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肉身成圣”到“数字成神”:《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身份变格与镜像映射 |
刘亚男
邱青青
田瑞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2
|
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影化生存之思——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 |
李淼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6
|
|
3
|
文化戍边视角下云南边疆地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探析 |
谢晓霞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4
|
“求你们让我去上学”——西南某偏远山区首批两个女大学生求学历程的个案研究 |
闫晓庆
奔厦·泽米
|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5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大学内部制度建设阶段分析 |
史晓宇
杨超
|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6
|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中的语言评价 |
崔梅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
1
|
|
7
|
论自媒体短视频对地域性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冲击——以云南、贵州为例 |
谢晓霞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8
|
区域国际背景下云南题材影视创作研究 |
谢晓霞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9
|
新时期云南彝族小说的艺术缺憾 |
朱曦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
0 |
|
10
|
少数民族审美与当代艺术审美的建构--以云南彝族撒尼支系大糯黑村为例 |
薛其龙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11
|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云南与东盟跨境教育产教融合研究 |
章梦雪
杨宇辰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9
|
|
12
|
少数民族语言对云南汉语方言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 |
涂良军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3
|
宣泄、失声与缺席:人格结构在短视频场域中的失衡与重构 |
杜忠锋
赵俊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3
|
|
14
|
迈向数智时代:西南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开发共享的创新路径 |
牛凌燕
|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15
|
数字中国语境下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的多维挑战与路径创新 |
魏红
张馨元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16
|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2024学术年会在我校举行 |
无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7
|
论民族文化生态及其评估指标 |
施惟达
肖青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1
|
|
18
|
基于前景目标提取的图像风格化绘制算法 |
赵杨
袁国武
谢党恩
徐丹
|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9
|
微博舆情中情感选择与社会动员方式的内在逻辑——基于“山东于欢案”的个案分析 |
杜忠锋
郭子钰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6
|
|
20
|
艺术语言:活的形象 |
骆小所
匡锦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