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的多模式影像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娟 崔效妍 +4 位作者 李娟娟 黎铧 胡竹林 马银燕 张晓帆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5-240,共6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CHRRPE)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3月至2019年7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CHRRPE的患者16例16眼,收集患者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流成像OCT(OCTA)... 目的观察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CHRRPE)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3月至2019年7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CHRRPE的患者16例16眼,收集患者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流成像OCT(OCTA)、眼底炫彩成像、眼底自发荧光(F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影像检查结果。观察眼底多模式影像检查特征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生长于后极部视盘处,可见边界不清且轻微隆起的半透明胶质病灶,病灶表面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增生膜附着,附近血管扭曲扩张;多波长炫彩成像均呈现出后极部视网膜表面扁平隆起绿色反射的肿瘤像;OCT检查可见视盘及视盘附近视网膜厚度增加、结构紊乱,表面呈高反射,增生膜下方视网膜内层为弱反射影。OCTA检查结果均提示肿瘤内血管呈现出不规则的血流信号,视网膜本身血管呈扭曲扩张高血流信号。FAF检查显示瘤体内部自发荧光强度均不同程度减弱。FFA检查显示早期病变区为不同程度的遮蔽荧光,所有患者均可见变形和迂曲的血管,部分牵拉严重者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呈针尖样、点状强荧光渗漏;ICGA检查显示脉络膜血管均未见明显异常荧光。结论CHRRPE的彩色眼底照相可显示肿瘤区视网膜血管异常,表面可见纤维增生膜;OCT可显示肿瘤累及视网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肿瘤内视网膜厚度增加,结构紊乱;高反射OCTA可以显示肿瘤内不规则的内部血流信号;FFA检查可显示不同程度的荧光模糊和明显曲折的视网膜血管。多模式影像检查对CHRRPE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 多模式影像 诊断 视网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3cr1抗体玻璃体腔注射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小鼠视网膜微循环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2
作者 李娟娟 陈晨 +1 位作者 李妍 张利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85-592,共8页
目的探讨小胶质细胞活化抑制剂C-X3-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抗体玻璃体腔注射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过程中视网膜微循环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0只成年健康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 目的探讨小胶质细胞活化抑制剂C-X3-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抗体玻璃体腔注射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过程中视网膜微循环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0只成年健康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cx3cr1抗体注射组,每组各50只。空白对照组小鼠仅玻璃体腔注射无菌注射用水2μl,模型组小鼠采用前房灌注升高眼压法建立RIR模型,cx3cr1抗体注射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0.2μg/μl cx3cr1抗体2μl,注射后4 h建立RIR模型。于造模后3 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查各组小鼠实验眼冰冻切片中各层视网膜结构Iba-1阳性表达以评估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采用视网膜铺片血管染色法观察视网膜深层和浅层血管密度变化及活化小胶质细胞数以评估视网膜微循环改变;采用FITC-dextran造影法测定视网膜血管渗漏面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视网膜中缺氧相关因子及炎性因子mRNA表达变化。结果眼球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中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稀疏分布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内丛状层,呈分支形态;模型组Iba-1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呈阿米巴样或球形,并明显向外丛状层、外核层等视网膜外层移动;cx3cr1抗体注射组球形或阿米巴样的Iba-1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模型组小鼠视网膜各层活化小胶质细胞数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和cx3cr1抗体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cx3cr1抗体注射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周围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视网膜铺片血管与活化小胶质细胞共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和cx3cr1抗体注射组小鼠视网膜深层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模型组,cx3cr1抗体注射组浅层及深层视网膜血管周围小胶质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cx3cr1抗体注射组血管相对渗漏率分别为(100.0±4.7)%、(162.1±10.6)%和(130.5±9.5)%,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66,P<0.01),cx3cr1抗体注射组小鼠视网膜血管相对渗漏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cx3cr1抗体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x3cr1抗体玻璃体腔注射可对RIR模型小鼠的视网膜微循环系统血管完整性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缺血—再灌注损伤 微循环 小胶质细胞 细胞因子 近交系C57BL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诱导兔视网膜干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化研究
3
作者 戴敏 亢泽峰 +1 位作者 胡竹林 李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34-1140,共7页
目的探讨压力对与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共培养的视网膜干细胞(RSCs)分化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新西兰孕22 d兔,取出胚胎,获取视网膜睫状缘色素上皮组织,培养原代RSCs。选取SPF级新生新西兰大白兔6只,分离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培养... 目的探讨压力对与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共培养的视网膜干细胞(RSCs)分化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新西兰孕22 d兔,取出胚胎,获取视网膜睫状缘色素上皮组织,培养原代RSCs。选取SPF级新生新西兰大白兔6只,分离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组织,培养原代RGCs。采用巢蛋白(Nestin)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法、溴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流式细胞术分析、RSCs自发分化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及流式细胞术分析鉴定体外培养的兔RSCs,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以Brn3b抗体及Thy1.1抗体鉴定RGCs;将RGCs和RSCs分别放在Transwell的上下层培养,构建共培养体系。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0、20、40、60、80 mmHg(1 mmHg=0.133 kPa)压力条件下室RSCs及分化所得细胞的Nestin和Thy1.1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体外培养的兔RSCs特异性标志物Nestin抗体染色阳性;BrdU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BrdU阳性细胞占分离RSCs细胞的(92.26±3.28)%;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RSCs分化细胞中,部分细胞Brn3b抗体表达阳性,部分细胞GS抗体表达阳性。流式细胞术双色分析结果显示,Brn3b和GS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3.00±3.06)%和(31.60±3.67)%。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兔RGCs Brn3b抗体及Thy1.1抗体染色阳性。不同压力条件下RSCs及分化所得细胞的Nestin、Thy1.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RNA:F=127.600、137.400,均P<0.01;蛋白:F=82.480、158.700,均P<0.001),其中与0 mmHg相比,20、40、60、80 mmHg条件下,Nestin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Thy1.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0 mmHg时,Nestin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最低,Thy1.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最高。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压力能够促进与RGCs共培养的RSCs分化成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压力过大会抑制RSCs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干细胞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压力 细胞分化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调控丙酮酸激酶M2影响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糖酵解和血管形成 被引量:4
4
作者 薛黎萍 胡敏 +6 位作者 李亚娣 张晓帆 张洁莹 周园 梁佳芮 张传宏 丁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59-1564,共6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GRg1)通过调控丙酮酸激酶M2(PKM2)的表达对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糖酵解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HRMECs,将其分为对照组(NC)组、高葡萄糖(HG)组、HG+人参皂苷Rg1(HG+GRg1)组、HG+人参皂苷Rg1+低表达PKM2(HG...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GRg1)通过调控丙酮酸激酶M2(PKM2)的表达对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糖酵解的影响。方法在体外培养HRMECs,将其分为对照组(NC)组、高葡萄糖(HG)组、HG+人参皂苷Rg1(HG+GRg1)组、HG+人参皂苷Rg1+低表达PKM2(HG+GRg1+si-PKM2)组、HG+人参皂苷Rg1+过表达PKM2(HG+GRg1+OE-PKM2)组,si-PKM2、OE-PKM2通过细胞转染方式转染至HRMECs中。采用qRT-PCR法检测HRMECs中PKM2 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HRMECs中相关蛋白表达量;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体外管腔生成数量,以量化血管形成能力;收集各组细胞培养液,分别用葡萄糖检测试剂盒、乳酸检测试剂盒和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检测试剂盒检测葡萄糖摄取量、乳酸产量以及ATP含量。结果HG诱导会显著增加HRMECs的血管形成数量、糖酵解及PKM2的表达,而在加入GRg1处理后,HG所致的血管数量、糖酵解及PKM2的表达均明显减少;转染si-PKM2可协助GRg1对糖酵解和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而转染OE-PKM2会干扰GRg1的功能。结论GRg1通过抑制PKM2减少HRMECs糖酵解抑制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人参皂苷RG1 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丙酮酸激酶M2 糖酵解 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早期联合康柏西普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反应不佳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邓爱萍 田润 +3 位作者 熊成 李妍 方成彦 宁秋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22-726,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IDI)早期联合康柏西普与康柏西普单药治疗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反应不佳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8月至2022年3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检查确诊... 目的对比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IDI)早期联合康柏西普与康柏西普单药治疗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反应不佳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8月至2022年3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检查确诊的累及黄斑中心凹的DME患者50例50眼纳入研究。患者分为康柏西普单药治疗组(单药组)及IDI早期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组(联合组),联合组首针康柏西普治疗后2周行IDI注射,2组均在首针康柏西普治疗后1个月继续每个月1次康柏西普治疗共4次后改为2个月1次,共3次治疗至观察终点48周。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采用OCT仪测量同部位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患眼BCVA及CMT的变化情况。BCVA及CMT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安全性指标包括:高眼压、白内障、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结果治疗第8周,联合组患眼BCVA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眼在视力提升上的优势持续到第24周,48周时,联合组患眼BCVA较单药组仍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4周至第48周中,联合组患眼CMT均低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安全性指标:联合组较单药组高眼压发生率高(24%比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发生于治疗后1~2个月,予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均得到有效控制;2组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结论IDI早期联合康柏西普可快速缓解抗VEGF治疗反应不佳DME患眼黄斑水肿,获得更好的持续性视力改善,其效果优于康柏西普单药治疗。联合治疗需关注患者眼压增高的可能,尤其在注射后1~2个月为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 康柏西普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早期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 mapping功能磁共振成像定量评估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视网膜出血的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叶红 邵举薇 +6 位作者 李磊 李建波 张利伟 熊煜欣 杨莹 杨梦维 苏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6-70,81,共6页
目的 探讨T2^(*) mapping功能MRI技术定量分析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DME的患者30人(36只眼)作为病例组,其中合并视网... 目的 探讨T2^(*) mapping功能MRI技术定量分析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DME的患者30人(36只眼)作为病例组,其中合并视网膜出血组26只眼,不合并视网膜出血组10只眼。选择20名(39只眼)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行磁共振检查,包括眼眶轴位、冠状位T2WI、矢状位T1WI、轴位T2^(*) mapping扫描。在视网膜上6个区域[视盘区、黄斑区、外直肌眼环附着点(颞侧)、内直肌眼环附着点(鼻侧)、视盘区与颞侧的中点(颞中)、视盘区与鼻侧的中点(鼻中)]及对应视网膜前方6个区域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大小为1 mm^(2)。各组不同区域T2^(*)值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使用最小显著差异(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使用组内/组间相关系数(intra-/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分析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合并视网膜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视网膜区(视盘区、黄斑区、颞侧、鼻侧、颞中、鼻中)、视网膜前区(黄斑区、颞侧、鼻侧、颞中、鼻中)T2^(*)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视网膜出血组与不合并视网膜出血组比较视网膜区(视盘区、黄斑区、颞中、鼻中)、视网膜前区(黄斑区、颞侧、鼻侧、颞中)T2^(*)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并视网膜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视网膜区(视盘区、颞侧)T2^(*)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T2^(*) mapping技术可以敏感且定量地反映DME视网膜出血情况,在DME的诊断、疾病监测及治疗疗效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视网膜出血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T2^(*)mapping 定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鼩形觉剥夺性弱视模型的视网膜形态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秋语 陈黎 胡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20-525,共6页
目的 建立形觉剥夺性树鼩弱视模型,从形态学方面观察弱视形成及恢复过程中视网膜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究弱视形成及恢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0只出生18 d的树鼩幼崽随机被分为6组(每组5只):弱视模型N1组(左眼缝合2个月);弱视模型N2组(... 目的 建立形觉剥夺性树鼩弱视模型,从形态学方面观察弱视形成及恢复过程中视网膜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究弱视形成及恢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0只出生18 d的树鼩幼崽随机被分为6组(每组5只):弱视模型N1组(左眼缝合2个月);弱视模型N2组(左眼缝合1个月);弱视恢复模型N3组(左眼缝合1个月后打开1个月);弱视恢复模型N4组(左眼缝合1个月后打开换缝合右眼1个月);C1对照组(双眼正常视物2个月);C2对照组(双眼正常视物1个月)。模型建立成功后取视网膜行HE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在不同干预条件下树鼩视网膜各层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与C2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N2组树鼩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视锥视杆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均为P<0.05),神经纤维层及各层细胞形态均有不同程度损伤。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弱视模型N2组树鼩视网膜各细胞出现细胞核体积缩小、核不规则、异染色质增多、线粒体肿胀、嵴溶解消失、内质网池形成等现象。在形觉剥夺时间更长的弱视模型N1组树鼩中,视网膜细胞数量较弱视模型N2组明显下降(P<0.05),形态损伤更加严重。去除剥夺后,弱视恢复模型N3组树鼩视网膜各层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均为P<0.05),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与C1、C2对照组相比仍有差距。结论 形觉剥夺性弱视可引起弱视眼视网膜细胞出现病理性变化。形觉剥夺性弱视所引起的视网膜损伤具有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 形觉剥夺性弱视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