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6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1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少数民族研究 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 研究基地 人文社会科学 西南地区 教育部 民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专家学者简介
2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少数民族研究 专家学者 西南边疆 云南大学 博士研究生 简介 艺术人类学 指导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陌生中寻找熟悉:边疆少数民族老年人城市旅游的家国体认
3
作者 马翀炜 李丹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2,共8页
边疆少数民族老年人组团城市游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是城市与乡村互为客源地和互为旅游目的地,乃至乡土中国转变为城乡中国的表征。这些出游者往往共同采用营造作用于视觉、听觉等多种外部感觉的“环境泡泡”的策略以应对出游的陌生感。... 边疆少数民族老年人组团城市游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是城市与乡村互为客源地和互为旅游目的地,乃至乡土中国转变为城乡中国的表征。这些出游者往往共同采用营造作用于视觉、听觉等多种外部感觉的“环境泡泡”的策略以应对出游的陌生感。少数民族老年出游者在旅游中惊讶与忽视的并置与他们的人生经验、记忆以及关于未来的想象密切相关。在陌生环境中寻找熟悉乃至制造熟悉是他们体认自己与国家同在的方式。边疆少数民族的城市旅游,可以增强各地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具身性确证各民族与国家命运与共的作用,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与熟悉 “环境泡泡” 边疆少数民族 城市旅游 家国体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研究——基于云南省五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怀宇 钱春富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0年第3期22-27,共6页
将"能力"作为文化适应的一个研究范畴,与"态度"、"策略"、"模式"一同构成教育人类学文化适应研究的四维研究路向。通过问卷调查,运用教育统计方法,结合民族学/人类学文化适应理论进行研究,认... 将"能力"作为文化适应的一个研究范畴,与"态度"、"策略"、"模式"一同构成教育人类学文化适应研究的四维研究路向。通过问卷调查,运用教育统计方法,结合民族学/人类学文化适应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学校、生源地、性别、专业、年级、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其中学校和民族分别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最显著和最不明显的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未呈现出随年级的增加而随之提高的趋势;民族院校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普遍低于其他高校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与学校生活满意度正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适应 教育人类学 民族高等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民族地区学校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研究——基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调查
5
作者 玄清霞 何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并在民族地区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论文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并辅以量化分析,完整呈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学校自2020年开始,从原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材和以少数民族语言文... 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并在民族地区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论文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并辅以量化分析,完整呈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学校自2020年开始,从原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材和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语言,向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语言的转变过程,观察和评估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改革实施效果以及社会文化回应。研究发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改革适应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需要,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响应,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效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统编教材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汉族移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西南边疆的形成
6
作者 李东红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09,共8页
秦汉以来,以“汉人”为主体的内地移民,与“西南夷”土著人群杂居共处。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到南朝时期,汉晋文献记载的西南夷“僰、夜郎、滇、越嶲、邛、筰、叶榆”等土著族群,以及“秦民”“汉人”“晋民”“郡人”等内地移民称谓... 秦汉以来,以“汉人”为主体的内地移民,与“西南夷”土著人群杂居共处。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到南朝时期,汉晋文献记载的西南夷“僰、夜郎、滇、越嶲、邛、筰、叶榆”等土著族群,以及“秦民”“汉人”“晋民”“郡人”等内地移民称谓全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以“爨”“乌蛮”“白蛮”“僚”为代表的、自称有汉人祖源与内地祖籍郡望的新人群。说明两汉以来迁入西南夷的内地人民,与当地族群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凝聚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西南边疆社会繁荣发展的基本力量。汉代以来西南边疆社会发展经验证明,政治统一、族群融合与文化凝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历史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夷 早期汉族移民 夷汉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书写与边疆少数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以云南佤族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晓斌 王燕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24,共8页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是中国历代王朝国家对边疆整合及族际互动的结果。历史书写是王朝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整合的主要文化形式。在这种国家文化主义影响下,王朝国家构建完备的历史书写范式,持续不断地进行典范历史书写,确保体现...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是中国历代王朝国家对边疆整合及族际互动的结果。历史书写是王朝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整合的主要文化形式。在这种国家文化主义影响下,王朝国家构建完备的历史书写范式,持续不断地进行典范历史书写,确保体现王朝国家历史意识的历史书写能有续、持久地实现由上而下的文化构建。这也是边疆少数民族能由下而上构建起回应的前提和基础。边疆少数民族则通过复刻传说神话等争取中国身份的行动形成回应。在这两者互构的基础上,作为王朝国家历史书写对象的边疆少数民族不再是个无关的认知者,王朝国家的历史意识成为两者共同构建的文化想象,形成共同的历史认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意识得以增强。论文论证了国家与边疆民族两者历史叙述的互构在边疆民族国家认同产生中的作用,以寻求理解边疆民族国家认同的理论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书写 国家意识 历史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直补政策实施效果分析——以云南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锦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5期46-50,共5页
从云南的情况可以看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实施农业直补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内地农村有明显差异:种粮补贴对粮食增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不明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机补贴多用于改善山区农村交通状况,而非政策目标所指向的提高机耕作业... 从云南的情况可以看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实施农业直补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内地农村有明显差异:种粮补贴对粮食增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不明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机补贴多用于改善山区农村交通状况,而非政策目标所指向的提高机耕作业率;退耕还林补贴效果显著,并非由于退耕还林补贴的发放,而是林权制度的明晰化和规范化。由此我们认识到,应充分考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以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直补 生计经济 制度激励 民族文化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纠纷解决规范研究
9
作者 佴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7-138,共2页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纠纷解决 元明清时期 中央王朝 实事求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生产、旅游发展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云南省基诺山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
10
作者 龙玥璇 朱映占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5,共8页
空间生产,本质上是空间所关联群体社会关系的生成与重塑。随着生计方式的转型、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的基诺族社会中各类空间的结构与功能都发生了显著变迁。历时性的视角可以看出,基诺山的旅游空间生产... 空间生产,本质上是空间所关联群体社会关系的生成与重塑。随着生计方式的转型、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的基诺族社会中各类空间的结构与功能都发生了显著变迁。历时性的视角可以看出,基诺山的旅游空间生产经历了从自然区隔、舞台展演到弥散融合的发展阶段。随着基诺山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各民族在基诺山感知的、构想的和亲历的空间中展开了更为广泛、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基诺山旅游促“三交”的实践经验得益于基诺山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还得益于深度旅游体验使各民族情感纽带不断加强,更得益于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政策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交流交融 旅游 空间生产 基诺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疆学建设的学术困境与解困路径——基于全球史观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明洪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3,共14页
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项事业的推进,尤其是出于维护和增进国家边疆利益的需要,边疆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中国边疆学进入新一轮建设热潮,但其构建却在逻辑上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将边疆学约束在“中国”和“历史”范围内,以及“... 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项事业的推进,尤其是出于维护和增进国家边疆利益的需要,边疆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中国边疆学进入新一轮建设热潮,但其构建却在逻辑上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将边疆学约束在“中国”和“历史”范围内,以及“学科殖民”和“边疆”概念理解等问题给边疆学构建造成了困境。突破这些困境,便能够开启边疆学建构更广阔的道路。未来边疆学建设的路径,一是促进边疆学学科建设逻辑的清晰化,第一重逻辑是将中国边疆置于世界体系,实现中国边疆研究从个性走向共性,第二重逻辑是从边疆学的普遍性返回到中国边疆学的特殊性;二是寻求方法论的适位性,包括以世界作为方法和走进边疆学具象化构建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学 学术困境 全球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林文勋 张锦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63-69,共7页
对云南 2 5个少数民族村寨的田野调查表明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结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 ,少数民族村寨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但发展不平衡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 ,各层次村寨有不同的经济特点 ;少数民族村寨产业... 对云南 2 5个少数民族村寨的田野调查表明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结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 ,少数民族村寨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但发展不平衡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 ,各层次村寨有不同的经济特点 ;少数民族村寨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第一产业 (农业 )向多元产业发展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同时也存在总体经济水平低下 ,产业结构单一 ,基础薄弱 ,经济活动与市场联系度低 ,信息传递和吸收迟滞等问题 ,制约了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发展。因此 ,应通过以农产品深度开发的大企业为依托 ,调整少数民族村寨农业生产结构 ;发展民族特色经济 ,将资源特色转化为经济特色 ;加强村寨与现代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 ,促进村民传统观念意识改变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寨经济 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 云南 少数民族村寨 不平衡性 层次性 生产结构 产业结构 结构调整 开放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村寨疾病治疗的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实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1-122,共2页
关键词 少数民族村寨 疾病治疗 人类学 社会文化环境 医疗体系 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文勋 张锦鹏 杨华星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4期28-32,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生产力获得了释放 ,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落后状况 ;村寨具有生产经营条件差 ,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活动有民族特色 ,产业结构具有初级多元化的特点 ;村寨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生产力获得了释放 ,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落后状况 ;村寨具有生产经营条件差 ,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活动有民族特色 ,产业结构具有初级多元化的特点 ;村寨经济发展中存在技术落后 ,生产未形成规模经济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业发展不足 ,市场观念淡薄等问题 ;应通过生产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产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少数民族 现状 发展对策 村寨经济 发展水平 发展特点 生产力 生产结构 农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特困少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变迁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晓斌 龚卿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24-29,共6页
教育的正规化与文化场的转换客观上形成文化传承的中断与新文化选择机制的形成,在其作用下主流文化对传统精神文化的替代趋向日愈明显;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必然引发与之相关联的意识形态系统的变化;特困民族的家庭形式通过对血缘性的影响... 教育的正规化与文化场的转换客观上形成文化传承的中断与新文化选择机制的形成,在其作用下主流文化对传统精神文化的替代趋向日愈明显;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必然引发与之相关联的意识形态系统的变化;特困民族的家庭形式通过对血缘性的影响对传统精神文化的变迁产生影响;作为文化载体的人随着双向流动的加强,形成文化变迁的直接动因。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云南特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形成较大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少数民族 文化传承 变迁 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维护民族团结之德,树促进民族团结之才——新时代云南大学民族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明 覃延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4期136-141,共6页
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是中国最早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秉承优良的学术传统,依托地缘优势,在专业定位、制度构建、平台搭建、教学科研人才队... 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是中国最早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秉承优良的学术传统,依托地缘优势,在专业定位、制度构建、平台搭建、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持续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我们需要不断自我优化,直面错综复杂的局面,构建新时代的民族学专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学 民族学 专业建设 一流本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云南少数民族女性禁忌 被引量:10
17
作者 金少萍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0-64,共5页
作者以女性禁忌的具体实例为依据分析了具有负面价值的女性禁忌的文化意义,指出其实质是社会性别论在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折射与再现,其象征着男性的尊贵与女性的卑贱,是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在现实中的反映,并对女性禁忌与妇女的发展... 作者以女性禁忌的具体实例为依据分析了具有负面价值的女性禁忌的文化意义,指出其实质是社会性别论在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折射与再现,其象征着男性的尊贵与女性的卑贱,是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在现实中的反映,并对女性禁忌与妇女的发展以及如何改革女性禁忌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禁忌 社会性别 男尊女卑 妇女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烤茶习俗刍议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海超 徐敏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100,共6页
所谓烤茶就是将茶叶置入土陶罐内加热烤炙后再冲泡饮用,这是一种流行于云南多地的饮茶习惯,少数民族中一些特殊茶俗如白族三道茶、藏族纳西族地区习见的酥油茶有时也是在烤茶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烤茶继承了《茶经》记载的炙茶遗风,还... 所谓烤茶就是将茶叶置入土陶罐内加热烤炙后再冲泡饮用,这是一种流行于云南多地的饮茶习惯,少数民族中一些特殊茶俗如白族三道茶、藏族纳西族地区习见的酥油茶有时也是在烤茶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烤茶继承了《茶经》记载的炙茶遗风,还可能与荆楚地区的古茶俗有一定关联。大叶种茶、晒青工艺是烤茶存在的基础,新建住屋中火塘的取消和烤茶罐生产的衰微等因素客观上给这一习俗的延续造成困境,而炒青茶在云南的流行以及现代茶艺的兴起逐渐培养了新的口味,这也给原本流行的烤茶文化带来一定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烤茶 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洱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哲学:从“实体中心论”走向“虚体中心论”——以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为视点 被引量:9
19
作者 廖国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68,共8页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特定的认知范式密切相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其实就是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与后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之争。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认知范式的核心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同源共祖",在他们的观念中,人...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特定的认知范式密切相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其实就是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与后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之争。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认知范式的核心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同源共祖",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与自然万物是同母所生或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是亲密的亲人和伙伴,人类与自然都不是世界的中心,真正的中心是超越和凌驾于人类和自然之上的、冥冥之中主宰人类和自然命运的一种神秘而又无处不在的"力量",其化身便是用现代汉语话语系统表述的"神灵"。因而,这些少数民族不是"实体中心论"者(即人类与自然都不是中心),而是"虚体中心论"者(即左右和决定人类与自然的"第三方力量"是中心)。这种生态哲学观采用的是"一分为三"的思维方法,蕴含着独特而非凡的科学智慧和哲学智慧,为我们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从"实体中心论"走向"虚体(非实体)中心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生态文化 实体中心论 虚体中心论 第三方力量 一分为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居工程为何不安——配套民族政策的缺失对边境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白志红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40-46,共7页
安居工程是阿佤山认知程度最高、动力最足、接受程度最好的项目。文章依据笔者在云南边境三县佤族村寨收集的田野调查资料,从人类学的角度定性分析安居工程给佤族村民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探讨这项民心工程如何影响村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 安居工程是阿佤山认知程度最高、动力最足、接受程度最好的项目。文章依据笔者在云南边境三县佤族村寨收集的田野调查资料,从人类学的角度定性分析安居工程给佤族村民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探讨这项民心工程如何影响村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及其对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和文化发展权的重要意义,呼吁拓宽民族政策研究的内容、制定配套民族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居工程 佤族 国家认同 配套民族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