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高光效常规水稻品种株型研究
1
作者 李建丽 王思来 +5 位作者 邹书 张海清 相章嫩 普伟 张玉娇 黄光福 《农学学报》 2025年第6期10-15,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云南省高光效水稻种植的理想株型模式,以促进水稻增产。选取低光效水稻品种‘楚梗27’(HP1)、‘台湾陆稻’(HP2)、‘AZUCENA’(HP3)、‘B3619C-7B-8-1-4’(HP4)及高光效品种‘德农205’(HP5)、‘滇粳优1’(HP6)、‘滇屯50... 本研究旨在探索云南省高光效水稻种植的理想株型模式,以促进水稻增产。选取低光效水稻品种‘楚梗27’(HP1)、‘台湾陆稻’(HP2)、‘AZUCENA’(HP3)、‘B3619C-7B-8-1-4’(HP4)及高光效品种‘德农205’(HP5)、‘滇粳优1’(HP6)、‘滇屯502’(HP7)、‘云大107’(HP8)、‘滇瑞449’(HP9)为试验材料,开展水稻品种株型模式研究。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9个水稻品种为处理,每个处理均设置4个重复。按常规水稻的栽培方式进行水稻种植与水肥管理,在成熟期测定其与高光效相关的农艺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高光效品种的理想株型模式具备如下特征:株高为90~110 cm,穗长为22.0~25.3 cm,二次枝梗数为25.1~31.1个,剑叶叶基角为10.5~17.1°,剑叶开张角为11.7~17.4°,剑叶长为18.7~31.1 cm,剑叶宽为1.4~1.8 cm。该试验明确了云南高光效水稻的理想株型模式,为高光效水稻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高光效 水稻 品种 理想株型模式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栝楼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杨 汤俊瑜 +4 位作者 李怡洁 张梁 周瑾荣 王娇娇 肖伟烈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2期1-5,共5页
栝楼属是葫芦科中较大的一个属,在我国以华南和西南地区分布最多。该属植物药用资源丰富,其中多个品种均被作为民族药在云南民间广泛使用,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痰热咳嗽、痈疮肿毒等。栝楼属植物中主要含有萜类、黄酮、甾体、有机酸等... 栝楼属是葫芦科中较大的一个属,在我国以华南和西南地区分布最多。该属植物药用资源丰富,其中多个品种均被作为民族药在云南民间广泛使用,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痰热咳嗽、痈疮肿毒等。栝楼属植物中主要含有萜类、黄酮、甾体、有机酸等化学成分,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等生物活性,极具药用开发价值。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依据,对在云南分布的栝楼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按照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并对部分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整理归纳,为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云南栝楼属植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栝楼属植物 萜类 黄酮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6份蝴蝶兰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3
作者 丁玲 赵莹 +5 位作者 冯可婧 杨春梅 阮继伟 瞿素萍 吴丽芳 余蓉培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5-596,共12页
为探究不同蝴蝶兰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特征,提高种质资源利用效率,本研究以76份蝴蝶兰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表型性状的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分别对大花型、中花型和小... 为探究不同蝴蝶兰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特征,提高种质资源利用效率,本研究以76份蝴蝶兰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表型性状的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分别对大花型、中花型和小花型蝴蝶兰进行观赏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蝴蝶兰品种间差异性最显著的是株高,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单株花朵数,大部分性状之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花朵宽度和花朵长度是导致蝴蝶兰表型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因素。R型聚类分析将11个表型性状分为3个大类,其中花朵长度和花朵宽度在欧式距离为1.1时最先聚为1类,表明其相关程度最高;Q型聚类分析显示76份种质资源可划分大花型、中花型和小花型3个类别。在观赏性综合评价中,大花型包括白花红心、幻影、V3,中花型:初恋、黄袍、吉祥、孟菲斯、79、阿玛等,小花型包括吉祥如意、小梅花、宝贝、圣诞树、LL29、满天红等品种综合评分较高。本研究结果将为蝴蝶兰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杂交亲本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兰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热带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利用价值研究
4
作者 李金凤 尹兴福 +6 位作者 岩罕温龙 李霖卓 张兴洁 张培高 李绍雄 刘美辰 蒋辅燕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6,共8页
为系统评价4个云诱系列热带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和加倍效果,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玉米双单倍体技术的规模化运用提供新的诱导系和理论依据,以13份温热玉米杂交种为母本、4个云诱系列热带玉米单倍体诱导系为父本,进行杂交诱导和加倍试验,... 为系统评价4个云诱系列热带玉米单倍体诱导系的诱导和加倍效果,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玉米双单倍体技术的规模化运用提供新的诱导系和理论依据,以13份温热玉米杂交种为母本、4个云诱系列热带玉米单倍体诱导系为父本,进行杂交诱导和加倍试验,对4个诱导系的诱导率、标记鉴定准确率、单穗平均单倍体粒数及14份单倍体材料自然加倍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诱导系的诱导率和标记鉴定准确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云诱一号的平均实际诱导率(6.45%)和平均标记鉴定准确率(42.92%)最低,与其他3个诱导系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云诱二号、云诱三号、云诱四号的平均实际诱导率分别为12.82%、11.15%、11.69%,平均标记鉴定准确率分别为70.08%、78.08%、80.03%,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云诱二号诱导母本材料产生的单穗平均单倍体粒数最多(27.75粒),显著优于其他3个诱导系;14份单倍体材料的授粉率为3.6%~19.6%,加倍结实株率为1.2%~10.7%。在对不同基础材料进行诱导时,云诱二号诱导产生的单穗平均单倍体粒数最多,平均实际诱导率最高,产生高诱导率组合(实际诱导率>15%)的概率最大,诱导获得的单倍体自然加倍效果好;云诱三号诱导能力强且诱导效果比较稳定。综上所述,在进行热带和温热种质育种过程中可加强对热带玉米单倍体诱导系云诱二号和云诱三号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单倍体 热带单倍体诱导系 诱导率 自然加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澜沧地区旱地作物金龟子主要种类及其发生动态调查
5
作者 李正飞 杨宝云 +6 位作者 杨虎权 颜朝涧萍 曹湖英 王广 何艳艳 陈斌 杜广祖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39,246,共8页
为明确云南澜沧地区旱地作物金龟子种群的发生动态,于2023年通过灯光诱集对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各地旱地作物金龟子的种类、优势种群的发生动态及其雌雄性比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澜沧全区共采集到金龟子3科7属13种,主要优势种为小黄鳃金... 为明确云南澜沧地区旱地作物金龟子种群的发生动态,于2023年通过灯光诱集对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各地旱地作物金龟子的种类、优势种群的发生动态及其雌雄性比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澜沧全区共采集到金龟子3科7属13种,主要优势种为小黄鳃金龟Metabolus flavescens、黑条异丽金龟Anomala vittata、黑阿鳃金龟Apogonia cupreoviridis和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分别占诱虫总数的46.66%、18.20%、13.04%和7.35%。澜沧地区金龟子发生盛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金龟子出土前期随温度持续上升开始大量出土,并于5月25日、6月9日和6月19日出现3个高峰期。小黄鳃金龟和暗黑鳃金龟的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黑条异丽金龟的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6月底,黑阿鳃金龟的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下旬。暗黑鳃金龟和黑条异丽金龟雄虫多于雌虫;小黄鳃金龟雌虫多于雄虫。综上,澜沧地区金龟子种类丰富,小黄鳃金龟是优势种,金龟子出土盛期在5月和6月,该研究将为澜沧地区旱地作物金龟子的精准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龟子 优势种 种群动态 雌雄性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西部地区疣粒野生稻的调查、收集与保护
6
作者 李荣欣 刘丽 +11 位作者 钟巧芳 杨和生 杨顺发 肖素勤 赵白英 李金璐 陈玲 彭钰婷 李宗鼎 刘梅芳 程在全 殷富有 《农业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18-24,共7页
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是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云南是疣粒野生稻的起源地之一,而云南西部地区疣粒野生稻日前的自然分布状态及其生境情况尚不清楚。为了解该地区疣粒野生稻的生长现状和分布情况,以制订科学合理的野生稻资源保护措施... 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是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云南是疣粒野生稻的起源地之一,而云南西部地区疣粒野生稻日前的自然分布状态及其生境情况尚不清楚。为了解该地区疣粒野生稻的生长现状和分布情况,以制订科学合理的野生稻资源保护措施,分别于2023年8月和11月对保山市、德宏州和临沧市等滇西地区的疣粒野生稻开展调查。2次共调查8个分布点,其中6个分布点面积不足31 m^(2),这些分布点占分布点总数的75%,说明该地区的疣粒野生稻已处于濒危状态。橡胶树、柚木、甘蔗等经济作物的扩大种植与道路扩建是造成疣粒野生稻原生境被破环的主要原因。本次调查抢救性收集125份疣粒野生稻资源,全部纳入国家高原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保存;进一步对这些疣粒野生稻资源进行白叶枯病抗性鉴定,发现均抗水稻白叶枯病,这为水稻抗病新基因的挖掘提供了宝贵的遗传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 云南西部地区 濒危植物 资源保护 白叶枯病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粳型地方稻资源抗稻瘟病鉴定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管娟 肖素勤 +3 位作者 陈玲 张敦宇 张云 程在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6,共10页
【目的】鉴定和筛选获得云南粳型地方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明确其稻瘟病抗性及抗病基因分布,为合理利用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及其布局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圃自然鉴定与人工接种相结合的方法,对150份云南粳型地方稻资源的稻瘟病抗性... 【目的】鉴定和筛选获得云南粳型地方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明确其稻瘟病抗性及抗病基因分布,为合理利用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及其布局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圃自然鉴定与人工接种相结合的方法,对150份云南粳型地方稻资源的稻瘟病抗性进行鉴定,并利用9个已克隆基因(Pid4、Pi25、Pi35、Pi36、Pikm、Pigm、Pi37、Pi56、Pi33)和2个已定位基因(Pi27、Pi23)对供试稻种资源进行基因型检测,明确抗病基因在抗稻瘟病材料中的分布。【结果】从150份水稻材料中共鉴定出抗稻瘟病(叶瘟或穗颈瘟)材料45份,45份材料中携带Pi25、Pi23、Pikm、Pi35、Pi36、Pi33、Pi27、Pi37、Pid4、Pigm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有34份(75.6%)、25(55.6%)、25份(55.6%)、22份(48.9%)、14份(31.1%)、14份(31.1%)、12份(26.7%)、10份(22.2%)、6份(13.3%)和5份(11.1%),未检测到含有Pi56的材料。45份抗性材料含有的抗性基因数量介于1~7,大部分含有3~5个,其中携带3个抗性基因材料13份占28.9%,携带4个抗性基因材料8份占17.8%,携带5个抗性基因材料11份占24.4%。抗病能力较强的材料黑壳谷携带6个抗病基因(Pi25、Pi35、Pi36、Pikm、Pi37和Pi33),光壳花糯携带5个抗病基因(Pi35、Pi36、Pikm、Pi37和Pi33)。【结论】研究获得45份云南粳型抗稻瘟病地方稻材料,鉴定获得2份(黑壳谷和光壳花糯)全生育期抗叶瘟和穗颈瘟材料,这2份抗性材料均携带Pi35-Pi36-Pikm-Pi37-Pi33基因组合,可作为抗稻瘟病分子育种的优异抗源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表型鉴定 基因分析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柑橘木虱的云南潜在适生区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宇 王佳冠 +4 位作者 陈超 毛清源 黄惠川 蔡红 何霞红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68,共8页
【目的】研究柑橘木虱在云南省的分布区域,确定限制柑橘木虱生存和扩散的关键环境参数。【方法】应用MaxEnt生态位模型软件,基于柑橘木虱地理分布记录划分柑橘木虱在云南的最适生区域,并确定影响木虱分布的主要环境限制因子。【结果】... 【目的】研究柑橘木虱在云南省的分布区域,确定限制柑橘木虱生存和扩散的关键环境参数。【方法】应用MaxEnt生态位模型软件,基于柑橘木虱地理分布记录划分柑橘木虱在云南的最适生区域,并确定影响木虱分布的主要环境限制因子。【结果】柑橘木虱高适生区集中分布于云南六大水系流域的中低海拔(200~1800 m)地区;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和年平均温度是影响柑橘木虱在云南分布的最主要限制因子,年平均气温低于15℃和最冷季度平均温度低于10℃的高海拔(1800 m以上)区域不适于柑橘木虱生存。【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柑橘木虱在云南的发生提供早期预警及有效防控,从而为解决柑橘木虱传播黄龙病难题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木虱 最大熵(MaxEnt) 潜在适生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进的香蕉种质资源对云南枯萎病菌株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7
9
作者 刘立娜 杨宝明 +12 位作者 王永芬 曾莉 黄玉玲 李永平 尹可锁 李迅东 彭学彬 徐胜涛 番华彩 白亭亭 张晶 李舒 郑泗军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68,73,共7页
以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引进的11份香蕉种质资源为材料,在温室内接种不同浓度的云南枯萎病菌野生型菌株TR4(15-1),通过球茎解剖调查和病情指数分析,结合已报道香蕉种质资源对其他来源TR4菌株的抗病性评估,筛选对云南菌株TR4(15-1)抗性较... 以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引进的11份香蕉种质资源为材料,在温室内接种不同浓度的云南枯萎病菌野生型菌株TR4(15-1),通过球茎解剖调查和病情指数分析,结合已报道香蕉种质资源对其他来源TR4菌株的抗病性评估,筛选对云南菌株TR4(15-1)抗性较好的香蕉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接种菌株TR4(15-1)常规浓度(1×10^(6)个孢子/mL)条件下,Kazirakwe、Igitsiri、Mbwazirume、Inkira、Pahang是云南菌株TR4(15-1)的抗病种质,接种20d的病情指数范围为20.31~29.27;Akpakpak、GCTCV-119和Gros Michel为中抗种质;Baxi Jiao、Banksii和Ibwi是感病种质。在TR4(15-1)高浓度(1×10^(8)个孢子/mL)侵染下,常规浓度筛选到的5份抗病种质仍然表现为抗病,GCTCV-119、Gros Michel、Baxi Jiao、Banksii和Ibwi为感病种质。结合不同浓度病原菌侵染的病害调查分析,11份香蕉种质资源对云南菌株TR4(15-1)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抗TR4(15-1)的强度从高到低依次为Kazirakwe>Inkira>Pahang>Akpakpak>Igitsiri>Mbwazirume。本研究筛选的6份香蕉种质资源,即Kazirakwe、Inkira、Pahang、Akpakpak、Igitsiri、Mbwazirume对云南菌株TR4(15-1)具有较好抗病性,为广谱性抗病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种质资源 枯萎病菌 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TR4 抗病性 云南 强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蔗糖合酶生理生化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玮 程远 +6 位作者 叶青静 姚祝平 王荣青 阮美颖 周国治 刘丹丹 万红建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61-270,共10页
蔗糖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之一,在植物体内有着多种多样的生理功能。而蔗糖合酶作为糖基转移酶家族的一类,在蔗糖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植物体内,蔗糖合酶可逆的催化蔗糖与二磷酸核苷(NDP)分解生成二磷酸核苷葡萄糖(NDPG)和果... 蔗糖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之一,在植物体内有着多种多样的生理功能。而蔗糖合酶作为糖基转移酶家族的一类,在蔗糖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植物体内,蔗糖合酶可逆的催化蔗糖与二磷酸核苷(NDP)分解生成二磷酸核苷葡萄糖(NDPG)和果糖,该反应是糖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限速步骤。蔗糖合酶在植物体内以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系统发育显示,蔗糖合酶存在3个亚族,且不同亚族存在不同的表达模式。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蔗糖合酶在植物体内主要有几大生理功能,如参与大分子糖类的合成、逆境响应、参与生殖生长、调控果实品质等。综述了蔗糖合酶近些年来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后面的研究做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糖合酶 生理功能 研究进展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9种常见菊科杂草叶片性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浦艳飞 宋起萱 +4 位作者 汪国鲜 杨春梅 吴丽芳 余蓉培 王继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6-825,共10页
【目的】比较云南9种常见菊科杂草的叶片性状,探究云南不同菊科杂草的环境适应性。【方法】以云南常见的9种菊科杂草为试验材料,对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叶片性状进行测定。【结果】9种菊科杂草的叶片解... 【目的】比较云南9种常见菊科杂草的叶片性状,探究云南不同菊科杂草的环境适应性。【方法】以云南常见的9种菊科杂草为试验材料,对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叶片性状进行测定。【结果】9种菊科杂草的叶片解剖结构特征数值、气孔密度、叶脉密度、叶面积、比叶面积等叶片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磷(P)含量(1.61~1.82 mg/g)均高于中国陆生植物平均水平,除苦苣菜和青蒿外,其它7种菊科杂草的氮(N)含量(25.23~63.52 mg/g)均高于中国及全球陆生植物平均水平,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大于0.7,表现出良好的光合特性,说明菊科杂草对云南当地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对土著种和入侵种的综合分析显示,土著种杂草的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在2.51%~61.66%,入侵种杂草的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在2.44%~80.89%。不同种杂草对云南干燥环境适应性策略存在差异,入侵种银胶菊具有最厚的角质层(13.98μm)及栅栏组织(145.57μm),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而土著种苦苣菜具有最厚的表皮层(65.22μm)和最大的气孔密度(331.55个/mm2)及叶脉密度(10.32 cm/cm2),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提高蒸腾调节能力和水分运输能力,应对干燥环境。【结论】9种菊科杂草对云南当地环境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叶片性状的差异反应出不同种类菊科杂草对云南干燥环境适应性策略的差异。研究结果将为菊科杂草的适应性研究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杂草 叶片性状 化学计量特征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与植物激素对马铃薯块茎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雪 王谦 +4 位作者 孙源 李丽竹 李俊花 刘浩 邓纲 《中国种业》 2022年第7期17-22,共6页
马铃薯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块茎休眠期的长短一定程度上影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而芽的萌发则是打破休眠的标志。目前,由于马铃薯块茎休眠及芽萌发机制尚不明确,严重阻碍马铃薯的种薯生产以及块茎的加工利用。因此,研究马铃薯块茎休眠和... 马铃薯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块茎休眠期的长短一定程度上影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而芽的萌发则是打破休眠的标志。目前,由于马铃薯块茎休眠及芽萌发机制尚不明确,严重阻碍马铃薯的种薯生产以及块茎的加工利用。因此,研究马铃薯块茎休眠和芽的萌发机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综述了植物激素和环境因素对马铃薯块茎休眠及芽萌发的影响,以期为马铃薯的贮藏保鲜和加工利用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块茎 休眠 萌发 环境因素 植物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14个砂梨品种(资源)果实品质差异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郭欣欣 舒群 +2 位作者 刘春秀 马伟荣 何英云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165,170,共5页
为了科学、全面地对云南砂梨品种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为优质砂梨新品种选育提供育种材料及种质资源储备,采集14个云南砂梨品种(资源)的果实样本,测定单果质量、纵径、横径、可溶性固形物等11项品质指标,对果实品质进行变异分析、主成分... 为了科学、全面地对云南砂梨品种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为优质砂梨新品种选育提供育种材料及种质资源储备,采集14个云南砂梨品种(资源)的果实样本,测定单果质量、纵径、横径、可溶性固形物等11项品质指标,对果实品质进行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11项品质指标中,糖酸比的变异系数最大,为69.54%;其次是固酸比,为62.48%;再次是单果质量,为54.06%。在果实品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中,综合得分前三的品种是长冲梨、宝珠梨和鲁沙梨。供试品种(资源)按果实品质聚类可分为3类,第1类为小果类型,平均单果质量为246.3 g;第2类为中果类型,平均单果质量为504.0g;第3类为大果类型,单果质量为781.0 g。果实品质主成分分析和品质指标聚类分析表明,单果质量、果实横径、果实纵径、糖酸比、固酸比和可滴定酸可作为云南砂梨果实品质比较的主要指标。长冲梨为高糖酸比和固酸比的大果类型代表,宝珠梨为糖酸比、固酸比中等的中果类型代表,鲁沙梨为低糖酸比和固酸比的小果类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砂梨 果实品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朱红大杜鹃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培高 乔琴 +1 位作者 马永鹏 刘德团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4,共8页
朱红大杜鹃是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了厘清朱红大杜鹃的群落特征,评估其种群的生存潜力,通过样地调查,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编制静态生命表,研究朱红大杜鹃的径级结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1)样方中重要... 朱红大杜鹃是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了厘清朱红大杜鹃的群落特征,评估其种群的生存潜力,通过样地调查,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编制静态生命表,研究朱红大杜鹃的径级结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1)样方中重要值>1%的木本植物有17种,其中窄叶青冈、白穗石栎、云南越桔和云南松为群落优势种。(2)朱红大杜鹃种群第Ⅱ龄级个体数量最多,占总体数量的17.06%,各龄级的个体数量随着龄级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种群径级结构呈“纺锤”型,种群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3)朱红大杜鹃存活曲线趋近DeeveyⅠ型分布,种群的死亡高峰出现在X龄级,死亡率为40%,种群动态变化指数(V_(pi))和受外界干扰种群动态变化指数(V′_(pi))均大于0,但V′_(pi)较小,种群在外部环境干扰下承担的风险概率最大值(P_(max))为0.07%,说明该种群受外界随机干扰时增长趋势不明显。建议对朱红大杜鹃种群进行就地保护,以提高幼苗和小树的存活率,促进种群的自然更新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红大杜鹃 种群年龄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山区旱地稻田蛴螬组成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正飞 杨宝云 +6 位作者 何艳艳 杨虎权 颜朝涧萍 曹湖英 彭跃进 陈斌 杜广祖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6,共9页
【目的】明确云南省山区旱地稻田蛴螬种类组成、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方法,为云南山区旱地稻田蛴螬类害虫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哈果马村和诺国村3个主要旱地稻种植区为试... 【目的】明确云南省山区旱地稻田蛴螬种类组成、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方法,为云南山区旱地稻田蛴螬类害虫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哈果马村和诺国村3个主要旱地稻种植区为试验地点,于2022和2023年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旱地稻田中的蛴螬种类进行系统调查及鉴定;通过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Taylor幂函数法及种群聚集均数分析不同试验点旱地稻田蛴螬空间分布型和聚集原因,并基于空间分布结果,拟合建立理论抽样和序贯抽样模型。【结果】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3个试验地点的旱地稻田共发现9种蛴螬,隶属于3科6属,其中黑阿鳃金龟(Apogonia cupreoviridis)和东方绢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是主要的优势种,相对丰度分别为30.91%和24.18%。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及Taylor幂法结果显示,2022和2023年蒿枝坝村、哈国马村和诺国村的蛴螬空间分布型均表现为聚集分布(α<0,β>1);聚集均数λ值均大于2,表明昆虫本身的生活习性和环境气候、土壤湿度、植株生长状况等因素是影响旱地稻田蛴螬个体聚集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理论抽样和序贯抽样模型可知,当允许误差D为0.3,蒿枝坝村、哈国马村和诺国村的虫口密度均为2头/m^(2)时,2022年所需的理论抽样数分别为353、393和155 m^(2),2023年所需抽样数为76、44和49 m^(2)。【结论】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3个村的旱地稻种植田蛴螬共有9种,主要优势种为黑阿鳃金龟和东方绢金龟。蛴螬种群在田间呈聚集分布,引起聚集的原因是昆虫本身的生活习性和环境气候、土壤湿度、植株生长状况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稻 蛴螬 地下害虫 空间分布 序贯抽样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2008-2023年审定水稻品种品质及相关性状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窦海珊 管俊娇 +7 位作者 李小林 奎丽梅 涂建 邓伟 吕莹 谷安宇 张锦文 张建华 《中国种业》 2024年第5期62-72,共11页
为初步探明云南省审定水稻品种的演变更替规律,对近16年审定的水稻品种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的育种方向提供参考。从2008-2023年云南审定的466个水稻品种信息中整理出16个性状数据,对其进行趋势分析、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 为初步探明云南省审定水稻品种的演变更替规律,对近16年审定的水稻品种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的育种方向提供参考。从2008-2023年云南审定的466个水稻品种信息中整理出16个性状数据,对其进行趋势分析、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审定品种来源广泛,育种单位多元化,基本实现了自主培育。品质及相关性状分析中,籼稻整精米率和胶稠度优质率整体上高于粳稻,粳稻直链淀粉含量优质率高于籼稻,垩白度的优质率均最低;垩白粒率与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透明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垩白度与透明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垩白度、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4个指标可作为评价审定品种品质性状的主要指标。云南省审定水稻品种在近16年整体趋向产量与品质协同发展,整体品质上升但忽略了垩白度、垩白粒率优质率的提升,这2个指标是影响当前云南省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在水稻优良品种改良和选择上,可综合考虑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适当筛选垩白粒率及垩白度低的材料,在标准制定上应完善软米类优质稻评价标准,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稻米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水稻 品种 品质 演变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怒江番茄种植新区番茄病毒检测及病毒种传特性
17
作者 刘玉莹 熊志琦 +4 位作者 苏晓霞 王田田 吴阔 郑宽瑜 张仲凯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2-279,共8页
病毒病对番茄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在番茄种植新区发生严重,疑似为种子带毒传播。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怒江州番茄种植新区的番茄病毒病样品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RT-PCR验证的方法检测病毒种类;对番茄病果种子进行超薄切片制样透射... 病毒病对番茄生产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在番茄种植新区发生严重,疑似为种子带毒传播。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怒江州番茄种植新区的番茄病毒病样品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RT-PCR验证的方法检测病毒种类;对番茄病果种子进行超薄切片制样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将病果种子播种后对种苗进行RT-PCR带毒检测。结果表明,RNA-seq高通量测序及RT-PCR检测到的病毒有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orthotospovirus, TZSV)、番茄黄斑驳相关病毒(tomato yellow mottle-associated virus, TYMaV)、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i veinal mottle virus, ChiVMV)、南方番茄病毒(southern tomato virus, STV)。透射电镜观察到种胚细胞及胚乳细胞中分布典型的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粒体。病果种子播种28 d后的种苗具有病毒病症状,通过RT-PCR检出TZSV、ChiVMV、STV,检出率分别为60%、100%、80%。上述研究结果为TZSV通过种子传播提供了有利的证据,并为源头防控番茄病毒病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番茄病毒 病毒检测 RNA-SEQ 种传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栽柠檬微生物菌剂-化肥互作效应研究
18
作者 闫素云 周先艳 +5 位作者 王自然 杜玉霞 李晶 钟文彬 付小猛 岳建强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79,共7页
研究等量化肥条件下配施不同微生物菌剂对柠檬苗树体生长、土壤矿质、酶活性的影响,为柠檬的绿色高效种植提供技术支撑。以“云柠1号”为试验材料,在云南瑞丽进行了1年的盆栽试验。设置丛枝菌根-化肥、拜赖青霉-化肥、枯草芽孢杆菌-化... 研究等量化肥条件下配施不同微生物菌剂对柠檬苗树体生长、土壤矿质、酶活性的影响,为柠檬的绿色高效种植提供技术支撑。以“云柠1号”为试验材料,在云南瑞丽进行了1年的盆栽试验。设置丛枝菌根-化肥、拜赖青霉-化肥、枯草芽孢杆菌-化肥、酵母菌-化肥处理,每种微生物菌剂均设置4个浓度梯度,以单施化肥(柠檬专用复合肥)作为对照。在12次施肥结束后,测量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取土样分析土壤理化指标和酶活性。与单施化肥的处理相比较,微生物菌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调节土壤酶活性,进而提高并较好地保持柠檬植株生长。综合效果来看,拜赖青霉-化肥的效果最佳,各浓度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锌含量以及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其中,拜赖青霉菌剂41.7 mL/株+化肥20 g/株还显著提高了植株叶绿素含量,拜赖青霉菌剂62.5 mL/株+化肥20 g/株处理还显著提高了植株叶绿素含量、土壤有效铜和交换性镁含量,拜赖青霉菌剂83.3 mL/株+化肥20 g/株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拜赖青霉菌剂125.0 mL/株+化肥20 g/株处理还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铜和交换性镁含量。该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微生物菌配施化肥来提高柠檬植株生长和改善土壤养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 微生物菌剂 化肥 生长状况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茅松林下重楼和白及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19
作者 何艳艳 龙晓明 +4 位作者 杨虎权 孙淦琳 雷金佳 杜广祖 陈斌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4-1444,共11页
明确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林下重楼Paridis rhizoma和白及Bletilla striata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多样性。2022年1月-2022年12月,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思茅松林下重楼、白及种植基地为调查点,采用目测法、陷阱法、... 明确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林下重楼Paridis rhizoma和白及Bletilla striata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多样性。2022年1月-2022年12月,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思茅松林下重楼、白及种植基地为调查点,采用目测法、陷阱法、黄蓝板诱捕法、马氏网诱捕及夜晚踏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思茅松林下重楼、白及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思茅松林下重楼田节肢动物有6纲21目92科141属172种4153头,个体数量上优势类群为双翅目昆虫;林下白及田节肢动物有6纲21目97科152属186种5538头,个体数量上优势类群为双翅目和半翅目昆虫。林下重楼的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优势集中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分别为4.070、0.036、0.791和20.657;林下白及的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优势集中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分别为4.111、0.032、0.787和21.347。此外,林下重楼田主要害虫为螽斯类和叶蝉类,螽斯类6月为暴发期;叶蝉类8月为暴发期;主要天敌为横纹齿猛蚁Odontoponera transversa、斧啮和丽长足虻。林下白及田主要害虫为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和叶蝉类,黄脸油葫芦7月种群数量最高;叶蝉类8月为暴发期;主要天敌为狼蛛Lycosa、褐条斑跳蛛Plexippus paykulli、茧蜂和姬蜂。综上,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思茅松林下重楼、白及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丰富,应加强对螽斯、叶蝉和黄脸油葫芦等优势害虫的防控,同时注意对寄生蜂和蜘蛛天敌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可为思茅松林下重楼、白及害虫的综合治理和天敌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肢动物 重楼 白及 思茅松 林下种植 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重要的植物土壤营养元素
20
作者 丰智松 刘青林 +5 位作者 万邦隆 杨家伟 周凌翔 吴加香 黄成东 鲁振亚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7-14,共8页
土壤中硫素缺乏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土壤肥力问题,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的形成,威胁粮食安全。硫作为继氮、磷、钾后居第4位的作物必需营养元素,目前国内外对其关注与研究较少,不仅忽视了其营养作用,还忽视了硫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 土壤中硫素缺乏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土壤肥力问题,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的形成,威胁粮食安全。硫作为继氮、磷、钾后居第4位的作物必需营养元素,目前国内外对其关注与研究较少,不仅忽视了其营养作用,还忽视了硫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因此,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耕地缺硫现状与原因,阐明了单质硫在土壤中循环转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并从土壤作物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施硫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包括提高氮、磷及微量元素有效性、影响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等,以及施硫对作物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的影响;从产品角度分析了国内外硫基肥料及含单质硫肥料产品的应用研究进展,明确了元素硫在土壤-作物中的功能和重要性。最后,基于硫对土壤作物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本文对硫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机理研究、含硫产品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状 作物 土壤质量 含硫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