瓦斯灰脱硝性能的影响,并对材料进行了XRF、XRD、SEM、EDS-Mapping、FT-IR表征。结果表明,利用KOH改性的瓦斯灰脱硝性能最佳,在KOH浓度为2 mol/L、固液比为1∶2、超声时间为40 min的最佳制备条件下脱硝率约达100%。改性后,K成功负载在材料表面,瓦斯灰微观结构发生了变化,生成的新物质为NO的去除提供了更多活性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法 瓦斯灰 NO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S、HCN、PH_(3)在FeO(10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蒙 彭国建 +4 位作者 刘永军 张艳琨 杨春晓 夏福婷 张秋林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6,共8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H_(2)S、HCN、PH_(3)在FeO(100)表面的吸附行为,其吸附位点主要考虑四个:Fe-top(铁顶位)、O-top(氧顶位)、Hollow(空位)、Bridge(桥位).结果表明H_(2)S吸附在O-top吸附位点的吸附能最小,为-1.02 eV,即在该位点的...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H_(2)S、HCN、PH_(3)在FeO(100)表面的吸附行为,其吸附位点主要考虑四个:Fe-top(铁顶位)、O-top(氧顶位)、Hollow(空位)、Bridge(桥位).结果表明H_(2)S吸附在O-top吸附位点的吸附能最小,为-1.02 eV,即在该位点的吸附体系最稳定.当HCN吸附在FeO(100)表面时,各吸附位点的稳定顺序为Hollow>Fe-top>Bridge>O-top.PH_(3)的最稳定的吸附位点与H_(2)S的一致,为O-top吸附位点,其吸附能为-1.11 eV.当H_(2)S吸附在O-top吸附位点时,H_(2)S与FeO(100)表面的电荷转移量最多,说明该吸附构型最稳定,而HCN吸附在FeO(100)表面,在Hollow吸附位点的电荷转移量最多,也即该吸附位点属于最稳定吸附位点.PH_(3)与FeO(100)表面之间的电荷转移量最多的吸附位点与H_(2)S的相同.当H_(2)S和PH_(3)吸附在O-top吸附位点时,吸附后的态密度曲线整体向低能级移动,峰值降低,其吸附结构变得更加稳定.而HCN吸附在Hollow位点时,吸附后的HCN态密度曲线向能量更低的区域移动,吸附体系变得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H_(2)S HCN PH_(3) 吸附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氯锌灰粉尘的氨法脱氯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绍香 杨艳春 +3 位作者 钟莹莹 崔硕 冯嘉予 贾丽娟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4-709,共6页
高氯锌灰中含有金属锌、少量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氯,为简便快速降低其氯含量,对比研究了水洗与氨洗对高氯锌灰中杂质的脱除效果,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氨水浓度、液固体积质量比、洗涤温度对氨洗过程中锌沉淀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 高氯锌灰中含有金属锌、少量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氯,为简便快速降低其氯含量,对比研究了水洗与氨洗对高氯锌灰中杂质的脱除效果,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氨水浓度、液固体积质量比、洗涤温度对氨洗过程中锌沉淀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氨洗条件。结果表明:在氨水浓度0.05%、液固体积质量比6 mg/1 L、反应温度30℃条件下,Cl、Na、K去除率均大于99%,Zn沉淀率为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氯锌灰 氨水 沉淀 预处理 脱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燃烧包覆LiMn_2O_4/ZnO及其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启令 徐旺琼 +3 位作者 白红丽 何永辉 苏长伟 郭俊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6-100,共5页
通过葡萄糖辅助低温燃烧制备ZnO包覆型LiMn2O4,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循环伏安、交流阻抗以及恒流充放电测试等手段,研究了温度对产物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结果表明所有产物均为单相尖晶石型LiMn2O4... 通过葡萄糖辅助低温燃烧制备ZnO包覆型LiMn2O4,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循环伏安、交流阻抗以及恒流充放电测试等手段,研究了温度对产物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结果表明所有产物均为单相尖晶石型LiMn2O4结构。SEM结果表明产物的颗粒尺寸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400℃和500℃制备的LiMn2O4/ZnO具有相对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室温1C条件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9.3mAh/g、116.3mAh/g,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分别85.6%、87.8%。尖晶石LiMn2O4电极的阻抗谱特征与温度有关,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受电荷转移电阻(Rct)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LIMN2O4 氧化锌 燃烧法 表面改性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N气体在金属Cu、Zn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艳琨 杨春晓 +4 位作者 张可欣 李粉吉 吕振东 夏福婷 彭金辉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46,共6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HCN气体在Cu(100)、Cu(110)、Cu(111)、Zn(100)、Zn(110)、Zn(111)表面上不同吸附位点的吸附性质,计算并分析了吸附能、电荷转移、电子态密度的特征.研究表明:HCN在Cu不同表面的吸附能分布在-0.42~-0.29 eV...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HCN气体在Cu(100)、Cu(110)、Cu(111)、Zn(100)、Zn(110)、Zn(111)表面上不同吸附位点的吸附性质,计算并分析了吸附能、电荷转移、电子态密度的特征.研究表明:HCN在Cu不同表面的吸附能分布在-0.42~-0.29 eV区间内,为物理吸附. HCN在Zn不同表面的吸附能相差较大,Zn(111)表面Hollow吸附位点的吸附能为-1.57 eV,为化学吸附.吸附能较大时对应的HCN的键长键角变化率较大. HCN在Zn表面的吸附要强于在Cu表面的吸附. HCN吸附在金属表面后,电子从吸附剂表面转移到HCN上,同一吸附剂表面不同吸附位点的吸附能越大,电子转移数量越多.吸附后HCN态密度曲线整体向低能级移动,峰值降低,其结构变得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HCN 吸附 金属Cu 金属Z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催化剂MoO3 -MgO/ZrO2催化水解氟利昂 被引量:8
6
作者 周童 贾丽娟 +2 位作者 任国庆 李志倩 刘天成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3-866,共4页
采用共沉淀过饱和浸渍法制备复合催化剂MoO 3-MgO/ZrO 2。对催化剂进行了SEM、EDS、XRD表征。同时考察了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以及催化水解温度对氟利昂(CFC-12)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最佳制备条件为:浸渍温度40℃,浸渍浓度0.25... 采用共沉淀过饱和浸渍法制备复合催化剂MoO 3-MgO/ZrO 2。对催化剂进行了SEM、EDS、XRD表征。同时考察了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以及催化水解温度对氟利昂(CFC-12)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最佳制备条件为:浸渍温度40℃,浸渍浓度0.25 mol/L,浸渍时间6 h,焙烧温度400℃,焙烧时间3 h。且当水解温度为350℃时,氟利昂的降解率达到最大,为98.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水解 氟利昂 MOO 3-MgO/ZrO 2 CFC-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重力强化碱液氧化吸收脱除NO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秋瑾 杨鑫 +3 位作者 李瑞 贾丽娟 常玉 刘天成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706-2710,共5页
根据湿法吸收NO机理,采用超重力旋转填充床(RPB)作为反应设备,分别用H2O2、Ca(OH)2作为吸收剂,探究NO脱除的最佳浓度;将两种最佳脱除浓度的吸收剂以体积比1∶1混合为双组分吸收剂,探究NO脱除的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0.80 mol/L H2O2... 根据湿法吸收NO机理,采用超重力旋转填充床(RPB)作为反应设备,分别用H2O2、Ca(OH)2作为吸收剂,探究NO脱除的最佳浓度;将两种最佳脱除浓度的吸收剂以体积比1∶1混合为双组分吸收剂,探究NO脱除的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0.80 mol/L H2O2溶液的脱除效率最佳,NO脱除效率在36.00%左右;0.03 mol/L Ca(OH)2溶液脱除效率最佳,脱除效率在78.00%左右;0.03 mol/L Ca(OH)2溶液与0.80 mol/L H2O2溶液以体积比1∶1混合的双组分吸收剂,其NO的脱除效率最高能达到99.00%。双组分吸收液在含氧量为4%,气液比为2∶1的实验条件下NO脱除率最佳,双组分吸收液的pH在11.00~12.00之间,反应开始70 min,NO的脱除率保持在90.00%以上,反应120 min脱硝效率在60.0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力旋转填充床(RPB) 湿法脱硝 H2O2 Ca(OH)2溶液 氧化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碱CaO/ZrO_2催化水解氟利昂 被引量:3
8
作者 周童 赵光琴 +3 位作者 贾丽娟 任国庆 常玉 刘天成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0-822,826,共4页
采用沉淀过饱和浸渍法制备CaO/ZrO_2固体碱催化剂,考察了催化水解温度对氟利昂(HCFC-22)降解率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结果表明,当水解温度为360℃时,降解率达到最大为97.09%,且该催化剂在连续反应40 h后,HCFC-22的降解率仍保持在... 采用沉淀过饱和浸渍法制备CaO/ZrO_2固体碱催化剂,考察了催化水解温度对氟利昂(HCFC-22)降解率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结果表明,当水解温度为360℃时,降解率达到最大为97.09%,且该催化剂在连续反应40 h后,HCFC-22的降解率仍保持在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O/ZrO2 催化水解 氟利昂 HCFC-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FeO_x的制备及低温催化氧化NO_x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鑫 段开娇 +4 位作者 吴博 高冀芸 贾丽娟 常玉 刘天成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5-528,532,共5页
采用有机溶剂法制备MnFeO_x催化剂。考察了是否添加铁离子、PEG含量、焙烧温度对催化剂低温脱硝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EM、XRD和BET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Fe的添加能有效提高MnFeO_x的低温脱硝活性,当添加Fe时,催化剂比表面积大,活... 采用有机溶剂法制备MnFeO_x催化剂。考察了是否添加铁离子、PEG含量、焙烧温度对催化剂低温脱硝性能的影响,并采用SEM、XRD和BET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Fe的添加能有效提高MnFeO_x的低温脱硝活性,当添加Fe时,催化剂比表面积大,活性组分的分散度高,催化剂低温脱硝性能佳。PEG含量对MnFeO_x催化剂的催化氧化NO_x效率影响小。焙烧温度影响非负载氧化物的价态和晶体的分散度,焙烧温度350℃时,催化剂低温脱硝性能最优且孔隙结构较好,是催化氧化NO_x的良好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添加 低温催化氧化 NOx 焙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O_(x)上AsH_(3)吸附净化的密度泛函研究
10
作者 张艳琨 杨春晓 +4 位作者 杨蒙 彭国建 吕振东 夏福婷 张秋林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52,共9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AsH_(3)和O_(2)分子在α-Fe_(2)O_(3)(001)表面和FeO(100)表面的吸附及共吸附性质.结果表明:AsH_(3)和O_(2)分子在α-Fe_(2)O_(3)(001)表面最稳定的吸附构型都是Hollow吸附位点.AsH_(3)分子在FeO(100)表面最稳定...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AsH_(3)和O_(2)分子在α-Fe_(2)O_(3)(001)表面和FeO(100)表面的吸附及共吸附性质.结果表明:AsH_(3)和O_(2)分子在α-Fe_(2)O_(3)(001)表面最稳定的吸附构型都是Hollow吸附位点.AsH_(3)分子在FeO(100)表面最稳定的吸附位点为Top O吸附位点.O_(2)分子在FeO(100)表面最稳定的吸附位点为Hollow吸附位点.O_(2)分子在α-Fe_(2)O_(3)(001)和FeO(100)表面吸附后均被活化从而促进AsH_(3)分子的催化氧化.AsH_(3)分子在α-Fe_(2)O_(3)(001)表面最小的吸附能为-0.7991 eV,在FeO(100)表面最小的吸附能为-0.9117 eV.吸附值数据表明AsH_(3)分子在FeO表面比在α-Fe_(2)O_(3)表面吸附更稳定,因此FeO更适合作为AsH_(3)分子的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α-Fe_(2)O_(3)(001) FeO(100) AsH_(3)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雾化处理模拟烟气中的SO2研究
11
作者 贾丽娟 李紫珍 +5 位作者 张曼 覃岭 王访 刘天成 高冀芸 宁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84-1489,共6页
采用超声波雾化技术雾化Mn2+吸收液,并利用雾滴中的Mn2+催化氧化SO2,达到净化低浓度SO_2的目的。通过试验考察自然光照、雾化参数及工艺条件对超声雾化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Mn2+催化剂的条件下,自然光照对SO2在雾中的氧化贡... 采用超声波雾化技术雾化Mn2+吸收液,并利用雾滴中的Mn2+催化氧化SO2,达到净化低浓度SO_2的目的。通过试验考察自然光照、雾化参数及工艺条件对超声雾化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Mn2+催化剂的条件下,自然光照对SO2在雾中的氧化贡献较小。在雾化液pH值4~6、气体流量0.3 L/min、雾化液体积120 m L、雾化功率40 W、Mn2+浓度0.01 mol/L、温度35℃、SO2质量浓度1 500 mg/m3、氧体积分数15%的最佳反应条件下,脱硫率100%可维持510 min,脱硫率维持在80%以上的时间为88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超声波雾化 催化氧化 二氧化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4团簇上甲酸分解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可欣 杨春晓 +7 位作者 张艳琨 李粉吉 杨云汉 高倩 吕振东 李相华 夏福婷 贾丽娟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4-545,I0002,共13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Au4团簇上甲酸分解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Au4团簇的两个催化活性位点.在路径Ⅰ和路径Ⅱ中,HCOOH分解的产物是CO2和H2.在路径Ⅲ和路径Ⅳ中,HCOOH分解的最终产物为CO和H2O.此外,我们还研究了CO2、H2和CO、...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Au4团簇上甲酸分解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Au4团簇的两个催化活性位点.在路径Ⅰ和路径Ⅱ中,HCOOH分解的产物是CO2和H2.在路径Ⅲ和路径Ⅳ中,HCOOH分解的最终产物为CO和H2O.此外,我们还研究了CO2、H2和CO、H2O两种产物的相互转化,即路径Ⅴ和路径Ⅵ.研究表明,路径Ⅰ和路径Ⅱ的活化自由能垒较低,即在Au4团簇上HCOOH更易分解得到CO2和H2,此外两种产物之间不容易转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团簇的大小及CeO2载体对HCOOH分解脱氢路径的活化自由能垒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OOH分解 密度泛函理论 反应机理 Au4团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