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甘肃黄河石林和云南哀牢山失温事故的热平衡理论分析
1
作者 龙佳 董铭 苏怀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8-936,共9页
失温是野外活动中常被忽视的一种安全事故,其发生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热力学问题,并涉及具体的地理环境。从人体与环境的热传输和热平衡角度分析失温事故是提高公众对失温风险认知的有效途径,然而相关研究却鲜有报道。为此文章... 失温是野外活动中常被忽视的一种安全事故,其发生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热力学问题,并涉及具体的地理环境。从人体与环境的热传输和热平衡角度分析失温事故是提高公众对失温风险认知的有效途径,然而相关研究却鲜有报道。为此文章利用热平衡理论构建出一个人体维系正常体温理论所需服装热阻的计算模型,以2021年甘肃白银黄河石林和云南哀牢山2次最严重的失温死亡事件为案例,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外界环境气温和人体活动状况(包括新陈代谢率和消耗系数)计算理论所需服装热阻。通过对比人体实际所穿服装热阻值与模型计算出理论所需服装热阻值来研究人体在事发环境下的失温风险。结果发现,在甘肃白银马拉松死亡事件中,理论所需服装热阻值均高于实际所穿服装热阻值,失温事故完全可能发生。对于哀牢山地质调查死亡事件,人体在事故发生期间只要处在登山和工作状态情景,理论所需服装热阻值与实际所穿服装热阻值差距不大,失温风险较低。但在宿营睡觉的状态下,理论所需服装热阻值就高于实际所穿服装热阻值且气温越低差距越大,尤其在夜间气温降到最低时,理论所需服装热阻值能高出实际所穿服装热阻值3.5倍以上,形成严重的失温风险。文章构建的模型能够对失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评估工作,为提高公众失温风险认识提供热力学、环境学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范式,从而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地理工作者野外考察的失温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温 热平衡 服装热阻 黄河石林越野赛失温事件 云南哀牢山失温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不同植被特征参数的TRMM 3B43降尺度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农兰萍 王金亮 玉院和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9-110,117,共13页
为了将空间分辨率约为27 km×27 km的热带降水测量计划卫星(TRMM)3B43数据降尺度为1 km×1 km,并对比不同植被参数下TRMM 3B43降尺度效果,以云南省为研究区,TRMM 3B43卫星降水数据、MOD13 A3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 为了将空间分辨率约为27 km×27 km的热带降水测量计划卫星(TRMM)3B43数据降尺度为1 km×1 km,并对比不同植被参数下TRMM 3B43降尺度效果,以云南省为研究区,TRMM 3B43卫星降水数据、MOD13 A3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MOD17A2H GPP数据、气象站点月降水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开展不同植被特征参数的TRMM3B43降水数据降尺度研究,采用线性相关系数、偏离率和均方根误差验证云南省整体、不同气候区及单气象站点TRMM数据的降尺度精度.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特征参数中,以植被总初级生产力、NDVI数据为基础的降尺度结果为佳,利用EVI进行降尺度的结果较差;各时间尺度下,以月尺度的降水数据降尺度结果最佳,其中降雨量较多的月份相关性更高,其次为季节尺度,其中以秋季降尺度最佳,年尺度下的降尺度综合精度评价结果较差;不同气候带下,边缘热带区域内TRMM降尺度效果最佳,其次为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高原气候区TRMM降尺度结果稍差;单气象站点中,江城、丽江等站点处的TRMM降尺度效果最佳,贡山站点降尺度效果最差,与立体气候特征显著有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降水测量计划卫星3B4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增强型植被指数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归一化植被指数 降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库建设对植被干旱的影响及驱动机制
3
作者 朱伟明 李涛辉 +1 位作者 杨祥磊 张文翔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100,共15页
【目的】了解水库建设后气象-水文干旱对植被干旱的驱动过程,有助于提升流域对于植被干旱的监测和预警。【方法】以澜沧江—湄公河(LM)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三种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和植被状态指数(VCI)],... 【目的】了解水库建设后气象-水文干旱对植被干旱的驱动过程,有助于提升流域对于植被干旱的监测和预警。【方法】以澜沧江—湄公河(LM)流域为研究区,基于三种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标准化径流指数(SRI)和植被状态指数(VCI)],分析了1982—2016年流域内气象-水文-植被干旱的演变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滞后性分析探讨了水库建设前后不同干旱指数之间的关系变化和响应时间(DRT)的变化,最后探讨气象-水文干旱对植被干旱的影响及驱动机制。【结果】结果表明,在1982—2016年期间,流域内气象和水文干旱呈现出近似的变化趋势,而植被干旱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及缓慢的年际增长趋势(0.02~0.37/a)。水库建设后,流域下游植被干旱与气象干旱的相关性显著减小,流域上游植被干旱与水文干旱的相关性显著增强且呈负相关。此外,植被干旱对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响应时间变化显著。旱季期间,植被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时间平均延长1.6个月,对水文干旱的响应时间在万象—巴色段缩短0.2个月,其余区域平均延长3.2个月;雨季期间,植被干旱对水文干旱的响应时间平均延长2.6个月;同时,植被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时间在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在中国—清盛、清盛—万象、巴色—河口段的响应时间平均缩短2.3个月,而在万象—巴色段延长了3.8个月。【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的水库建设缓解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植被干旱现象。本文将有助于增强对水库建设的生态效益评估,以及提高对气象-水文-植被干旱响应过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水库建设 气象-水文干旱 植被干旱 响应关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名学视野下滇池流域聚落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
4
作者 王迎澳 胡维建 +1 位作者 彭文 杨宇亮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9,共10页
【目的】通过构建地名语义与空间属性框架,分析滇池流域聚落的空间格局,揭示“人水关系”驱动下的聚落形成机制。【方法】以1 332个历史聚落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地名学语言分析法构建“自然-人文”二分语义分析框架,结合核密度等空间格... 【目的】通过构建地名语义与空间属性框架,分析滇池流域聚落的空间格局,揭示“人水关系”驱动下的聚落形成机制。【方法】以1 332个历史聚落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地名学语言分析法构建“自然-人文”二分语义分析框架,结合核密度等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与地理探测器等空间机制分析方法,定量解析聚落空间异质性。【结果】1)滇池流域整体及各类地名的聚落皆为集聚型分布;聚落分布呈现双中心结构。2)海拔与河网密度的交互效应是主导滇池流域聚落格局演化的关键因素。【结论】滇池流域聚落分布的双中心结构,揭示了“水退人进”趋势下人居活动重心的转移过程。人水关系贯穿了聚落格局的演化过程:短时尺度下,海拔与河网密度的互嵌作用显著影响13世纪(元代)以后的聚落空间格局;长时尺度下,从“水文约束”到“人水互动”的双重线索,印证了人水关系的阶段性转变。地名学的时空解码功能有效衔接宏观格局与微观机制,其多源异构数据的解析能力为流域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人水关系 地名学 聚落格局 演化机制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念胡焕庸线发现90周年及其对中国发展贡献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5
作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5月29日,值此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纪念胡焕庸线发现90周年及其对中国发展贡献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西南地区代表处、《地理学报》编辑部、云南师范... 5月29日,值此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纪念胡焕庸线发现90周年及其对中国发展贡献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西南地区代表处、《地理学报》编辑部、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云南省地理学会共同承办,重庆市地理学会、四川省地理学会、贵州省地理学会、西藏自治区地理学会协办。研讨会重点聚焦地理分界线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并结合西南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多样的自然社会环境,探讨学科发展前沿,交流学术创新成果,促进西南地区地理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吸引了100余人参加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分界线 胡焕庸线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学术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七届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计划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6
作者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2月25~26日,第七届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计划(简称AOGEO)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地球观测组织(GEO)中国秘书处)主办,云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承办。会议以“地球智能时代... 2月25~26日,第七届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计划(简称AOGEO)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地球观测组织(GEO)中国秘书处)主办,云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承办。会议以“地球智能时代的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计划技术进步与行动”为主题,旨在鼓励各国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在GEO第三个十年战略规划下加强合作,推动亚洲大洋洲区域地球观测数据共享、知识服务、地球智能发展及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七届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覆盖对异龙湖底泥氮磷释放抑制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范雨春 刘智 +1 位作者 刘流 陈光杰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6,共8页
底泥中埋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二次释放作用是导致浅水湖泊富营养化难以根治的主要过程,因此,抑制底泥氮磷释放控制技术对于湖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重度富营养高原浅水湖泊异龙湖为对象,通过开展为期36d的底泥覆盖抑制... 底泥中埋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二次释放作用是导致浅水湖泊富营养化难以根治的主要过程,因此,抑制底泥氮磷释放控制技术对于湖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重度富营养高原浅水湖泊异龙湖为对象,通过开展为期36d的底泥覆盖抑制氮磷释放试验,对比了生石灰+石膏(2∶1)、生石灰+石膏+红壤(2∶1∶1)、三氯化铁改性高岭土(1∶4)、无覆盖4种覆盖处理对氮磷释放的抑制效果,以期筛选出有效削减异龙湖内源负荷的覆盖材料与最优方案.试验结果表明:与无覆盖组相比,3种材料覆盖都可抑制底泥磷的释放,加入生石灰处理组的水体pH大幅上升,会破坏湖泊自然生境,不宜用于湖泊底泥生态修复;三氯化铁改性高岭土覆盖处理的抑磷效果达75.9%,可作为抑磷释放覆盖材料.同时相比无覆盖组,只有三氯化铁改性高岭土覆盖能抑制氮的释放,抑氮效果达64.1%,而其它两组处理对氮释放的抑制效果均不明显.因此,从抑制氮磷释放效果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角度综合考虑,三氯化铁改性高岭土是最佳的覆盖材料,可为高原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氮磷内源控制提供工程修复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高原湖泊 物理覆盖 内源负荷 底泥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其规划应用——以香格里拉国家公园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职鹏飞 冯艳滨 +2 位作者 常阳 蒋绪童 郝君倩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3-129,共7页
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是国家公园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以香格里拉国家公园为例,从生态保护、自然条件、景观环境和旅游开发4个维度选取18个评价因子,构建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AHP-DEMATEL-GIS模型综合评价香格... 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是国家公园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以香格里拉国家公园为例,从生态保护、自然条件、景观环境和旅游开发4个维度选取18个评价因子,构建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AHP-DEMATEL-GIS模型综合评价香格里拉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性水平,并根据评价结果将香格里拉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空间划分为4种类型,提出生态旅游空间规划和发展建议,以为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规划 旅游空间 AHP-DEMATEL 适宜性评价 香格里拉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KNN方法的星云湖表层沉积物氮、磷元素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研究
9
作者 熊静 尹鹏飞 +2 位作者 贾雨欣 尹继清 张文翔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7,共6页
通过测定星云湖23个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含量,结合该湖泊不同时期的营养盐数据和机器学习K近邻(KNN)、反距离权重(IDW)、普通克里金(OK)及核平滑(KS)方法,分析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插值模型预测的精度,研究... 通过测定星云湖23个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含量,结合该湖泊不同时期的营养盐数据和机器学习K近邻(KNN)、反距离权重(IDW)、普通克里金(OK)及核平滑(KS)方法,分析表层沉积物中氮、磷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插值模型预测的精度,研究星云湖氮、磷浓度持续增加的影响因素,探讨机器学习KNN算法在湖泊表层沉积物氮、磷元素含量预测中的优势。结果表明:星云湖表层沉积物TN含量在0.56%~0.86%,平均值为0.71%;TP含量介于0.57%~0.91%,平均值为0.78%。4种算法模型插值预测的氮、磷元素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不同时期KNN算法的空间插值预测误差最小,拟合精度高于传统插值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中,发现在氮、磷浓度相对较低时KNN模型的空间预测精度更高。研究表明,星云湖表层沉积物氮、磷元素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不同时期和空间上的差异主要由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农业面源及湖泊自然要素等影响。研究结果将为低纬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营养盐空间预测及湖泊生态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高原湖泊 表层沉积物 营养元素 机器学习 空间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11·3”白格堰塞湖溃决洪水事件在奔子栏-石鼓段的地貌作用和沉积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苏怀 史正涛 +2 位作者 董铭 叶燎原 叶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2-210,共9页
古堰塞湖溃决洪水事件的重建是当前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寻找足够的可参考的现代溃决洪水事件案例是顺利开展这项工作的基础。2018年11月13日发生在金沙江干流的白格堰塞湖超万年一遇的溃决洪水事件(学术界称之为“11·3”白格... 古堰塞湖溃决洪水事件的重建是当前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寻找足够的可参考的现代溃决洪水事件案例是顺利开展这项工作的基础。2018年11月13日发生在金沙江干流的白格堰塞湖超万年一遇的溃决洪水事件(学术界称之为“11·3”白格堰塞湖溃决洪水事件)就是一个难得的样本。这次溃决事件发生在枯水期,洪峰完全由溃决洪水产生,没有叠加其他来源,对评估流域地貌和沉积体系对堰塞溃决事件的响应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以溃决洪水事件受灾最为严重的奔子栏-石鼓段为研究区,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初步的水力学估算发现“11·3”白格堰塞湖溃决洪水事件在奔子栏-石鼓段的地貌作用主要表现为洪水淹没区的岸坡塌岸和沉积物堆积,未发现明显的基岩侵蚀。沉积物主要由分选良好的具水平纹层的砂组成。受金沙江较低的河床比降影响,洪水产生的基底剪切应力较弱在27~142 N/m^(2),不能悬浮和搬运直径5 cm以上的砾石,也不能产生明显的磨蚀和冲(撞)击作用。在发生塌岸的部分段落,洪水沉积物中有砾石坠入,甚至会出现类似浊流沉积的层序。这些现象的发现对深入理解堰塞湖溃决洪水的复杂地貌过程和沉积特征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决洪水 地貌作用 沉积特征 白格堰塞湖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破碎化指数的西双版纳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14
11
作者 沈润 史正涛 +2 位作者 何光熊 林燕华 徐瑞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63-1375,共13页
以西双版纳为研究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敏感性,采用热点分析法提取出生态源地,构建景观破碎化综合指数修正地物赋值的阻力系数,基于MCR模型识别出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和优化西双版纳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重要生态源地20... 以西双版纳为研究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敏感性,采用热点分析法提取出生态源地,构建景观破碎化综合指数修正地物赋值的阻力系数,基于MCR模型识别出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和优化西双版纳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重要生态源地20个,总面积为7709.56 km^(2),占西双版纳州面积的40.33%。2)与夜间灯光数据校正的阻力面相比,基于景观破碎化指数修正的景观阻力面空间分异更加显著,且在廊道空间分布、避开人类活动冲突区、网络连接度和廊道对比验证上效果较好,说明基于景观破碎化校正的阻力面在夜间灯光数据较弱的区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3)生态廊道包括631.73 km的潜在廊道和278.59 km的关键廊道,呈现大半环和小环状相结合的空间形态;生态节点包括20个资源战略点、4个生态战略点、27个生态暂歇点和24个生态断裂点。4)在现有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依据现有的自然本底条件和生态格局,优化出“一带一廊四组团”的生态空间结构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源地 景观破碎化指数 生态廊道 生态节点 生态安全格局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DI L2A不同算法对地面高程和森林冠层高度精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丽娟 王成 +3 位作者 聂胜 朱笑笑 习晓环 王金亮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2-511,共10页
全球生态系统动力学调查(global ecosystem dynamics investigation,GEDI)雷达是美国2018年12月发射的全波形激光雷达系统,可以为全球地面高程及森林冠层高度提供数据支持。为适应不同地表环境,GEDI L2A产品提供了6种不同算法来估算地... 全球生态系统动力学调查(global ecosystem dynamics investigation,GEDI)雷达是美国2018年12月发射的全波形激光雷达系统,可以为全球地面高程及森林冠层高度提供数据支持。为适应不同地表环境,GEDI L2A产品提供了6种不同算法来估算地面高程及森林冠层高度,这些算法的选择会影响地表参数的提取精度。以机载LiDAR得到的数字地形模型和冠层高度模型为参考数据,评估第2版GEDI L2A数据在不同植被覆盖度下不同算法的适应性以及对地面高程和森林冠层高度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覆盖度小于0.2时,算法4的结果最优,在覆盖度大于等于0.8时算法2的结果最优,其余覆盖度下算法1的结果最优。将本文根据植被覆盖度选择的最优算法与GEDI L2A默认最优算法进行比较,整体看来本文的结果优于GEDI L2A默认最优算法的结果,特别是在覆盖度小于0.8,坡度大于等于10°时,本文选择的最优算法能有效提高GEDI L2A产品对地面高程和森林冠层高度估算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DI 全波形激光雷达 地面高程 森林冠层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流域为例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相标 丁文荣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48-2260,共13页
为探索湖泊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方法,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滇池、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流域为例,综合运用生境质量模型、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模型、景观连通性模型、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区域生态... 为探索湖泊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方法,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滇池、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流域为例,综合运用生境质量模型、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模型、景观连通性模型、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生态断裂点,明确湖泊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源地占全流域土地总面积的23.43%,包含33个生态源地斑块,主要分布于五大湖区和山林地;识别出景观生态廊道总长488.85 km,呈网状连通分布离散的生态源地;识别出流域生态修复关键区包括生态夹点93处,面积为119.17 km^(2),主要分布于滇池流域,亟待保护修复的生态障碍点62处,面积41.96 km^(2);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重叠面积17.40 km^(2),生态断裂点77处,在滇池流域分布最为密集。结合流域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现状,分别提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关键区域识别 高原湖泊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板河自然保护区景观连接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沈润 史正涛 +1 位作者 何光熊 林燕华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3-110,共8页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栖息地的重要基础,但频繁的人类活动干扰导致自然保护区内生物栖息地斑块破碎化的问题依然存在,景观连接度定量评价对于保护区生物栖息地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以纳板河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图论的指数方法利用2014年和...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栖息地的重要基础,但频繁的人类活动干扰导致自然保护区内生物栖息地斑块破碎化的问题依然存在,景观连接度定量评价对于保护区生物栖息地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以纳板河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图论的指数方法利用2014年和2018年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对保护区栖息地的景观连接度指数的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4—2018年的景观连接度指数中整体性连接度指数(IIC)、概率连接度指数(PC)都呈现下降趋势,IIC和PC指数分别下降0.29和0.53,指示保护区内栖息地破碎化加剧;2)最大斑块的重要性指数从85.14减少到84.19,重要性前十的斑块时空变化表明了自然保护区栖息地斑块面积不断减小,中部、中西部地区破碎化显著;3)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景观连接度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橡胶林、耕地、水库、茶园4类土地利用增加是栖息地破碎化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纳板河自然保护区栖息地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连接度 栖息地 破碎化 纳板河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