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洲发展大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鸿武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2-87,共16页
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大陆获得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少见的持续十多年的经济相对稳定增长时期,并且日益呈现出摆脱传统的西方支配控制局面,而与新兴国家形成一种新型的南南合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伴随着这一发展进程的推进,非洲大陆... 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大陆获得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少见的持续十多年的经济相对稳定增长时期,并且日益呈现出摆脱传统的西方支配控制局面,而与新兴国家形成一种新型的南南合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伴随着这一发展进程的推进,非洲大陆各国家与各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与不同步性也日渐明显,部分国家将可能率先兴起成为非洲大陆的“新兴国家”和“发展动力国”,并进而成为带动非洲地区与次地区逐渐走向稳定与发展的积极力量。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对非合作战略与政策也需要有一个长远而通盘的考虑,在一些基础性、战略性领域做出清晰的判断与选择,顺势而为,推进中非合作跃上新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 发展 趋势 动力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防控艾滋病的本土模式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永宏 胡立耘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30,共3页
防控艾滋病的全球模式主要基于危机减少和治疗干预,在可接受性、可支付性等方面存在制约。非洲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本土解决办法内容十分丰富,与现代方法相比,同样甚至更加有效。非洲典型的本土艾滋病防控模式有:危机避免模式、本土药物开... 防控艾滋病的全球模式主要基于危机减少和治疗干预,在可接受性、可支付性等方面存在制约。非洲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本土解决办法内容十分丰富,与现代方法相比,同样甚至更加有效。非洲典型的本土艾滋病防控模式有:危机避免模式、本土药物开发模式和传统护理、支持模式,值得研究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 艾滋病 本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拉菲主义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传播、极端化及其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涛 宁彧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58,119,共15页
萨拉菲主义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早期传播带有浓厚的经院特点,传播的力度与广度相对有限。穆拉比特运动、穆瓦希德运动以及"富拉尼圣战"为19世纪萨拉菲主义向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萨拉菲主义... 萨拉菲主义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早期传播带有浓厚的经院特点,传播的力度与广度相对有限。穆拉比特运动、穆瓦希德运动以及"富拉尼圣战"为19世纪萨拉菲主义向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萨拉菲主义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传播手段日益多元化。其中,极端化的萨拉菲主义以"圣战"分子为传播载体渗透至撒哈拉及其周边地区,不仅冲击了撒哈拉以南非洲以苏菲主义为主流的宗教格局,而且在瓦解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体制的同时,消耗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红利。某些宣扬萨拉菲主义的极端组织在辖区内进行社会控制,灌输超越国界的"乌玛"与"哈里发国家"理念,对当前撒哈拉以南非洲本已困难重重的民族国家建构构成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撒哈拉以南非洲 萨拉菲主义 极端主义 “动荡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去极端化论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涛 李洁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5-136,160,共23页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去极端化经历了从社会、政治改造到军事打击,再回归全领域治理的发展过程。冷战时期,这些国家致力于将当时逐渐兴起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团体纳入本土体制。冷战结束后,这些国家则试图对伊斯兰极端主义团体的政治化转...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去极端化经历了从社会、政治改造到军事打击,再回归全领域治理的发展过程。冷战时期,这些国家致力于将当时逐渐兴起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团体纳入本土体制。冷战结束后,这些国家则试图对伊斯兰极端主义团体的政治化转型进程加以规范和控制。"9·11"事件后十年,随着美国反恐战争强力介入撒哈拉以南非洲,该地区的去极端化进程被片面简化为反恐。2010年以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重新重视军事手段以外的去极端化方案,引入一系列法律、教育和社会、经济新举措,呈现出全领域去极端化的新态势。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全领域的去极端化不排斥在明辨是非、善恶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并探寻宽恕与妥协的可能,其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撒哈拉以南非洲 伊斯兰极端主义 去极端化 反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现代文学:种族、环境与时代 被引量:1
5
作者 夏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5-146,共2页
关键词 现代文学 非洲文化 种族 环境 20世纪80年代 现实主义文论 中国学界 代表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际非政府组织在非洲的扶贫模式及成效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湘云 王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7-148,共2页
非洲是目前全球最贫困的大陆。自非洲新兴国家独立以来,世界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援助非洲,帮助非洲减贫。其中,国际非政府组织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从扶贫的效果看,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全世界约有7亿美元的资金通过非政... 非洲是目前全球最贫困的大陆。自非洲新兴国家独立以来,世界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援助非洲,帮助非洲减贫。其中,国际非政府组织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从扶贫的效果看,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全世界约有7亿美元的资金通过非政府组织援助到落后地区,相当于双边国际援助总额的16%;国际间政府组织10%的援助资金也是通过非政府组织传送到落后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非政府组织 援助非洲 扶贫模式 20世纪80年代 落后地区 援助资金 国家独立 9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利亚农业现状及中尼农业合作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赵贤 《亚非纵横》 2011年第2期51-57,60,共7页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和优势产业,其发展一直受到极大关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屡创新高,中国有比较丰富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尼日利亚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巨大的市场,但由于农业...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和优势产业,其发展一直受到极大关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屡创新高,中国有比较丰富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尼日利亚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巨大的市场,但由于农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下,在农业种植业方面偏向经济作物,近年来农业发展相对缓慢,至今粮食不能自给。中国和尼日利亚在农业领域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中尼农业合作不仅有利于解决尼粮食短缺问题,而且还有利于中国农业走向非洲,利用两种资源,面向两个市场,促进自身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尼日利亚 农业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二战后日本皇室对非洲外交的角色、历程与特点
8
作者 刘鸿武 邓荣秀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8-108,共11页
在"国际亲善"的名义下,皇室一直是日本外交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日本国宪法的颁布,天皇不再具有实权,而成为国家的象征。以天皇为首的皇室成员也因此成为日本政府特殊的外交工具。在国内与国际局势... 在"国际亲善"的名义下,皇室一直是日本外交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日本国宪法的颁布,天皇不再具有实权,而成为国家的象征。以天皇为首的皇室成员也因此成为日本政府特殊的外交工具。在国内与国际局势的影响下,日本皇室积极开拓对非外交,且经历了三个阶段。日本皇室对非外交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涉及国家逐步增多,外交手段也日益多样化。此过程中,皇室外交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其一,皇室对非外交在受国内外政治环境影响的同时,也独具个人特色;其二,皇室对非外交更注重与非洲国家的友谊,并不涉及具体的外交利益;其三,皇室外交因其成员的世袭性特点而有着更好的连续性,更加契合非洲的政治环境。从研究层面上看,今后我国学界有必要加强对国际关系中象征性人物所起作用的研究,以便加深对国家间交往模式的了解。从外交层面上看,应充分了解民心相通是一个长期性的行为,可以在中非人文交流的过程中打造专属名片,以便中国形象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皇室 对非外交 象征性 公共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非科技合作关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涛 《国际展望》 2011年第2期113-126,130,共14页
中非科技合作关系从古至今一以贯之。从传统到现代的科技交往历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新中国成立后,中非科技关系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建构,体现出平等相待、无私援助的特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非科技关系从援助逐渐转为合作,讲求... 中非科技合作关系从古至今一以贯之。从传统到现代的科技交往历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新中国成立后,中非科技关系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建构,体现出平等相待、无私援助的特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非科技关系从援助逐渐转为合作,讲求实效、互利共赢,中非科技关系日益发展。2000年以后,中非科技关系从原则向政策、从政策向机制过渡,完成了两次大的提升过程,不断深化。2009年"中非科技伙伴计划"的提出,确立了中非科技关系的机制。中非科技关系进入一个新时期,并日益成为未来中非关系新的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关系 科技援助 科技合作 中非科技伙伴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望相助的中非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永宏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6期142-144,共3页
中非人民在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中,在发展振兴道路上,相互支持、真诚合作,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区别于其他大国的对非合作,中非合作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是合作共赢。合作共赢既是路径,又是落脚点,是... 中非人民在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中,在发展振兴道路上,相互支持、真诚合作,结下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区别于其他大国的对非合作,中非合作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是合作共赢。合作共赢既是路径,又是落脚点,是方法和目的的辩证统一,是理念和行动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合作 患难之交 合作共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非发展新进程与历史理论创新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鸿武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36,共5页
20世纪80年代未冷战终结之时,西方精英曾认为,历史已经由于西方文明的胜出而完结了它的演绎过程。然而,20年过去,人们恍然发现历史并未终结,与西方有所不同的发展正在向前推进,而变革之动力似乎更多地是来自东方,来自古老亚非文明的复... 20世纪80年代未冷战终结之时,西方精英曾认为,历史已经由于西方文明的胜出而完结了它的演绎过程。然而,20年过去,人们恍然发现历史并未终结,与西方有所不同的发展正在向前推进,而变革之动力似乎更多地是来自东方,来自古老亚非文明的复兴。随着西方主导的传统国际关系体制逐渐被超越,人类的发展经验与模式正在续写新篇,历史理论及其解释工具也需要寻求变革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理论 解释工具 新发展理论 新全球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观的建构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春 《国际展望》 CSSCI 2020年第4期111-131,153,154,共23页
尽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努力方向,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观的理论建构仍有待深化,新冠肺炎疫情更凸显了其紧迫性。"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观的建构,应结合其短期、中期、长期... 尽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努力方向,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观的理论建构仍有待深化,新冠肺炎疫情更凸显了其紧迫性。"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观的建构,应结合其短期、中期、长期使命和国内、国际发展既有努力和长远愿景,并理论化为共建"一带一路"的行动指南。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首先应确保国际社会特别是共建方的共向发展和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放大共建国和国际社会的既有发展努力的效应,并培育和创新国际发展动力。为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共建"一带一路"需要通过机制化来确保其可持续。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观涵盖三个方面,即共生发展观、增益发展观和制度化发展观,从而为国际发展提供稳定器、放大器和制度公器。共建"一带一路"更要确保国际发展的正确方向、放大既有发展努力成效,追求可持续性,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国际发展提供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 共生发展 增益发展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海倡议”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对接 被引量:7
13
作者 宫高杰 贺鉴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63,157,共16页
能源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合作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引擎。在中东欧地区,“三海倡议”所倡导的“南北能源走廊”计划与“一带一路”的能源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三海”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能源储备和消费市场以及能... 能源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合作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引擎。在中东欧地区,“三海倡议”所倡导的“南北能源走廊”计划与“一带一路”的能源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三海”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能源储备和消费市场以及能源结构转型等方面都是“一带一路”值得展开合作的具体领域,“三海”地区自主发展的需求与俄罗斯寻求能源合作伙伴的意图客观上也为“一带一路”与“三海倡议”开展能源合作创造了机会。由于“三海”地区历史上长期处于周边大国影响和控制之下,社会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受限,整个“三海”地区的发展速度缓慢,难以承接“一带一路”带来的大型能源合作项目。在美俄“三海”能源博弈十分激烈的背景下,“一带一路”与“三海倡议”的能源对接合作将面临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三海倡议 中欧关系 中东欧“16+1”机制 美俄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与后殖民国家建构(1980-2015年) 被引量:3
14
作者 卢凌宇 王潇茹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9-128,159,160,共32页
联合国是维和行动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冷战结束以来,西方主导的联合国维和的目标由维护和平逐渐转变为战后重建,并开始承担复杂的国家建构任务。一方面,维和给目标国带来了和平,维和人员的日常开支对目标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一... 联合国是维和行动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冷战结束以来,西方主导的联合国维和的目标由维护和平逐渐转变为战后重建,并开始承担复杂的国家建构任务。一方面,维和给目标国带来了和平,维和人员的日常开支对目标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维和任务的速成性和维和经济造成的收入两极分化等因素,都对目标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维和人员的税收豁免权、维和人员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以及由此导致的政府部门人才流失和腐败、平行行政部门的出现等都严重削弱了政府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能力。不仅如此,维和人员税收豁免和收入两极分化显著地降低了民众的纳税意愿,使得逃税和抗税盛行,提高了征税难度。维和部队对于目标国政府军向民众单方面使用暴力采取的不干涉态度,也强化了社会抗税心理。所以,西方主导的联合国维和行动既缩小了目标国的税基,降低了官僚机构的效能,又打击了民众的纳税意愿,显著地降低了目标国的财政汲取能力。本文对1980—2015年126个后殖民国家的大样本统计分析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西方主导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和后殖民目标国的汲取能力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维和行动 后殖民国家 国家建构 国家能力 汲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