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人际关系困扰的大学生的内隐心理活动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奇勇 卢家楣 闫志英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98-702,共5页
目的:探索有人际关系困扰(ID)问题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内隐心理活动特点,为ID者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329名大学生,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IDQ)将其分成ID组(IRIDQ得分为15~28分,n=43)、普... 目的:探索有人际关系困扰(ID)问题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内隐心理活动特点,为ID者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329名大学生,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IDQ)将其分成ID组(IRIDQ得分为15~28分,n=43)、普通组(IRIDQ得分为9~ 12.11分,n=50)和无困扰组(IRIDQ得分为0~3.76分,n=50).采用GNAT (the Go/No-go Association Task)内隐联想范式和情绪STROOP范式测试三组在人际关系上的内隐认知、内隐情绪、内隐社交意向的反应时、击中率与虚报率(用于计算信号辨别率指数d’).结果:方差分析显示,在内隐认知、内隐情绪、内隐行为意向的平均反应时上,组别主效应均显著(均P <0.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ID组积极内隐认知反应时长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594.2±17.0) ms vs.(533.4±15.5) ms vs.(503.3±13.9) ms;均P<0.01],而消极内隐认知反应时则短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554.5±18.5) ms vs.(600.6±28.8) ms vs.(610.4±19.8)ms;均P<0.01];ID组内隐情绪反应时长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积极情绪词(442.1±18.5) ms vs.(415.6±17.5) msvs.(395.7±12.9) ms;消极情绪词(434.3±17.5) ms vs.(390.1±13.1) ms vs.(389.8±15.5) ms;均P<0.01]; ID组内隐社交意向反应时长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593.6±10.7) ms vs.(395.6±12.0) ms vs.(381.2±8.1) ms;均P<0.01],而社交情境d'最短[(0.8±0.6)vs.(1.8±0.8)vs.(2.2±0.6);均P <0.05)].结论:人际关系有困扰者存在消极的自我内隐认知和情绪干扰,人际交往行为有退缩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关系困扰 认知干扰 情绪干扰 内隐认知 内隐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38
2
作者 张奇勇 卢家楣 +1 位作者 闫志英 陈成辉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23-1433,共11页
原始性情绪感染理论认为,情绪感染是一个"情绪觉察—无意识模仿—生理反馈—情绪体验"的过程,情绪感染是一个由生理诱发情绪的过程。早在1884年,詹姆士和兰格就提出了情绪外周学说,同样描述了从身体变化到情绪变化的关系路径... 原始性情绪感染理论认为,情绪感染是一个"情绪觉察—无意识模仿—生理反馈—情绪体验"的过程,情绪感染是一个由生理诱发情绪的过程。早在1884年,詹姆士和兰格就提出了情绪外周学说,同样描述了从身体变化到情绪变化的关系路径,但没有描述从刺激事件到外周身体变化的发生机制。对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的研究能揭示这一"自下而上"的情绪产生机制。研究选取有效大学生被试62名,参与下列研究:(1)在眼动实验中使用情绪图片作为感官情绪信息,以考察觉察者的情绪觉察水平。(2)在生物反馈实验中,使用仿真课堂教学视频作为感官情绪信息,以考察觉察者的无意识模仿水平和生理反馈水平。使用路径分析证实了情绪感染的路径机制,在真实情境的诱发下,这种通过生理唤醒而诱发情绪的机制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感染 情绪觉察 无意识模仿 生理反馈 情绪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师科研倦怠感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奇勇 闫志英 卢家楣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89,共6页
该研究旨在编制高校教师科研倦怠感问卷并探讨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问卷以Maslach情绪枯竭问卷通用版为基础,并通过开放式问卷广泛征集了高校教师科研倦怠的表现形式,经过预测修订后,最终问卷包含3个维度22个项目,正式施测共回收519份有效... 该研究旨在编制高校教师科研倦怠感问卷并探讨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问卷以Maslach情绪枯竭问卷通用版为基础,并通过开放式问卷广泛征集了高校教师科研倦怠的表现形式,经过预测修订后,最终问卷包含3个维度22个项目,正式施测共回收519份有效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与项目分析、效度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科研倦怠感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效标关联效度、区分度、结构效度、收敛效度与区别效度均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倦怠 科研倦怠 问卷编制 信效度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极前情绪对积极情绪感染的调节:反向与降阈——以教学情境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奇勇 闫志英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31-1141,共11页
以往研究表明,认知对情绪感染具有调节作用,那么被试的先前情绪对情绪感染是否同样具有调节作用?研究分为攻击性消极前情绪和消沉性消极前情绪对快乐情绪感染的反向调节和降阈调节,两个实验均采用被试内设计,使用BioNeuro八通道生物反... 以往研究表明,认知对情绪感染具有调节作用,那么被试的先前情绪对情绪感染是否同样具有调节作用?研究分为攻击性消极前情绪和消沉性消极前情绪对快乐情绪感染的反向调节和降阈调节,两个实验均采用被试内设计,使用BioNeuro八通道生物反馈仪记录被试在模拟教学情境下观看视频时的生理指标。在反向调节实验中,通过组织被试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来唤醒仇恨情绪,之后播放两段东方人的生活搞笑视频,通过不同的指导语,考察仇恨情绪对快乐情绪感染的反向调节效应;在降阈调节实验中,通过屡次失败唤起被试的烦躁情绪,再比较烦躁情绪唤醒前后被试观看两段搞笑视频时的情绪感染的差异性。实验结果表明:(1)在反向调节实验中,被试观看"日本"搞笑视频时与观看《南京大屠杀》视频时生理指标的变化趋势相同,且程度更甚;(2)在降阈调节实验中,被试在体验烦躁情绪后观看搞笑视频时的生理唤醒程度要强于体验前。实验结果表明,被试的仇恨前情绪反向调节了"日本人"的快乐情绪感染;被试的烦躁前情绪让被试对他人的快乐情绪产生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情绪感染 降阈情绪感染 前情绪 后情绪 教学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感染问卷的中国化修订与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奇勇 卢家楣 +1 位作者 陈成辉 闫志英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1-246,共6页
该研究旨在编制情绪感染问卷并探讨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问卷以Doherty编制的《情绪感染问卷》(the emotional contagion scale)作为蓝本,删除了不适合东方文化的项目,增加了符合中国人的情绪情境和展现情绪方式的项目,经过预测修订后,最... 该研究旨在编制情绪感染问卷并探讨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问卷以Doherty编制的《情绪感染问卷》(the emotional contagion scale)作为蓝本,删除了不适合东方文化的项目,增加了符合中国人的情绪情境和展现情绪方式的项目,经过预测修订后,最终问卷包含5个维度25个项目,正式施测共回收747份有效问卷,并对数据进行了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探索性因素分析KMO为0.802,总问卷的标准化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2,项目分析表明项目的鉴别指数D值在0.340~0.479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具有较好的模型拟合度,问卷的重测信度与效标关联效度均达到显著水平。情绪感染问卷的信效度均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感染 情绪易感性 问卷编制 信效度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境真实性对悲伤移情调节的ERP证据 被引量:2
6
作者 闫志英 卢家楣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71-980,共10页
以真正意义上的情绪——悲伤诱发的移情为研究对象,以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意义的表现地震情境的图片为实验材料,突破囿于疼痛(主要为感觉)层面研究移情的局限,运用ERP技术,探讨情境真实性对移情的调节。结果表明:移情研究可向真正具有... 以真正意义上的情绪——悲伤诱发的移情为研究对象,以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意义的表现地震情境的图片为实验材料,突破囿于疼痛(主要为感觉)层面研究移情的局限,运用ERP技术,探讨情境真实性对移情的调节。结果表明:移情研究可向真正具有情绪特性的悲伤移情推进;现实地震情境图片可作为诱发悲伤移情的实验材料;情境真实性能调节悲伤移情(晚期阶段,真实地震情境图片比电影地震情境图片诱发了更为强烈的移情反应);真实和电影情境图片诱发的ERP平均波幅分别在300~350 ms和160~180 ms,与主观感受相关显著,佐证了真实性不同的两种情境所诱发的情绪反应间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 移情 悲伤 认知评价 ER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即时聊天情境中早期人际知觉与选择特性
7
作者 朱海燕 宋志一 邓芸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4-227,231,共5页
目的:探索大学生网络即时聊天情境中早期人际知觉与选择特性。方法:用自编调查问卷,要求志愿参加测评的某师范类362名使用网络即时聊天工具的大学生,在5点量表上评定网络信息对其人际知觉和选择的影响程度。结果:①年龄、网名及个人说... 目的:探索大学生网络即时聊天情境中早期人际知觉与选择特性。方法:用自编调查问卷,要求志愿参加测评的某师范类362名使用网络即时聊天工具的大学生,在5点量表上评定网络信息对其人际知觉和选择的影响程度。结果:①年龄、网名及个人说明最为影响早期人际选择,其影响程度[分别为(4.39±1.94),(3.71±1.92),(3.67±1.97)]高于影响力最低的血型、级别和业务[分别为(1.23±0.80),(1.40±0.95),(1.41±0.89),均P<0.01];②大学生普遍对自己及他人信息的真实性有较高的评估,在所有项目上自我表征真实率达到78.2%~97.2%,对他人信息真实度评价范围为2.05~2.91;③礼貌差、言语激烈怪异和聊天内容无聊最为影响人际选择,其影响程度[分别为(1.33±0.72),(1.41±0.71),(1.50±0.80)]强于影响力最弱的无见面机会、打字速度慢和聊天主动性差[分别为(4.47±0.94),(3.13±1.12),(2.32±1.05),均P<0.01]。结论:网络即时聊天情境中早期人际知觉与选择性是基于使用者对各类信息的选择、认可及推测的,它对未来网络人际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即时通信系统 网络人际 人际知觉 人际选择 横断面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傣汉双语者汉语词汇形音的语义通达特点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钰 陶云 刘艳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1年第6期520-524,共5页
采用语义启动研究范式,探讨傣族小学2、4、6年级汉语词汇和语音的语义通达特点。结果表明:1)对图片语义的提取存在学习年龄效应,2年级的反应时显著长于4、6年级;2)汉语词汇和语音都能显著促进图片语义的提取,但语音促进作用更明显;3)汉... 采用语义启动研究范式,探讨傣族小学2、4、6年级汉语词汇和语音的语义通达特点。结果表明:1)对图片语义的提取存在学习年龄效应,2年级的反应时显著长于4、6年级;2)汉语词汇和语音都能显著促进图片语义的提取,但语音促进作用更明显;3)汉语词汇对图片语义提取的促进作用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汉语语音的促进作用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汉双语者 学习年龄 汉语词汇 汉语语音 语义通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