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地层的沉积特点与对比 被引量:8
1
作者 张云翔 邱占祥 +2 位作者 郑良 张家华 姜础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5-89,共5页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的主要层位有 2个 ,时代相差约 1Ma。以黄色砂砾石层作为标志层 ,参考各含古猿化石剖面基底和现代海拔高度 ,盆内含化石层的晚第三纪地层可以很好的对比 ,小河盆地蝴蝶梁子剖面、房背梁子剖面相当于豹子洞箐... 云南元谋小河盆地含古猿化石的主要层位有 2个 ,时代相差约 1Ma。以黄色砂砾石层作为标志层 ,参考各含古猿化石剖面基底和现代海拔高度 ,盆内含化石层的晚第三纪地层可以很好的对比 ,小河盆地蝴蝶梁子剖面、房背梁子剖面相当于豹子洞箐剖面的的中下部。从哺乳动物化石和古地磁资料分析 ,小河组的地质时代为 7.3~ 8.2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 古猿化石 沉积特征 沉积环境 地层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元谋古猿动物群化石埋藏学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云翔 郑良 +1 位作者 吉学平 张家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5-49,共5页
云南元谋小河—雷老一带含古猿新近系(上第三系)是一套紫红色含砾细砂—粉砂岩,夹有多层黄色砂砾石层。化石埋藏学研究及含化石层岩性特征、组合及沉积构造表明,该层以山前洪积堆积为主,并有发育的扇上河道沉积。通过30余个发掘地点化... 云南元谋小河—雷老一带含古猿新近系(上第三系)是一套紫红色含砾细砂—粉砂岩,夹有多层黄色砂砾石层。化石埋藏学研究及含化石层岩性特征、组合及沉积构造表明,该层以山前洪积堆积为主,并有发育的扇上河道沉积。通过30余个发掘地点化石野外埋藏资料及数千件化石标本的分析鉴定,化石埋藏类型有两种,埋藏Ⅰ型的化石数量稀少、保存完整,赋存在扇体细粒沉积物中;埋藏Ⅱ型化石保存丰富但相当残破,赋存在粗粒沉积的扇上河道各个部位。化石埋藏类型与古气候、古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化石埋藏特征表明该区自然环境分带已形成。元谋古猿动物群的生存时代是一个从森林向草原-灌丛环境过渡的动荡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元谋 晚第三纪 古猿层 埋藏学 生活背景 动物群化石 古气候 古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元谋一新的蜥脚类恐龙
3
作者 吕君昌 李绍学 +2 位作者 季强 王国富 董枝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9-729,共1页
关键词 蜥脚类恐龙 元谋 云南省 新属新种 神经 构造 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光谱和X射线衍射研究禄丰恐龙化石与围岩特征 被引量:14
4
作者 杨群 王怡林 +1 位作者 李朝真 袁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9-301,共3页
迄今为止,禄丰老长箐是世界挖掘恐龙化石较多、涵盖时间最长(含有早、中两个侏罗纪的化石)的地区。老长箐恐龙化石的发掘,为古生物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验基地。文章首次对该地区3个不同层位的恐龙化石及其围岩的成分和结构做了初步... 迄今为止,禄丰老长箐是世界挖掘恐龙化石较多、涵盖时间最长(含有早、中两个侏罗纪的化石)的地区。老长箐恐龙化石的发掘,为古生物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验基地。文章首次对该地区3个不同层位的恐龙化石及其围岩的成分和结构做了初步分析。首先采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发现化石及土样中的含钙量均较高(>5%);但硅元素的含量则差别较大,在化石中的含硅量较低(3%~8%),围岩中的含硅量较高(>10%);化石中的含磷量也较高。X射线能谱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化石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3(66%),其次是SiO2(17%);围岩中的主要成分是SiO2(>80%),其次是CaCO3(12%)。此外还发现,化石和围岩的最大区别是,化石中含有氟磷酸钙,而围岩中没有该成分。这一点可以作为鉴别伪化石的一个重要特征。文章为化石的鉴别、为人类研究禄丰老长箐恐龙的生态和演化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化石 古生物研究 侏罗纪 发现 演化 层位 生态 鉴别 首次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铜镜腐蚀情形的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王怡林 杨群 +1 位作者 张鹏翔 李朝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8-50,共3页
应用显微拉曼光谱和电子探针技术 ,对云南禄丰出土的元代铜镜腐蚀情形进行研究 ,确定了铜镜本体及其表面腐蚀产物的成分 ,并初步分析了元代青铜镜采用的防腐技术。拉曼实验结果表明 ,铜镜表面腐蚀产物的主要成分有CuCO3 ·Cu(OH) 2 ... 应用显微拉曼光谱和电子探针技术 ,对云南禄丰出土的元代铜镜腐蚀情形进行研究 ,确定了铜镜本体及其表面腐蚀产物的成分 ,并初步分析了元代青铜镜采用的防腐技术。拉曼实验结果表明 ,铜镜表面腐蚀产物的主要成分有CuCO3 ·Cu(OH) 2 和Cu2 O。实验还发现铜镜表面有一层铁铝合金 ,具有较好的防腐作用。对金属文物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元代铜镜 腐蚀产物 文物研究 防腐 电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拉曼光谱对恐龙化石内部成分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杨群 王怡林 +1 位作者 张鹏翔 李朝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80-882,共3页
文章对云南省三个不同时期的恐龙化石内部成分进行了研究。拉曼光谱结果表明,三个不同时期恐龙化石内部的主要成分是CaCO3晶体,在早、中侏罗纪化石内部发现有SiO2晶体,而晚侏罗纪化石内部则没有。它表明晚侏罗纪化石的硅化环境条件与早... 文章对云南省三个不同时期的恐龙化石内部成分进行了研究。拉曼光谱结果表明,三个不同时期恐龙化石内部的主要成分是CaCO3晶体,在早、中侏罗纪化石内部发现有SiO2晶体,而晚侏罗纪化石内部则没有。它表明晚侏罗纪化石的硅化环境条件与早、中侏罗纪化石的硅化环境条件相差较大。实验所获资料可为恐龙化石源地及年代鉴别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拉曼光谱 恐龙化石 内部成分 云南 恐龙化石源地 年代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定恐龙化石的显微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杨群 王怡林 +1 位作者 张鹏翔 李朝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93-795,共3页
本文首次利用激光显微拉曼光谱、原子光谱和偏光显微镜等方法 ,对云南武定的恐龙化石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发现 ,恐龙化石表面和截面的拉曼光谱 ,均为典型的方解石 (CaCO3 )晶体的拉曼谱 ,并未发现有其他成分的拉曼谱。原子发射光谱的... 本文首次利用激光显微拉曼光谱、原子光谱和偏光显微镜等方法 ,对云南武定的恐龙化石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发现 ,恐龙化石表面和截面的拉曼光谱 ,均为典型的方解石 (CaCO3 )晶体的拉曼谱 ,并未发现有其他成分的拉曼谱。原子发射光谱的分析结果表明 ,恐龙化石中的主要元素有Ca(>10 % ) ,其次是Si(5 0 % )和P(4 0 % ) ,还有Fe(1 0 % )等 ,但未发现铱、钍等稀有元素。由恐龙化石截面在偏光显微镜下的图像可以知道 ,恐龙化石表面层的成分主要是方解石晶体 ;内部的主要成分为方解石 (CaCO3 )晶体 ,此外还有纤维状一水二氧化硅 (分子式SiO2 ·nH2 O ,属非晶态 )等成分。激光拉曼光谱能快速无损地准确检测出恐龙化石的主要成分是方解石 (CaCO3 ) ,拉曼光谱对恐龙化石的分析结果与原子光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化石 显微拉曼光谱 方解石 原子光谱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井明代瓦条的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怡林 杨群 李朝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23-825,共3页
利用拉曼光谱并结合XRD和电子探针等技术分析发现 ,中国云南楚雄黑井明代瓦条的主要成分是SiO2 ,其中还含有月长石 (KAlSi3O8,属钾长石的变体 )、钠长石 (NaAlSi3O8)以及一种未知名矿物 (Al,Fe) 3(PO4 ,VO4 ) 2 (OH) 3·8H2 O等。... 利用拉曼光谱并结合XRD和电子探针等技术分析发现 ,中国云南楚雄黑井明代瓦条的主要成分是SiO2 ,其中还含有月长石 (KAlSi3O8,属钾长石的变体 )、钠长石 (NaAlSi3O8)以及一种未知名矿物 (Al,Fe) 3(PO4 ,VO4 ) 2 (OH) 3·8H2 O等。月长石的存在 ,表明瓦条的烧结温度已高达 15 0 0℃ ,它说明云南明代陶器烧结工艺的技术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此结果还显示了拉曼光谱所具有的独特优越性 :作为一种原位无损的检测技术 ,在辨别钾长石的变体———月长石方面 ,它具有简易性和可靠性 ,而其他技术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但拉曼光谱不能测出Fe的化合物存在 ,而电子探针和XRD能检测出Fe和Fe的化合物。文章表明 ,在科技考古中只有综合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方法的优势 ,才能对古代文物作出比较全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井明代瓦条 拉曼光谱 二氧化硅 月长石 钠长石 原位无损检测技术 考古 烧结温度 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彝族茶文化初探 被引量:3
9
作者 杨甫旺 《农业考古》 1997年第4期171-173,191,共4页
彝族茶文化初探云南省楚雄州博物馆杨甫旺(彝族)一、彝族茶文化流源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据目前已知道的情况,地球上的茶树植物,已有六、七万年以上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也在四、五千年左右。中国是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 彝族茶文化初探云南省楚雄州博物馆杨甫旺(彝族)一、彝族茶文化流源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据目前已知道的情况,地球上的茶树植物,已有六、七万年以上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也在四、五千年左右。中国是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是“茶的故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凉山彝族 彝文古籍 野生茶树 《茶经》 野生大茶树 西南地区 彝语 楚雄州 彝族人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