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覆盖对异龙湖底泥氮磷释放抑制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范雨春 刘智 +1 位作者 刘流 陈光杰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6,共8页
底泥中埋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二次释放作用是导致浅水湖泊富营养化难以根治的主要过程,因此,抑制底泥氮磷释放控制技术对于湖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重度富营养高原浅水湖泊异龙湖为对象,通过开展为期36d的底泥覆盖抑制... 底泥中埋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二次释放作用是导致浅水湖泊富营养化难以根治的主要过程,因此,抑制底泥氮磷释放控制技术对于湖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重度富营养高原浅水湖泊异龙湖为对象,通过开展为期36d的底泥覆盖抑制氮磷释放试验,对比了生石灰+石膏(2∶1)、生石灰+石膏+红壤(2∶1∶1)、三氯化铁改性高岭土(1∶4)、无覆盖4种覆盖处理对氮磷释放的抑制效果,以期筛选出有效削减异龙湖内源负荷的覆盖材料与最优方案.试验结果表明:与无覆盖组相比,3种材料覆盖都可抑制底泥磷的释放,加入生石灰处理组的水体pH大幅上升,会破坏湖泊自然生境,不宜用于湖泊底泥生态修复;三氯化铁改性高岭土覆盖处理的抑磷效果达75.9%,可作为抑磷释放覆盖材料.同时相比无覆盖组,只有三氯化铁改性高岭土覆盖能抑制氮的释放,抑氮效果达64.1%,而其它两组处理对氮释放的抑制效果均不明显.因此,从抑制氮磷释放效果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角度综合考虑,三氯化铁改性高岭土是最佳的覆盖材料,可为高原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氮磷内源控制提供工程修复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高原湖泊 物理覆盖 内源负荷 底泥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库建设对植被干旱的影响及驱动机制
2
作者 朱伟明 李涛辉 +1 位作者 杨祥磊 张文翔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100,共15页
【目的】了解水库建设后气象-水文干旱对植被干旱的驱动过程,有助于提升流域对于植被干旱的监测和预警。【方法】以澜沧江—湄公河(LM)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三种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和植被状态指数(VCI)],... 【目的】了解水库建设后气象-水文干旱对植被干旱的驱动过程,有助于提升流域对于植被干旱的监测和预警。【方法】以澜沧江—湄公河(LM)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三种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和植被状态指数(VCI)],分析了1982—2016年流域内气象-水文-植被干旱的演变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滞后性分析探讨了水库建设前后不同干旱指数之间的关系变化和响应时间(DRT)的变化,最后探讨气象-水文干旱对植被干旱的影响及驱动机制。【结果】结果表明,在1982—2016年期间,流域内气象和水文干旱呈现出近似的变化趋势,而植被干旱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及缓慢的年际增长趋势(0.02~0.37/a)。水库建设后,流域下游植被干旱与气象干旱的相关性显著减小,流域上游植被干旱与水文干旱的相关性显著增强且呈负相关。此外,植被干旱对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响应时间变化显著。旱季期间,植被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时间平均延长1.6个月,对水文干旱的响应时间在万象—巴色段缩短0.2个月,其余区域平均延长3.2个月;雨季期间,植被干旱对水文干旱的响应时间平均延长2.6个月;同时,植被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时间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在中国—清盛、清盛—万象、巴色—河口段的响应时间平均缩短2.3个月,而在万象—巴色段延长了3.8个月。【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的水库建设缓解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植被干旱现象。本文将有助于增强对水库建设的生态效益评估,以及提高对气象-水文-植被干旱响应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水库建设 气象-水文干旱 植被干旱 响应关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KNN方法的星云湖表层沉积物氮、磷元素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研究
3
作者 熊静 尹鹏飞 +2 位作者 贾雨欣 尹继清 张文翔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7,共6页
通过测定星云湖23个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含量,结合该湖泊不同时期的营养盐数据和机器学习K近邻(KNN)、反距离权重(IDW)、普通克里金(OK)及核平滑(KS)方法,分析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插值模型预测的精度,研究... 通过测定星云湖23个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含量,结合该湖泊不同时期的营养盐数据和机器学习K近邻(KNN)、反距离权重(IDW)、普通克里金(OK)及核平滑(KS)方法,分析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插值模型预测的精度,研究星云湖氮、磷浓度持续增加的影响因素,探讨机器学习KNN算法在湖泊表层沉积物氮、磷元素含量预测中的优势。结果表明:星云湖表层沉积物TN含量在0.56%~0.86%,平均值为0.71%;TP含量介于0.57%~0.91%,平均值为0.78%。4种算法模型插值预测的氮、磷元素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不同时期KNN算法的空间插值预测误差最小,拟合精度高于传统插值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中,发现在氮、磷浓度相对较低时KNN模型的空间预测精度更高。研究表明,星云湖表层沉积物氮、磷元素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不同时期和空间上的差异主要由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农业面源及湖泊自然要素等影响。研究结果将为低纬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空间预测及湖泊生态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高原湖泊 表层沉积物 营养元素 机器学习 空间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