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大气中水资源分布特征初探 被引量:26
1
作者 陶云 赵荻 +3 位作者 何华 高锡帅 郑建萌 黄玮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6-515,共10页
利用1961—2004年云南124个气象站逐月降水(P)和气温(t)观测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陆面实际蒸散发经验公式(以下简称高桥公式),计算了云南地面蒸发(E)和可利用降水(P-E)等与水资源有关的主要物理量,从大气可提供的水资源部分,分析了云... 利用1961—2004年云南124个气象站逐月降水(P)和气温(t)观测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陆面实际蒸散发经验公式(以下简称高桥公式),计算了云南地面蒸发(E)和可利用降水(P-E)等与水资源有关的主要物理量,从大气可提供的水资源部分,分析了云南水资源各分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显著周期,并对云南水资源进行了初步的区划。结果表明:云南大气中水资源各分量区域分布差异显著,南多北少,南部梯度大,北部梯度小;云南水资源各分量P,E及P-E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各量最大,多年平均分别为548 mm,236 mm,313 mm,各占全年的55%,45%及67%,冬季各量最小,所占全年的比例也最小,分别为5%,7%,2%;云南P,E及P-E存在明显的月际、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各分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或12月,通过功率谱周期分析发现,年降水量和可利用降水量存在显著的2.6年周期,年蒸发量存在显著的2.9年周期;云南省初步可划分为水资源丰富区、缺少区及一般区3个区,它们的区域平均P-E,E及P都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气中水资源 时空分布 显著周期 水资源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及其周边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59
2
作者 段旭 张秀年 许美玲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3-250,F003,共9页
依据卫星云图红外辐射亮温资料 (TBB) ,对云南及周边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进行了统计分析 ,获得了该地区MβCS ,MαCS和MC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MCS多发生在低纬度高原东部的滇黔和中越之间 ;平均每年 6~ 8月为MCS主要发生时... 依据卫星云图红外辐射亮温资料 (TBB) ,对云南及周边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进行了统计分析 ,获得了该地区MβCS ,MαCS和MC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MCS多发生在低纬度高原东部的滇黔和中越之间 ;平均每年 6~ 8月为MCS主要发生时段 (占总发生次数的 6 7.1% ) ,MCS特别是MαCS和MCC发生频率最高的是 6月 ,其与季节性变化 (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爆发 )和下垫面加热易形成空气热对流有关 ;低纬高原地区MCS除了 18~ 2 3时有 1个高峰发生时段外 ,0~ 7时还有 1个次高峰发生时段 ,这与中国其他地区有明显的不同 ,说明高原地区的MCS还具有地域特点。另外还对MCS的移动路径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中尺度对流系统 时空分布 统计分析 暴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期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与我国汛期雨带类型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严华生 杨素雨 +1 位作者 胡娟 陈建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5-292,共8页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02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上的月平均格点资料,对前期(1~5月)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异常与中国汛期雨带类型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1~2月)500 hPa环流的时空演变与中国汛期雨带类型分布有明显的相关... 使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02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上的月平均格点资料,对前期(1~5月)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异常与中国汛期雨带类型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1~2月)500 hPa环流的时空演变与中国汛期雨带类型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春季(3~5月)是转换季节,与雨带类型分布的关系不如冬季密切。尽管不同的雨带类型对应不同的高度距平合成场,但各雨型的高度距平之间只存在三个显著性差异区,且各雨带类型的西风指数显著性差异区与同期高度距平合成场的显著性差异区的经度范围一致。1、2月第一与第二显著性关键区分别位于150°E^170°E和100°W^80°W,第三个显著性关键区出现在80°W^45°W的大西洋上。关键区内西风指数相对平均西风指数较高(低)时,高度场上对应负(正)距平,说明西风指数与中国汛期雨带类型的分布也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前期中高纬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与中国汛期降水的关系可为预报我国夏季大范围旱涝的分布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和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带类型 显著性关键区 中高纬环流 西风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期大气环流和海温变化对云南汛期雨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严华生 鲁亚斌 +2 位作者 程建刚 段鹤 杨素雨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8-256,共9页
分析了云南汛期6~8月雨量与前期1~5月北半球200、500、850 hPa高度场和海温场(40°S~40°N,30°E~70°W)的相关关系,得到两个相关场中显著相关区的时空分布特征、尺度范围和相关场的波列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与云南... 分析了云南汛期6~8月雨量与前期1~5月北半球200、500、850 hPa高度场和海温场(40°S~40°N,30°E~70°W)的相关关系,得到两个相关场中显著相关区的时空分布特征、尺度范围和相关场的波列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与云南汛期雨量相关的环流系统的天气气候学意义,得到云南汛期雨量与前期高度场和海温场的遥相关关键区.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综合考虑高度场和海温场作为云南汛期雨量预报因子,使预报更具可靠的物理基础,并初步归纳出影响云南汛期雨量的物理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海温 云南汛期雨量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云南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万诚 马涛 +2 位作者 郑建萌 杨琳晗 李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6-348,共13页
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8年秋季(9-11月)降水量和同期NOAA提供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秋季各月降水与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的分布,以及环流异常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降水场与水汽通量场和水汽通量散度场耦合程度最高,10... 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8年秋季(9-11月)降水量和同期NOAA提供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秋季各月降水与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的分布,以及环流异常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降水场与水汽通量场和水汽通量散度场耦合程度最高,10月次之,9月最小。在降水的空间分布型上,云南秋季降水与水汽通量输送、水汽通量散度的相关基本为一致的正相关;秋季降水量场与水汽通量场的时间变化趋势一致,水汽输送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的变化直接影响降水的变化。云南秋季降水的多少主要是环流异常引起,当云南9月降水正异常时孟加拉湾季风偏强,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冷空气活跃,反之则出现负异常;当10月降水正异常时南支槽和西南季风活跃,影响云南的偏南暖湿气流强盛,反之则降水偏少;当11月南支槽和影响云南的冷空气活跃,云南降水偏多,反之则出现负异常。在水汽净收支方面,9月纬向的净收入最大,而10月纬向的净收入减弱,11月在西风带的控制之下,纬向净收支非常小。而经向上的水汽收支在9-11月有从支出到流入的转换。从云南正负异常年整层和低层水汽净收支看,除11月负异常年为水汽源外,其他都为水汽汇。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与20CR再分析资料计算的水汽误差较小,并且正负异常年水汽净收支变化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收支 水汽输送 20CR再分析资料 对比分析 云南 秋季降水 奇异值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低纬地区局地Hadley环流特征及其与大气臭氧的关系 被引量:8
6
作者 郭世昌 李琼 +4 位作者 刘煜 吕达仁 苏锦兰 段雪梅 李慧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8-486,共9页
利用1975—2008年NCEP/NCAR的逐月平均风场资料及1975—2001年ECMWF的逐月多层臭氧质量混合比资料,用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研究了东亚低纬度地区之局地Hadley环流的结构及年代际演变特征,分析了该区域局地Hadley环流异常时对应大气臭氧... 利用1975—2008年NCEP/NCAR的逐月平均风场资料及1975—2001年ECMWF的逐月多层臭氧质量混合比资料,用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研究了东亚低纬度地区之局地Hadley环流的结构及年代际演变特征,分析了该区域局地Hadley环流异常时对应大气臭氧的空间距平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东亚低纬度地区局地Hadley环流既与纬圈平均Hadley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又具有明显区别于纬圈平均Hadley环流的自身结构特征:除冬季存在明显向南、向北输送的两闭合环流圈外,局地Hadley环流在其余季节均以向南输送为主;(2)该局地Hadley环流具有不同于纬圈平均Hadley环流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在整个研究时段上以振荡变化为主,并没有表现出象纬圈平均值那样明显的增强趋势;(3)区域赤道上空平流层20~50 hPa大气臭氧的正负距平异常中包含有局地Hadley环流的异常信息:当局地Hadley环流异常强时,区域赤道上空20~50 hPa大气臭氧有一显著负距平异常中心,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Hadley环流 纬圈平均Hadley环流 臭氧质量混合比 大气环流三维分解 东亚低纬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南半球大气环流与东亚气候的关系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被引量:47
7
作者 范可 王会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2-412,共11页
南半球大气环流是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气候变化和亚洲季风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气象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南半球大气环流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近年来,有关南半球气候变率的研究目前正受到世界气象学家越来越多的关... 南半球大气环流是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气候变化和亚洲季风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气象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南半球大气环流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近年来,有关南半球气候变率的研究目前正受到世界气象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南半球中高纬大气资料的丰富及南极涛动的确定,使得认识南半球高中纬环流的年际变动规律及其与东亚气候关系成为可能。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有关南极涛动的年际变化与沙尘天气发生频次及东亚冬春季气候的关系,古气候资料揭示的南极涛动与华北降水的关系,以及南半球大气环流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关系和南极涛动变率的可预测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初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涛动 东亚气候 沙尘天气发生频次 可预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冬季大气臭氧与极涡强度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黎成超 郭世昌 +1 位作者 易琦 黎海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90-1297,共8页
为全面了解冬季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臭氧与同期北极极涡强度变化的相关关系,利用1979年1月至2011年12月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选取了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采用相关分析和E-P通量计算方法,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了... 为全面了解冬季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臭氧与同期北极极涡强度变化的相关关系,利用1979年1月至2011年12月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选取了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采用相关分析和E-P通量计算方法,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冬季北极平流层臭氧总量与极涡强度的负相关关系较好;(2)当极涡强(弱)年,极圈内和外围的北美部分地区臭氧总量显著减少(增加);(3)极涡强度弱时,上传到平流层的涡动热通量强,北半球中高纬地区E-P通量散度辐合增强,剩余环流加强,将导致该地区得到低纬高浓度臭氧的补充而使得臭氧含量增多;(4)1979-2011年上传到中高纬平流层的波动通量增加,造成极区温度增加,进而抑制非均相反应发生而使得极区臭氧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区 臭氧 极涡强度 E—P通量 涡动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臭氧层动力学系统中化学与动力扩散耦合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卫国 吴涧 +2 位作者 蒋维楣 谢应齐 陈鲁言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5-357,共13页
对平流层复杂过程控制的臭氧层系统,从支配耦合的动力学方程中解出臭氧宏观数密度行为定态解析解,并判别其稳定性.结果表明臭氧层动力学系统出现m=±Jo3/H的耦合时存在临界结构不稳定.通过对控制参数功能结构和时空结构的关系分析,... 对平流层复杂过程控制的臭氧层系统,从支配耦合的动力学方程中解出臭氧宏观数密度行为定态解析解,并判别其稳定性.结果表明臭氧层动力学系统出现m=±Jo3/H的耦合时存在临界结构不稳定.通过对控制参数功能结构和时空结构的关系分析,发现了一些非常[O2]=6.75rk3,且对应重要的动态平衡耦合形式.主要包含有:(1)光化与催化的互耦平衡JO2的转折为Jo3/2;(2)化学排斥子和动力排斥子的分界分歧点(Jo3/2,±Jo3);(3)动力扩散与光化学作用控制的动态平衡射线m=±Jo3等.它们不同的组合结构提供了支配臭氧层系统演化过程的重要控制信息,从而揭示了臭氧层宏观行为的动力学特征.与此同时,还结合南极地区上空特征的大气环境条件,讨论了那里冬春季臭氧层演变的可能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结构 臭氧层 动力学系统 动力扩散 光化学作用 耦合过程 特征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夏季各月降水的时空分布及与74类大气环流指数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海波 饶彤华 +2 位作者 严华生 韩世昌 杜鑫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8期103-107,共5页
使用EOF方法,对宁夏全境具有代表性的19个气象观测站的1961~2008年夏季各月降水资料进行了时空分解,得到了夏季各月降水的EOF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系数变化趋势。利用国家气候中心资料室提供的1961~2008年共48年的74类月大气环流指数资... 使用EOF方法,对宁夏全境具有代表性的19个气象观测站的1961~2008年夏季各月降水资料进行了时空分解,得到了夏季各月降水的EOF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系数变化趋势。利用国家气候中心资料室提供的1961~2008年共48年的74类月大气环流指数资料,对大气环流指数与宁夏夏季各月降水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关指数因子。利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OSR)从相关因子中筛选出了最能拟合各月降水的4个关键因子,建立了最优子集回归预报方程,对1962~2008年共47年的夏季各月降水距平进行了回报,得出了各观测站夏季各月的历史拟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夏季 月降水距平 时空分布 大气 环流指数 关系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ummer 最优子集回归 降水资料 气象观测站 历史拟合率 指数因子 月降水量 预报方程 相关因子 时空分解 时间系数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间关系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钟爱华 严华生 +1 位作者 李跃清 夏兰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6,共10页
在参考前人对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年的划分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出1957—2003年的典型积雪异常年。采用NCEP提供的全球144×73个格点1957—2003年前一年12月至当年5月100 hPa和500 hPa的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异常与大... 在参考前人对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年的划分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出1957—2003年的典型积雪异常年。采用NCEP提供的全球144×73个格点1957—2003年前一年12月至当年5月100 hPa和500 hPa的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大气环流异常影响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可能的天气气候成因机制;应用三因子最优子集二级判别,建立了判别青藏高原积雪多雪年/少雪年的判别方程,作为客观、定量判断高原积雪异常的指标;结合初步确定的典型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年,用得到的最优判别方程进行划分,并经反复论证后,确定出1957—2003年青藏高原积雪正常略多年和正常略少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冬春积雪异常 高度场 判别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dley环流上升支演变特征及其与低纬大气臭氧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琼 郭世昌 +3 位作者 黎祖贤 唐林 汪玲 丁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0-418,共9页
利用最新的NCEP/NCAR的逐月平均风场资料及ECMWF的逐月多层臭氧质量混合资料,通过定义Hadley环流上升支强度指数(HAI),用质量流函数的方法研究了纬圈平均Hadley环流上升支的演变特征及其与低纬地区不同层次大气臭氧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利用最新的NCEP/NCAR的逐月平均风场资料及ECMWF的逐月多层臭氧质量混合资料,通过定义Hadley环流上升支强度指数(HAI),用质量流函数的方法研究了纬圈平均Hadley环流上升支的演变特征及其与低纬地区不同层次大气臭氧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冬季和夏季HAI较大,最大值出现在2月和8月,春、秋季HAI较小,最小值出现在5月和11月;Hadley环流上升支的位置随季节和强度变化;冬季Hadley环流上升支所跨纬度最宽,夏季最窄。(2)各季节代表月份的HAI具有一定的年代际特征,即1月、4月具有负距平-相持-正距平的年代际特征,线性增强趋势明显;7月、10月则表现为距平的正-负-正变化,但7月HAI在2012年以后有明显减弱趋势。总体上各季节HAI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增强。(3)除春季外,Hadley环流上升支对低纬对流层臭氧的动力输送作用显著,Hadley环流上升运动越强,上升支所对应纬度带对流层臭氧浓度越低,南北两个下沉区对流层臭氧浓度越高。(4)HAI表现为强指数年时,低纬对流层臭氧整体表现为增加,平流层中下部臭氧减少,体现出彼此的长期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学 HADLEY环流 质量流函数 臭氧质量混合比 动力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102
13
作者 黄荣辉 顾雷 +3 位作者 徐予红 张启龙 吴尚森 曹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36,共17页
利用我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卫星测得的OLR和高云量资料、SST和 137°E次表层海温资料以及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当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处于... 利用我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卫星测得的OLR和高云量资料、SST和 137°E次表层海温资料以及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当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处于暖状态 ,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 ,在这种情况下 ,南海上空对流层下层有气旋性距平环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 ,从而使得南海夏季风爆发早 ;并且 ,当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也处于暖状态 ,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也很强 ,在这种情况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时 ,在 6月中旬和 7月初存在明显的突跳 ,从而使得东亚季风雨带在 6月中旬明显由华南北跳到江淮流域 ,并于 7月初由江淮流域北跳到黄河流域、华北和东北地区。这将引起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夏季风降水偏少 ,并往往发生干旱 ,而黄河流域、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正常或偏多。相反 ,当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处于冷状态 ,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弱 ,在这种情况下 ,南海上空对流层下层有反气旋性距平环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 ,从而使得南海夏季风爆发晚 ;并且 ,当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也处于冷状态 ,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也很弱 ,在这种情况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时 ,在 6月中旬或 7月初向北突跳并不明显 ,而是以渐进式向北移动 ,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太平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对流活动 东亚夏季风 年际变化 江淮流域 南海夏季风 春季 干旱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春季大气沙尘气溶胶分布和短波辐射效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吴涧 蒋维楣 +2 位作者 王卫国 姚克亚 袁仁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利用已建立的区域气候模式与大气化学模式耦和的模拟系统 ,在气候模式中引入了起沙机制 ,同时建立了与气候模式连接的沙尘气溶胶输送模式 ,模拟沙尘的输送、扩散、沉降等过程 .通过对 1 998年 4月的模拟 ,分析得到中国地区沙尘气溶胶的... 利用已建立的区域气候模式与大气化学模式耦和的模拟系统 ,在气候模式中引入了起沙机制 ,同时建立了与气候模式连接的沙尘气溶胶输送模式 ,模拟沙尘的输送、扩散、沉降等过程 .通过对 1 998年 4月的模拟 ,分析得到中国地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源区分布情况、沙尘的浓度分布特点和光学厚度特征 ,并且将一次沙尘暴个例与同期卫星观测的气溶胶指数分布做了对比 .进一步模拟了沙尘气溶胶辐射效应 ,发现沙尘气溶胶能减少地面的辐射净收入 ,使南方的大气辐射收入减少 ,使北方的大气辐射收入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起沙机制 气溶胶指数 光学厚度 辐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初夏云南严重干旱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5
15
作者 刘瑜 赵尔旭 +2 位作者 黄玮 孙丹 琚建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40,共6页
2005年春末夏初云南出现了55年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通过诊断分析发现,造成此异常气候主要原因是中高层大气环流季节转换滞后,冷空气活动偏北;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热带对流偏弱;西太平洋副高偏南、偏强、偏西。
关键词 云南 高温干旱 南海季风 副热带高压 热带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不同等级降水日数气候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 被引量:58
16
作者 王芬 曹杰 +4 位作者 李腹广 孙旭东 谷晓平 熊伟 段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利用1963 2011年贵州81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9年贵州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气候特征,探讨了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在降水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降水等级的上升,对应该等级的雨日迅速减少;贵州总雨日及小雨日呈西多东少的分布,而... 利用1963 2011年贵州81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9年贵州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气候特征,探讨了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在降水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随着降水等级的上升,对应该等级的雨日迅速减少;贵州总雨日及小雨日呈西多东少的分布,而中雨日、大雨日及暴雨日则呈南多北少分布;近49年贵州总雨日、小雨日、中雨日、大雨日整体上都呈减少趋势,而暴雨日却呈一定的增加趋势;小雨日与总雨日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之后逐步减少,21世纪初期之后降幅更加明显,而中雨日在20世纪60 80年代初多波动,在21世纪初后迅速下降,大雨日和暴雨日均经历了两次较明显的波动;随着降水等级的上升,雨日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迅速增大,小雨日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差,暴雨日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降水偏多年各个等级的降水日数明显偏多,小雨日、中雨日及大雨日变化较为显著,暴雨日变化不显著,降水偏少年各个等级雨日则明显减少,中雨日变化最为显著,其次为大雨日、暴雨日,小雨日变化不显著,因此,贵州地区总降水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小雨日、中雨日、大雨日的增加引起的,降水量减少则主要是由于中雨日、大雨日及暴雨日的减少引起的,比较各个等级的降水日数,无论是在降水偏多年还是偏少年,中雨日和大雨日的变化都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日数 气候特征 降水量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3a来北半球大气臭氧的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郭世昌 黎成超 +5 位作者 郭漪然 陈艳 张秀年 黎海凤 李豪杰 常有礼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9-326,共8页
利用ECMWF的再分析资料,研究近33 a来北半球臭氧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⑴1979—2011年北半球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的臭氧总量呈减少趋势,但减少的趋势已经减缓;⑵最近19 a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臭氧都有微弱回升的趋势,回升... 利用ECMWF的再分析资料,研究近33 a来北半球臭氧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⑴1979—2011年北半球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的臭氧总量呈减少趋势,但减少的趋势已经减缓;⑵最近19 a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臭氧都有微弱回升的趋势,回升趋势最大在东亚地区,达到0.057 9 DU/a;⑶自1993、1994年以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的冬季臭氧总量都为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趋势最大在北极地区,为1.157 7DU/a;⑷前期(1979—1994年)四个季节的北半球中高纬基本上都为下降趋势,春季俄罗斯中北部地区下降趋势最大,为4.5 DU/a,而在后期(1994—2011年)冬季挪威、瑞典、芬兰及其周边的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区域上升趋势最大,为1.8 DU/a;⑸北半球4个关键区的下降趋势最大的层次都是10 hPa,北美地区下降速率最快,为1.641×10-8/a,而这4个区上升趋势最大的层次是3 hPa,北极地区上升速率最快,为3.843×10-8/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大气臭氧 趋势变化 季节变化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来夏季西风指数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1
18
作者 严华生 胡娟 +1 位作者 范可 张云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7-726,共10页
使用1951~2002年夏季500 hPa高度月平均格点资料,运用多变量方差分析的方法,找到夏季不同雨带类型对应的西风指数变化关键区,再对关键区西风指数与夏季160个站的降水进行相关分析,找到降水显著高相关区。最后,采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 使用1951~2002年夏季500 hPa高度月平均格点资料,运用多变量方差分析的方法,找到夏季不同雨带类型对应的西风指数变化关键区,再对关键区西风指数与夏季160个站的降水进行相关分析,找到降水显著高相关区。最后,采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风场检验的方法,找到高低西风指数年对应的风场显著差异区以及不同雨带类型对应的风场显著差异区,对高低西风指数和正常年西风指数各自对应的环流场以及三种类型雨带对应的环流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夏季西风指数差异最大的关键区在(35°N^55°N,110°E^140°E)。在关键区内,I类雨带对应高指数环流,II类雨带对应多年平均环流形式,III类雨带对应低指数环流。而降水场上的高相关区在长江和江南一带,为负相关。高低指数年的u、v风场显著性关键区和I、III类雨带的u、v风场的显著性关键区基本相同,经度在100°E^130°E,纬度分别位于35°N^55°N(A关键区)和25°N^30°N(B关键区)。高指数年对应I类雨带,在关键区A南风加强,在关键区B东风加强。低指数年对应III类雨带,在关键区A东北风加强,在关键区B西风加强。而多年平均环流形式对应II类雨带,A、B两个关键区主要是西风控制。归结原因是由于西风带的南进北退导致冷空气南下北上的路径、强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夏季雨带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带类型 西风指数 显著性关键区 相关场 风场关键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经向与纬向传播特征分析 被引量:63
19
作者 琚建华 孙丹 吕俊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23-529,共7页
将NECP/NCAR资料中850 hPa纬向风分量进行30~60天带通滤波,研究东亚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传播特征。分析表明,夏季东亚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分为经向传播和纬向传播,其中经向传播主要为热带地区ISO的向北传播,纬向传播... 将NECP/NCAR资料中850 hPa纬向风分量进行30~60天带通滤波,研究东亚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传播特征。分析表明,夏季东亚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分为经向传播和纬向传播,其中经向传播主要为热带地区ISO的向北传播,纬向传播则是分别起源于印度季风区的ISO东传和起源于西太平洋海域的ISO西传。东传和西传的ISO在120°E附近汇合后增强自热带地区北传到此的ISO,使得ISO在经向上可以继续向北传播,其最北界可达35°N以北,并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季节内振荡 经向传播 纬向传播 补充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亚地区夏季风异常对云南2005年初夏干旱的影响 被引量:27
20
作者 刘瑜 赵尔旭 +1 位作者 孙丹 琚建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96,共6页
2005年春末夏初云南大部地区出现了50年一遇的高温干旱天气,通过对东南亚地区的水汽及对流进行诊断分析,发现中南半岛地区夏季风爆发的早迟与云南雨季开始的早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前期4月孟加拉湾水汽向北输送强(弱)以及苏门答腊岛附... 2005年春末夏初云南大部地区出现了50年一遇的高温干旱天气,通过对东南亚地区的水汽及对流进行诊断分析,发现中南半岛地区夏季风爆发的早迟与云南雨季开始的早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前期4月孟加拉湾水汽向北输送强(弱)以及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对流活动强(弱),则云南雨季开始早(迟)。分析表明造成云南2005年初夏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中南半岛地区的夏季风爆发较常年偏晚,前期孟加拉湾地区的经向水汽输送以及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对流活动较常年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 夏季风 异常 云南 初夏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