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饵料条件下(鱼夋)的碳收支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康斌 线薇薇 武云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14,共4页
根据对(鱼夋)(Liza haematocheila)进行21 d的室内模拟实验所得数据,分析了两种饵料条件(饵料1:高营养价饵料;饵料2:低营养价饵料)饲育下(鱼夋)的碳循环过程。结果表明:(鱼夋)摄食高营养价饵料后的碳消化率显著低于摄食低营养价饵料。... 根据对(鱼夋)(Liza haematocheila)进行21 d的室内模拟实验所得数据,分析了两种饵料条件(饵料1:高营养价饵料;饵料2:低营养价饵料)饲育下(鱼夋)的碳循环过程。结果表明:(鱼夋)摄食高营养价饵料后的碳消化率显著低于摄食低营养价饵料。摄入碳量受饵料种类影响,与饵料营养价值成反比。碳摄入量中用于生长的部分(以比例衡量)不受饵料种类影响,通过非粪便途径流失量远远高于粪便途径,约为后者的8~10倍。转运碳(y)与体质量(x)之间成线性关系为:y=723.13x-62.124(饵料1)与y=718.99x+832.32(饵料2)。(鱼夋)的碳收支方程式为100摄入碳=13.03生长碳+13.08粪便碳+73.89非粪便流失碳(饵料1)和100摄入碳=12.70生长碳+8.18粪便碳+79.12非粪便流失碳(饵料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鮻(Liza haematocheila) 碳收支 饵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半直积的推广(英文)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映辉 王守峰 +1 位作者 张荣华 侯红璆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14,共4页
主要研究了逆半群的半直积及其推广.首先给出了逆半群的半直积,定义了一种新的积——双半直积(它由集合M={(a,s)∈S×T:(a,s)(b,t)=(ab,sbta)}构成,其中sb=sβ(b),ta=tα(a)).然后讨论了半格与纯正半群的双半直积的性质.最后证明了... 主要研究了逆半群的半直积及其推广.首先给出了逆半群的半直积,定义了一种新的积——双半直积(它由集合M={(a,s)∈S×T:(a,s)(b,t)=(ab,sbta)}构成,其中sb=sβ(b),ta=tα(a)).然后讨论了半格与纯正半群的双半直积的性质.最后证明了半格与纯正半群的双半直积的是一个纯正半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群 半直积 双半直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沟蚀野外调查方法--以东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宝元 刘刚 +6 位作者 王大安 伍永秋 段兴武 李建伟 沈波 孟令钦 高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0,共7页
区域沟蚀调查结果是进行沟蚀治理的依据,但目前应用的遥感调查方法难以识别浅沟和规模较小的切沟。本研究在全国第1次水利普查土壤侵蚀抽样调查方法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调查单元的沟蚀调查方法,并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辽阳县和彰武县、黑龙... 区域沟蚀调查结果是进行沟蚀治理的依据,但目前应用的遥感调查方法难以识别浅沟和规模较小的切沟。本研究在全国第1次水利普查土壤侵蚀抽样调查方法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调查单元的沟蚀调查方法,并在东北地区的辽宁省辽阳县和彰武县、黑龙江省嫩江县和内蒙古阿荣旗的112个野外调查单元进行了沟蚀调查。结果表明:辽阳、彰武、嫩江和阿荣旗4个县(旗)沟壑密度分别为1.70、0.61、1.51和5.04 km/km2,沟蚀强度分别为中度、轻度、中度和剧烈;4个县沟蚀条数分别为14.7、9.3、12.4和44.0条/km2,其中浅沟比例分别为46.9%、44.1%、71.0%和66.1%;以丘陵地形为主的辽阳县切沟比例高,以漫岗地形为主的嫩江县和阿荣旗浅沟比例高,以台地缓丘为主的彰武县沟蚀相对较弱,发生沟蚀时多以切沟为主;沟蚀主要发生在耕地,浅沟数量在旱地的比例高达88.8%~100%,切沟数量比例也达到40.1%~99.1%。本方法不仅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区域沟蚀强度,而且能够通过在同一调查单元调查片蚀和沟蚀,实现片蚀和沟蚀强度评价和侵蚀贡献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抽样调查 野外调查单元 浅沟 切沟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土壤侵蚀强度评价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依珊 尹斌 +6 位作者 谢云 殷水清 刘雨鑫 章文波 殷兵 杨扬 段兴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3,共7页
研究岩溶区土壤侵蚀评价方法,既可以对岩溶区水土流失状况有深入了解,也可以为水土流失治理和评价提供依据。在贵州关岭、云南罗平、云南峨山3个县岩溶区,抽样选取44个小流域进行野外考察,收集土壤侵蚀因子的相关信息,分别通过因子分级... 研究岩溶区土壤侵蚀评价方法,既可以对岩溶区水土流失状况有深入了解,也可以为水土流失治理和评价提供依据。在贵州关岭、云南罗平、云南峨山3个县岩溶区,抽样选取44个小流域进行野外考察,收集土壤侵蚀因子的相关信息,分别通过因子分级判断侵蚀强度方法(因子法)和土壤侵蚀模型CSLE计算土壤侵蚀模数,再判断侵蚀强度的方法(模型法),对研究区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比这2种方法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和SL461—2009下的差异,并通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的差异,分析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在SL190—2007分级标准下,模型法和因子法得到的单元平均水蚀比例差异较大,分别为35.98%和72.40%;在SL461—2009分级标准下,模型法和因子法得到的水蚀比例有较好的匹配,分别为70.11%和69.31%。在SL190—2007标准下,模型法侵蚀量标准偏高,不适用于岩溶区;由于考虑了基岩裸露率的影响,在SL461—2009标准下,因子法对林、草地水蚀比例的评价相对更合理;在SL461—2009标准下,模型法由于综合考虑了降雨、土壤、地形、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的影响,且能定量模拟土壤侵蚀模数,是最合理的方法。但由于目前模型法中土壤可蚀性因子对基岩裸露这一岩溶区典型现象反映不够,导致评价结果中林草地水蚀比例偏高,下一步应开展基岩裸露率的调查、在模型法中加入基岩裸露率的影响,提高模型法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壤侵蚀 评价 CSLE 因子打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