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1
作者 马祥和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I0006-I0006,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清职贡图》的绘画史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王蔚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126,共8页
历代以"职贡"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众多,《皇清职贡图》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其绘画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对"职贡图"风俗体例的继承、突破和对后世的影响。《皇清职贡图》继承了历代"职贡图"的功能性和梁代萧绎《职... 历代以"职贡"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众多,《皇清职贡图》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其绘画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对"职贡图"风俗体例的继承、突破和对后世的影响。《皇清职贡图》继承了历代"职贡图"的功能性和梁代萧绎《职贡图》的构图样式,并且在图册体量、对象范畴与绘画技法上都有所突破。从国内外现存的此题材图像来看,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职贡图"对其宏大而全面的叙事方式、男女对图的构图模式等都有所吸收和借鉴,而对清代中晚期的少数民族风俗图册的绘画意图、风格及理念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皇清职贡图》的绘画史意义不仅在于"职贡图"绘画的范畴,同时还在文化意志和绘画体制方面影响着清代宫廷及民间风俗绘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图 笔墨风格 皇清职贡图 人物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格尺度的保山市中心城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永庶 唐岱 +3 位作者 延相东 李升星 余哲修 吴亮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87,共8页
以保山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划分的生态评价网格,应用分离度指数(LDI)、最大斑块占比(LPI)和香浓多样性指数(SHDI)分析保山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特征,从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2001-2019年保山市中心城区进行生态安全研究... 以保山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划分的生态评价网格,应用分离度指数(LDI)、最大斑块占比(LPI)和香浓多样性指数(SHDI)分析保山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特征,从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2001-2019年保山市中心城区进行生态安全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9年,保山市中心城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呈上升趋势,在研究区东部表现最为明显;研究区中部和南部的优势斑块受到外界持续干扰,最大斑块面积持续减小;城市化进程中,研究区土地利用越来越丰富,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呈均衡化趋势分布,主要表现为生产空间逐渐转为生活空间。研究区生态安全属性持续降低:其中Ⅱ级生态安全区面积减少最多,净减少15 261.73 hm^(2);Ⅲ级生态安全区面积增加最多,净增加9 439.52 hm^(2);生态安全在Ⅴ级以下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由西部逐渐向东部、南部和北部扩散,表现出由单一团状向多团状趋势发展。研究区在2019年首次出现生态安全状态重警区域,说明该区域内部生态系统结构发展极不合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格 景观指数 生态安全评价 保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赫 延相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1-177,共7页
以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2011年、2016年和2021年3期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在1 km×1 km网格尺度下,对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景观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方面开展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针对研究区提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方向及建议。结果表... 以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2011年、2016年和2021年3期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在1 km×1 km网格尺度下,对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景观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方面开展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针对研究区提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方向及建议。结果表明:2011—2021年,研究区斑块数量(NP)、聚集度指数(AI)和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3个景观指数在1 km×1 km网格尺度下均呈现出“内、中2环+1外带”的分布形式。“内环”斑块破碎度逐渐降低,呈聚集状态,景观类型单一;“中环”斑块呈分散状态,景观类型丰富;“外带”斑块呈大小穿插块状,景观类型较为丰富。2011—2021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逐渐下降趋势,低生态服务价值网格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部老城区,研究期末高生态服务价值网格仅零星存在,说明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侵占生态用地是导致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 呼和浩特市 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与意“识”:中西方绘画的写实方式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连杰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5-161,共7页
20世纪以来,在物质救国的紧迫形势下,理论界逐渐形成了"西画写实,中国画写意"的误判,遮蔽了中国画的写实成分,尤其是中国画的写实方式。实际上,写实是中西方绘画的共同追求,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它们分别形成了各自的写实方式... 20世纪以来,在物质救国的紧迫形势下,理论界逐渐形成了"西画写实,中国画写意"的误判,遮蔽了中国画的写实成分,尤其是中国画的写实方式。实际上,写实是中西方绘画的共同追求,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它们分别形成了各自的写实方式。西方绘画注重理性主义传统,强调理性对视觉经验的整理,试图对视觉经验进行"科学"地表现,重在意"识"之实。而中国画注重"根身性",认为视觉经验是身体经验的一部分,强调将视觉经验放入整体的身体经验中来表现,重在身"体"之实。从这一角度来讲,中国画对视觉经验的处理无疑要更加全面,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 写实方式 身“体”之实 意“识”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之真: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对视觉写实的超越 被引量:4
6
作者 刘连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82,共7页
西方古典绘画美学重视觉之实,落实到操作层面,实质是复制视网膜映像,而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同样具有强烈的写实意志,即超越视觉景象直指事物本身,不在视点问题上胶柱鼓瑟,也不因视觉中介而守指忘月。早在六朝时期,中国绘画美学就指出了&qu... 西方古典绘画美学重视觉之实,落实到操作层面,实质是复制视网膜映像,而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同样具有强烈的写实意志,即超越视觉景象直指事物本身,不在视点问题上胶柱鼓瑟,也不因视觉中介而守指忘月。早在六朝时期,中国绘画美学就指出了"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的视觉局限,认为既要表现事物的整体,又要表现事物的细节。从"叩其两端""允执其中"的思想出发,中国绘画美学强调顺应事物本身的召唤,不封闭于单一视点的视觉景象中,善于在视点的变换中、在各个视觉景象之间的侧面关系中显现事物本身的客观普遍性。为了克服视觉的局限性,超越"属我"的视觉景象,中国哲学提出了"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的区分,强调绘画呈现的不是一己之见的视觉之实,而是物之为物的本体之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美学 写实观念 视觉之实 本体之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背景下基于地方性知识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以天津市三道国家级法鼓老会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顾素文 刘智英 张乃温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72,共8页
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美国人类学者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理论为这一课题带来新的思路。文章利用“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对地方性文化进行“深度描写”,以天津市刘园村祥音、杨家庄永音和... 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美国人类学者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理论为这一课题带来新的思路。文章利用“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对地方性文化进行“深度描写”,以天津市刘园村祥音、杨家庄永音和挂甲寺庆音法鼓为案例,集合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察,对天津市三道国家级法鼓老会历史与现状作简要分析,进一步就天津地区两种城镇化改造模式下非遗传承的文化认同做出新的调适与努力,为天津市法鼓老会这一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索新的途径,最后根据城镇化背景下两种村落搬迁模式呈现的结果,以及通过文化持有者结合新旧地方性知识完成文化修补与认同的模式,提炼出统一与平衡的非遗传承的一般性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非遗 城镇化 法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己之“见”:西方写实绘画的视觉机制与哲学反思 被引量:2
8
作者 刘连杰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6-172,共7页
20世纪的中国学界,将西方14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之后到19世纪60年代印象主义之前的绘画概括为"写实"绘画,强调透视、解剖、光影等造型原理和手法,认为这是"要取纯客观的态度,不许有丝毫主观的偏见搀在里头"。但更深入... 20世纪的中国学界,将西方14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之后到19世纪60年代印象主义之前的绘画概括为"写实"绘画,强调透视、解剖、光影等造型原理和手法,认为这是"要取纯客观的态度,不许有丝毫主观的偏见搀在里头"。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西方写实绘画将绘画的衡量标准从事物本身转向了视网膜映像,造成了写实标准的错位。透视法封闭于自身的锥形空间之中,巧妙地将所有其他可能视点浓缩于唯一视点中,甚至容不下画家和观者自身的另一只眼睛,成功地拒绝了他人视点的介入。其中所隐含的极端个人主义哲学,将绘画带入唯我论的泥淖,成为表达主观视觉趣味的一己之"见",最终偏离了写实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实主义 西方绘画 视觉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意象的交融共生:论东巴画造型风格的衍进 被引量:1
9
作者 苏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8-104,共7页
审美意象的共生与采借是不同民族进行艺术交流的重要途径,从民族志的角度看,借鉴兄弟民族的造型样式以延展本民族审美意象是实现民族美术发展的规律之一,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中“鹏”“狮”“署”图像的造型风格可生动诠释此类跨族际审... 审美意象的共生与采借是不同民族进行艺术交流的重要途径,从民族志的角度看,借鉴兄弟民族的造型样式以延展本民族审美意象是实现民族美术发展的规律之一,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中“鹏”“狮”“署”图像的造型风格可生动诠释此类跨族际审美意象的交融共生。这一历程发轫于东巴文化的原生土壤,是东巴图画象形文造型理念的延伸,并通过纳西族先民对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的整合逐渐形成一种兼具古朴美感和表现性的意象造型风格,其中藏族民间绘画在造型、线条、设色、布局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显著。东巴画造型风格的衍进历程既是东巴文化兼收并蓄艺术创造精神的呈现,也是藏彝走廊中多民族文化在美术领域交融共生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象 东巴画 藏族民间绘画 交融共生 文化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画艺术审美的精神本源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祥和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9-164,共6页
书画艺术审美的核心精神均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浸染和引领,其审美的时代共性的本质,便是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整合性折射,在审美意象、精神、意境的追求方面均有着高度的一律性。哲学美学思想是书画艺术审美的内在精神支点,从... 书画艺术审美的核心精神均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浸染和引领,其审美的时代共性的本质,便是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整合性折射,在审美意象、精神、意境的追求方面均有着高度的一律性。哲学美学思想是书画艺术审美的内在精神支点,从表面上看,书画表现的是汉字书写和山川风景的描绘,实际上表现的却是人的世界观和内在的品质修养。其艺术审美特点所呈现出的本质趋同性,无不体现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引领下精神的物化再现。儒、道、释三者的相互影响渗透,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民族性格和内在的心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 审美 精神本源 儒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我国早期画论中的“写实”概念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连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3-150,共8页
"写实主义"通常被作为"现实主义"的初级阶段,附属于"现实主义"并遵循西方科学方法的绘画技法。但实际上,在20世纪早期画论中,它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其内涵从梁启超、王国维的绘画风格,到康有为的古今之异,... "写实主义"通常被作为"现实主义"的初级阶段,附属于"现实主义"并遵循西方科学方法的绘画技法。但实际上,在20世纪早期画论中,它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其内涵从梁启超、王国维的绘画风格,到康有为的古今之异,再到陈独秀、蔡元培、林风眠等人的中西之别,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即使作为追求"逼真"科学写实技法,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而言,也是一种训练出来的新的视觉方式,其背后隐藏着某种特定的民族趣味和文化传统,并不具有普遍性。认真梳理"写实"概念在20世纪早期文献中的确切用法,可以为中国画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实 绘画风格 古今之异 中西之别 科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学反本质主义的限度与出路——兼论文学本质的存在方式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连杰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62,共6页
在当前反本质主义论争的背景之下,"什么是本质"成了文艺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建构主义认为,任何文学本质论都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话语建构,但它没有意识到,这一历史语境并不封闭于自身,而是向着过去和未来的历史语境开放的;关... 在当前反本质主义论争的背景之下,"什么是本质"成了文艺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建构主义认为,任何文学本质论都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话语建构,但它没有意识到,这一历史语境并不封闭于自身,而是向着过去和未来的历史语境开放的;关系主义认为,文学需要通过区别于各种其他文化相对物来自我定位,但它没有意识到,文学也更需要在不偏离自身传统的前提下整合这些文化资源,丰富拓展自身。总之,文学本质既非所有文学固有的实体性构成要素,也不因历史语境和文化相对物而随波逐流,而是通过变化视角在先前文学中寻找到可以发展的新维度,敞开先前文学被遮蔽的面貌,并以此获得不断创新、克服自身历史局限、整合其他文化资源、引领当下文学实践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本质主义 建构主义 关系主义 本质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傣陶现代传承的考察与研究
13
作者 向杰 《农村科学实验》 2017年第12期68-68,共1页
本文以笔者对傣陶的实地考察为主线,对傣陶技艺的历史、工艺、现代传承和应用情况作了较深入的论述,提 出了傣陶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 傣陶 应用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泉人物国画作品 奋战防疫第一线
14
作者 苏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