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铃薯绿原酸调控因子的筛选与功能鉴定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洪源 杨慧芹 +2 位作者 罗威 石振明 马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40-1749,共10页
马铃薯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绿原酸是马铃薯中最主要的酚类化合物,也是马铃薯抗虫抗病的物质基础之一,但过量绿原酸会影响薯块的口感。因此,培育地上部分高绿原酸含量而薯肉中低绿原酸含量的品种能很好的兼顾马铃薯抗病性及品质口感... 马铃薯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绿原酸是马铃薯中最主要的酚类化合物,也是马铃薯抗虫抗病的物质基础之一,但过量绿原酸会影响薯块的口感。因此,培育地上部分高绿原酸含量而薯肉中低绿原酸含量的品种能很好的兼顾马铃薯抗病性及品质口感的需求。为了明确马铃薯中绿原酸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以绿原酸合成关键酶基因StHQT的启动子序列为诱饵,进行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鉴定出一个AT-hook基因家族的转录因子StAHL。进一步对StAHL的生物信息学特征、表达模式、蛋白质产物的亚细胞定位等信息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利用酵母单杂交和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等方法验证了StAHL与StHQT启动子之间的转录活性。结果表明StAHL基因的表达没有组织特异性,但根与花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其蛋白产物包含AT-Hook、DUF296两个保守结构域,且定位于细胞核中。StAHL蛋白能直接作用于StHQT的启动子序列,并抑制其转录活性,表明StAHL可能通过抑制StHQT的表达来抑制马铃薯中绿原酸的积累。研究结果为全面揭示马铃薯绿原酸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为马铃薯精准育种提供了分子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绿原酸 调控因子 STAHL AT-HOO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断山区六种八居群鼠尾草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文胜 金泓燕 +2 位作者 黄愿如 李志敏 孙文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28-1837,共10页
鼠尾草属(Salvia)是唇形科(Lamiaceae)最大的属,属下多种为民间常用草药,亦有供观赏的种类。为探究横断山区物种在细胞学水平的进化方式,讨论形态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之间的分类关系,该研究通过广泛收集染色体文献资料,采用植物常规压片... 鼠尾草属(Salvia)是唇形科(Lamiaceae)最大的属,属下多种为民间常用草药,亦有供观赏的种类。为探究横断山区物种在细胞学水平的进化方式,讨论形态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之间的分类关系,该研究通过广泛收集染色体文献资料,采用植物常规压片法对采集自横断山地区6种8居群鼠尾草属植物进行核型分析,并构建了中国地区分布的鼠尾草属植物叶绿体系统发育树。统计结果表明:(1)全世界范围内报道了约23%的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数据,其中分布在中国地区的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报道率为32.10%,分布在横断山地区的鼠尾草属植物报道率为40.54%,(2)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基数以x=8和x=11为主,分布在中国地区的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基数均为x=8。实验结果表明:(1)西藏鼠尾草(S.wardii)核型数据为首次报道。(2)雪山鼠尾草(S.evansiana)首次在云南德钦地区发现二倍体居群。将细胞学数据结合叶绿体进化树开展染色体进化关联分析,论证多倍化可能不是鼠尾草属物种适应高海拔环境的主要机制,表明多倍体不是该属物种形成的主要进化途径而是以二倍体水平为主,推测染色体组的加倍可能是物种在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上分类关系不一致的原因之一。该研究丰富了横断山区鼠尾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核型数据,结合区域分子系统树探讨染色体特征的进化关系,为今后深入研究该属物种的核型进化做出了探索,为开展祖先物种染色体基数推演分析补充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鼠尾草属 核型分析 染色体进化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块茎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在脱落酸和蔗糖诱导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晨晓 艾菊 +1 位作者 杨梅宏 高冬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1-367,共7页
【目的】在马铃薯块茎中确定能够促进淀粉合成基因表达的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蔗糖处理体系。【方法】利用不同的溶液和条件,对马铃薯幼嫩块茎进行ABA、蔗糖和ABA+蔗糖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处理块茎中直链淀粉合成关键酶... 【目的】在马铃薯块茎中确定能够促进淀粉合成基因表达的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蔗糖处理体系。【方法】利用不同的溶液和条件,对马铃薯幼嫩块茎进行ABA、蔗糖和ABA+蔗糖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处理块茎中直链淀粉合成关键酶(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Ⅰ,GBSSⅠ)基因、支链淀粉合成关键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Ⅲ,SBE3)基因和淀粉合成限速酶大亚基(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 large subunit 3,APL3)基因的表达,确定处理体系能否诱导基因表达;确定处理体系后,进一步检测其他9个淀粉合成基因的表达。【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当处理溶液中包含氯化钙、琥珀酸钠和氯霉素等试剂,且马铃薯块茎置于处理溶液中28℃黑暗处理36 h时,与对照相比,ABA或蔗糖处理可明显升高GBSSⅠ和APL3的表达。对其他9个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大部分合成基因正向响应ABA或蔗糖处理。【结论】本研究利用马铃薯块茎确定了能够促进淀粉合成基因表达的ABA和蔗糖处理体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淀粉合成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淀粉合成基因 脱落酸 蔗糖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