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攻击策略下的建设安全责任主体网络鲁棒性研究——基于管理缺陷视角
1
作者 李国良 赵宇飞 +2 位作者 陈自强 杨家辉 黄剑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4-1443,共10页
为识别建设工程安全事故中的管理缺陷致因机理,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安全责任主体网络,考虑经典耦合映像格子模型适应性,提出自适应负载分配攻击策略,验证级联效应下网络鲁棒性。首先,收集144起较大及以上建筑领域事故调查报告,以追责... 为识别建设工程安全事故中的管理缺陷致因机理,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安全责任主体网络,考虑经典耦合映像格子模型适应性,提出自适应负载分配攻击策略,验证级联效应下网络鲁棒性。首先,收集144起较大及以上建筑领域事故调查报告,以追责逻辑提取相关责任主体构建复杂网络,并基于组织网络结构与级联特征指标提出自适应负载分配攻击策略;其次,计算责任主体网络特征参数,分析网络拓扑特性;最后,基于鲁棒性评价指标,对比验证改进攻击策略下责任主体网络鲁棒性。研究显示,建设工程安全责任主体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和无标度特性;在经典单次攻击下,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责任主体一旦失职,将对网络鲁棒性造成严重影响;自适应负载分配连续靶向攻击模拟了建筑项目发生管理缺陷情况下的级联效应,刻画了跨组织、多层级的责任共担机制,揭示了管理缺陷安全事故致因机理,并为降低建设工程安全事故从组织管理视角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社会工程 管理缺陷 责任主体 鲁棒性 级联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NC-UHPC组合桥面板抗负弯性能试验研究
2
作者 裴必达 朱星畅 +3 位作者 李传习 冯世春 龙煜 李九苏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53,共13页
钢-NC-UHPC组合桥面板是一种由薄平钢面板、普通钢筋混凝土、配筋UHPC层和PBL剪力连接件组合而成的新型组合桥面板。为探究该新型桥面板的抗负弯性能,文章开展抗负弯4点弯曲加载模型试验,研究其开裂性能、破坏形态、抗负弯承载能力、相... 钢-NC-UHPC组合桥面板是一种由薄平钢面板、普通钢筋混凝土、配筋UHPC层和PBL剪力连接件组合而成的新型组合桥面板。为探究该新型桥面板的抗负弯性能,文章开展抗负弯4点弯曲加载模型试验,研究其开裂性能、破坏形态、抗负弯承载能力、相对位移和应变分布等。试验结果表明:钢-NC-UHPC组合桥面板在四点负弯曲试验中发生弯曲破坏,抗负弯力学性能良好。经过凿毛的UHPC-NC界面和PBL连接件能保证钢-NC-UHPC组合桥面板协同受力,各自产生的相对位移非常小,最大可达0.527mm。基于试验结果提出钢-NC-UHPC组合桥面板开裂荷载与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相比分别为1.14和0.97,预测精度高,并根据计算模型得出上层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和钢板厚度为组合桥面板承载力的控制因素。用计算公式对该组合桥面板特征荷载进行计算,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力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41%、6.94%,预测精度较高。可为钢-NC-UHPC组合桥面板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钢-NC-UHPC组合桥面板 抗负弯性能 开裂荷载 极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应谱法的胶凝砂砾石坝地震反应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艳华 严俊 +4 位作者 杨玉坚 成鑫 谢定松 吴帅峰 孙黎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68-73,共6页
为了评价云南省内某胶凝砂砾石坝的抗震安全性,采用反应谱法对大坝开展地震动力反应计算,获得大坝动位移、加速度和动应力分布规律。计算表明:大坝在Ⅷ度地震作用下,动位移和加速度反应分布符合一般规律,其中三向动位移极值分别为0.41 c... 为了评价云南省内某胶凝砂砾石坝的抗震安全性,采用反应谱法对大坝开展地震动力反应计算,获得大坝动位移、加速度和动应力分布规律。计算表明:大坝在Ⅷ度地震作用下,动位移和加速度反应分布符合一般规律,其中三向动位移极值分别为0.41 cm、0.15 cm和0.14 cm,三向加速度极值分别为9.18 m/s^(2)、6.02 m/s^(2)和4.47 m/s^(2)。静动叠加后,大坝顺河向、竖向和坝轴向拉应力极值分别为0.75 MPa、2.00 MPa和0.58 MPa,顺河向、竖向和坝轴向压应力极值分别为-2.53 MPa、-1.65 MPa和-2.79 MPa,拉应力和压应力极值均小于相应筑坝材料的抗拉和抗压强度。总体上,大坝地震反应规律性好,抗震安全高,地震作用下坝体不会出现动力破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谱法 动位移 加速度 动应力 胶凝砂砾石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数反演法在深厚嵌岩群桩基础受力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良翰 杨荣双 杨劲屾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6-100,共5页
桥梁群桩基础承载性能数值计算结果与岩土参数的选取密切相关,为探讨更为符合实际工程地质情况的群桩基础受力计算模式,采用MATLAB编制的改进BP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遗传神经网络计算程序,建立参数反演算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改进... 桥梁群桩基础承载性能数值计算结果与岩土参数的选取密切相关,为探讨更为符合实际工程地质情况的群桩基础受力计算模式,采用MATLAB编制的改进BP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遗传神经网络计算程序,建立参数反演算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对正交设计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然后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最优求解。基于戛洒江特大桥深厚嵌岩超长桩试桩静载试验的数据,以嵌岩段中风化页岩和中风化砂岩的体积模量Gn和剪切模量Gs为反演参数,以数值计算为正分析,获得合理的参数值并应用于深厚嵌岩群桩基础受力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供的获取深厚嵌岩群桩基础受力分析参数的反演算法,可以获取合理的岩土参数,较好地用于该桥深厚嵌岩群桩基础受力分析,对群桩基础分析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嵌岩桩 群桩基础 参数反演 BP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仿真计算 静载试验 受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让压系统对软岩隧道围岩力学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陈秋雨 黄璐 +5 位作者 潘虎 陈杰 谢强 李秋铃 疏梓宸 张旭皓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6,共11页
为处理深部软岩隧道存在的大变形问题,一般采取强支护或支护后进行修复,但收效甚微。在三维地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以径向让压为核心的主动支护,先释放围岩应力,后抵抗围岩变形,改善挤压型大变形隧道的力学特性,有效地控制隧道开挖... 为处理深部软岩隧道存在的大变形问题,一般采取强支护或支护后进行修复,但收效甚微。在三维地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以径向让压为核心的主动支护,先释放围岩应力,后抵抗围岩变形,改善挤压型大变形隧道的力学特性,有效地控制隧道开挖过程中的位移变形。文章以公路隧道典型大变形段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分析径向让压支护对围岩变形和支护承载能力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径向让压支护段相对正常支护段能有效控制围岩相对变形,从锚杆变形看出,最大拉应变减小了75.8%,最大压应变减小了67.6%;从围岩与初支接触压力看,将拱底、拱脚压力降低80%,验证了径向让压支护对于围岩塑性区发展和应力释放的有效控制。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深部软岩隧道围岩控制技术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模型试验 软岩隧道 变形特征 径向让压 支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空间坍塌应急救援现场环境安全风险评价及预测 被引量:2
6
作者 谢众智 李升连 +3 位作者 郑惜雯 古力 张国华 倪晓阳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61,共11页
为保障地下空间坍塌应急救援现场救援行动的安全开展和设备的正常运转,提高应急救援安全保障能力,首先通过构建地下空间坍塌应急救援现场环境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理想点法(TOPSIS),对现场环境的安全状态进行评价... 为保障地下空间坍塌应急救援现场救援行动的安全开展和设备的正常运转,提高应急救援安全保障能力,首先通过构建地下空间坍塌应急救援现场环境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理想点法(TOPSIS),对现场环境的安全状态进行评价;然后结合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和指数平滑模型,对未来一定时间内现场环境的安全状态进行预测;最后将该评价及预测模型应用于某煤矿巷道救援案例,并对救援工作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地下空间应急救援现场的安全防护系统、通风设施配置等提供数据及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坍塌 应急救援现场 安全风险评价 预测预警 层次分析法 理想点法 自回归移动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节理接触特征尺寸效应的数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龚耕 李升连 +2 位作者 张国华 熊峰 唐志成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81-1490,共10页
为探究岩石节理接触特征尺寸效应,采用自仿射分形方法构建系列尺寸数值模型,利用离散弹塑性计算方法求解闭合变形,定量分析节理接触特征尺寸效应规律,并探究不同岩性和粗糙度对其尺寸效应的影响差异。自仿射分形方法构建的岩石节理其粗... 为探究岩石节理接触特征尺寸效应,采用自仿射分形方法构建系列尺寸数值模型,利用离散弹塑性计算方法求解闭合变形,定量分析节理接触特征尺寸效应规律,并探究不同岩性和粗糙度对其尺寸效应的影响差异。自仿射分形方法构建的岩石节理其粗糙程度随尺寸增加逐渐变小,接触面积比和组合形貌微凸体参数之间具有关联,接触面积比的尺寸效应可归因于组合形貌微凸体参数ηR的尺寸变化。岩石节理尺寸越大,闭合变形引起的塑性部分占比越多。塑性变形对接触面积比尺寸效应具有弱化作用,对闭合变形尺寸效应具有强化作用,硬岩节理的接触特征尺寸效应强于软岩节理,其接触特征代表性长度也更大。岩石节理的粗糙度对其闭合变形和接触面积比的尺寸效应具有相反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节理 自仿射分形 尺寸效应 接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结构面蠕变特征的隧道围岩长期变形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汝涛 赖登甲 +4 位作者 李升连 但路昭 李韦剑 张国华 臧熙玮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08,共10页
在断层破碎带发育地区,岩石结构面蠕变变形影响着隧道运营安全。首先推导了岩石结构面西原蠕变模型有限差分格式;然后基于FLAC3D的Interface单元,采用自定义本构模型的接口,编写西原蠕变模型的动态链接库,实现了隧道围岩结构面蠕变变形... 在断层破碎带发育地区,岩石结构面蠕变变形影响着隧道运营安全。首先推导了岩石结构面西原蠕变模型有限差分格式;然后基于FLAC3D的Interface单元,采用自定义本构模型的接口,编写西原蠕变模型的动态链接库,实现了隧道围岩结构面蠕变变形数值模拟;接着开展了岩石单节理面蠕变变形验证模拟;最后结合宜昌成品油管道翻坝项目七里村1号隧道工程,利用新开发模型模拟了运营1、5、10、20 a后的隧道围岩长期变形行为。结果表明:(1)新开发模型预测的隧道围岩蠕变变形与解析解是一致的,最大误差小于2%;(2)隧道围岩蠕变变形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值之间的偏差较小,证明了蠕变模型的可靠性;(3)隧道开挖后,围岩变形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1 a后位移趋于稳定;(4)隧道运营1~10 a内无明显破坏,运营20 a后出现了集中于拱脚部位的破坏区,且拱脚处应力集中,因此应加强对拱脚的初期支护;(5)低强度和弱膨胀性特征的泥钙质砾岩使得隧道开挖变形较大,在上方断层长期蠕变作用下,隧道拱顶持续向下变形,造成隧道变形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管道 小断面隧道 岩石结构面 蠕变变形 现场监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隧道衬砌结构服役期破坏典型特征分析及对应监测措施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朱炯 张新尚 +2 位作者 郭鸿雁 丁浩 江星宏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222-229,共8页
为分析隧道衬砌结构服役期破坏演化特征,为后续采取监测应对措施提供参考,针对运营期公路隧道常见软弱围岩、浅埋偏压2种情况,分别建立计算模型。采用强度折减法,不断折减围岩的强度参数,研究结构折减系数与结构状态的相互关系,并通过... 为分析隧道衬砌结构服役期破坏演化特征,为后续采取监测应对措施提供参考,针对运营期公路隧道常见软弱围岩、浅埋偏压2种情况,分别建立计算模型。采用强度折减法,不断折减围岩的强度参数,研究结构折减系数与结构状态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衬砌结构的极限应变分布规律研究结构安全状态,提取不同状态的典型结构力学特性指标,对运营期公路隧道结构失稳破坏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在软弱围岩(非偏压)条件下,隧道衬砌结构的边墙下部、仰拱中部及拱顶更易变形、开裂甚至破坏,边墙和拱顶较仰拱更早出现变形、开裂,监测应重点针对衬砌结构初始变形开始至边墙出现活动铰这个阶段,以防止边墙出现活动铰而导致进一步仰拱破坏。在浅埋偏压条件下,隧道衬砌结构的两侧拱腰及拱脚,是监测的关键部位,破坏呈拱脚先于拱腰、临空侧先与临土侧的特点,衬砌结构初始变形开始至临空侧拱脚及拱腰破坏这个阶段,是监测关注的重要阶段,同时应以防止临空侧发生破坏为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围岩隧道 浅埋偏压段 强度折减法 衬砌结构 服役状态 极限应变 变形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预应力加固钢转向装置参数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方淑君 聂念从 +2 位作者 王涛 张凌瑞 刘壮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46-1452,共7页
为研究体外预应力加固细部构造参数对钢转向装置受力性能的影响,运用ANSYS软件建立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钢转向装置的细部构造计算模型。通过控制不同的参数组合,在ANSYS软件中分析,得到对应的转向钢管的应力极值和位移极值。研究结... 为研究体外预应力加固细部构造参数对钢转向装置受力性能的影响,运用ANSYS软件建立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钢转向装置的细部构造计算模型。通过控制不同的参数组合,在ANSYS软件中分析,得到对应的转向钢管的应力极值和位移极值。研究结果表明:钢管壁厚从5 mm增加到7 mm时,钢管应力和变形减小幅度较大,从7 mm增加到9 mm时,应力和变形减小幅度较小;钢管长度从600 mm增加到800 mm时,钢管应力减少较明显,从800 mm增加到1000 mm时,应力变化不明显;内穿钢管距外套钢管两端的距离从0 mm增加到40 mm时,钢管应力和位移变化幅度较大,从40 mm增大到80 mm时,应力和位移的变化幅度很小;体外束竖弯角度从3°增加到7°时,钢管应力增大约2.3倍。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转向装置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预应力 桥梁加固 有限元分析 钢结构 转向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条件下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何玉琼 李春明 +1 位作者 杨兴华 黄犀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7-42,共6页
在人为扰动、地震、降雨等因素中,降雨是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以玉溪新平大戛高速公路边坡为研究工点,结合地质勘测、钻探、物探、现场调查、室内试验、资料收集等数据,采用无限斜坡模型、瑞典条分法及极限平衡法计算分析降雨条件下斜... 在人为扰动、地震、降雨等因素中,降雨是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以玉溪新平大戛高速公路边坡为研究工点,结合地质勘测、钻探、物探、现场调查、室内试验、资料收集等数据,采用无限斜坡模型、瑞典条分法及极限平衡法计算分析降雨条件下斜坡的流向流量及其稳定系数,研究斜坡开挖前后的稳定性及预测水流冲刷严重的区域。结果表明:开挖前在水位高度等于土层厚度的极限饱和工况下,斜坡处于稳定状态;开挖后按1:1.75的坡比,斜坡亦处于稳定状态。所以坡体开挖施工是安全的,但需做好坡面排水及防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降雨 公路边坡 无限斜坡 极限饱和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层倾角对层状偏压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登科 骆建军 +1 位作者 文绍全 苏洁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5-102,共8页
针对层状岩体偏压隧道在不同岩层倾角下的围岩稳定性问题,采用3DEC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了顺、反倾层状岩体双洞隧道随岩层倾角变化时的围岩变形规律,并对隧道偏压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岩层倾角的增大,隧道围岩变形从岩层弯... 针对层状岩体偏压隧道在不同岩层倾角下的围岩稳定性问题,采用3DEC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了顺、反倾层状岩体双洞隧道随岩层倾角变化时的围岩变形规律,并对隧道偏压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岩层倾角的增大,隧道围岩变形从岩层弯曲变形逐渐向顺层面滑移变形转变,临界角度为45°;左洞最大拱顶沉降为23.60 mm,比右洞最大拱顶沉降小17.94 mm,可见先开挖隧道围岩变形较大;从应力计算结果看,岩层倾角从0°到90°变化时,隧道偏压程度随其增大有所起伏,但总趋势是增加的.以顺倾右洞隧道为例,在倾角为45°时,隧道拱肩、拱腰、边墙的竖向应力差分别为0.45、0.42、0.40 MPa,应力差最小,偏压程度最好.在倾角为90°时,应力差分别为0.65、0.64、0.67 MPa,应力差最大,隧道偏压最为明显.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为山岭偏压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岩层倾角 层状岩体 离散元数值模拟 围岩变形 偏压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剂对面板坝混凝土减缩抗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泽锦 肖家发 +6 位作者 周斌 杨雁钦 侯鹏坤 党玉栋 王亚洲 熊振国 王静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104,共4页
为验证和提高堆石面板坝面板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以云南省某水库堆石坝面板混凝土为例,对比研究了3种典型膨胀剂(Ⅰ型和Ⅱ型硫铝酸钙类膨胀剂、氧化镁膨胀剂)对面板混凝土强度发展、早期非接触收缩、早期抗裂、干燥收缩和限制膨胀率的影... 为验证和提高堆石面板坝面板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以云南省某水库堆石坝面板混凝土为例,对比研究了3种典型膨胀剂(Ⅰ型和Ⅱ型硫铝酸钙类膨胀剂、氧化镁膨胀剂)对面板混凝土强度发展、早期非接触收缩、早期抗裂、干燥收缩和限制膨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膨胀剂在面板混凝土中的膨胀性能发挥差异较为明显,其中使用Ⅱ型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效果最显著,混凝土早期收缩率降低75.8%且未开裂、28 d干缩率减小50.9%、42 d限制收缩率减小83.3%,说明其膨胀历程与混凝土性能发展协调性较好(且混凝土56 d抗压强度提高23.6%)。该研究可为实际工程配合比优化、减少面板混凝土开裂风险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板坝混凝土 膨胀剂 补偿收缩 面板防裂 配合比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小陇山林区降雨型浅层滑坡汇水面积-坡度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晓曼 马超 +2 位作者 张岩 邓家勇 代智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0,共7页
沟头发生侵蚀的地形临界模型可有效预测侵蚀沟的形成条件,浅层滑坡失稳形成的洼地也是沟头形成的方式之一。为探究浅层滑坡临界起动模型的特点,以甘肃省天水市小陇山林区的降雨型浅层滑坡为研究对象,运用汇水面积-坡度关系,构建临界起... 沟头发生侵蚀的地形临界模型可有效预测侵蚀沟的形成条件,浅层滑坡失稳形成的洼地也是沟头形成的方式之一。为探究浅层滑坡临界起动模型的特点,以甘肃省天水市小陇山林区的降雨型浅层滑坡为研究对象,运用汇水面积-坡度关系,构建临界起动模型,与黄土高原典型侵蚀沟(浅沟、切沟)的临界起动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壤质地对该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1)浅层滑坡临界起动模型为S=3.50 A s-0.34,其侵蚀阈值为3.50,大于黄土高原典型浅沟(0.96)和切沟(1.54)的侵蚀阈值。研究区浅层滑坡一般发生于土层较薄的陡坡地带,其平均坡度(S=1.26)大于浅沟(S=0.35)与切沟(S=0.46),单位汇水面积(A=89.08 m^(2)/m)小于浅沟(A=920.93 m^(2)/m)和切沟(A=1129.82 m^(2)/m)。(2)汇水面积与坡度平方的乘积(AS 2)代表了沟头产生侵蚀的能量指标值。研究区浅层滑坡AS 2值在269.1~5703.2 m^(2),平均值为1772.97 m^(2),黄土高原浅沟AS 2值在4.74~892.66 m^(2),切沟在41~814 m^(2),启动能量值方面,浅沟<切沟<浅层滑坡。(3)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壤质地通过影响土壤的抗冲力、渗透性和黏粒含量,从而对浅层滑坡的起动难易程度产生影响。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农地最易发生侵蚀,其次是林地。油松林附近浅层滑坡的抗侵蚀能力高于日本落叶松林。研究结果为探究浅层滑坡的起动条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滑坡 汇水面积-坡度 地貌阈值 植被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构造对高地应力隧道初始地应力场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爽 白根铭 +3 位作者 肖畅 曲宏略 汪林 刘哲言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6-151,共6页
为减少地下工程区断层等地质构造对局部应力场的影响,以云南省红河州某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为例,分析隧道选址区域初始地应力场。首先,建立隧道选址区域三维地质模型,使用空芯包体法采集10处测点的初始地应力数据;然后,根据实测地应力数据... 为减少地下工程区断层等地质构造对局部应力场的影响,以云南省红河州某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为例,分析隧道选址区域初始地应力场。首先,建立隧道选址区域三维地质模型,使用空芯包体法采集10处测点的初始地应力数据;然后,根据实测地应力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反演分析方法反演,得到隧道选址区岩体初始地应力场,同时,在该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区域内断层和破碎带的影响,总结断层对地应力分布状态的影响;最后,根据现场勘察所得地质构造条件(主要为断层),对断层带施加挤压力和压扭力模拟断层错动,从而进行局部地应力调整,得到符合实际的地应力场。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平垂直隧道轴线方向的应力最大,表现为σy>σz>σx;应力值在断层内部减小,断层带边缘增大。在高地应力硬岩隧道工程中,应力集中的断层边缘存在岩爆发生概率增大的可能性,应加强防治,以保障施工过程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高地应力 隧道 初始地应力场 地应力反演 多元线性回归 空芯包体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杞麓湖中河河口表流湿地净化河道污染水的效果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小弯 田华川 +3 位作者 常军军 陈礼强 舒兴权 冯秀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65-1875,共11页
为探究云南高原湖泊杞麓湖湖滨人工湿地的污水净化效果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以中河河口表面流湿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分析,考察该湿地对COD、N、P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湿地沿程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的... 为探究云南高原湖泊杞麓湖湖滨人工湿地的污水净化效果及其微生物群落特征,以中河河口表面流湿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分析,考察该湿地对COD、N、P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湿地沿程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与差异。结果表明,中河河口湿地对NH_(4)^(+)-N、NO_(3)^(−)-N和TN的季节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6.4%—73.7%、5.16%—81.1%和22.3%—64.7%,其中秋季脱氮效果较好,而春季较差。TP和COD的平均去除率为31.8%和21.7%,部分月份去除效果较差,有待进一步强化。该湿地的各功能单元中,一级表流湿地对NH_(4)^(+)-N、COD和TP的去除效果较佳,而植物强化沉淀塘和兼性塘对NO_(3)^(−)-N、TN的去除效果较佳。湿地底泥微生物门水平上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属水平上相对丰度较高的是硫杆菌属(Thiobacillus)、Bacteroidetes_vadinHA17属和聚糖菌属(Candidatus_Competibacter)等。一级表流湿地和兼性塘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湿地沿程前后段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污染物及其水平是造成该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类微生物在该湿地污水净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可为高原湖泊湖滨污水净化湿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杞麓湖 河口人工湿地 净化效果 净化单元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流式电站通航水流条件优化措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段宛玥 董俊君 陈立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1-186,共6页
在河流上修建水利枢纽,需要考虑其防洪、发电、通航、灌溉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针对通航方面分析,船闸是布置在枢纽上的通航建筑物,由引航道与天然河道连接。由于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受边界突变影响,水流条件复杂,常难以满足通航要求... 在河流上修建水利枢纽,需要考虑其防洪、发电、通航、灌溉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针对通航方面分析,船闸是布置在枢纽上的通航建筑物,由引航道与天然河道连接。由于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受边界突变影响,水流条件复杂,常难以满足通航要求。根据某水电站工程布置、河道特性以及通航要求,在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设计四种疏挖方案,在枢纽下泄流量为350、1570.4、6200、12000 m^(3)/s 4种条件下,运用数学模型对船闸口门区水流条件展开论证,得出疏挖方案四能够满足引航道下游口门区连接段水流条件及Ⅲ级航道通航要求的结论,研究成果可为径流式水电站通航条件优化设计及通航论证提供依据,对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式电站 通航水流条件 疏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荷载箱的自平衡法在戛洒江特大桥桩基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兴华 何宇 +1 位作者 杨劲屾 杨荣双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0,共5页
戛洒江特大桥3号~6号主墩共采用118根φ2.2m的钻孔灌注桩,设计桩长85~100m,为深厚超长桩基,按摩擦桩设计。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岩层,持力层以上也有中风化岩层,力学性能较好,考虑按嵌岩桩进行桩长优化。在4号主墩基础附近施工1根桩长75... 戛洒江特大桥3号~6号主墩共采用118根φ2.2m的钻孔灌注桩,设计桩长85~100m,为深厚超长桩基,按摩擦桩设计。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岩层,持力层以上也有中风化岩层,力学性能较好,考虑按嵌岩桩进行桩长优化。在4号主墩基础附近施工1根桩长75m的试桩,采用双荷载箱的自平衡法进行深厚嵌岩超长桩承载特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桩长后的基桩承载力能够满足设计荷载要求。基于试验结果及地勘参数对桩基承载力进行复核,在满足抗震和承载力要求的前提下,对3号~6号主墩原设计桩长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桩长缩短了10~22m,降低了施工成本,缩短了工期,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础 嵌岩桩 试桩 双荷载箱 自平衡法 桩间侧阻力 桩长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系梁对超高墩大跨连续刚构双幅桥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兴华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82,共5页
为研究横系梁对超高墩大跨连续刚构双幅桥抗震性能的影响,以云南山区某超高墩大跨连续刚构双幅桥为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桥梁结构模型,改变横系梁的位置、截面尺寸及数量,计算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并进行对比分析... 为研究横系梁对超高墩大跨连续刚构双幅桥抗震性能的影响,以云南山区某超高墩大跨连续刚构双幅桥为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桥梁结构模型,改变横系梁的位置、截面尺寸及数量,计算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增设横系梁可以较好地改善超高墩大跨连续刚构双幅桥的横向抗震性能;在整体墩与双肢薄壁墩分界处设置横系梁对提高结构抗震性能效果最佳,其中横系梁同桥墩刚度比在0.40~0.67内,对改善结构抗震性能最有利;根据桥墩的高度适当增加横系梁数量对结构抗震有利,在该桥双肢薄壁墩顶部和整体墩与双肢薄壁墩分界处设置2道横系梁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刚构桥 超高墩 双幅分离式 横系梁 地震响应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间数理论的岩溶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危险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彭绍勇 冯世春 徐晗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00-106,共7页
为进一步研究岩溶区隧道突泥涌水灾害分析评价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问题,基于区间数理论、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建立岩溶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危险评估新模型,并从地层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不良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隧道与地... 为进一步研究岩溶区隧道突泥涌水灾害分析评价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问题,基于区间数理论、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建立岩溶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危险评估新模型,并从地层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不良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隧道与地下水的位置关系和地下水循环运移条件等影响突水突泥灾害的关键因素出发,建立含有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以期统一刻画区间形式的岩溶隧道突水突泥评价指标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为岩溶区隧道突水突泥区间段落灾害预防与整体评价提供更加实用的解决途径。典型案例对比和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评估的岩溶区隧道突水突泥危险等级与案例揭示情况较为吻合,其方法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得到了验证,计算所得的危险等级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隧道 突水突泥灾害 危险评估 区间数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