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文山州40岁及以上壮族和苗族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
作者 柯红琴 张文佳 +7 位作者 刘海 何利平 杨极 张乾 母凤婷 王莹婷 段聪 胡竹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7-351,共5页
目的:调查云南省文山州40岁及以上壮族和苗族人群的翼状胬肉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手持式裂隙灯和Keratograph-D眼表综合分析仪对云南省壮族和苗族目标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性别、年龄、职业、是否户... 目的:调查云南省文山州40岁及以上壮族和苗族人群的翼状胬肉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手持式裂隙灯和Keratograph-D眼表综合分析仪对云南省壮族和苗族目标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性别、年龄、职业、是否户外活动和民族等因素对翼状胬肉的影响。结果:于2019-03/11选取调查对象共1239人,确诊翼状胬肉437人,翼状胬肉总体患病率为35.27%。双眼翼状胬肉占59.27%,单眼翼状胬肉占40.73%。胬肉患病率在壮族人群为34.84%(224人),在苗族人群为35.74%(213人),两者无差异(P=0.74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睑板腺开口有无堵塞是翼状胬肉发生的影响因素(P=0.019),优势比OR=1.348。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户外活动、高血压和饮食习惯不是翼状胬肉的影响因素。用等级资料的Logistic回归进行胬肉侵入程度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泪河高度是翼状胬肉侵入程度的影响因素(P=0.048),泪河高度值越低,侵入程度越大。结论:云南省文山州40岁及以上壮族和苗族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较高,睑板腺开口有无堵塞、泪河高度影响翼状胬肉的发生和侵入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患病率 云南省 苗族 壮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青少年儿童斜视手术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丽 郭立云 +6 位作者 胡竹林 董婧婧 杨扬 王莹婷 王双珠 刘梅 汤雯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8-883,共6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青少年儿童斜视手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21-12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行斜视手术的青少年儿童患者3 068例的病历资料,分析纳入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斜视类型分布、合并其它眼部疾病等情况。结果:纳入患者中男... 目的:分析云南省青少年儿童斜视手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21-12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行斜视手术的青少年儿童患者3 068例的病历资料,分析纳入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斜视类型分布、合并其它眼部疾病等情况。结果:纳入患者中男性占52.12%,女性占47.88%;学龄前(1~6岁)患者占32.89%,小学生(7~12岁)占45.89%,中学生(13~18岁)占21.22%;外斜视占63.17%,其中以间歇性外斜视最常见,内斜视占19.69%,其中以共同性内斜视最常见,特殊类型斜视占17.14%,其中以A-V综合征和分离性垂直斜视(DVD)最常见;合并屈光不正者占61.02%,合并弱视者占10.89%,少数患者还合并其他眼部疾病。结论:云南省青少年儿童斜视类型以间歇性外斜视最普遍,部分患者合并其他眼部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 云南省 青少年儿童 特殊类型斜视 共同性内斜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rvis ST新参数应力-应变指数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叶倩 张红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97-100,共4页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是目前评估在体角膜生物力学最常用的临床设备。新参数应力-应变指数(SSI)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其不仅可以直接反映角膜生物材料刚度,而且与某些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SSI是基于使用有限元(FE)数...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是目前评估在体角膜生物力学最常用的临床设备。新参数应力-应变指数(SSI)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其不仅可以直接反映角膜生物材料刚度,而且与某些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SSI是基于使用有限元(FE)数值建模模拟眼内压和Corvis ST喷气效果的角膜行为预测生成的。SSI算法不随着本身中央角膜厚度(CCT)、眼内压以及生物力学矫正眼压(BIOP)的变化而变化,但明显与角巩膜中的胶原纤维改变有关。本文将从SSI的原理、年龄与SSI的关系、眼轴与SSI的关系、近视程度与SSI的关系、SSI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 应力-应变指数 年龄 眼轴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体外培养压力损伤的大鼠RGCs的保护作用
4
作者 陈一丹 戴敏 郑志坤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695-1700,共6页
目的:通过体外建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压力损伤模型,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外泌体对损伤的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ADSCs收集上清提取并鉴定外泌体,将体外培养大鼠RGCs分为正常培养的RGCs对照组、不同压力(40、80、120 ... 目的:通过体外建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压力损伤模型,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外泌体对损伤的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ADSCs收集上清提取并鉴定外泌体,将体外培养大鼠RGCs分为正常培养的RGCs对照组、不同压力(40、80、120 mmHg)培养的RGCs模型组、不同压力培养的RGCs加入外泌体治疗组,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RGCs细胞增殖活力,qPCR法检测各组RGCs中BDNF、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RGCs中BDNF、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CK-8法检测发现,在对照组中,与24 h的细胞增殖活力相比,48 h时细胞增殖活力上升(P<0.05)。在48 h时,与加压40、80、120 mmHg模型组相比,加入外泌体后细胞活力均上升(均P<0.05)。qPCR法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40 mmHg组中BDNF mRNA表达下降,但无差异(P>0.05),80、120 mmHg组中BDNF mRNA表达下降(均P<0.05)。加压40、80 mmHg组加入外泌体后RGCs的BDNF mRNA表达均上升(均P<0.05),加压120 mmHg组加入外泌体后RGCs的BDNF mRNA表达上升,但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加压40 mmHg组中Caspase-3的mRNA表达上升,但无差异(P>0.05),加压80、120 mmHg组中Caspase-3 mRNA表达均上升(均P<0.05)。加压40、80 mmHg组加入外泌体治疗后RGCs的Caspase-3 mRNA表达下降(P<0.05),加压120 mmHg组加入外泌体治疗后RGCs Caspase-3的mRNA表达下降,但无差异(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加压40 mmHg组中BDNF蛋白表达下降,但无差异(P>0.05),加压80、120 mmHg组中BDNF蛋白表达下降(均P<0.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入外泌体治疗后BDNF蛋白表达均上升(均P<0.05)。与对照组比,加压后各模型组中Caspase-3蛋白表达均上升(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入外泌体治疗后各组Caspase-3蛋白表达均下降(均P<0.05)。结论:ADSCs来源的外泌体能够增加体外培养不同压力损伤的大鼠RGCs的细胞增殖活力,提高BDNF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Caspase-3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说明ADSCs来源的外泌体对体外培养压力损伤的大鼠RGCs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损伤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CASPAS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7在眼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岚 李妍 +1 位作者 孙子雯 胡竹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12-1416,共5页
白细胞介素-17(IL-17)是自身免疫疾病和许多炎性疾病的重要促炎因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IL-17在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也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对IL-17在角膜炎、干眼、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及机制进... 白细胞介素-17(IL-17)是自身免疫疾病和许多炎性疾病的重要促炎因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IL-17在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也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对IL-17在角膜炎、干眼、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为治疗这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 角膜炎 葡萄膜炎 视网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鼩细菌性角膜炎感染模型的建立及IL-17在模型中的表达
6
作者 王岚 李妍 +2 位作者 孙子雯 李玉婷 胡竹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建立树鼩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感染模型,并观察IL-17在模型中的表达,初步探讨IL-17在树鼩细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接触镜辅助的角膜划痕法建立树鼩细菌性角膜炎模型。在进行接种后第1、4、7、14d使用前段... 目的:建立树鼩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感染模型,并观察IL-17在模型中的表达,初步探讨IL-17在树鼩细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接触镜辅助的角膜划痕法建立树鼩细菌性角膜炎模型。在进行接种后第1、4、7、14d使用前段照相、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对模型感染症状进行评估,制作病理切片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在相应时间点进行取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树鼩角膜组织中IL-17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IL-1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树鼩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模型造模成功率为96%、100%,树鼩细菌性角膜炎临床表现、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和组织病理改变规律相吻合。IL-17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在树鼩角膜中与角膜炎症的严重情况一致。结论:采用接触镜辅助的角膜划痕法可成功建立更接近人细菌性角膜炎自然感染病程的树鼩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IL-17参与树鼩细菌性角膜炎发生发展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炎 铜绿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树鼩 白细胞介素-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早期联合康柏西普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反应不佳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邓爱萍 田润 +3 位作者 熊成 李妍 方成彦 宁秋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22-726,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IDI)早期联合康柏西普与康柏西普单药治疗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反应不佳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8月至2022年3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检查确诊... 目的对比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IDI)早期联合康柏西普与康柏西普单药治疗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反应不佳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8月至2022年3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检查确诊的累及黄斑中心凹的DME患者50例50眼纳入研究。患者分为康柏西普单药治疗组(单药组)及IDI早期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组(联合组),联合组首针康柏西普治疗后2周行IDI注射,2组均在首针康柏西普治疗后1个月继续每个月1次康柏西普治疗共4次后改为2个月1次,共3次治疗至观察终点48周。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采用OCT仪测量同部位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患眼BCVA及CMT的变化情况。BCVA及CMT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安全性指标包括:高眼压、白内障、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结果治疗第8周,联合组患眼BCVA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眼在视力提升上的优势持续到第24周,48周时,联合组患眼BCVA较单药组仍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4周至第48周中,联合组患眼CMT均低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安全性指标:联合组较单药组高眼压发生率高(24%比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发生于治疗后1~2个月,予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均得到有效控制;2组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结论IDI早期联合康柏西普可快速缓解抗VEGF治疗反应不佳DME患眼黄斑水肿,获得更好的持续性视力改善,其效果优于康柏西普单药治疗。联合治疗需关注患者眼压增高的可能,尤其在注射后1~2个月为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 康柏西普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早期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混合感染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玉婷 李妍 +1 位作者 王岚 胡竹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0-234,共5页
微生物混合感染性角膜炎是一种因角膜感染,严重时会致盲的眼表疾病,起病急、发展迅速,严重时会引起角膜穿孔,可致视力下降或视力丧失。建立微生物混合感染性角膜炎动物模型有利于探索其发病机制、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本文对微生物... 微生物混合感染性角膜炎是一种因角膜感染,严重时会致盲的眼表疾病,起病急、发展迅速,严重时会引起角膜穿孔,可致视力下降或视力丧失。建立微生物混合感染性角膜炎动物模型有利于探索其发病机制、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本文对微生物混合感染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造模感染成功后的鉴定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开发、研究该病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炎 混合感染性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性剥脱性青光眼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悦 李妍 +3 位作者 包郑伊琳 李玉婷 喻永沅 胡竹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34-1138,共5页
假性剥脱性青光眼(PEXG)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眼部疾病,较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更具侵袭性,对视神经的损害更严重,预后更差,且对治疗有较高的耐药性。早期诊断PEXG有助于及时治疗,并延缓疾病进展,因此确定适当的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 假性剥脱性青光眼(PEXG)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眼部疾病,较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更具侵袭性,对视神经的损害更严重,预后更差,且对治疗有较高的耐药性。早期诊断PEXG有助于及时治疗,并延缓疾病进展,因此确定适当的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PEXG的生物标志物,希望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脂质组学标志物的研究,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寻找PEXG潜在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靶点,对该疾病提供一定帮助。本文将对近几年PEXG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其中一些生物标志物可能在未来对PEXG的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剥脱性青光眼 生物标志物 基因组学 蛋白组学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蝶形视网膜色素上皮营养不良患者的多模式眼底影像学特征
10
作者 郑志坤 张娟 +2 位作者 黎铧 李娟娟 张利伟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63-869,共7页
目的:探讨蝶形视网膜色素上皮营养不良(BPD)患者的多模式眼底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6-01/2019-07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BPD的患者18例36眼的眼底彩照、红外照相、自发荧光、荧光造影、脉络膜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血流... 目的:探讨蝶形视网膜色素上皮营养不良(BPD)患者的多模式眼底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6-01/2019-07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BPD的患者18例36眼的眼底彩照、红外照相、自发荧光、荧光造影、脉络膜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血流成像OCT(OCTA)等多模式眼底影像检查。结果:典型的眼底彩色照相可显示色素异常沉着而呈现的蝶翅样病变外观,病变进展后蝶形外观不明显,而相应区域萎缩;红外照相显示BPD患者的眼底黄色病灶,表现为白色高亮影像;自发荧光可有斑片状、点状所勾勒的蝶翅表现,也可有以上特征重叠的表现,当病变进展萎缩明显时,自发荧光不能显示典型的蝶形改变,但可以反映出色素上皮细胞的破坏程度范围;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脉络膜造影除了显示蝶形病变外,能更为精准地显示血管病变情况,尤其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检查;OCT显示病变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之上与光感受器之间。随病变进展,色素上皮表现相应扩大的损伤,继发CNV者可见突破RPE的高反射信号;OCTA显示病变对视网膜深层和浅层损伤不明显,但脉络膜血流信号不同程度丢失,可敏感检出CNV的血流影像。结论:多模式眼底影像技术提供了BPD患者病变发生发展的影像特征,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加深入地认识该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图形状营养不良 蝶形 多模式影像 脂褐质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鼩形觉剥夺性弱视模型的视网膜形态变化
11
作者 赵秋语 陈黎 胡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20-525,共6页
目的 建立形觉剥夺性树鼩弱视模型,从形态学方面观察弱视形成及恢复过程中视网膜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究弱视形成及恢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0只出生18 d的树鼩幼崽随机被分为6组(每组5只):弱视模型N1组(左眼缝合2个月);弱视模型N2组(... 目的 建立形觉剥夺性树鼩弱视模型,从形态学方面观察弱视形成及恢复过程中视网膜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究弱视形成及恢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0只出生18 d的树鼩幼崽随机被分为6组(每组5只):弱视模型N1组(左眼缝合2个月);弱视模型N2组(左眼缝合1个月);弱视恢复模型N3组(左眼缝合1个月后打开1个月);弱视恢复模型N4组(左眼缝合1个月后打开换缝合右眼1个月);C1对照组(双眼正常视物2个月);C2对照组(双眼正常视物1个月)。模型建立成功后取视网膜行HE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在不同干预条件下树鼩视网膜各层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与C2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N2组树鼩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视锥视杆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均为P<0.05),神经纤维层及各层细胞形态均有不同程度损伤。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弱视模型N2组树鼩视网膜各细胞出现细胞核体积缩小、核不规则、异染色质增多、线粒体肿胀、嵴溶解消失、内质网池形成等现象。在形觉剥夺时间更长的弱视模型N1组树鼩中,视网膜细胞数量较弱视模型N2组明显下降(P<0.05),形态损伤更加严重。去除剥夺后,弱视恢复模型N3组树鼩视网膜各层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均为P<0.05),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与C1、C2对照组相比仍有差距。结论 形觉剥夺性弱视可引起弱视眼视网膜细胞出现病理性变化。形觉剥夺性弱视所引起的视网膜损伤具有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 形觉剥夺性弱视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构建小鼠过敏性结膜炎免疫耐受模型的比较
12
作者 白梦天 李韵 胡竹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15-1620,共6页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构建乳鼠过敏性结膜炎免疫耐受模型,观察生命早期环境因素对过敏性结膜炎的影响。方法:Balb/c乳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卵清蛋白(OVA)+皮下注射组、OVA+雾化吸入组、OVA+灌胃组、豚草花粉(RW)+皮下注射组、RW+雾...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构建乳鼠过敏性结膜炎免疫耐受模型,观察生命早期环境因素对过敏性结膜炎的影响。方法:Balb/c乳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卵清蛋白(OVA)+皮下注射组、OVA+雾化吸入组、OVA+灌胃组、豚草花粉(RW)+皮下注射组、RW+雾化吸入组、RW+灌胃组、屋尘螨(HDM)+皮下注射组、HDM+雾化吸入组、HDM+灌胃组(n=5只/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各处理组乳鼠分别诱导免疫耐受,成年后再予以相应抗原。通过眼前段照相观察眼表情况,RT-qPCR法检测结膜RANTES、IL-17 mRNA相对表达水平,并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IL-17浓度。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结膜IL-17 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RW+灌胃组增高最为显著,RW+皮下注射组增高程度最低(均P<0.05);结膜RANTES 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RW+灌胃组增高最为显著(P<0.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OVA+雾化吸入组和RW+皮下注射组外,其他处理组小鼠血清IL-17浓度增高(P<0.05)。结论:小鼠生命早期皮下注射诱导过敏性结膜炎免疫耐受状态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结膜炎 免疫耐受 动物模型 豚草花粉 屋尘螨 卵清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相关视网膜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邹悦 祝颖星 +1 位作者 肖丽波 李云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7-600,共4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患者眼部病变因其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日益引起学者关注。随着HIV治疗方法的不断改善,眼部机会性感染疾病减少,而HIV相关视网膜神经病变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研究发现HIV相关...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患者眼部病变因其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日益引起学者关注。随着HIV治疗方法的不断改善,眼部机会性感染疾病减少,而HIV相关视网膜神经病变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研究发现HIV相关视网膜神经病变包括神经纤维层变薄,血管改变等一系列视网膜视神经结构改变,导致患者视敏感度下降、视野缺损、色觉障碍等。而HIV相关视网膜视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发现可能与HIV病毒直接破坏视网膜视神经组织,慢性炎症,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等相关。了解HIV相关视网膜视神经病变的病变特点及可能的机制,有望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与途径,提高HIV感染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视网膜神经病变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