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组学研究助力马铃薯育种方式的变革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春芝 周倩 +2 位作者 吴瑶瑶 尚轶 黄三文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共8页
马铃薯是全球最重要的非谷物类粮食作物。杂交马铃薯育种,即将马铃薯由四倍体无性繁殖作物改造成二倍体种子作物,已经成为马铃薯领域的研究热点。过去十多年来,以二倍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马铃薯基因组学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马铃薯育种... 马铃薯是全球最重要的非谷物类粮食作物。杂交马铃薯育种,即将马铃薯由四倍体无性繁殖作物改造成二倍体种子作物,已经成为马铃薯领域的研究热点。过去十多年来,以二倍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马铃薯基因组学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马铃薯育种技术的变革。本文系统梳理了马铃薯基因组学发展的历程,以及基因组学研究如何助力解决杂交马铃薯育种的两个难题——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并推动马铃薯基因组设计育种体系的构建,使马铃薯育种迈向4.0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基因组 自交不亲和 有害突变 杂交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中重力响应调节基因鉴定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罗稷林 栗锦烨 贾玉鑫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118,共10页
【目的】解析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重力响应的分子机理,为马铃薯的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潜在基因资源。【方法】通过石蜡切片对马铃薯的匍匐茎和地上茎进行组织学结构观察;通过同源比对鉴定马铃薯中的重力响应调控基因,使用RT-qPC... 【目的】解析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重力响应的分子机理,为马铃薯的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潜在基因资源。【方法】通过石蜡切片对马铃薯的匍匐茎和地上茎进行组织学结构观察;通过同源比对鉴定马铃薯中的重力响应调控基因,使用RT-qPCR验证其表达水平,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其表达模式;以四倍体马铃薯材料Desiree为背景,构建了重力响应关键基因StLAZY1-1的过表达转基因株系,并对其表型进行了观察统计。【结果】匍匐茎与地上茎的组织结构存在明显的形态学差异,特别是维管组织的排列和淀粉粒沉积两个方面差别显著。重力响应相关基因PRAF/RLD FAMILY MEMBER(RLD)、SCARECROW(SCR)、SHOOT-ROOT(SHR)、BRX-LIKE4(BRXL4)、PIN-FORMED3(PIN3)在不同物种中具有保守的结构域和分布特征,LAZY家族的结构域分布则具有多样性。重力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并且表达水平受到光信号调控。通过遗传转化验证马铃薯StLAZY1-1基因的功能,发现与野生型相比StLAZY1-1过表达株系在株高、匍匐茎数量上都具有显著变化。【结论】马铃薯中关键重力响应调节基因StLAZY1-1影响马铃薯的株高和匍匐茎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重力响应 LAZY1基因 石蜡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晚疫病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伟伟 肖燕 +3 位作者 张艺夕 刘晶 唐唯 李灿辉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82,共6页
为明确致病疫霉的致病机理需要建立高效的病原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体系。通过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制备和再生过程的研究,采用两种裂解酶Driselase和Cellulase R-10,以不同菌龄、裂解酶、裂解酶的浓度和裂解酶的反应时间为研究条件,得到原... 为明确致病疫霉的致病机理需要建立高效的病原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体系。通过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制备和再生过程的研究,采用两种裂解酶Driselase和Cellulase R-10,以不同菌龄、裂解酶、裂解酶的浓度和裂解酶的反应时间为研究条件,得到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以培养18 d的菌丝体为材料,用10 mg/m L Driselase处理菌丝60 min后,原生质体产量达9.5×104个/g;以0.1 mol/L氯化钙和0.4 mol/L甘露醇作为渗透压稳定剂,以黑麦V8固体再生培养基得到的原生质体再生率最高达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菌 原生质体 制备与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地方马铃薯品种的来源及其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王伟伟 陈园 +4 位作者 奎霞 常莉 易靖 李灿辉 唐唯 《农学学报》 2019年第7期10-18,共9页
为明确云南省地方品种的来源及名称混淆问题,采用实地调查、植株形态学观察、细胞质基因组多态性分子标记检测与分析及相关历史文献查询等方法,对16个云南省地方马铃薯品种的来源及其影响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地方品种主要... 为明确云南省地方品种的来源及名称混淆问题,采用实地调查、植株形态学观察、细胞质基因组多态性分子标记检测与分析及相关历史文献查询等方法,对16个云南省地方马铃薯品种的来源及其影响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地方品种主要分布于少数民族聚居的高海拔贫困山区。(2)这些地方品种在花型/花色、薯形/皮色和肉色、株型和叶型等性状上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较为普遍。(3)地方品种中存在丰富的叶绿体/线粒体基因组DNA(cp/mtDNA)多态性,包含W/α(D)、W(A)/β、T/β和W/γ(D)4种细胞质类型。(4)马铃薯在18世纪中期传入云南,地方马铃薯品种的传入主要与西方传教士的进入、少数民族的迁徙与分布、改土归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开放与开发等有直接关联。文章首次揭示了云南省地方马铃薯品种的主要来源和传入路径,探讨了这些品种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对中国马铃薯主粮化背景下马铃薯育种思路的创新也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地方品种 细胞质遗传背景 传播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加外源抗坏血酸促进马铃薯试管薯形成及其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雷春霞 叶明旺 +1 位作者 李灿辉 龚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6-967,共12页
为研究抗坏血酸(AsA)处理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和结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敲除结薯关键基因Solanum tuberosum self-prunning 6A(StSP6A)对AsA诱导马铃薯结薯的效应,利用不同浓度(0、1、5、10、20和50 mmol/L)外源AsA处理2个二倍体马铃薯... 为研究抗坏血酸(AsA)处理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和结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敲除结薯关键基因Solanum tuberosum self-prunning 6A(StSP6A)对AsA诱导马铃薯结薯的效应,利用不同浓度(0、1、5、10、20和50 mmol/L)外源AsA处理2个二倍体马铃薯CIP-149(Solanum phureja)、CIP-178(S.ajanhuiri)和四倍体C-88(S.tuberosum)。结果表明,1~5 mmol/L外源AsA处理可显著诱导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对10个块茎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外源添加1 mmol/L AsA可显著影响块茎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相比,总体上呈正调控基因表达增强或负调控因子表达被抑制的趋势,特别是StSP6A在AsA处理过程中的块茎形成早期表达量极显著上调,敲除StSP6A可消除外源AsA对马铃薯块茎形成的诱导作用。这些结果表明,AsA诱导马铃薯块茎形成是通过调控与块茎形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来实现的,而StSP6A在AsA诱导马铃薯块茎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块茎形成 抗坏血酸(AsA) 结薯相关基因 StSP6A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编辑技术在马铃薯精准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及研究展望 被引量:11
6
作者 叶明旺 李灿辉 龚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7,共9页
基因组编辑技术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基因功能研究及精准分子育种强有力的工具。该技术主要是通过造成靶位点双链DNA断裂,引发机体的修复机制,从而在特定位点引入DNA的插入或缺失突变。目前,随着国家实行的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人... 基因组编辑技术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基因功能研究及精准分子育种强有力的工具。该技术主要是通过造成靶位点双链DNA断裂,引发机体的修复机制,从而在特定位点引入DNA的插入或缺失突变。目前,随着国家实行的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人们对于马铃薯品种的需求更加的多样化,而基因组编辑技术将会为马铃薯的定向遗传改良和精准分子育种提供一条高效快捷的技术实现途径。综述了3类主流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原理,回顾了基因组编辑技术在马铃薯品种改良和精准分子育种中的应用,讨论了基因组编辑对于马铃薯精准分子育种的意义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基因组编辑技术在马铃薯精准分子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该技术在以后的马铃薯精准分子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基因组编辑 精准分子育种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马铃薯花粉活力快速检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夏士轩 耿泽栋 +2 位作者 祝光涛 张春芝 李大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3-130,共8页
【目的】传统马铃薯花粉活力检测方法依靠肉眼计数,存在效率低、准确性差等问题。本研究基于PaddlePaddle深度学习框架,通过比较不同模型,提出一种快速检测花粉活力的方法。【方法】首先收集花粉,使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 【目的】传统马铃薯花粉活力检测方法依靠肉眼计数,存在效率低、准确性差等问题。本研究基于PaddlePaddle深度学习框架,通过比较不同模型,提出一种快速检测花粉活力的方法。【方法】首先收集花粉,使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通过显微镜拍照获取图像;利用Photoshop(PS)进行数据标注,分别标注有活力花粉和所有花粉,并将标签图转为单通道图像;选用SegFormer、U-Net和DeepLabV3模型进行训练,分割有活力花粉和所有花粉;最后使用Python OpenCV程序计数,计算花粉活力。【结果】与其他模型相比,SegFormer在两类数据集中的各项评估指标均为最优。相比于人工识别,OpenCV程序可以实现快速、批量计数,且误差小。【结论】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快速、准确检测马铃薯花粉活力,进一步利用该方法快速鉴定了200份F_(2)株系的花粉活力,为马铃薯花粉活力表型采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花粉活力 图像处理 深度学习 SegFormer OPENC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块茎变绿中StHY5对龙葵素合成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超 白如仟 +4 位作者 管俊梅 罗稷林 何雪姣 迟绍轶 马玲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3-122,共10页
【目的】马铃薯因采后贮藏、运输及货架摆放等因素,容易造成块茎“绿变”,导致块茎中SGAs大量累积,而HY5是植物中光信号的重要传递因子,研究其在块茎变绿中的作用,为马铃薯采后环节因光照导致的龙葵素积累提供分子基础。【方法】通过基... 【目的】马铃薯因采后贮藏、运输及货架摆放等因素,容易造成块茎“绿变”,导致块茎中SGAs大量累积,而HY5是植物中光信号的重要传递因子,研究其在块茎变绿中的作用,为马铃薯采后环节因光照导致的龙葵素积累提供分子基础。【方法】通过基因表达分析、转录组分析、靶向代谢物分析、亚细胞定位、酵母单杂交、双荧光素酶等试验,阐明StHY5在光照后块茎变绿中的作用。【结果】StHY5在薯皮和薯肉中均有表达,但表达模式不同;绿变处理后,薯肉中StHY5的表达水平和SGAs含量的变化一致,与此同时,龙葵素合成基因StSGT1/GAME1和StGAME4表达显著上调;酵母单杂交试验和双荧光素酶试验证明,StHY5可以直接结合StSGT1/GAME1和StGAME4的启动子并激活其表达。【结论】在马铃薯绿变过程中,StHY5通过直接上调StSGT1/GAME1和StGAME4的表达,从而促进SGAs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StHY5 光照诱导薯块绿变 龙葵素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马铃薯引种史、传播路线及其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祝菊澧 李灿辉 +4 位作者 周润 耿燕 卢朝艳 唐唯 朱寿清 《农学学报》 2021年第7期95-103,共9页
马铃薯是外来作物,其引入和传播在解决云南明清时期以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考据发现,马铃薯传入中国和云南省的时间及主要路线,以及传入后在云南的传播路线。传入和传播路线主要为;(1)1615年后由印度经... 马铃薯是外来作物,其引入和传播在解决云南明清时期以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考据发现,马铃薯传入中国和云南省的时间及主要路线,以及传入后在云南的传播路线。传入和传播路线主要为;(1)1615年后由印度经印—缅—滇通道传入滇西,并广泛种植于迪庆、丽江、大理和怒江州,此细胞质类型为W/α型;(2)1788年后经四川凉山州传入楚雄永仁,后在滇西各州及滇中广泛传播,此为W/α型;(3)1843年左右经贵州进入昭通,在滇东北及黔西南大面积种植,此为T/β型。马铃薯的传入及传播深远的影响了几百年来云南的农业结构、移民、矿产开发、少数民族迁徙及宗教信仰,其本土化也加快了主粮化进程并提供了科学育种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马铃薯 引种 传播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东川区马铃薯地方特色品种“开花洋芋”鉴定
10
作者 朱曦鉴 易靖 +3 位作者 梁静思 朱维贤 李灿辉 唐唯 《种子》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4-69,共6页
为了深入了解云南省东川区马铃薯地方特色品种“开花洋芋”种质的特点,以东川区4个主栽品种为对照,对“开花洋芋”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农艺性状、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组多态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开花洋芋”拥有野生型马铃薯的部分... 为了深入了解云南省东川区马铃薯地方特色品种“开花洋芋”种质的特点,以东川区4个主栽品种为对照,对“开花洋芋”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农艺性状、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组多态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开花洋芋”拥有野生型马铃薯的部分特征;利用细胞质基因组DNA多态性标记检测表明“开花洋芋”具有W/α[D]细胞质类型;12对细胞核SSR引物构建了待测品种的DNA分子指纹;共扩增出252个等位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17个,多态性比率46.43%;UPGMA聚类分析发现“开花洋芋”和东川区的4个主栽品种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地方品种 开花洋芋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线粒体靶向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应用
11
作者 张震 李清 +3 位作者 徐菁 陈凯园 张春芝 祝光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3,共8页
【目的】植物线粒体基因变异是产生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的主要原因,利用生物技术是创造CMS不育系的重要手段。通过比较启动子、线粒体转运信号肽(mitochondrial targeting signal peptides,MTS)的不同组合... 【目的】植物线粒体基因变异是产生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的主要原因,利用生物技术是创造CMS不育系的重要手段。通过比较启动子、线粒体转运信号肽(mitochondrial targeting signal peptides,MTS)的不同组合对下游eGFP的表达强弱,来探究最佳马铃薯线粒体靶向表达载体。【方法】选择3个启动子AtUBI10、StUBI10、2×35S和两个线粒体转运信号肽ATPγ与Rf1b进行试验,利用烟草叶片瞬时表达系统和PEG介导马铃薯原生质体转化体系进行靶向载体的表达验证。【结果】六个线粒体靶向表达载体中AtUBI10::ATPγ-eGFP在烟草瞬时表达效果最佳,可准确定位到线粒体,其次为StUBI10::ATPγ-eGFP和2×35S::ATPγ-eGFP;在马铃薯原生质体中载体AtUBI10::ATPγ-eGFP有最佳的表达效果,与烟草中表达结果一致,其次是StUBI10::Rf1b-eGFP和AtUBI10::Rf1b-eGFP,而2×35S启动子的两个载体在原生质体均表达较弱。【结论】启动子AtUBI10与线粒体转运信号肽ATPγ所构建的靶向线粒体载体为最佳组合,可用于马铃薯线粒体基因的相关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线粒体转运信号肽 靶向表达载体 亚细胞定位 细胞质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大主粮作物不同生育期根际微生物菌群变化研究进展
12
作者 陈才锭 宋云洁 田梦青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9-60,共12页
根际微生物是植物从根际外的土壤微生物中选择性地招募聚集,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控制获得的特定集合体,它们与植物根系密切联系,共同构成植物根际微生态系统,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 根际微生物是植物从根际外的土壤微生物中选择性地招募聚集,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控制获得的特定集合体,它们与植物根系密切联系,共同构成植物根际微生态系统,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研究焦点从模式植物转向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四大主粮作物,逐步揭示根际菌群在作物全生育期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表明,不同生育期根际菌群结构与功能呈现显著时序性差异,随着植物生长,根际菌群的α多样性通常呈现“低-高-低”的抛物线趋势,其中营养生长阶段菌群丰度达到最高。这种阶段性演替与植株营养需求、根系分泌物成分变化、土壤环境变化、免疫应答以及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本文对近年来4种主粮作物不同生育期根际细菌菌群变化及相关原因进行综述,为植物根际有益微生物的研究以及作物生长过程中菌肥的施用提供借鉴。未来需进一步整合微生物组工程与农艺措施,开发生育期适配型菌肥,为实现作物-微生物互作精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粮作物 根际微生物 不同生育期 菌群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薯类作物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建飞 尚轶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共3页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以马铃薯、甘薯、山药、木薯等为代表的薯类作物,是我国脱贫攻坚...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以马铃薯、甘薯、山药、木薯等为代表的薯类作物,是我国脱贫攻坚胜利收官的重要支撑作物,继续推动薯类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类作物 脱贫攻坚 农业强国 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产业 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晚疫病菌有性生殖发生对无毒基因Avr-blb1多样性及菌株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梁静思 王伟伟 +3 位作者 单慧 杨洋 李灿辉 唐唯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重要病害病原,前期研究表明,有性生殖的发生是群体结构变异的重要手段。【方法】在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采集晚疫病菌,分离纯化19株,其中A2交配型15株,是优势群体,A1A2交配型2株,A... 【目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是马铃薯重要病害病原,前期研究表明,有性生殖的发生是群体结构变异的重要手段。【方法】在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采集晚疫病菌,分离纯化19株,其中A2交配型15株,是优势群体,A1A2交配型2株,A1交配型1株,自育型(SF) 1株;对来自不同寄主品种、不同交配型的4株菌株进行有性生殖诱导,以及对有性后代进行毒性测定。【结果】确定了3对卵孢子产生较多的亲本组合;采用改良的卵孢子萌发诱导方法得到的卵孢子有性后代菌株30株,卵孢子萌发率达6%。在有性后代群体中Avr-blb1无毒基因序列发生了多态性分离,其中亲本组合1、组合2和组合3的有性生殖后代序列多态性系数分别为0. 013,0. 010和0. 002;通过对马铃薯栽培品种合作88的毒性验证,发现组合1和组合3后代均有毒性分离现象。【结论】上述结果表明了有性生殖发生导致的无毒基因序列多样性对病原菌的毒性变异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疫病菌 有性生殖 无毒基因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块茎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和分子机制 被引量:8
15
作者 雷春霞 李灿辉 +1 位作者 陈永坤 龚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57,共14页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块茎诱导和形成是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决定最重要的事件,涉及多重环境因素与植物激素及信号分子的互作以及这种互作对大量关键基因及多条信号转导与代谢途径的调控。概述了马铃薯块茎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包括...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块茎诱导和形成是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决定最重要的事件,涉及多重环境因素与植物激素及信号分子的互作以及这种互作对大量关键基因及多条信号转导与代谢途径的调控。概述了马铃薯块茎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包括块茎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块茎形成的内源因素和环境条件;讨论了块茎诱导形成过程中信号转导途径及相关基因、蛋白、miRNAs、激素和第二信使分子等对块茎形成的调节;构建了块茎诱导形成过程中可能的分子互作网络;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突破点,旨在为将来通过精准分子育种手段来培育高产优质的马铃薯品种提供借鉴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块茎形成 诱导 信号转导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倍体马铃薯基因编辑载体快速验证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3
16
作者 蒋继滨 高冬丽 +1 位作者 朱曦鉴 李灿辉 《种子》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9-33,共5页
基于马铃薯熟性基因StCDF1的序列,构建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CRISPR/Cas9-StCDF1载体,并建立了农杆菌介导二倍体马铃薯遗传转化快速验证基因编辑载体的实验体系。结果表明,在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过程中,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2mg·L... 基于马铃薯熟性基因StCDF1的序列,构建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CRISPR/Cas9-StCDF1载体,并建立了农杆菌介导二倍体马铃薯遗传转化快速验证基因编辑载体的实验体系。结果表明,在发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过程中,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2mg·L^-1的抗生素特美汀,能有效抑制发根农杆菌且不影响发状根的生长。利用荧光检测可实现对转化再生的阳性发状根进行快速筛选。结合对阳性根中拟编辑靶标序列的测序分析,发现所筛选出的阳性发状根中出现多种缺失类型,证明所构建的基因编辑载体和荧光筛选方法的可靠性。进一步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马铃薯茎段,通过稳定的遗传转化最终获得1株StCDF1缺失5bp的杂合突变体。本研究在二倍体马铃薯中建立了快速验证基因编辑载体的方法,并获得了1株基因编辑植株,为后续研究StCDF1基因的调控网络提供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二倍体马铃薯 发根农杆菌 StCDF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泛素结合酶基因StUBC17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雷朝霞 刘晶 +2 位作者 白易平 唐唯 王洪洋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5-41,共7页
泛素结合酶(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E2,UBC)与植物生长发育和抗病反应密切相关。为了解泛素结合酶基因对植物抗晚疫病的贡献,从马铃薯栽培种"合作88"中克隆出一个E2泛素结合酶基因,命名为StUBC17,并对其受晚疫病菌诱... 泛素结合酶(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E2,UBC)与植物生长发育和抗病反应密切相关。为了解泛素结合酶基因对植物抗晚疫病的贡献,从马铃薯栽培种"合作88"中克隆出一个E2泛素结合酶基因,命名为StUBC17,并对其受晚疫病菌诱导表达特性及功能进行分析。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降低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中StUBC17同源基因(NbUBC)的转录水平,再接种晚疫病菌进行抗病性鉴定。进一步在基因沉默植株上瞬时表达马铃薯抗病基因和其相应的无毒基因(R3a+AVR3a、R3b+AVR3b和Rx+CP)及INF1。StUBC17编码区全长447 bp,编码148个氨基酸,其蛋白分子量为16.52 kD,理论等电点为7.72。表达分析结果表明,StUBC17受晚疫病菌诱导表达。抗病鉴定结果显示,与对照植株相比,NbUBC沉默植株的抗病性显著降低。沉默NbUBC不影响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s,HR)的发生。StUBC17是植物防御晚疫病所需,但该基因的沉默并不影响R3a、R3b、Rx及INF1介导的HR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 StUBC17 本氏烟 病毒诱导基因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倍体马铃薯绿原酸的提取与光谱测定分析
18
作者 杨慧芹 张博 +2 位作者 马玲 尚轶 高冬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860-3864,共5页
马铃薯营养成分全面、营养结构合理、易于消化吸收,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中富含绿原酸等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病、抗癌、降脂等多种保健作用。鉴于绿原酸与马铃薯风味、营养及抗性品质密不可分,系统测定分析马铃薯不同组织... 马铃薯营养成分全面、营养结构合理、易于消化吸收,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中富含绿原酸等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病、抗癌、降脂等多种保健作用。鉴于绿原酸与马铃薯风味、营养及抗性品质密不可分,系统测定分析马铃薯不同组织中的绿原酸含量及分布规律将为改良作物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马铃薯普通栽培种是同源四倍体,应用杂交育种的方法改良品种比较困难,而二倍体马铃薯比四倍体马铃薯遗传背景简单,在育种和基因组研究方面更具优势。采用二倍体马铃薯自然变异群体(C系列)和自交分离F2群体(151系列和RH系列)为实验材料,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对不同组织中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并采用SPSS16.0对绿原酸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取的131个样本中, C系列马铃薯叶片绿原酸含量明显高于151系列和RH系列, C系列马铃薯叶片绿原酸含量最高为12 022.25 mg·kg^-1 FW, 151系列马铃薯叶片绿原酸含量最高为7 685.41 mg·kg^-1 FW, RH系列马铃薯叶片绿原酸含量最高为5 486.46 mg·kg^-1 FW,但C系列均匀性和稳定性低于151系列和RH系列。进一步对C系列(181个样本)薯皮和薯肉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薯皮中绿原酸含量明显高于薯肉,薯皮中绿原酸含量最高为19 679.59 mg·kg^-1 DW,薯肉中绿原酸含量最高为2 927.52 mg·kg^-1 DW,整体上薯肉中绿原酸含量随薯皮绿原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呈线性关系。通过对二倍体马铃薯绿原酸含量的测定分析,为光谱测定分析法在研究、培育绿原酸含量高、风味好的马铃薯新品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光谱测定分析结果对指导育种、天然活性物质的测定分析及农业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紫外-可见光谱在国家优薯计划、国际农业基因组计划和智慧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研究和技术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绿原酸 紫外光谱 测定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博 马永硕 +1 位作者 尚轶 黄三文 《合成生物学》 2020年第2期121-140,共20页
合成生物学是汇聚了工程学和生物学的新兴交叉学科,近年来逐步在植物研究领域中显现其重要作用。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不仅可以对作物的产量及营养品质性状进行精准的改良和优化,还有望将植物改造成高价值的植物天然产物生产工厂满足人们... 合成生物学是汇聚了工程学和生物学的新兴交叉学科,近年来逐步在植物研究领域中显现其重要作用。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不仅可以对作物的产量及营养品质性状进行精准的改良和优化,还有望将植物改造成高价值的植物天然产物生产工厂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本文从DNA合成与组装、植物基因编辑技术、核和质体遗传转化体系以及染色体工程等方面介绍了在植物中广泛应用的合成生物学技术。阐述了利用合成生物学开展多样化生物传感器设计、作物产量优化、营养品质强化、植物天然产物与蛋白高效合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目前植物合成生物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相信经过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植物合成生物学将在未来农作物育种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合成生物学 基因编辑 遗传转化 代谢工程 生物强化 生物传感器 生物元件 基因回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云南小桐子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郑周宜 刘雨婷 +2 位作者 陈春 王莎莎 唐唯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6-525,共10页
为深入了解云南省热带能源植物小桐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本研究以云南省9个种源地的小桐子群体为材料展开联合分析。为了研究群体多态性,以MISA程序开发了8对SSR分子标记,PCR扩增后选取多态性较好的4对引物以9个居群95个材料DNA进... 为深入了解云南省热带能源植物小桐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本研究以云南省9个种源地的小桐子群体为材料展开联合分析。为了研究群体多态性,以MISA程序开发了8对SSR分子标记,PCR扩增后选取多态性较好的4对引物以9个居群95个材料DNA进行了扩增,发现JC01引物多态性最好,达0.711。聚类分析表明保山地区和西双版纳地区可能作为云南省小桐子的亲本或起源,各居群间亲缘关系和地理位置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对各采集地种子和幼苗时期生物学性状的综合考察发现地下部分鲜重(UFW)性状群体变异系数最大,分离明显。选择UFW极端差异的2个居群(版纳勐海和楚雄元谋)以BSA分离法进行RAD简化基因组测序,基因组组装分别得到2783和3033条contigs,利用GenomeScope对基因组组装数据分析发现2份材料均为二倍体,GWAS分析在全基因组水平挖掘到有效SNPs 22756个,其中UFW高频SNPs集中于9号染色体,有3个候选蛋白与UFW性状连锁。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不同地区小桐子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初步明确了云南本地小桐子种质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桐子 遗传多样性 分子标记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