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保护生物地理学看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1
作者 陈隽 王海军 +1 位作者 张亮 谢平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如开垦、水利工程(防洪、灌溉、发电等)等导致长江生物地理单元的严重破碎化,大大改变了其格局和过程,再叠加上过度捕捞等,很多物种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一些旗舰物种(如淡水豚类、鲟等)濒临灭绝甚... 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如开垦、水利工程(防洪、灌溉、发电等)等导致长江生物地理单元的严重破碎化,大大改变了其格局和过程,再叠加上过度捕捞等,很多物种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一些旗舰物种(如淡水豚类、鲟等)濒临灭绝甚至灭绝。文章试图从保护生物地理学的视角探讨长江濒危物种的拯救问题,论述长江生物地理单元的起源与演化,分析迄今为止对濒危物种拯救的努力及其困境,探索如何在保护生物地理学新范式的指引下,对长江生物地理单元的完整性进行修复及再自然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生物地理学新范式 长江生物地理单元 破碎化 十年禁渔 再自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川及雪线后退对河流水生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刘雨薇 田伊林 +9 位作者 张振兴 李昆 任艳利 赵玉 崔东 刘影 尚天翠 高英志 王璐 杨海军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6期199-207,共9页
冰川影响下的河流形成了独特的冷水生态系统,为水生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地。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川和积雪不断退缩、甚至加速消融,破坏了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冰川积雪融水对河流水生生物及环境因子影... 冰川影响下的河流形成了独特的冷水生态系统,为水生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地。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川和积雪不断退缩、甚至加速消融,破坏了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冰川积雪融水对河流水生生物及环境因子影响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冰川流域水生生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相关的方向。冰川积雪融水对河流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及遗传多样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某些水生生物在形态、生活史和行为适应能力等方面也产生了抵抗极端环境的进化。笔者提出应重点关注水生生物对冰川和积雪退化的响应机制与变化趋势,以期为冰川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退缩 雪线后退 河流生态系统 水生生物 天山山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期长白山森林溪流中凋落叶N、P的释放动态 被引量:6
3
作者 陈鸽 王璐 +3 位作者 宫雨薇 谭颖 张振兴 杨海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341-2348,共8页
冬季河床凋落叶作为寒冷区森林溪流的主要能量来源,其元素释放动态是土壤-水体营养元素流动的关键纽带,并可能受到凋落叶质量、底栖动物与季节性冻融过程的影响。为了解凋落叶在季节性冻融过程中的分解过程、元素动态及底栖动物在该过... 冬季河床凋落叶作为寒冷区森林溪流的主要能量来源,其元素释放动态是土壤-水体营养元素流动的关键纽带,并可能受到凋落叶质量、底栖动物与季节性冻融过程的影响。为了解凋落叶在季节性冻融过程中的分解过程、元素动态及底栖动物在该过程中的作用,以长白山森林源头溪流河岸带代表性植物色木槭(Acer mono)和蒙古栎(Quecus mongolica)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叶分解袋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有无底栖动物定殖的(5 mm和0.3 mm孔径)凋落叶袋中凋落叶的分解动态及N、P元素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低温条件下,色木槭仍维持较快的分解速率(0.0152±0.0030)d−1,蒙古栎维持中速分解速率(0.0064±0.0017)d−1;(2)底栖动物显著促进了凋落叶的质量损失(P<0.05),其对色木槭凋落叶分解的贡献高于蒙古栎,表明底栖动物对凋落叶的摄食分解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其更倾向于选择分解快的高质量凋落叶;(3)冻融期分解过程中蒙古栎凋落叶N元素表现为富集-释放-释放,而色木槭凋落叶N元素在各个时期均表现为释放现象,2种凋落叶P释放动态一致;(4)底栖动物显著促进了凋落叶越冬分解过程中N、P元素的释放(P<0.05);(5)从不同时期的失质量速率及元素释放率可见,底栖动物对凋落叶分解及元素释放动态的主要作用出现在冻结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 森林溪流 底栖动物 元素释放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源头溪流河床凋落物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动态 被引量:1
4
作者 宫雨薇 王璐 +3 位作者 谭颖 陈鸽 张振兴 杨海军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2期74-81,共8页
在北方寒冷区,凋落物于秋季大量输入溪流,是水生生物越冬生存的关键。河床凋落物的堆积和组成会直接影响凋落叶分解等关键生态过程,但目前国内关于北方地区溪流河床凋落物分布特征的研究匮乏。在长白山地区一条源头溪流,采用原位取样的... 在北方寒冷区,凋落物于秋季大量输入溪流,是水生生物越冬生存的关键。河床凋落物的堆积和组成会直接影响凋落叶分解等关键生态过程,但目前国内关于北方地区溪流河床凋落物分布特征的研究匮乏。在长白山地区一条源头溪流,采用原位取样的方法,探究了溪流河床凋落物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动态。结果表明:深潭型凋落物斑块的堆积面积和水深显著大于浅滩型凋落物斑块和倒木型凋落物斑块,流速则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凋落物斑块;倒木型凋落物斑块的堆积厚度显著大于其他两种凋落物斑块。浅滩型凋落物斑块和倒木型凋落物斑块的组成以叶片为主,碎叶片次之,树枝树干最少;深潭型凋落物斑块的组成以碎叶片和树枝树干为主,叶片较少,但秋季和冬季冻结初期除外。冬季雪融期凋落物斑块的堆积厚度显著大于其他时期;春季凋落物斑块的堆积面积显著小于其他时期,水深显著大于其他时期。随着季节变化,浅滩型凋落物斑块中的叶片比例逐渐减少,碎叶片比例逐渐增加;深潭型凋落物斑块中的树枝树干比例逐渐增加。水深与浅滩型凋落物斑块中碎叶片的干重呈显著负相关。溪流内凋落物的分布具有时空差异性,可为寒冷区溪流生态过程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源头溪流 凋落物斑块 堆积特征 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丹河2018年洪水沉积特征、物源分析及水文过程重建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华勇 赵楠 +5 位作者 杨艺萍 于正松 孙启发 吴帅虎 张曼 张虎才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6-236,共11页
通过研究现代洪水沉积特征,可重建洪水水文过程,识别泥沙侵蚀源区,既可为防洪水利工程设计提供依据,也可为古洪水层判识建立参考。2018年8月中旬,山东省北部弥河、丹河流域受双台风影响发生洪涝灾害。通过对洪水淹没区进行考察,在下游... 通过研究现代洪水沉积特征,可重建洪水水文过程,识别泥沙侵蚀源区,既可为防洪水利工程设计提供依据,也可为古洪水层判识建立参考。2018年8月中旬,山东省北部弥河、丹河流域受双台风影响发生洪涝灾害。通过对洪水淹没区进行考察,在下游洪水沉积物保存完好的地点获取21.0 cm长岩芯DH1,并进行粒度、烧失量、磁化率和孢粉分析,结果显示:钻孔岩芯11.5~21.0 cm段为现代土壤层,上部为洪水堆积物,其中0~9.0 cm段是典型洪水粉砂层,粒度较粗,以中—粗粉砂为主,平均砂含量达到14.7%;9.0~11.5 cm段为洪水前期细粒沉积层。根据粒度敏感组分含量变化特征,可将此次洪水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洪水前期,水动力较弱,在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滞流现象严重,沉积黏土层;洪水后期,流速显著加快,出现典型洪水粉砂沉积。碳酸盐、有机质含量及孢粉丰度均与粒度负相关,表明弱水动力环境有利于其沉降并富集。土壤表层孢粉组合可较好指示研究区植被分布情况,洪水粉砂层孢粉组合则更能反映流域内植被的整体状况,揭示河流洪水搬运孢粉的能力大于风力;洪水黏土层孢粉组合与研究区内植被分布状况的吻合度较高,明显有别于洪水粉砂层孢粉组合特征,推测洪水前期水位上涨的主因是降水和本地地表径流汇入,因此泥沙和孢粉主要来自研究区内,后期上游客水涌入,带来更多山地植被孢粉信息。研究表明DH1钻孔孢粉组合特征对于传播过程和水动力大小具有良好响应,同时具备识别泥沙侵蚀源区的潜力。磁化率值主要反映成壤强度的大小,在洪水黏土层和粉砂层均表现为稳定的低值,且显著低于接触土壤层,因此可作为判识(古)洪水沉积的有效指标,但其区域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丹河 洪水沉积 水文过程 物源分析 粒度特征 孢粉 磁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源头溪流底栖动物生活型及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
6
作者 谭颖 王璐 +3 位作者 宫雨薇 陈鸽 张振兴 杨海军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6期45-53,共9页
底栖动物是山地溪流生态系统的关键生物类群,其群落组成结构与时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成物种的生活型以及生活型构成。为认识我国高纬度地区山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的关系,以长白山龙湾自然保护区的典型源头溪流为对象,在春... 底栖动物是山地溪流生态系统的关键生物类群,其群落组成结构与时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成物种的生活型以及生活型构成。为认识我国高纬度地区山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的关系,以长白山龙湾自然保护区的典型源头溪流为对象,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对五个断面进行定量样品采集,结合溪流生境信息初步分析了源头溪流中不同生活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以及时空动态。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525头,隶属于5纲11目35科82属,其中水生昆虫以78属占有绝对优势,优势种类包括Oulimnius属一种、直突摇蚊亚科一种(Orthocladiinae sp.)、Podmosta属一种、纹石蛾一种(Hydropsyche sp)、弓石蛾一种(Arctopsyche sp.)和钩虾属一种(Gammarus sp.);底栖动物的生活型相对丰度表现为固着型最高,其次为蔓生型和穴居型,游泳型最少,分别为50%、25%、17%和8%;人为活动显著降低了底栖动物的密度、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其中固着型和蔓生型底栖动物反应最为敏感。因此,在源头溪流,人为干扰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生活型组成较物种组成对干扰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溪流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活型 人为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