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洱海流域不透水面遥感信息提取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邵莉 杨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6299-6302,6315,共5页
[目的]研究洱海流域不透水面遥感信息提取技术,以期开发水污染形成时空过程动态模拟平台。[方法]采用线性光谱分离技术,实现V-I-S模型求解,从2009年Landsat5的TM数据中对洱海流域进行不透水面遥感信息提取,利用植被、高反照度、低反照... [目的]研究洱海流域不透水面遥感信息提取技术,以期开发水污染形成时空过程动态模拟平台。[方法]采用线性光谱分离技术,实现V-I-S模型求解,从2009年Landsat5的TM数据中对洱海流域进行不透水面遥感信息提取,利用植被、高反照度、低反照度和裸土4种最终光谱端元的线性组合,模拟TM波谱特征,并对其分布范围、空间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中等分辨率影像适合于流域尺度的不透水面提取,其结果可靠、精度较好。[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选择洱海非点源污染的调控策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面 遥感信息 线性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WMM模型与GIS集成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孟超 杨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6286-6287,6298,共3页
介绍了SWMM模型,研究了SWMM模型与GIS平台的集成方式,并利用SWMM的开源数据接口和ArcGIS Engine Developer kit组件式开发包,探讨在VB.net平台下以二次开发方法对SWMM和GIS进行紧密集成的可行性,构建综合模型模拟及结果展示平台。结果表... 介绍了SWMM模型,研究了SWMM模型与GIS平台的集成方式,并利用SWMM的开源数据接口和ArcGIS Engine Developer kit组件式开发包,探讨在VB.net平台下以二次开发方法对SWMM和GIS进行紧密集成的可行性,构建综合模型模拟及结果展示平台。结果表明,可以实现SWMM模型和GIS的紧密集成,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显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MM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GIS) 紧密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东南亚航空网络影响下的甲型H1N1的时空传播模拟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会 王加胜 +1 位作者 刘鹏 杨昆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295-3298,共4页
针对航空旅行影响传染性疾病时空传播过程的问题,提出了以航空交通网络为切入点,融合智能体(agent)技术,构建一个基于航空网络的疾病时空传播agent模型,并模拟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在云南和东南亚区域的传播。其中模型由城市间与城... 针对航空旅行影响传染性疾病时空传播过程的问题,提出了以航空交通网络为切入点,融合智能体(agent)技术,构建一个基于航空网络的疾病时空传播agent模型,并模拟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在云南和东南亚区域的传播。其中模型由城市间与城市内模型组成,agent代表一个城市人类种群,在城市内采用不考虑空间差异的SEIR模型;在城市间根据航空网络构建agent模型来模拟不同人群空间上的流动,从而模拟疾病在城市间的传播。实验结果表明,航空交通运输方式加速了流行病的扩散,假设不设任何控制的机制,流感只需40 d左右就蔓延到整个研究区域;而在整个完整的航空网络下,新加坡只需要55 d左右的时间就可迎来疫情的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网络 智能体 SEIR模型 甲型H1N1流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和GIS的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彭彬 杨昆 +2 位作者 李建 张韶华 宋毅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1,17,共6页
利用DEM、土地利用、土壤、气象等时空数据并结合GIS和RS技术,建立洱海流域SWAT模型,分析了2000年和2010年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对径流的影响,其结果为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径流的变化率为2.46%。以《云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 利用DEM、土地利用、土壤、气象等时空数据并结合GIS和RS技术,建立洱海流域SWAT模型,分析了2000年和2010年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对径流的影响,其结果为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径流的变化率为2.46%。以《云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为依据,结合洱海流域土地利用分布的实际情况,设置3种土地利用情景,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情景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情景1中,66.06 km2的耕地转林地和89.16 km2的耕地转草地,模拟的年均径流值增加75.73 mm;情景2中,100.13 km2的裸地和105.74 km2的草地转为耕地,年均径流增加39.89 mm;情景3中,138.72 km2的草地和292.86 km2林地转耕地,年均径流减少20.36 mm。模拟表明:在坡度15°以上,洱海流域森林和草地面积的增加将会增加径流量;在坡度15°以下,耕地的增加会一定程度上减少径流量。研究成果为洱海流域水资源空间合理调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土地利用 径流模拟 LUCC 洱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插值算法的阳宗海夏季水质参数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孙惠玲 廖泽波 +1 位作者 段立曾 洪亮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34,共5页
水质参数是分析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由于基于离散采样点的传统水质参数统计法不能详细分析湖泊水质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了克立格(Kriging)和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空间插值算法对阳宗海夏季水质参数指标(p... 水质参数是分析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由于基于离散采样点的传统水质参数统计法不能详细分析湖泊水质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了克立格(Kriging)和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空间插值算法对阳宗海夏季水质参数指标(pH值、总叶绿素、浊度、溶解氧、电导率和藻蓝蛋白)进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阳宗海夏季表层水体的循环周期较长、空间异质性较高,尤其是总叶绿素含量、浊度和藻蓝蛋白含量;阳宗海南岸受到人为生活扰动和污染较为严重,藻蓝蛋白和溶解氧的浓度均较高;阳宗海北岸受到人为工业污染更为明显,表现为浊度在该区域达到峰值;阳宗海夏季表层水体的电导率和pH值更多地受到了治理砷污染而大量喷施的絮凝剂影响。研究成果为阳宗海水环境评估和综合整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宗海 水质参数 克里格空间插值法 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法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IM模型的洱海流域产流模拟研究
6
作者 李岑 杨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1期6905-6906,6920,共3页
利用DEM、土地利用图、气象水文观测数据,使用SWIM模型对洱海流域产流进行了模拟,比较模拟值和观测值得到效率系数为0.49,总流量相对误差为-18%。
关键词 SWIM模型 产流模拟 洱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里萨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其水质的关联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潘梅娥 杨昆 +1 位作者 邹天乐 孙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25-4432,共8页
为探究洞里萨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水质的影响,以MODIS土地覆盖产品(MCD12Q1)、湖泊浊度和营养状态指数为数据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相... 为探究洞里萨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湖泊水质的影响,以MODIS土地覆盖产品(MCD12Q1)、湖泊浊度和营养状态指数为数据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该流域近20年土地利用与湖泊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两者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洞里萨湖流域土地利用以林地显著减少(P<0.01)和草地、耕地显著增加(P<0.01)为主要特征,年均变化率分别达到了流域总面积的-1.13%、0.8%和0.35%;相应地,湖泊浊度和营养状态指数亦为上升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时段内,湖泊浊度与林地强负相关(r=-0.65),与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74、0.72,与湿地弱正相关(r=0.35);然而,湖泊营养状态指数仅与湿地弱负相关(r=-0.31)。研究结论为认识洞里萨湖水质变化的驱动因子与流域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质 关联性 MODIS 洞里萨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不透水表面扩张与PM_(2.5)质量浓度变化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昆 王桂林 +1 位作者 杨扬 罗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9-509,共11页
为分析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采用不透水表面覆盖率(impervious surface coverage,ISC)作为宏观地理指标表征昆明市城市化水平,以ρ(PM_(2.5))反映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大气环境问题,基于不同空间尺度和空间数理统计研究了ISC与... 为分析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采用不透水表面覆盖率(impervious surface coverage,ISC)作为宏观地理指标表征昆明市城市化水平,以ρ(PM_(2.5))反映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大气环境问题,基于不同空间尺度和空间数理统计研究了ISC与ρ(PM_(2.5))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5年,昆明ISC从9.36%增至16.37%,ρ(PM_(2.5))年均值从17.12μg/m^3增至28.63μg/m^3,并且二者空间分布总体一致.从乡镇尺度分析,乡镇ρ(PM_(2.5))和ISC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二者2015年Moran's I指数分别为0.58和0.29(P<0.001),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2=0.803,P<0.001).当乡镇ISC>5%时,有58.14%(25/43)的乡镇已污染[ρ(PM_(2.5))>25μg/m^3];当乡镇ISC>10%时,有71.43%(25/35)的乡镇已污染;当乡镇ISC>25%时,有100%(26/26)的乡镇处于污染状态;但当乡镇ISC<5%时,所有乡镇的ρ(PM_(2.5))都低于25μg/m^3.从站点尺度分析,所有站点旱季比雨季污染严重;主城区站点(ISC高)比城郊区站点(ISC低)污染严重,其中前者季节变化为冬天>春天>秋天>夏天,后者为春天>冬天>夏天>秋天;站点缓冲区ISC与ρ(PM_(2.5))的相关性显著(R^2=0.893,P<0.001).研究显示,未来中国新型城市化建设中应当考虑城市不透水表面比例和空间分布,保证新型城市拥有足够的绿色空间,建设生态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表面覆盖率 PM2.5污染 城市化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典型下垫面温度监测与估算 被引量:2
9
作者 房国志 罗毅 +2 位作者 谢文清 刘汉林 商春雪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1-168,共8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工地表快速扩张增加了下垫面的显热通量,加剧了城市地表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导致城市热岛、城市雨岛等城市生态问题频发,对城市空间开展下垫面温度监测与估算,是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的基础。为此,基...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工地表快速扩张增加了下垫面的显热通量,加剧了城市地表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导致城市热岛、城市雨岛等城市生态问题频发,对城市空间开展下垫面温度监测与估算,是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的基础。为此,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设计了城市地表热环境监测节点,选取3种典型下垫面开展长期持续观测,并利用4种机器学习算法估算了3种典型下垫面历史温度。研究结果表明,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效果均最佳(MAE<1.0,R^2>0.94),模型具有精度高、泛化能力强的优势;环境因素对于不同下垫面温度的影响程度基本一致,大气温度对下垫面温度的影响最大,具有随机性的降雨量影响最小;机器学习算法能够较为准确地估计城市典型下垫面历史温度,能够为开展大时空尺度城市环境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机器学习 估算 地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水体透明度反演方法 被引量:6
10
作者 喻臻钰 杨昆 +2 位作者 罗毅 商春雪 赵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515-2524,共10页
水体透明度能够直观反映湖泊水质状态,掌握长时间大尺度湖泊水体透明度是控制和改善湖泊水生态环境的关键。由于滇池的水质原位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导致长时间序列的历史湖泊水体透明度数据的缺失。为此,以滇池为研究区,以深度神经网络算... 水体透明度能够直观反映湖泊水质状态,掌握长时间大尺度湖泊水体透明度是控制和改善湖泊水生态环境的关键。由于滇池的水质原位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导致长时间序列的历史湖泊水体透明度数据的缺失。为此,以滇池为研究区,以深度神经网络算法为理论基础,以原位监测和MODIS遥感影像为数据,对2001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滇池水体透明度进行反演,并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滇池湖泊水体透明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提出的反演模型具有较好的性能(RMSE=0.1359,MAE=0.1134),能够客观反映湖泊水体透明度状况;(2)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水体透明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综合变化率为-0.08 m/10 a;(3)空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水体透明度较高的区域下降率较大,水体透明度较低的区域变化趋势相对稳定,距离城区及居民区较近的水体透明度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将成为影响滇池水体透明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滇池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透明度 MODIS 深度神经网络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tyEngine CGA支持下的苗族特色民居三维建模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昕娟 王加胜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2-116,共5页
少数民族民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现今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少数民族建筑的传承和发展正呈现衰退之势,采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少数民族民居进行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苗族民居造型复杂,具有独特的吊脚楼结构,给规则建模带... 少数民族民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现今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少数民族建筑的传承和发展正呈现衰退之势,采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少数民族民居进行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苗族民居造型复杂,具有独特的吊脚楼结构,给规则建模带来困难。为此,本文以CityEngine软件为建模平台,巧妙地组合与运用挤出、拆分、平移等基础函数,编写了苗族民居底层支柱、二层主屋和歇山型屋顶的规则,完整地实现了苗族典型民居的规则建模,并实现了民居样式的动态调整与民族村寨的快速生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GA规则对复杂的民族民居三维建模方法可行,为数字化保存少数民族民居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A规则 苗族民居 三维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频率-幅度-恢复力”框架的土壤侵蚀脆弱性评价方法
12
作者 马岽玲 彭双云 +3 位作者 林之强 朱加应 崔毕婷 金荣 《生态学报》 2025年第20期9950-9964,共15页
土壤侵蚀作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土壤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时空动态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对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针对传统评估方法在动态变化响应特征捕捉和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估方面的局限性,研究... 土壤侵蚀作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土壤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时空动态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对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针对传统评估方法在动态变化响应特征捕捉和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估方面的局限性,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频率-幅度-恢复力”的土壤侵蚀脆弱性评价框架。基于1990—2022年多源时空数据,结合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以典型生态脆弱区云南省为研究对象,系统解析了土壤侵蚀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云南省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占比超76.80%),同时呈现出低强度侵蚀增加、高强度侵蚀减少的积极趋势;(2)区域土壤侵蚀脆弱性空间分异显著,稳定和较稳定区占主导地位(58.21%),同时局部区域存在较高的脆弱性(10.84%);(3)坡度对脆弱性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强(q=0.2240)。(4)驱动机制呈现梯度响应特征,稳定和较稳定区土壤侵蚀主要受气温和植被覆盖度调控;中度脆弱区受植被覆盖度和有机碳含量的共同驱动;较脆弱和极脆弱区则主要受降水和坡度的影响,且在极脆弱区,土壤性质和植被覆盖度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研究提出的“频率-幅度-恢复力”脆弱区识别方法,为土壤侵蚀评估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技术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脆弱性 动态视角 频率-幅度-恢复力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