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6种木本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分析及调和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于雪莲 杨培艺 +2 位作者 郭娟 罗嘉 张帆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57,共6页
为促进云南木本植物油的应用,以产自云南的蒜头果油、印度血桐油、元宝枫籽油、滇牡丹籽油、美藤果油和橡胶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并在满足膳食脂肪酸推荐标准的基础上,以功能性脂肪... 为促进云南木本植物油的应用,以产自云南的蒜头果油、印度血桐油、元宝枫籽油、滇牡丹籽油、美藤果油和橡胶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并在满足膳食脂肪酸推荐标准的基础上,以功能性脂肪酸含量为指标,利用规划求解算法优化了6种木本植物油的调和产品。结果表明:6种木本植物油富含功能性脂肪酸,其中元宝枫籽油、美藤果油和橡胶籽油分别含有35.92%、39.59%和35.78%的亚油酸,滇牡丹籽油与美藤果油分别含有32.02%和42.56%的α-亚麻酸,蒜头果油、印度血桐油和元宝枫籽油分别含有40.10%、48.53%和5.32%的神经酸;蒜头果油和印度血桐油中sn-2位神经酸含量较高,分别达13.79%和14.27%,滇牡丹籽油中sn-2位亚油酸(31.06%)、α-亚麻酸(20.71%)含量较高;通过6种木本植物油的配比优化,得到满足膳食脂肪酸推荐标准的亚油酸含量最高(36.3%)、亚麻酸含量最高(9.1%)和神经酸含量最高(4.1%)的3种调和油。综上,以云南6种木本植物油为原料,通过配比优化,可得到富含功能性脂肪酸的调和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油 功能性脂肪酸 sn-2位脂肪酸 调和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Al共掺杂和形貌调控制备LiMn_(2)O_(4)正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朱琴 马姣 +3 位作者 钱志慧 李萌 郭昱娇 郭俊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6-1253,1269,共9页
采用固相燃烧法在不同焙烧温度(600、650、700和750℃)下制备了LiZn_(0.05)Al_(0.03)Mn_(1.92)O_(4)正极材料,采用XRD、SEM、XPS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EIS)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Zn-Al共掺杂和焙烧温度... 采用固相燃烧法在不同焙烧温度(600、650、700和750℃)下制备了LiZn_(0.05)Al_(0.03)Mn_(1.92)O_(4)正极材料,采用XRD、SEM、XPS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EIS)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Zn-Al共掺杂和焙烧温度未改变LiMn_(2)O_(4)的晶体结构,正极材料的结晶性随焙烧温度(<750℃)的升高而增加,650℃及以上时形成了较多包含高暴露(111)晶面、小面积(110)、(100)晶面的截断八面体形貌晶粒,但750℃时正极材料发生部分分解。焙烧温度650℃的样品(LZAMO-650)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5 C和10 C倍率下,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01.3、99.9 mA·h/g,循环1000圈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1.5%、74.3%;LZAMO-650样品极化作用较小,有较好的循环可逆性,具有较低的电荷转移阻抗(R_(ct)=132.14Ω)和较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DLi^(+)=3.65×10^(–16)cm^(2)/s)。Zn-Al共掺杂和形貌调控改性LiMn_(2)O_(4)正极材料有效抑制了Jahn-Teller效应,形成的截断八面体颗粒形貌降低了Mn的溶解,同时提供了更多的Li^(+)迁移三维通道,从而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燃烧法 尖晶石LiMn_(2)O_(4) Zn-Al共掺 形貌调控 焙烧温度 JAHN-TELLER效应 Mn溶解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极材料LiAl_(0.08)Mn_(1.92)O_(4)单晶颗粒形貌演变及电化学性能
3
作者 朱琴 马姣 +6 位作者 钱志慧 罗宇旭 郭昱娇 向明武 刘晓芳 宁平 郭俊明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49-1562,共14页
联合元素掺杂和形貌调控策略,采用固相燃烧法和不同焙烧温度处理合成LiAl_(0.08)Mn_(1.92)O_(4)正极材料。实验结果表明,Al掺杂和焙烧温度的变化未改变LiMn_(2)O_(4)的相结构,随着温度的升高,结晶性增强,颗粒尺寸增大,其中焙烧温度650... 联合元素掺杂和形貌调控策略,采用固相燃烧法和不同焙烧温度处理合成LiAl_(0.08)Mn_(1.92)O_(4)正极材料。实验结果表明,Al掺杂和焙烧温度的变化未改变LiMn_(2)O_(4)的相结构,随着温度的升高,结晶性增强,颗粒尺寸增大,其中焙烧温度650℃是形成截断八面体单晶颗粒形貌的关键温度,750℃是颗粒突然变大的突变温度。650℃优化焙烧温度下焙烧的LiAl_(0.08)Mn_(1.92)O_(4)形成了较完整的包含(111)、(110)和(100)晶面的截断八面体单晶颗粒形貌,表现出优良的电化学和动力学性能。在1C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2.0 mAh·g^(-1),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2.9%,在5C和10C倍率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到107.1和100.4 mAh·g^(-1),经2000次长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52.2%和53.5%。并且具有最小氧化还原峰电位差(ΔE_(p2),循环前后分别为0.109和0.114 V)、最小电荷转移电阻(R_(ct),循环前后分别106.49和125.49Ω)及较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D_(Li^(+))=1.72×10^(-16)cm^(2)·s^(-1)),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和较快的锂离子扩散速率。Al掺杂和单晶截断八面体颗粒形貌既有效抑制了LiMn_(2)O_(4)的Jahn-Teller畸变,又降低了Mn溶解,提高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LiMn_(2)O_(4) AL掺杂 固相燃烧法 焙烧温度 形貌调控 截断八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盐燃烧制备纳米LiN_(i0.05)Mn_(1.95)O_(4)正极材料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4
作者 马姣 钱志慧 +3 位作者 朱琴 白玮 郭昱娇 郭俊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6-142,共7页
采用熔盐燃烧法在300℃、400℃、500℃和600℃下燃烧反应1h,然后经650℃焙烧3h,制得4种LiN_(i0.05)Mn_(1.95)O_(4)正极材料。结果表明:所制LiN_(i0.05)Mn_(1.95)O_(4)正极材料的原有立方尖晶石结构均没有被改变,随燃烧反应温度递增,粒... 采用熔盐燃烧法在300℃、400℃、500℃和600℃下燃烧反应1h,然后经650℃焙烧3h,制得4种LiN_(i0.05)Mn_(1.95)O_(4)正极材料。结果表明:所制LiN_(i0.05)Mn_(1.95)O_(4)正极材料的原有立方尖晶石结构均没有被改变,随燃烧反应温度递增,粒径略微增大,由纳米类球形颗粒变为亚微米多面体类球形颗粒。其中,燃烧反应优化温度500℃制备的LiN_(i0.05)Mn_(1.95)O_(4)正极材料为纳米级多面体类球形颗粒,电化学性能优良,在1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和100次充放电后容量保持率分别是103.8mAh/g和90.3%,而5C和更高倍率10C时,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98.4mAh/g和88.2mAh/g,分别经500和1000次循环后仍有79.0%和76.1%的容量保持率。该材料具有较小的表观活化能(25.7kJ/mol)及较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3.54×10^(-16)cm^(2)/s)。Ni掺杂提高了循环过程中LiMn 2O 4晶体结构稳定性,抑制了Jahn-Teller畸变,适宜的燃烧反应温度可制备纳米级颗粒样品,提升其高倍率容量和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n_(2)O_(4) 熔盐燃烧法 镍掺杂 JAHN-TELLER畸变 纳米尺寸 高倍率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LiNi_(0.05)Mn_(1.95)O_(4)正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5
作者 钱志慧 朱琴 +3 位作者 马姣 郭昱娇 向明武 郭俊明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6,84,共8页
为有效抑制尖晶石锰酸锂的Jahn-Teller效应,改善其在高倍率充放电循环中容量衰减快的问题,采取熔盐燃烧法和不同焙烧温度成功制得LiNi_(0.05)Mn_(1.95)O_(4)样品。实验结果表明,Ni掺杂和不同的焙烧温度没有改变LiMn_(2)O_(4)的晶体结构... 为有效抑制尖晶石锰酸锂的Jahn-Teller效应,改善其在高倍率充放电循环中容量衰减快的问题,采取熔盐燃烧法和不同焙烧温度成功制得LiNi_(0.05)Mn_(1.95)O_(4)样品。实验结果表明,Ni掺杂和不同的焙烧温度没有改变LiMn_(2)O_(4)的晶体结构,随焙烧温度升高,结晶性增加,颗粒尺寸增大,逐渐由纳米级变为亚微米级。在优化焙烧温度650℃下制备的样品电化学性能最优,5C下初始放电比容量及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100.8 mA·h/g和80.0%,更高倍率(10C)下500次循环容量仅衰减7.5%。动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大锂离子扩散系数(3.26×10^(-16)cm^(2)/s)和较小表观活化能(25.67 kJ/mol)。Ni掺杂和不同的焙烧温度抑制了LiMn_(2)O_(4)材料的Jahn-Teller效应,提高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型LiMn_(2)O_(4) Ni掺杂 熔盐燃烧法 JAHN-TELLER效应 焙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和多元统计分析鉴别野坝子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
6
作者 郑朝胚 黄德全 +7 位作者 张海瑜 冒德寿 张建铎 陈建华 赵四凤 张承明 王晋 叶艳青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8-1412,共5页
目的 对野坝子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进行鉴别。方法 采用GC-MS和多元统计分析对野坝子不同药用部位进行鉴别。优化GC-MS前处理溶剂,并采用PCA、HCA等多元统计方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 野坝子花、茎、叶可被明显区分,花、茎叶化... 目的 对野坝子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进行鉴别。方法 采用GC-MS和多元统计分析对野坝子不同药用部位进行鉴别。优化GC-MS前处理溶剂,并采用PCA、HCA等多元统计方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 野坝子花、茎、叶可被明显区分,花、茎叶化学成分的差异较大,茎、叶化学成分的差异较小。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初始验证、留一交叉验证准确率均为100%。结论 本研究为野坝子不同药用部位的鉴别及其花、茎掺杂样品的含量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坝子 药用部位 化学成分 GC-MS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霉变烟叶的GC-MS和FTIR分析及鉴别
7
作者 叶艳青 张海瑜 +8 位作者 沈迪 乐志伟 吴玉萍 孔光辉 张建荣 田孟玉 陈建华 张承明 王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4,共7页
采用GC-MS和FTIR分析,结合PCA、PLS等多元分析方法,对霉变烟叶进行评价鉴别。GC-MS分析筛选得到2-乙基己醇等9个烟叶霉变标记物。通过4-羟基丁酸内酯等9个关键化合物构建的线性判别方程,可以实现烟叶霉变准确识别,初始验证准确率100%和... 采用GC-MS和FTIR分析,结合PCA、PLS等多元分析方法,对霉变烟叶进行评价鉴别。GC-MS分析筛选得到2-乙基己醇等9个烟叶霉变标记物。通过4-羟基丁酸内酯等9个关键化合物构建的线性判别方程,可以实现烟叶霉变准确识别,初始验证准确率100%和留一交叉验证准确率为98.7%。FTIR研究表明,烟叶霉变过程中消耗了烟叶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质等。GC-MS和FTIR,分别结合PCA和PLS-DA能实现霉变烟叶的有效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变烟叶 气相色谱-质谱联机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UPLC-MS/MS法同时检测生活污水中四氢大麻酸等16种毒品目标物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蕊 郑航航 +2 位作者 焦英 方秀英 周潇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9-1108,共10页
建立了一种固相萃取-超高液相-串联质谱法(SPE-UPLC-MS/MS)能同时检测生活污水中四氢大麻酸、吗啡和甲基苯丙胺等16种毒品目标物.使用WATERS Oasis HLB(60 mg,3CC)固相萃取小柱对目标物进行提取,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WATERS ACQUITY... 建立了一种固相萃取-超高液相-串联质谱法(SPE-UPLC-MS/MS)能同时检测生活污水中四氢大麻酸、吗啡和甲基苯丙胺等16种毒品目标物.使用WATERS Oasis HLB(60 mg,3CC)固相萃取小柱对目标物进行提取,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μm)色谱柱,柱温40℃,以0.1%甲酸水-5 mmol·L^(−1)甲酸铵和0.1%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洗脱分离.通过方法学验证,吗啡、O6-单乙酰吗啡、可待因和可卡因在5—250 ng·L^(−1)范围线性关系良好,其他目标化合物在1—250 ng·L^(−1)线性关系良好(R^(2)>0.998),日内精密度在0.89%—8.23%之间,日间精密度在1.47%—15.7%之间,回收率在94.4%—111%之间.SPE-UPLC-MS/MS法能够在15 min内同时完成水中16种碱性和酸性毒品目标物的检测,并成功应用于我国城市污水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超高液相-串联质谱法 生活污水 毒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传统腌制食品可培养乳酸菌多样性及其发酵特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振宇 杨海英 +2 位作者 詹梦涛 陆小凯 杜刚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56,共4页
以云南传统腌制食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纯培养分离、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进行乳酸菌多样性考察,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发酵特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云南传统特色腌制食品中可培养乳酸菌多样性强,从11个样本中分离得到10株优势乳酸... 以云南传统腌制食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纯培养分离、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进行乳酸菌多样性考察,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发酵特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云南传统特色腌制食品中可培养乳酸菌多样性强,从11个样本中分离得到10株优势乳酸菌,涵盖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明串球菌属(Leuconostoc)、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的菌株,分别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1097b、哈尔滨乳杆菌(Lactobacillus harbinensis)1119b、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1128b、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1133b、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116b、1125b、1126b、1127b、肠系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1089b、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1129b;另外,不同分离源的乳酸菌发酵特性差异显著,乳酸发酵类型多样性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腌制食品 乳酸菌 多样性 发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构建酶生物燃料电池自供能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
10
作者 易锦飞 尹学虎 +5 位作者 李蓉 马丽红 张艳丽 王红斌 杨文荣 庞鹏飞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3-401,共9页
基于酶生物燃料电池(EBFC)构建的自供能传感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小型化、无需外部电源等优势,在临床诊断、环境监测、生物传感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利用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多壁碳纳米管(rGO/AuNPs/MWCNTs)复合材料作... 基于酶生物燃料电池(EBFC)构建的自供能传感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小型化、无需外部电源等优势,在临床诊断、环境监测、生物传感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利用还原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多壁碳纳米管(rGO/AuNPs/MWCNTs)复合材料作为电极基底材料,通过在rGO/AuNPs/MWCNTs修饰电极表面分别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x)和电沉积生长二氧化锰(MnO2),制得EBFC生物阳极和阴极,构建单室酶生物燃料电池自供能葡萄糖生物传感器(EBFC-SPGB)。当存在目标物葡萄糖时,生物阳极表面固定的GOx发生酶促反应,催化葡萄糖产生电子经外电路到达阴极,导致阴极表面MnO2发生还原反应,产生电化学响应信号。rGO/AuNPs/MWCNTs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生物相容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其协同效应可显著提高GOx负载量和有效促进电子在电极表面传递。构建的EBFC-SPGB最大功率输出信号与葡萄糖浓度在1~30m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0.3 mmol/L,成功用于人体血清样本中葡萄糖浓度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纳米复合材料 酶生物燃料电池 自供能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气溶胶过滤的聚(丙交酯-己内酯)纳米纤维膜
11
作者 李昊林 李袁帅 +3 位作者 罗国营 李大红 胡晓波 袁明伟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0-157,共8页
本文以L-丙交酯和ε-己内酯为原料,制备了绿色可生物降解的聚(丙交酯-己内酯)(PLA-PCL)共聚物,并将其作为静电纺丝原料,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纳米纤维过滤膜。经核磁共振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热重... 本文以L-丙交酯和ε-己内酯为原料,制备了绿色可生物降解的聚(丙交酯-己内酯)(PLA-PCL)共聚物,并将其作为静电纺丝原料,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纳米纤维过滤膜。经核磁共振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扫面电镜、口罩过滤效率及气流阻力测试仪对电纺纤维膜进行分析与表征,研究了纺丝液中不同共聚物质量分数对纤维膜的结构与过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LA-PCL共聚物结构与理论一致,成功合成了嵌段共聚物。随着纺丝液中共聚物质量分数的增加,纺丝液黏度升高,纤维的直径逐步均匀,纤维膜表面呈现粗糙变化趋势,纺丝3 h后对NaCl气溶胶颗粒的过滤效率达到99%,同时保持低压降。因此,PLA-PCL共聚物纤维膜是一种具有竞争力的医用防护口罩过滤层过滤材料,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丙交酯-己内酯) 气溶胶过滤 生物可降解 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钐改性锰基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性能和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12
作者 朱浩峰 孟思彤 +5 位作者 段玉梅 张靖 何云刚 段开娇 向明武 贾丽娟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08,共9页
钐改性锰(Sm-Mn)催化剂因低温活性和抗硫性能优越,在非电行业烟气脱硝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水硫杂质共存会大幅降低催化活性,元素掺杂、制备方法、载体选择是提高该催化剂低温脱硝性能的关键技术。首先介绍了Sm-Mn催... 钐改性锰(Sm-Mn)催化剂因低温活性和抗硫性能优越,在非电行业烟气脱硝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水硫杂质共存会大幅降低催化活性,元素掺杂、制备方法、载体选择是提高该催化剂低温脱硝性能的关键技术。首先介绍了Sm-Mn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性能优势和Sm作用机制,然后阐述了催化剂的脱硝反应路径和抗水抗硫机理,重点围绕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分别论述了上述3种关键技术对提高Sm-Mn催化剂的低温脱硝性能影响规律及特征,最后对Sm-Mn催化剂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脱硝 Sm-Mn催化剂 抗水抗硫性 NH3-SCR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锑杂化氯化物单晶的高效稳定宽带发光与全光谱LED应用
13
作者 马唅 杨恩北 +3 位作者 万婧 谭凤松 周强 汪正良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43-1351,共9页
近年来,全光谱发光二极管因连续的光谱分布和优异的显色能力而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反溶剂法制备了具有零维结构的DMA_(4)InCl_(7)∶Sb^(3+)(DMA=C2H8N)单晶;在343 nm紫外光激发下,该晶体以620 nm为中心呈现宽带橙黄光发射,量子效率达95... 近年来,全光谱发光二极管因连续的光谱分布和优异的显色能力而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反溶剂法制备了具有零维结构的DMA_(4)InCl_(7)∶Sb^(3+)(DMA=C2H8N)单晶;在343 nm紫外光激发下,该晶体以620 nm为中心呈现宽带橙黄光发射,量子效率达95.2%,半峰宽148 nm。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Sb^(3+)掺杂有效地改善了基质的能带结构;光谱表征证实宽带发射源于[SbCl_(6)]^(3−)三重态自俘获激子发射;变温光谱表明,该晶体在150℃时仍保持81.2%的室温发射强度,发光热稳定性高。基于其优异的发光性能,我们成功构建了显色指数为94.9的全光谱发光二极管器件,为设计高效宽带发射、低热猝灭的杂化金属卤化物发光材料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光谱 发光二极管 金属卤化物 荧光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钠离子对氨法炼锌工艺的影响
14
作者 张思瑞 马冲 +4 位作者 刘本华 张栋 吴春晗 陈菓 张帆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7-366,共10页
研究了ZnCl_(2)-NH_3-NH_(4)Cl-H_(2)O炼锌工艺体系中K^(+)、Na^(+)对浸出过程中锌浸出率的影响,分析了K^(+)、Na^(+)在电沉积过程中对阴极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探究了K^(+)、Na^(+)对电沉积过程中锌皮质量、电流效率、电耗以及锌皮组成结... 研究了ZnCl_(2)-NH_3-NH_(4)Cl-H_(2)O炼锌工艺体系中K^(+)、Na^(+)对浸出过程中锌浸出率的影响,分析了K^(+)、Na^(+)在电沉积过程中对阴极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探究了K^(+)、Na^(+)对电沉积过程中锌皮质量、电流效率、电耗以及锌皮组成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浸出过程中,随着溶液中K^(+)、Na^(+)浓度的增加,锌浸出率逐步降低;在电沉积过程中,随着电解液中K^(+)、Na^(+)浓度的增大,成核过电位(NOP)下降,腐蚀电流密度增大,腐蚀速率加快,致使电流效率下降、电耗增加以及锌皮产量降低,不利于阴极锌的沉积;电解液中K^(+)、Na^(+)浓度的增加不仅会使锌皮的形貌发生变化还有可能产生盐类结晶,会对电极产生磨损,加快电极的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法炼锌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氧化物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作者 袁诗祥 白阳 +2 位作者 段开姣 郭俊明 向明武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2,共6页
锂硫电池因具有2600Wh/kg的高理论能量密度而备受关注,但硫正极的低导电性以及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制约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采用碳基材料提高硫正极的导电性被认为是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是非极性的碳材料不能有效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 锂硫电池因具有2600Wh/kg的高理论能量密度而备受关注,但硫正极的低导电性以及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制约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采用碳基材料提高硫正极的导电性被认为是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是非极性的碳材料不能有效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近年来,各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已被证实能有效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和提高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因为过渡金属氧化物可以通过路易斯酸碱作用对多硫化物形成稳定的化学吸附以及协同转化功能。综述了近10年来过渡金属氧化物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进展,分析总结了钛系、锰系、钒系及其他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规律,指出了目前过渡金属氧化物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过渡金属氧化物 穿梭效应 协同吸附与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空多孔金纳米/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葡萄糖氧化酶直接电化学及其生物传感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尹学虎 杨新杰 +4 位作者 罗丹 张艳丽 王红斌 杨文荣 庞鹏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5-322,共8页
采用溶液相牺牲模板法制备中空多孔金纳米粒子(HPAuNPs),并将该材料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用于葡萄糖氧化酶(GOx)在玻碳电极(GCE)表面的有效固定,构建GOx/HPAuNPs/rGO/GCE传感界面。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 采用溶液相牺牲模板法制备中空多孔金纳米粒子(HPAuNPs),并将该材料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用于葡萄糖氧化酶(GOx)在玻碳电极(GCE)表面的有效固定,构建GOx/HPAuNPs/rGO/GCE传感界面。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谱、红外光谱及电化学等方法对材料的形貌与结构,GOx的固定化过程,以及传感器的直接电化学和电催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HPAuNPs和rGO的协同作用能有效促进GOx与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转移(DET)。基于GOx/HPAuNPs/rGO/GCE对葡萄糖的良好电催化性能,该方法有效实现了对葡萄糖的高灵敏度检测,其电流响应的线性范围为0.05~7.0 mmol/L,检出限(S/N=3)为16μmol/L。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及稳定性,对实际样品血清中血糖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回收率为98.0%~103%,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 中空多孔金纳米 还原氧化石墨烯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La双掺LiMn_(2)O_(4)截角八面体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燕 张俊杰 郭俊明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6-23,共8页
采用溶液燃烧法合成了一种具有{111}和{100}晶面的截角八面体LiNi_(0.05)La_(0.04)Mn_(1.91)O_(4)正极材料。结果表明,Ni-La复合掺杂促进了尖晶石型LiMn_(2)O_(4)晶体的{111}及{100}晶面择优生长,形成了亚微米级截角八面体晶粒形貌的正... 采用溶液燃烧法合成了一种具有{111}和{100}晶面的截角八面体LiNi_(0.05)La_(0.04)Mn_(1.91)O_(4)正极材料。结果表明,Ni-La复合掺杂促进了尖晶石型LiMn_(2)O_(4)晶体的{111}及{100}晶面择优生长,形成了亚微米级截角八面体晶粒形貌的正极材料。在1C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28.5 mA·h/g,1000次循环后保持率为65.48%;10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为108.2 mA·h/g,1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5.8%;在更高倍率15C和20C下,经2000次长循环后保持率分别为74.76%和76.16%,说明LiNi_(0.05)La_(0.04)Mn_(1.91)O_(4)材料充放电倍率越高,容量保持率越优。该材料具有较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与较小的表观活化能。Ni-La共掺杂与截角八面体形貌联合调控策略可有效抑制Jahn-Teller畸变,减少Mn溶解及增加Li^(+)迁移通道数量,稳定晶体结构,提升尖晶石型LiMn_(2)O_(4)正极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n_(2)O_(4) Ni-La复合掺杂 截角八面体 JAHN-TELLER畸变 Mn溶解 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盐燃烧法制备Ni-Cr共掺LiMn_(2)O_(4)正极材料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昱娇 罗学英 +2 位作者 林杰 宁平 郭俊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6-172,共7页
采用熔盐燃烧法和不同焙烧温度处理制备了一系列尖晶石型LiNi_(0.05)Cr_(0.05)Mn_(1.90)O_(4)(LNCMO)正极材料,研究了焙烧温度对LNCMO的结构、微观结构形貌、电化学性能和动力学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样品都归属于LiMn_(2)O_(4... 采用熔盐燃烧法和不同焙烧温度处理制备了一系列尖晶石型LiNi_(0.05)Cr_(0.05)Mn_(1.90)O_(4)(LNCMO)正极材料,研究了焙烧温度对LNCMO的结构、微观结构形貌、电化学性能和动力学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样品都归属于LiMn_(2)O_(4)立方晶系Fd3m空间群,随焙烧温度升高,样品颗粒逐渐增大,其中550℃制备的为纳米级颗粒,其余为亚微米级。其中600℃焙烧温度制备的LNCMO样品展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在5C倍率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09.1mAh/g,5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75.7%。电流密度增大到15C和30C时,经800次循环后该样品仍有64.4%和60.6%的容量保持率,并且其具有最大的Li+扩散系数(6.31×10^(-16) cm^(2)/s)和最小的电荷转移电阻(89.0Ω)。Ni-Cr共掺有效抑制了Jahn-Teller效应,适宜的二次焙烧温度有利于稳定材料的晶体结构,从而提高其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n_(2)O_(4) Ni-Cr共掺杂 熔盐燃烧法 焙烧温度 正极材料 JAHN-TELLER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晶石型锰酸锂正极材料LiNi_(0.01)Co_(0.03)Mn_(1.96)O_(4)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1
19
作者 段玉珍 朱金玉 +4 位作者 郭俊明 向明武 刘晓芳 白红丽 苏长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74-2582,共9页
采用固相燃烧法制备了具有多面体形貌的Ni-Co共掺杂尖晶石型LiNi0.01Co0.03Mn1.96O4(LNCMO)正极材料.研究结果表明,LNCMO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稳定性,在25℃,1C或5C倍率条件下,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0.6和102.3 m A·h/g,循... 采用固相燃烧法制备了具有多面体形貌的Ni-Co共掺杂尖晶石型LiNi0.01Co0.03Mn1.96O4(LNCMO)正极材料.研究结果表明,LNCMO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稳定性,在25℃,1C或5C倍率条件下,初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0.6和102.3 m A·h/g,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5.7%和78.3%;在10C和20C高倍率下,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78.8%和54.2%;即使在高温(55℃)和1C倍率下,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为76.6%.LNCMO具有较大的Li+扩散系数(4.77×10^-11cm^2/s)和较低的表观活化能(23.37 k 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共掺杂 尖晶石型LiMn_(2)O_(4) 固相燃烧法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微米LiFe_(0.05)Mn_(1.95)O_(4)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红雷 郭俊明 +4 位作者 向明武 白玮 白红丽 刘晓芳 段开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915-3922,共8页
采用固相燃烧法合成了亚微米单晶多面体LiFe_(0.05)Mn_(1.95)O_(4)正极材料。借助XRD、FE-SEM、TEM、XPS和恒电流充放电等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形貌、物相组成和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Fe掺杂未改变尖晶石型LiMn_(2)O_(4)的立方晶... 采用固相燃烧法合成了亚微米单晶多面体LiFe_(0.05)Mn_(1.95)O_(4)正极材料。借助XRD、FE-SEM、TEM、XPS和恒电流充放电等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形貌、物相组成和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Fe掺杂未改变尖晶石型LiMn_(2)O_(4)的立方晶系结构,其{400}和{440}衍射峰相对应的晶面出现显著的择优生长,形成了形貌为{111}、{110}和{100}晶面的单晶去顶角八面体晶粒。LiFe_(0.05)Mn_(1.95)O_(4)正极材料表现出比纯LiMn_(2)O_(4)材料更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C和5C时有着114.7mA·h/g、104.7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10C倍率下经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3.9%。循环伏安与阻抗分析得出掺杂后的样品有着较大的锂离子扩散系数与较小的活化能。对5C倍率循环1000次后Fe掺杂样品的极片分析发现,其晶体结构基本无变化,适量的Fe掺杂能够有效抑制尖晶石型LiMn_(2)O_(4)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Jahn-Teller效应以及Mn的溶解,提升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与容量保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型LiMn_(2)O_(4) FE掺杂 单晶多面体 亚微米 正极材料 Mn溶解 电化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