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李俊梅 付健梅 +4 位作者 张晨子 何志德 王筱春 段昌群 费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4-90,共7页
正确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健康状况是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化管理和建设的基础。论文在研究云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自然生态环境、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能力三个方面选取能够... 正确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健康状况是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化管理和建设的基础。论文在研究云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自然生态环境、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能力三个方面选取能够表征和反映云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化程度的18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确立评价标准,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评价模型。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为典型案例,确定评价指标及标准,评价其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健康状况。结果表明:2012年勐腊县生态环境整体状况属于健康状态。根据评价结果,明确了影响其城市生态环境健康的限制因素,主要有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水土流失面积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城市生态环境 评价指标体系 勐腊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的云南省区域发展绩效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俊梅 何钰凌 +2 位作者 董森 吴正天 费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1-168,共8页
在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背景下,云南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努力实现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论文采用熵值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云南省昆明、德宏、普洱等16个州市发展现状进行绩效评价,旨在评价当前云南省主体功能区战略... 在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背景下,云南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积极响应中央政策,努力实现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论文采用熵值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云南省昆明、德宏、普洱等16个州市发展现状进行绩效评价,旨在评价当前云南省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情况并由此提出合理建议。其中,重点开发区绩效评价评分从高到低排名为楚雄、玉溪、昆明、曲靖,限制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评分从高到低排名为普洱、临沧、保山、红河、德宏、昭通,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评价评分从高到低排名为大理、丽江、文山、西双版纳、迪庆、怒江,并由此提出相关建议,即:重点开发区应借鉴国外发展经验,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产出,加强环境保护;农产品主产区应保持良好的发展方向,坚持基本农田不动摇的政策,发展特色农业;重点生态功能区应以改善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标,加强第三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战略 绩效评价 云南省区域发展 熵值灰色关联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化学计量方法识别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区域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晓妮 付登高 +1 位作者 彭珮媛 赵洛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0-165,共6页
基于柴河流域汇水区内不同景观单元土壤与径流中氮、磷养分含量,分析了土壤与径流中污染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综合评价了面源污染物的"源—流"过程,进而确定汇水区内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结果表明:(1)汇水区内的坝平... 基于柴河流域汇水区内不同景观单元土壤与径流中氮、磷养分含量,分析了土壤与径流中污染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综合评价了面源污染物的"源—流"过程,进而确定汇水区内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结果表明:(1)汇水区内的坝平地、大棚种植区和柴河河道的土壤或底泥具有较高的氮磷比,其径流中溶解态氮磷比也较高,而磷矿区和富磷区林地土壤及径流中溶解态氮磷比较低;(2)土壤氮、磷养分与径流中氮、磷污染物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p>0.05);(3)与其他景观类型相比,柴河底泥与大棚种植区的污染物"源"强较高,而大棚种植区和磷矿区污染物的"流"失风险较高,因此,大棚种植区由于其高"源"强和高"流"失性是该汇水区面源污染重点防控区域;(4)单个景观类型下,通过对比"源""流"过程在总流失风险中的比例确定磷矿区的流失、富磷区林地和河道底泥的污染物"源"是各自景观类型下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环节;而农业种植区(坡耕地、坝平地和大棚区)需同时在减"源"和控"流"上进行综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面源污染 养分可利用性 污染物输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原湖泊湿地湖滨区木本植物的多样性
4
作者 叶媛 项希希 +3 位作者 吴良早 雷苑 张亚男 吴兆录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5-983,共9页
【目的】种植绿色植物是湖滨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木本植物的组成特点。【方法】在云南24个湖泊湿地湖滨区选择149个样点设置1.0 hm2样方调查木本植物,划分植物生长型、来源、栽培/野生类型,计算样点内木本植物丰富度、均匀度... 【目的】种植绿色植物是湖滨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木本植物的组成特点。【方法】在云南24个湖泊湿地湖滨区选择149个样点设置1.0 hm2样方调查木本植物,划分植物生长型、来源、栽培/野生类型,计算样点内木本植物丰富度、均匀度、Shannon-Wiener指数等,并分析海拔、经纬度、湖泊面积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共记录到木本植物72科155属250种,其中,乔木126种占较大优势(占比50.4%)、灌木108种(占比43.2%)、藤本16种(占比6.4%);本地物种193种(占比77.2%)、外来植物57种(占比22.8%)、栽培物种206种(占比82.4%)、野生物种44种。【结论】云南湖泊湿地水陆交界的狭长湖滨区,储存着丰富的木本植物(特别是乔木)种质资源,这些物种具有以本地、栽培物种为主的特点。外来木本植物呈从滇中地区或从人为干扰大的地方向外蔓延态势,应该注意控制和减少物种入侵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 物种多样性 湖滨区 湖泊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东南缘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估算 被引量:4
5
作者 袁吉有 段昌群 +2 位作者 欧阳志云 郑华 徐卫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5-61,共7页
植被恢复与重建是遏制沙化过程的有效措施,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是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并维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植被恢复工程效益分析研究有助于提高植被恢复工程的评估水平,以及植被恢复工程的进一步开展。该研... 植被恢复与重建是遏制沙化过程的有效措施,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是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并维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植被恢复工程效益分析研究有助于提高植被恢复工程的评估水平,以及植被恢复工程的进一步开展。该研究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影子工程法、碳税法等手段对科尔沁沙地4种典型退化草地恢复方式下的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4种恢复方式下,有机质生产价值和生态系统碳贮存价值排序为北京杨(Populus×beijingensis)围草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疏林草地>榆树(Ulmus pumila)疏林草地>撂荒草地;土壤保持价值和营养物质循环价值排序为北京杨围草地>榆树疏林草地>樟子松疏林草地>撂荒草地;四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排序为北京杨围草地(8 109.78 yuan?hm^(-2)?a^(-1))>樟子松疏林草地(7 774.52 yuan?hm^(-2)?a^(-1))>榆树疏林草地(5 941.34yuan?hm^(-2)?a^(-1))>撂荒草地(1 893.46 yuan?hm^(-2)?a^(-1)),与撂荒草地比较,3种恢复方式均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均增幅为57.92%,其中土壤保持价值与生态系统碳贮存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1.38%~12.78%,82.30%~83.28%。综上,科尔沁沙地东南缘营造防护林和稀疏林地有效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较适合降水不足和土壤有效营养元素缺乏的科尔沁沙地的植被恢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估算 恢复方式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调查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俊梅 周天怡 +5 位作者 陈四瑜 吴春亚 吴顺 王宇 张晓章 费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5-221,共7页
对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进行调查,收集近期公众对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反馈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调查采取线上和线下问卷方式,接收有效问卷557份。调查统计结果得到公众对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满意... 对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进行调查,收集近期公众对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反馈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调查采取线上和线下问卷方式,接收有效问卷557份。调查统计结果得到公众对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平均分值为4.79分,处于“较满意”和“一般”这两个等级之间,接近“较满意”,未达到“满意”。生态环境方面的满意度分值为4.89,接近“较满意”;生态经济方面为4.99分,接近“较满意”程度;生态社会为4.64分,处于“一般”程度,说明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应加强滇池治理、噪声控制、太阳能利用、滇池周边旅游建设、内涝处理和交通拥堵处理情况等方面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满意度 调查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抚仙湖、阳宗海长期水位变化(1988—2015年)及驱动因子 被引量:31
7
作者 贺克雕 高伟 +5 位作者 段昌群 朱远高 潘瑛 刘嫦娥 张唯 杨桂英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79-1390,共12页
水位变化影响湖泊水质、水量和生态系统功能,是研究湖泊演变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针对滇中高原湖群水位变化特征还少见系统报道.本文选择滇池、抚仙湖、阳宗海3个滇中高原湖泊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88-2015年实测水位数据和Mann-Kendall趋势... 水位变化影响湖泊水质、水量和生态系统功能,是研究湖泊演变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针对滇中高原湖群水位变化特征还少见系统报道.本文选择滇池、抚仙湖、阳宗海3个滇中高原湖泊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88-2015年实测水位数据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评估了3个湖泊水位变化特征;运用RClimDex模型获得了流域极端降水指标,结合其他指标构建了基于极端气象因子的湖泊水位驱动力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多元回归模型,解析了极端降水、蒸发等气象因子对滇中高原湖泊水位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①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水位年际波动不突出.滇池的年平均水位总体略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0.025m.阳宗海和抚仙湖水位无明显变化.②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的极端降水指数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滇池的蒸发量呈明显减小趋势,年均减小21.05mm.抚仙湖蒸发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5.52mm.阳宗海蒸发量的变化不明显.③气象指标可解释滇池水位变化的49.7%,滇池水位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阳宗海和抚仙湖水位变化主要受气象条件控制,蒸发量、综合降水指标和连续降水指标对阳宗海水位变化的解释率高达93.3%;综合降水指标和干旱状况指标可以解释抚仙湖水位变化的64.5%.极端降水指标对解释高原湖泊水位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抚仙湖 阳宗海 水位 极端降水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遥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垂直结构分析 被引量:46
8
作者 解宇阳 王彬 +4 位作者 姚扬 杨琅 高媛 张志明 林露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0-951,共12页
森林植被高度与树木分布格局是植物群落重要结构特征,也是计算森林生物量分布的重要参数。传统的森林群落调查方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难以进行较大尺度的群落结构测量,而一般的遥感影像也难以获得精确的地形信息及垂直结构。近年来激光雷... 森林植被高度与树木分布格局是植物群落重要结构特征,也是计算森林生物量分布的重要参数。传统的森林群落调查方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难以进行较大尺度的群落结构测量,而一般的遥感影像也难以获得精确的地形信息及垂直结构。近年来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技术快速发展,能够较好的进行植被三维特征的提取并被广泛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检测模拟。且随着无人机低空摄影技术的发展催生的无人机激光雷达(UAV-Lidar)更增加了激光雷达的灵活性以及获取较大范围植被冠层信息的能力。而受限于激光的穿透性以及不同植被类型郁闭度的影响,该技术的应用多局限于在针叶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研究,而在常绿阔叶林的研究中应用较少。为探究现有无人机激光雷达设备及垂直结构提取分析技术应用于常绿阔叶林的可行性,利用无人机载激光雷达遥感技术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块面积1hm^2的样地进行基于数字表面模型以及数字地表高程模型做差得到树冠高度模型测量的植被冠层高度、基于局部最大值法进行单木位置提取并使用Clark-Evans最近邻体分析方法进行样地内高大乔木分布格局的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植被高度提取精度平均大于95%,与地表实测的植被高度值拟合度较高,相关系数R^2介于0.833-0.927之间;3个样地冠层高度平均值分别为18.79、19.08、17.03 m,标准差分别为8.10、7.34、7.17 m。单木探测百分比平均86.3%,用户精度以及生产者精度平均分别为75.69%和65.15%。实测得出三个样地全部高大乔木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而激光雷达测量结果显示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实验显示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能够很好地提取植被冠层高度信息并能够较好地获取树木位置,但对于树木空间分布格局判定的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未来研究应从多角度对激光雷达测量造成的误差原因予以分析(如环境因素),并进一步研究更为精确的单木提取以及植被高度提取方法,为通过无人机激光雷达测算森林生物量及各种生态过程提供更加精准的指标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载激光雷达 常绿阔叶林 垂直结构 冠层高度 树木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常绿阔叶林下滇青冈幼苗净光合速率对土壤水肥的响应 被引量:3
9
作者 付登高 周苡 +3 位作者 吴晓妮 段昌群 赵洛琪 黄娜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5-81,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季节土壤水肥配置下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本文对滇中高原常绿阔叶林林下土壤表层水肥的动态变化、滇青冈实生幼苗的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对不同季节间的比较与相关性分析表明:(1... 为了探讨不同季节土壤水肥配置下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本文对滇中高原常绿阔叶林林下土壤表层水肥的动态变化、滇青冈实生幼苗的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对不同季节间的比较与相关性分析表明:(1)土壤全氮、全钾、速效钾及有机质全年保持稳定,但全磷和有效磷呈下降趋势,而碱解氮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整体来看,除碱解氮外,土壤养分的全量及有效含量经过雨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7月时幼苗叶片的氮、磷、钾含量最低。与7月相比,5月、9月与11月叶片养分含量均有显著的增加(P<0.05);滇青冈幼苗叶片在500μmol/(m^2·s)光照下净光合速率表现为5月的净光合速率最高,达到2.89μmolCO_2/(m^2·s),7月的净光合速率最低,为1.46μmolCO_2/(m^2·s);光合养分效率的季节变化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9月的光合养分利用效率最低;(3)林内土壤表层养分含量、滇青冈幼苗叶片中的养分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三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雨季后期土壤磷素的缺乏可能是影响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光合养分效率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青冈幼苗 水肥动态 叶片养分 净光合速率 光合养分利用效率 滇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介导下镉胁迫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禹明慧 孟祥怀 +5 位作者 段昌群 潘瑛 秦媛儒 岳敏慧 王朋 刘嫦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654-2665,共12页
为了探讨重金属如何驱动土壤动物的行为(垂直分布)进而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与作物生长,以赤子爱胜蚓为研究动物,利用室内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镉胁迫下蚯蚓的生理响应、趋避行为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镉污染影响了蚯蚓生理特征... 为了探讨重金属如何驱动土壤动物的行为(垂直分布)进而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与作物生长,以赤子爱胜蚓为研究动物,利用室内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镉胁迫下蚯蚓的生理响应、趋避行为及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镉污染影响了蚯蚓生理特征,总体上造成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增加,这种不利效应导致蚯蚓作出了趋避响应,表现出向土壤深层分布的趋势.例如,处理第50 d,10 mg·kg^-1和30 mg·kg^-1镉处理组表层(0—10 cm)蚯蚓数量分别下降19.73%和22.17%,且其垂直分布与蚯蚓体内SOD活性显著负相关、与MDA含量显著正相关.蚯蚓垂直分布还改变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与速效磷含量,处理第50 d,30 mg·kg^-1镉处理组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29.24%、15.50%、17.37%,且与蚯蚓分布数量极显著正相关.此外,玉米生物量和株高与土壤碱解氮、有机质、速效磷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因此,土壤镉胁迫改变了蚯蚓的垂直分布,其行为变化改善了深层土壤营养状况(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区),促进了玉米苗的生长,本研究成果可为镉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性评价提供新的实验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蚯蚓-玉米系统 规避效应 营养元素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持续胁迫下不同世代蚕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博涵 付登高 段昌群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9-726,共8页
为了解长期持续铅胁迫下植物不同世代间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植物对铅污染的适应机制及植物对长期持续污染的响应机理,该研究以在250 mg·kg^(-1)Pb持续污染的实验田中种植所得的第4、第8、第10、第13和第15世代蚕豆种子为材料,... 为了解长期持续铅胁迫下植物不同世代间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植物对铅污染的适应机制及植物对长期持续污染的响应机理,该研究以在250 mg·kg^(-1)Pb持续污染的实验田中种植所得的第4、第8、第10、第13和第15世代蚕豆种子为材料,通过盆栽法,与同世代未受Pb胁迫的蚕豆做对照,分析了与抗氧化酶系统、总代谢等相关的8个生理指标,即叶绿素、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苹果酸脱氢酶(MDH)活力。结果表明:(1)在长期持续Pb胁迫下,与蚕豆光合作用能力有关的叶绿素含量在第8代与第13代之间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2)可溶性糖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并在第10代时达到最高,随后开始向无污染的正常水平恢复并趋于稳定;蛋白质含量在胁迫至第13代后开始增加。(3)MDA与PRO含量在胁迫至第10代时达到最高,并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至第13代后逐渐趋于稳定。(4)抗氧化酶系统中的SOD、GR和MDH也同样呈现出先高后低的趋势,且GR的变化程度最大,MDH活力最早表现出与对照组的最大差异。研究认为:在长期的持续Pb污染胁迫下,蚕豆种群对Pb污染胁迫的适应性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世代分化 生理生化指标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