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缅孟边境罗兴亚难民的人口学特征及其对区域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基于Palong Khali地区难民营地的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史丽 熊理然 蒋梅英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9-508,共10页
基于联合国难民署的动态监测数据,对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的缅孟边境罗兴亚难民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及其对区域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缅孟边境罗兴亚难民规模大且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女性难民多于男性,难民年龄结构... 基于联合国难民署的动态监测数据,对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的缅孟边境罗兴亚难民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及其对区域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缅孟边境罗兴亚难民规模大且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女性难民多于男性,难民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型,以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主,青壮年难民占总人口比重次之且增长快速;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典型的“距缅孟边境的距离衰变规律”,即难民营地向西部扩张,难民规模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2)罗兴亚难民的人口规模及结构对区域地缘政治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一是深刻影响着缅甸的民主化进程;二是对缅孟边境安全形成挑战,导致缅孟关系趋于紧张;三是引发了多地缘行为体的介入与关注,进而引发了围绕难民问题的地缘政治博弈,导致东盟内部的分化及其地缘政治的外溢效应。3)相较于部分西方国家及国际组织,中国提出的“三步走”解决方案符合缅孟两国的实际情况,在中缅孟联合工作组机制下,罗兴亚难民问题正朝着合作共商的道路积极推进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兴亚难民 人口结构 区域地缘政治关系 缅孟边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拐卖儿童犯罪活动网络时空演变及形成机制——基于寻亲成功案例的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静 李正 +2 位作者 王涛 师岱 余丽娇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5,89,共13页
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屡禁不绝,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负效应,打击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权益保障意义重大。以“宝贝回家”公益平台数据资料为研究样本,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拐卖儿童犯罪活动... 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屡禁不绝,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负效应,打击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权益保障意义重大。以“宝贝回家”公益平台数据资料为研究样本,借助GIS空间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拐卖儿童犯罪活动网络时空演变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在时序演变上,1978—2020年中国拐卖儿童犯罪活动呈现“中段高发、两端低发”的倒V形态势,于1989年达到峰值后逐步回落。(2)在网络拓扑上,拐卖儿童犯罪活动网络总体规模先增后降,网络结构日趋疏松、联系强度与通达性降低,网络核心由豫、闽等中东部地区向川、黔等西南地区转移,买方、卖方市场分化显著。(3)在空间演化上,犯罪活动集中于胡焕庸线东南部,拐卖男童南方高于北方;犯罪活动空间分布格局重心转移显著,拐出高值区趋向于西南地区,拐入高值区多为中东部地区;贩运路径由“数地高发”转向“全国频发”后逐渐萎缩,跨省与省内贩运现象并存;犯罪网络形成了4个以滇-粤-桂-冀贩运社团为主导的犯罪社团,内部联系紧密,呈现地理邻近性与跳跃性并存的区位特征。(4)在形成机制上,网络节点、网络联系、网络社团3个层面对拐卖儿童犯罪活动的影响逐级递进,且受多因素影响,具有波动性、阶段性和地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拐卖儿童犯罪 社会网络分析 时空演变 形成机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联合国全球采购的影响及中国供应地位的变化——以新冠疫情为例
3
作者 刘晶丽 蒋梅英 熊理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66,共8页
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同时也对全球经济格局形成全面冲击。该文以新冠疫情为例,基于联合国全球采购数据库,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可视化等方法揭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联合国全球采购规模、结构、来源地的... 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同时也对全球经济格局形成全面冲击。该文以新冠疫情为例,基于联合国全球采购数据库,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可视化等方法揭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联合国全球采购规模、结构、来源地的影响以及中国供应地位的变动,结果表明:①疫情发生使联合国全球采购规模迅速扩大,采购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疫情发生前联合国采购来源地主要集中于美国、印度、阿联酋等国家,疫情发生后地域集中趋势越发明显,对部分国家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②联合国全球采购网络在疫情发生前后均表现出明显的层级性和空间非均衡性特征,少数大国占据网络的核心地位;疫情后不同等级的采购网络发生变化,中国跻身于一级核心网络,也门、苏丹等国处于二、三级网络,更低等级采购网络呈现“长尾”分布特征。③疫情发生前,中国在联合国全球采购中的供应地位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匹配,这与中国企业专业投标人才短缺、竞争优势不足和联合国采购存在路径依赖等因素有关;疫情发生后,中国供应地位不断攀升,尤其在医疗卫生领域有明显突破。研究结果有助于中国政府和企业深入了解联合国全球采购的空间格局、来源结构、路径依赖和采购潜力,对疫情后中国企业主动参与联合国全球采购、拓展中国企业海外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 全球采购 空间网络 供应地位 中国 新冠疫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路径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涛 武友德 +3 位作者 陈长瑶 李君 李金晶 何艾桦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112,共11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相关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缺乏阶段性的时空视角,亟需通过多学科融合与多主体、多路径及多尺度集成的方式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并开展试点分区示范研究。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相关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缺乏阶段性的时空视角,亟需通过多学科融合与多主体、多路径及多尺度集成的方式构建系统性理论框架,并开展试点分区示范研究。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沿着“问题-理论-路径-示范”的思路展开,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框架。以聚焦一个“共”字为研究对象,通过共富之道、共同奋斗与命运与共,实现顶层设计与底层政策逻辑的有效衔接;从战略目标出发,实现对阻断、衔接、要素驱动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机制的分析,立足实际构建其关键路径,分阶段、分区域、分类型规划高质量试点示范区,为中国乃至世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可移植或借鉴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影响机制 关键路径 总体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国别地缘环境解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涛 武友德 +2 位作者 李君 叶帅 崔红茶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50-1060,共11页
“人类世”以来,南海海域因周边或域外大国等地缘行为体的介入,使地缘环境变得错综复杂,中国海洋权益不断遭受限制、挤压和挑战。文章从自然和社会基因子系统的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出发,以地名为逻辑起点划分古代-遗传形地名DN... “人类世”以来,南海海域因周边或域外大国等地缘行为体的介入,使地缘环境变得错综复杂,中国海洋权益不断遭受限制、挤压和挑战。文章从自然和社会基因子系统的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出发,以地名为逻辑起点划分古代-遗传形地名DNA、近代-变异形地名DNA和现代-复合形地名DNA三种类型,构建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国别地缘环境分析框架。结果表明:1)南海诸岛海域地名是在自然基因子系统和社会基因子系统交互耦合作用下形成的。2)因果关联作用下,南海诸岛海域地名遵从“主人―他人―主人”的历史演变规律,导致地名基因在转录和表达上呈现遗传、变异和复合的过程;建构作用下,周边或域外大国以非法手段构建多边争夺南海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的新型地缘关系。3)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基因在转录与表达上是空间与物质显性基因和理念与历史演变隐性基因的交互耦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战略交汇区 国别地缘环境 地名 南海诸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性民意集团及其利益博弈:缅甸国内长期冲突的一个分析视角 被引量:4
6
作者 熊理然 刘静 +1 位作者 刘保强 蒋梅英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2-822,共11页
文章首先提出了一个国内政治性行为主体影响国家政局的分析框架,然后从"民意""民意政治""政治性民意"的视角,依据各民意集团的构成主体、利益诉求、行为方式等要素对缅甸国内的政治性民意集团进行梳理和... 文章首先提出了一个国内政治性行为主体影响国家政局的分析框架,然后从"民意""民意政治""政治性民意"的视角,依据各民意集团的构成主体、利益诉求、行为方式等要素对缅甸国内的政治性民意集团进行梳理和划分,分析了缅甸政治性民意集团形成的时空环境,并对其形成的过程与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缅甸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环境背景下,形成了基于利益诉求而相互博弈的六大主要的政治性民意集团。各政治性民意集团或采取平等协商签订协议,或软硬兼施诱使妥协,或使用强力打击迫使接受等手段、方式进行权利博弈,成为缅甸国内主要的政治性行为主体。各政治性民意集团的借力博弈对缅甸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意集团之间冲突的实质是其集团利益超越国家利益,这是缅甸国内长期冲突的主要致因。从"民意""民意政治"的视域来研究一国内部的民主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冲突问题是富有尝试性和探索性的,缅甸的实证研究也为研究特定国家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和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性民意集团 国内冲突 行为主体 利益博弈 冲突致因 缅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暴力袭击事件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5
7
作者 曾卓 熊理然 蒋梅英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9-879,共11页
基于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GTD)和南亚恐怖主义门户网站(SATP)所收录的印度暴力袭击事件数据,借助统计分析和核密度分析法,对1980-2017年印度暴力袭击事件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印度国内的暴力袭击事件频发,1980年以来... 基于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GTD)和南亚恐怖主义门户网站(SATP)所收录的印度暴力袭击事件数据,借助统计分析和核密度分析法,对1980-2017年印度暴力袭击事件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印度国内的暴力袭击事件频发,1980年以来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从空间上看,印度国内的暴力袭击事件具有自西到东、从北到南以及由边境地区向内地发展的扩散特点,展现出局部集中、面上扩散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西北部的查馍-克什米尔地区和旁遮普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和曼尼普尔邦、中部的恰蒂斯格尔邦和东部的贾坎德邦、比哈尔邦和西孟加拉邦为主的四大集聚中心;形成以印度河上游-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一线为横轴,东高止山脉及其北部山区为纵轴的"T"字形空间格局。印度暴力袭击事件的时空演变受到身份认同、经济问题、历史问题和利益诉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宗教极端主义组织、民族分离主义组织、武装革命主义组织推动以及行动主体之间的互相作用,推动了暴力袭击事件的时空演变。要从根本上解决印度国内暴力袭击事件频发的态势,需要从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力袭击 宗教极端主义 民族分离主义 武装革命主义 利益诉求 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缅交界区2005-2017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状况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磊 武友德 李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45-251,共7页
[目的]以中老缅(中国-老挝-缅甸)3国接壤地带为例,通过对其土地利用/覆被的演变过程及生态状况的评估,为该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风险的降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目的]以中老缅(中国-老挝-缅甸)3国接壤地带为例,通过对其土地利用/覆被的演变过程及生态状况的评估,为该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风险的降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趋势与状态指数等模型,对其2005-2017年的演变过程及生态状况进行测度。[结果]①研究区以林地、耕地为主导,土地利用组合的一致性较强,但作为多国接壤地带,该区土地利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国别分异;②随时间演进,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结构及变化幅度均发生了显著的时空及地类分异,其中林地扩张显著,耕地大幅减少而草地及水体的面积变化相对平稳,后6 a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整体高于前6 a;③12 a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呈不平衡状态,各地类间的变化趋势与状态差异较为显著。随时间演进,受林地外延扩张态势减弱等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稳定性有所增强,但各地类间的变化趋势与状态差异略显增加;④2005-2017年,研究区生态状况整体改善,且国别与空间分异有所减小,12 a间,老挝段生态状况整体较优,缅甸段次之,而中国段的生态状况相对较差,生态综合功能高值区与3国交界处间的距离整体减小。[结论]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的演变过程及生态状况存在一定的国别分异及阶段性变动特征,中老缅3国对其接壤地带生态本底功能的修复与提升工作正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演变过程 生态状况 多国地缘交界区 中老缅接壤地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视域下难民流动的空间过程、路径中转及其驱动因素
9
作者 贾光绪 熊理然 +1 位作者 蒋梅英 蔡影 《热带地理》 2025年第8期1473-1485,共13页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难民规模居高不下,无序的难民流动严重危害了区域安全与发展。文章基于联合国难民署的强制位移流数据库,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难民流动的空间过程与路径中转,并构建重力模型分析难民流动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难民规模居高不下,无序的难民流动严重危害了区域安全与发展。文章基于联合国难民署的强制位移流数据库,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难民流动的空间过程与路径中转,并构建重力模型分析难民流动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全球视域下难民流动的空间过程特征呈现空间限制性、区域性和全球性,是多层次空间行为体互动的结果,表现为难民流动形式从初期的“邻国扩散”转向后期的“域外扩散”;难民流动存在显著区域共轭性特征,随时间发展,难民起源地分布与流动方向出现全球化趋势;2)起“路径中转”作用的国家节点倾向于分布在重要航路周围或各大洲的“十字路口”,调节着难民在其子群内部与各子群间的流动;3)难民流动的驱动因素存在动态变化特征,难民更容易因起源地的不利条件而选择流出,而目的地的吸引力度则相对有限。难民流动的空间过程及路径中转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呈现明显差异性,是“拉力”“推力”“摩擦力”3种驱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民 人口重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难民问题 路径中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粮食出口贸易网络特征及其地缘战略
10
作者 邵文忠 武友德 +1 位作者 熊理然 樊艳翔 《热带地理》 2025年第8期1486-1497,共12页
随着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对粮食贸易大国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采用2000—2021年FAO粮食生产、消费、贸易数据,运用网络结构和相互依赖理论刻画了印度粮食出口贸易的网络特征,以及印度与他国之间的粮食贸易依赖度,在此基础上... 随着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对粮食贸易大国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采用2000—2021年FAO粮食生产、消费、贸易数据,运用网络结构和相互依赖理论刻画了印度粮食出口贸易的网络特征,以及印度与他国之间的粮食贸易依赖度,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体现在粮食贸易上的印度地缘战略。结果表明:1)印度拥有强大的粮食生产和出口能力,特别是作为全球稻米出口第一大国,其在全球粮食贸易网络格局中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在粮食贸易相互依赖中,印度粮食出口贸易对他国的依赖程度呈下降趋势,他国(特别是南亚、东非、西非区域的国家)粮食进口贸易对印度粮食的依赖程度逐渐上升;3)印度借助体现在粮食出口贸易上的相互依赖,通过实施“邻国优先”“四位一体”的地缘战略,换取了海外资源、拓展了对外经贸合作、强化了其在地区和国际上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贸易 复杂网络 相互依赖 地缘战略 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