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论云南地热资源开发
1
作者 蔡维钰 《生态经济》 1989年第1期58-58,共1页
云南是我国能源丰富的省区之一,可开发利用的能源有煤炭、水力、地热、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其中煤炭、水力、地热是云南最重要的能源。富民兴滇,加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尽快改变边疆贫穷落后面貌,能源开发必须先行。云南能源发展长期处... 云南是我国能源丰富的省区之一,可开发利用的能源有煤炭、水力、地热、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其中煤炭、水力、地热是云南最重要的能源。富民兴滇,加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尽快改变边疆贫穷落后面貌,能源开发必须先行。云南能源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大、中型水电建设周期长、耗资大、见效慢;煤炭的开发强度低、缺少骨干基地、采掘技术落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热资源开发 开发利用 加速发展 煤炭 主要表现 能源发展 地热能 太阳能 能源丰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壳幔S波速度结构与强震的构造背景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晓曼 胡家富 +4 位作者 胡毅力 杨海燕 陈佳 彭恒初 文丽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22-1232,共11页
本文选取云南及周边65个台站记录到的47个地震事件,利用相匹配滤波技术分离出了基阶Rayleigh面波信号.选取与震中处于同一大圆弧上的两个台站,利用双台格林函数法获取了台间相速度频散,频散的周期范围在10~80 s之间.从2000个波形记录... 本文选取云南及周边65个台站记录到的47个地震事件,利用相匹配滤波技术分离出了基阶Rayleigh面波信号.选取与震中处于同一大圆弧上的两个台站,利用双台格林函数法获取了台间相速度频散,频散的周期范围在10~80 s之间.从2000个波形记录中提取了152个台站对之间的相速度频散,最后,利用台间的相速度频散反演得到云南地区0~200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地壳厚度整体上呈南北向变化趋势,从南部的30 km变化到北部的60 km.在局部地区Moho面呈现出隆起和凹陷,基本上呈"一隆两凹"的特征.另外,滇西地区大致以红河断裂为界,其两侧的岩石圈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西侧从70 km深处开始,滇缅泰块体上的保山、畹町、沧源、思茅一带大范围内均为低速区,并且一直延伸到120 km深处.而红河断裂东侧的滇中块体,只有在康滇古隆起区存在上地幔低速区,其余大部分地区上地幔S波速度在4.4~4.6 km/s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阶Rayleigh波 相速度频散 S波速度结构 强震 孕震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腾冲火山区地壳及岩石圈厚度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龙 胡毅力 +4 位作者 秦敏 段毅 段元泽 彭恒初 赵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22-1633,共12页
使用云南腾冲火山监测台网9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方法研究了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值以及岩石圈和软流圈分界面(LAB)深度.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约在33.5~38.0km之间;2)... 使用云南腾冲火山监测台网9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方法研究了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值以及岩石圈和软流圈分界面(LAB)深度.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约在33.5~38.0km之间;2)火山区的泊松比主要集中范围为0.26~0.32,其中6个台站均大于0.29,推测与地壳镁铁质成分的增加有关并且可能存有2个岩浆囊;3)火山区的岩石圈厚度在78.2~88.0km,较周边地区明显隆起且横向差异较大.腾冲火山区岩石圈的明显穹隆,由软流圈上涌(地幔热物质上升)引起岩石圈的拉张与减薄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接收函数 S波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岩石圈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震的潮汐应力触发机制及相关天体位置图像 被引量:29
4
作者 吴小平 黄雍 +4 位作者 冒蔚 胡家富 蒋骏 康国发 胡毅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74-583,共10页
通过计算云南163个地震震源处沿地震主应力方向的潮汐应力分量,分析了地震的潮汐应力触发力学机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地震中有62%受到了潮汐应力的触发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受到潮汐应力触发的地震发震时的天体位置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 通过计算云南163个地震震源处沿地震主应力方向的潮汐应力分量,分析了地震的潮汐应力触发力学机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地震中有62%受到了潮汐应力的触发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受到潮汐应力触发的地震发震时的天体位置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具有潮汐应力触发物理基础的地震时的月日黄经差、月日赤纬和月日天顶距的分布图像.图像显示,云南地区的地震在新月期间和上下弦附近较易受到潮汐应力的触发;受到潮汐应力触发作用的地震发震时刻的月日赤纬有明显的密集分布条带特征,地震频次在月、日天顶距分别为30°~140°和20°~140°范围内为平均优势分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潮汐应力触发 天体位置图像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壳磁异常与地质构造 被引量:16
5
作者 文丽敏 康国发 +3 位作者 白春华 高国明 郑安燃 安柏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493-3504,共12页
根据美国地球物理数据中心的地磁场模型(NGDC-720),研究云南地区地壳磁异常的空间变化,包括磁异常及其梯度的分布、磁异常随高度的衰减、不同波长成分对总体磁异常的贡献.比较磁异常与重力异常、大地热流、地震活动等地球物理信息的异... 根据美国地球物理数据中心的地磁场模型(NGDC-720),研究云南地区地壳磁异常的空间变化,包括磁异常及其梯度的分布、磁异常随高度的衰减、不同波长成分对总体磁异常的贡献.比较磁异常与重力异常、大地热流、地震活动等地球物理信息的异同特征,探讨地壳磁异常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丽江—小金河、红河断裂带以西的三江、滇西造山带的异常较弱,菱形地块的异常相对较强.研究区域的地壳磁异常主要是弱磁性基底背景下叠加的浅源磁性体产生.卫星磁异常显示滇中坳陷区具有清晰的偶极场特征.沿红河断裂带分布的正负磁异常带与断裂构造走向一致.围限菱形地块的丽江—小金河断裂、红河断裂、康定—奕良—水城断裂和弥勒—师宗—水城断裂带是磁异常的强弱过渡带.强烈地震发生的地点、大地热流值高的地区,地壳磁异常为负值或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模型 地壳磁异常 地质构造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区近期地震活动性与汶川地震应力触发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艾斓 解朝娣 +3 位作者 徐锡伟 周永胜 Lei Xinglin 王亚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06-214,共9页
采用β统计对汶川地震前后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区的地震活动率进行了空间扫描分析,并采用JiChen的震源破裂模型计算了汶川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以研究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区近期地震活动性与汶川地震应力触发作用的关系。结果发现... 采用β统计对汶川地震前后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区的地震活动率进行了空间扫描分析,并采用JiChen的震源破裂模型计算了汶川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以研究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区近期地震活动性与汶川地震应力触发作用的关系。结果发现,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弧形断裂束的南东段与南缘渭河盆地的地震活动率在汶川地震后提高显著,其他区域的地震活动率没有明显提高,库仑破裂应力计算得到两个区域的应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005~0.02 MPa和0.001~0.01 MPa,表明汶川地震有可能触发了这两个区域的地震活动。鄂尔多斯块体东缘的山西断陷带处于库仑破裂应力计算的应力增加区,应力变化范围为0~0.012 MPa,2009年3月以来发生的4次ML4.5~5.2级强有感至微破坏地震有可能被汶川地震所延迟触发。b值、地震能量释放率与空间相关距离SCL等地震活动性参数随时间变化扫描结果显示,该区域可能处于不断趋近高应力累积的状态,其未来大震有可能提前发生。西缘地区为应力减小区,其目前的地震活动处于正常水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β统计 汶川地震 应力触发 鄂尔多斯周缘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云南龙陵震群序列的应力触发 被引量:12
7
作者 吴小平 付虹 +5 位作者 Michel Bouchon 胡家富 胡毅力 黄雍 虎雄林 解朝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11-1122,共12页
计算和研究了1976年云南龙陵Ms7.3、Ms7.4双主震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其对后续震群序列的动态和静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显示,龙陵第2主震受到了第1主震的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的触发作用.龙陵双主震的13个后续强余震中,发生在... 计算和研究了1976年云南龙陵Ms7.3、Ms7.4双主震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其对后续震群序列的动态和静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显示,龙陵第2主震受到了第1主震的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的触发作用.龙陵双主震的13个后续强余震中,发生在龙陵三角形块体内部的强余震,90%都受到了第1或第2主震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或静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作用,发生在三角形块体外部的强余震,2/3受到了第2主震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作用.从触发作用的强度和范围上看,第2主震的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作用都大于第1主震.就近场而言,受到龙陵双主震的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作用的余震数目相当,但动态库仑破裂应力的触发作用范围大于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动态和静态库仑破裂应力触发 云南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震地震波对云南地震活动的远场动态应力触发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解朝娣 吴小平 朱元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7-365,共9页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计算了印尼大震、昆仑山口西大震和古吉拉特邦大震的地震波在云南地区产生的远场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大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云南地震活动的远场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及其特征。结果显示,印尼...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计算了印尼大震、昆仑山口西大震和古吉拉特邦大震的地震波在云南地区产生的远场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大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云南地震活动的远场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及其特征。结果显示,印尼大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对云南地震活动有明显的触发作用,昆仑山口西大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对云南地震活动有触发作用,但不显著,古吉拉特邦大震在云南地区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没有触发作用。最后分析和探讨了这3次大震触发作用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仑破裂应力 应力触发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源参数因素对玉树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图像及其与余震活动统计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王莹 吴小平 赵韬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5-604,699,共10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MS7.1强震,根据国内外3个机构公布的5套玉树地震震源参数,计算了玉树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震源参数的差异对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其与余震活动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不同来源震源参数存在差异...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MS7.1强震,根据国内外3个机构公布的5套玉树地震震源参数,计算了玉树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震源参数的差异对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其与余震活动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不同来源震源参数存在差异,计算得到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图像也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从而影响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余震活动的关系.在震源断层参数中,断层滑动角和位错量的影响大于其它参数.此外还发现对余震统计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余震活动关系的统计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玉树慨7.1地震震源参数影响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余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H/V谱比法计算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 被引量:13
10
作者 朱荣欢 苏有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8-252,共5页
用H/V谱比法,计算给出了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23个子台S波随频率变化的台站场地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1~10Hz频段内,23个子台S波的场地响应相对较平坦,在1.41~2.91之间变化,平均2.08;在大于10Hz的高频段,部分台站的场地响应有较明显... 用H/V谱比法,计算给出了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23个子台S波随频率变化的台站场地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1~10Hz频段内,23个子台S波的场地响应相对较平坦,在1.41~2.91之间变化,平均2.08;在大于10Hz的高频段,部分台站的场地响应有较明显的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震台站 场地响应 地震谱比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大姚6.2、6.1级地震构造应力环境及静态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虎雄林 解朝娣 刘丽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7-56,共10页
利用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大姚6.2、6.1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滑动方向拟合法反演出大姚两次强震的构造应力,定量给出其构造应力变化量。以反演得到的2003年大姚6.2、6.1级地震构造应力为基础,分别计算两次强震后产生... 利用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大姚6.2、6.1级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滑动方向拟合法反演出大姚两次强震的构造应力,定量给出其构造应力变化量。以反演得到的2003年大姚6.2、6.1级地震构造应力为基础,分别计算两次强震后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大姚6.2级地震引起的应力变化是否触发了6.1级地震。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发生后震源区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S1作用由北东向近水平作用为主转为北东东向水平作用,6.2级地震对6.1级地震有明显的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姚地震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库仑破裂应力 滑动方向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震动衰减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本玉 梁毓桓 温一波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6-235,295,共10页
根据发生在云南地区震级大于3.0级的地震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该地区的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峰值速度、峰值位移、均方根加速度等多个地震动参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形态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但水... 根据发生在云南地区震级大于3.0级的地震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该地区的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峰值速度、峰值位移、均方根加速度等多个地震动参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形态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但水平向差异较大;长周期部分的离散性较大,需进一步收集资料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参数 回归分析 衰减特性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弧形构造带构造特征及其数值模拟分析——以红河断裂中南段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晨旭 李西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60,共22页
以红河断裂中南段为主体的滇东南弧形构造带作为川滇地块的西南边界和向南南东滑移的前端,现今的运动性质是以挤压为主的逆走滑运动还是以拉张为主的正走滑运动仍存在争议,这与青藏高原东南缘周围复杂的应力-应变模式有着强烈的关联。... 以红河断裂中南段为主体的滇东南弧形构造带作为川滇地块的西南边界和向南南东滑移的前端,现今的运动性质是以挤压为主的逆走滑运动还是以拉张为主的正走滑运动仍存在争议,这与青藏高原东南缘周围复杂的应力-应变模式有着强烈的关联。为进一步研究滇东南弧形构造带的运动学特征及成因,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及已有研究成果,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进行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红河断裂中南段沿线大量地质剖面显示正走滑运动性质,揭示出现今该区域主要受拉张-剪切应力作用的控制;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的构造变形及地貌演化主要受控于岩石圈物质的东南向移动以及苏门答腊-爪哇俯冲带下发生的弧后拉张、板块回撤2个不同力源的共同作用,同时,下地壳流的存在会显著影响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变形尺度,在滇东南弧形构造带中,弧后拉张及板块回撤起着更为显著的控制作用;滇东南弧形构造带早期初始弯曲形态的形成主要归因于岩石圈物质东南向移动的影响及小江断裂左旋走滑的牵引,并在先存构造几何形态的限制和弧后拉张及板块回撤的控制下产生持续形变。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滇东南弧形构造带现今的活动特征及成因,并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定量化分析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滇东南弧形构造带 红河断裂 三维地质模型 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及其相邻海域S波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38
14
作者 宋仲和 陈国英 +5 位作者 安昌强 陈立华 庄真 傅竹武 吕梓龄 胡家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16-330,共15页
本文选用了中国27个基准台763长周期地震仪和WWSSN 3个地震台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238条瑞利波路径资料,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和改进的网格反演方法,研究了中国及邻海170km深度范围内S波三维速度结构.本文只给出中国东部及邻海的研究结果. ... 本文选用了中国27个基准台763长周期地震仪和WWSSN 3个地震台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238条瑞利波路径资料,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和改进的网格反演方法,研究了中国及邻海170km深度范围内S波三维速度结构.本文只给出中国东部及邻海的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内直到170km深度范围内的速度结构,具有以40°—44°N,28°—32°N和20°N左右为界南北分块以及大体沿岛弧走向呈条带状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有明显的关系.同时发现布格重力异常基本上受莫霍面的控制,地表热流值与上地幔低速层的埋深也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S波 三维 速度结构 邻海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各向异性 被引量:52
15
作者 宋仲和 安昌强 +5 位作者 陈国英 陈立华 庄真 傅竹武 吕梓龄 胡家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694-707,共14页
本文用覆盖中国的358条勒夫面波路径资料,研究了10.45—113.80s范围内中国西部的三维SH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各构造单元的SH波速度结构均有明显的差别.作为稳定块体的塔里木盆地,壳内重力分异程度较高,上、中、下地壳厚度差别小,壳内无... 本文用覆盖中国的358条勒夫面波路径资料,研究了10.45—113.80s范围内中国西部的三维SH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各构造单元的SH波速度结构均有明显的差别.作为稳定块体的塔里木盆地,壳内重力分异程度较高,上、中、下地壳厚度差别小,壳内无明显的低速层,地壳平均速度比较小;上地幔低速层埋深大且层中速度大;区内横向变化小.构造活动区如天山、青藏高原,其突出的特征是下地壳厚度大且速度大,上地幔盖层速度值相当高.这与西伯利亚、印支板块的挤压有密切的关系.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北、东边缘地区壳内存在低速层,上地幔低速层埋深浅,一些地区存在壳幔过渡层.面波各向异性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天山及印支板块北缘下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以构造边缘地区及上地幔低速层附近最为突出.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大陆间的碰撞引起强大的水平压力和一定的下插作用,是造成青藏高原隆起、地壳增厚、天山隆起的最根本的因素,同时也促成壳幔中辉石、橄榄石的定向排列和物质运移,因而出现明显的各向异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速度结构 各向异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 被引量:64
16
作者 胡家富 朱雄关 +1 位作者 夏静瑜 陈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69-1076,共8页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 考虑到面波频散对介质S波速度、接收函数对界面深度的各自敏感性优势,综合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数资料实现联合反演,求取滇西地区壳幔速度结构.本文利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覆盖滇西地区的长周期面波资料,获得10.5~105.0s周期范围内的面波群速度频散,进而利用分格反演方法提取研究区内1°×1°网格纯路径频散;基于滇西地区宽频带三分量远震记录,经反褶积后得到台站下方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立面波纯路径频散信息和接收函数资料建立系统方程,利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实现联合反演,从而获得滇西地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滇西地区以红河断裂为界,东西两侧壳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断裂西侧约20km深度处存在一厚度为10km左右的低速层,而东侧并不明显;滇缅泰块体上的畹町、沧源一带属于上地幔低速区,而另一个地幔低速区则位于滇中块体上的康滇古隆起上,两处地幔低速区与大地高热流分布、强震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频散 接收函数 联合反演 滇西 壳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弧及邻区的壳幔S波速度结构与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33
17
作者 胡家富 胡毅力 +3 位作者 夏静瑜 陈赟 赵宏 杨海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0-148,共9页
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了锡龙(SHIO)、清迈(CHTO)、昆明(KMI)和拉萨(LSA)台记录的长周期数字化面波记录,获取了穿过缅甸弧及周边地区的530条路径的Rayleigh波频散,这些频散的周期范围为10.45-105.03s.在此基础上,以分格频... 用适配滤波频时分析技术处理了锡龙(SHIO)、清迈(CHTO)、昆明(KMI)和拉萨(LSA)台记录的长周期数字化面波记录,获取了穿过缅甸弧及周边地区的530条路径的Rayleigh波频散,这些频散的周期范围为10.45-105.03s.在此基础上,以分格频散反演方法从混合路径频散中提取了1°×1°网格内的纯路径频散,并且由网格内的纯路径频散反演出深达200km的S波速度结构,最后重建了缅甸弧及周边地区的S波速度三维结构.所得结果表明:大致以实皆断裂为分界,其东部地壳波速较低,其西部地壳波速较高.印度-缅甸地区岩石圈厚度为110-130km,上地幔顶部S波速度为4.3-4.4km/s;而缅甸弧东侧的滇缅泰地块下方为一低速地幔柱上涌区,其宽度为150-200km左右,这里的岩石圈厚度为70-80km,上地幔顶部S波速度为4.1-4.2km/s.另外,S波速度结构还反映出这一构造格局呈南北向的空间展布,并且与该区地震震源分布、断裂走向、火山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弧 S波速度 动力过程 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及邻近地区CHAMP卫星磁异常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4
18
作者 康国发 高国明 +2 位作者 白春华 王军 邵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95-903,共9页
本文利用CHAMP卫星磁测资料建立的新一代高阶地磁场模型POMME-4.2S,计算中国及邻区400 km高度的卫星磁异常及其垂直梯度,给出7个磁场分量的分布图,比较了截断水平对磁异常分布的影响,初步分析了磁异常与岩石圈构造的关系.主要结果表明,... 本文利用CHAMP卫星磁测资料建立的新一代高阶地磁场模型POMME-4.2S,计算中国及邻区400 km高度的卫星磁异常及其垂直梯度,给出7个磁场分量的分布图,比较了截断水平对磁异常分布的影响,初步分析了磁异常与岩石圈构造的关系.主要结果表明,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松辽盆地等主要磁异常区,△Z异常中心的南北两边出现△X的异常中心,东西两边出现△Y的异常中心.在球谐模型为90阶时,磁异常分布的基本形态已经确定,更高的模型阶数对磁异常只有微小调整.在磁异常较强的地区,磁异常及其垂直梯度同步变化.卫星磁异常与地形变化、断裂带分布、莫霍面深度和岩石圈厚度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而与居里等温面深度、磁性层厚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居里等温面深、磁性层较厚的地区显示正磁异常,居里等温面浅、磁性层较薄的地区显示负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MP卫星 地磁场模型 岩石圈磁场 空间分布 中国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壳幔结构与汶川M_s8.0级地震的孕震背景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杨海燕 胡家富 +1 位作者 赵宏 苏有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6-364,共9页
收集了四川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57个远震事件,并从宽频带数字化三分量地震记录中计算出了马尔康(MEK)、都江堰(YZP)、GP江(JJS)、江油(ZJG)、广元(YTS)、康定(GDS)、汉源(XJP)、雅安(MDS)、峨眉山(EMS)、沐川(WMP)、仁寿(YGD)、荣县(HMS)... 收集了四川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57个远震事件,并从宽频带数字化三分量地震记录中计算出了马尔康(MEK)、都江堰(YZP)、GP江(JJS)、江油(ZJG)、广元(YTS)、康定(GDS)、汉源(XJP)、雅安(MDS)、峨眉山(EMS)、沐川(WMP)、仁寿(YGD)、荣县(HMS)等12个台站下方的远震P波径向接收函数.另外,引入地震勘探中的动校正技术,将各台的接收函数校正到67°的参考震中距处,然后对接收函数进行叠加以增强信号,并把叠加接收函数作为台站下方的平均接收函数.最后,利用台站下的平均接收函数反演得到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以锦屏山—龙门山断裂为界,其西侧地壳厚达70 km,而东侧仅为50 km左右Moho面在断裂下方形成了一个陡坎;川西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与川中地区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川西地区的中地壳存在厚度为8-22 km的低速层.在都江堰、雅安一带,低速层的厚度最大,其厚度在20-22 km之间,其上地壳为一个坚硬固体,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孕育大地震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动校正 S波速度结构 汶川Ms8.0级地震 孕震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地震断层上的固体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许亚吉 吴小平 +3 位作者 阎春恒 黄雍 王莹 李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56-763,共8页
计算和研究了不同类型地震断层上的潮汐库仑破裂应力及其随纬度变化特征;通过对全球20395个地震断层发震时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的计算,研究了受到潮汐库仑破裂应力促滑作用的不同类型地震断层的纬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断层上潮汐库仑破裂... 计算和研究了不同类型地震断层上的潮汐库仑破裂应力及其随纬度变化特征;通过对全球20395个地震断层发震时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的计算,研究了受到潮汐库仑破裂应力促滑作用的不同类型地震断层的纬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断层上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的性质和特征与断层的类型、走向和位置密切相关,同一时间段内不同类型地震断层土的潮汐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特征不同,同一断层在不同纬度处的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的大小和符号都存在较大的差别.潮汐库仑破裂应力对断层的促滑作用,对正断层在低纬和中纬地区较突出、对逆断层在中高纬地区较明显、对走滑断层随纬度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层 潮汐正应力 潮汐剪应力 潮汐库仑破裂应力 纬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