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李俊梅 付健梅 +4 位作者 张晨子 何志德 王筱春 段昌群 费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4-90,共7页
正确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健康状况是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化管理和建设的基础。论文在研究云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自然生态环境、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能力三个方面选取能够... 正确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健康状况是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化管理和建设的基础。论文在研究云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自然生态环境、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能力三个方面选取能够表征和反映云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化程度的18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确立评价标准,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评价模型。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为典型案例,确定评价指标及标准,评价其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健康状况。结果表明:2012年勐腊县生态环境整体状况属于健康状态。根据评价结果,明确了影响其城市生态环境健康的限制因素,主要有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水土流失面积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城市生态环境 评价指标体系 勐腊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化学计量方法识别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区域 被引量:3
2
作者 吴晓妮 付登高 +1 位作者 彭珮媛 赵洛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0-165,共6页
基于柴河流域汇水区内不同景观单元土壤与径流中氮、磷养分含量,分析了土壤与径流中污染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综合评价了面源污染物的"源—流"过程,进而确定汇水区内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结果表明:(1)汇水区内的坝平... 基于柴河流域汇水区内不同景观单元土壤与径流中氮、磷养分含量,分析了土壤与径流中污染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综合评价了面源污染物的"源—流"过程,进而确定汇水区内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结果表明:(1)汇水区内的坝平地、大棚种植区和柴河河道的土壤或底泥具有较高的氮磷比,其径流中溶解态氮磷比也较高,而磷矿区和富磷区林地土壤及径流中溶解态氮磷比较低;(2)土壤氮、磷养分与径流中氮、磷污染物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p>0.05);(3)与其他景观类型相比,柴河底泥与大棚种植区的污染物"源"强较高,而大棚种植区和磷矿区污染物的"流"失风险较高,因此,大棚种植区由于其高"源"强和高"流"失性是该汇水区面源污染重点防控区域;(4)单个景观类型下,通过对比"源""流"过程在总流失风险中的比例确定磷矿区的流失、富磷区林地和河道底泥的污染物"源"是各自景观类型下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环节;而农业种植区(坡耕地、坝平地和大棚区)需同时在减"源"和控"流"上进行综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面源污染 养分可利用性 污染物输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原湖泊湿地湖滨区木本植物的多样性
3
作者 叶媛 项希希 +3 位作者 吴良早 雷苑 张亚男 吴兆录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5-983,共9页
【目的】种植绿色植物是湖滨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木本植物的组成特点。【方法】在云南24个湖泊湿地湖滨区选择149个样点设置1.0 hm2样方调查木本植物,划分植物生长型、来源、栽培/野生类型,计算样点内木本植物丰富度、均匀度... 【目的】种植绿色植物是湖滨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木本植物的组成特点。【方法】在云南24个湖泊湿地湖滨区选择149个样点设置1.0 hm2样方调查木本植物,划分植物生长型、来源、栽培/野生类型,计算样点内木本植物丰富度、均匀度、Shannon-Wiener指数等,并分析海拔、经纬度、湖泊面积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共记录到木本植物72科155属250种,其中,乔木126种占较大优势(占比50.4%)、灌木108种(占比43.2%)、藤本16种(占比6.4%);本地物种193种(占比77.2%)、外来植物57种(占比22.8%)、栽培物种206种(占比82.4%)、野生物种44种。【结论】云南湖泊湿地水陆交界的狭长湖滨区,储存着丰富的木本植物(特别是乔木)种质资源,这些物种具有以本地、栽培物种为主的特点。外来木本植物呈从滇中地区或从人为干扰大的地方向外蔓延态势,应该注意控制和减少物种入侵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 物种多样性 湖滨区 湖泊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发展能力评价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俊梅 周晶 +3 位作者 费宇 惠卿 段昌群 付健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3-210,共8页
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水平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和问题诊断,可有效提升其发展能力和示范借鉴效果。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从生态环境、生态... 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水平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和问题诊断,可有效提升其发展能力和示范借鉴效果。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3个维度共选取30项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9—2019年该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系统耦合协调模型对2009—2019年该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能力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评价;采用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该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具体影响因子。评价结果表明:(1)该州发展能力综合水平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状态不断提升。(2)该州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耦合协调度演变历程为“中度失调(2009—2015年)—基本协调(2016—2019年)”。(3)影响该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因子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森林覆盖率、高等教育在校人数、万人拥有公交辆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种植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综合指数法 耦合协调度 障碍因子 发展能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景感生态学视角分析城市立体绿化内涵与功能——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汪元凤 董仁才 +4 位作者 肖艳兰 岳敏慧 王朋 段昌群 刘嫦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8085-8092,共8页
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城市建(构)筑物高度不断抬升,理应赋予城市空间载体更多的生态功能。景感生态学倡导在保持、改善和增加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提升居民满意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立体绿化具有降温、降噪、滞尘、固碳等功能,是节... 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城市建(构)筑物高度不断抬升,理应赋予城市空间载体更多的生态功能。景感生态学倡导在保持、改善和增加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提升居民满意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立体绿化具有降温、降噪、滞尘、固碳等功能,是节能减排的有效举措。通过对深圳市立体绿化实地调查和景感生态学分析,剖析了立体绿化在促进居民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等物理感知及心理认知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及增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机理。研究表明,立体绿化是城市景感营造的有效手段,既能增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能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在增加城市绿视率的同时,丰富了居民的物理感知及心理认知。最后,讨论了景感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在立体绿化中的实际应用,以及景感营造技术在城市绿色建筑中的作用,以期让景感营造技术为提升立体绿化水平,进而为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感生态学 立体绿化 景感营造 深圳市 生态系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东南缘不同生态恢复模式下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估算 被引量:4
6
作者 袁吉有 段昌群 +2 位作者 欧阳志云 郑华 徐卫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5-61,共7页
植被恢复与重建是遏制沙化过程的有效措施,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是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并维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植被恢复工程效益分析研究有助于提高植被恢复工程的评估水平,以及植被恢复工程的进一步开展。该研... 植被恢复与重建是遏制沙化过程的有效措施,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是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并维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植被恢复工程效益分析研究有助于提高植被恢复工程的评估水平,以及植被恢复工程的进一步开展。该研究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影子工程法、碳税法等手段对科尔沁沙地4种典型退化草地恢复方式下的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4种恢复方式下,有机质生产价值和生态系统碳贮存价值排序为北京杨(Populus×beijingensis)围草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疏林草地>榆树(Ulmus pumila)疏林草地>撂荒草地;土壤保持价值和营养物质循环价值排序为北京杨围草地>榆树疏林草地>樟子松疏林草地>撂荒草地;四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排序为北京杨围草地(8 109.78 yuan?hm^(-2)?a^(-1))>樟子松疏林草地(7 774.52 yuan?hm^(-2)?a^(-1))>榆树疏林草地(5 941.34yuan?hm^(-2)?a^(-1))>撂荒草地(1 893.46 yuan?hm^(-2)?a^(-1)),与撂荒草地比较,3种恢复方式均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均增幅为57.92%,其中土壤保持价值与生态系统碳贮存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1.38%~12.78%,82.30%~83.28%。综上,科尔沁沙地东南缘营造防护林和稀疏林地有效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较适合降水不足和土壤有效营养元素缺乏的科尔沁沙地的植被恢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估算 恢复方式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公路沿线紫茎泽兰入侵对云南松群落属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徐芳 吴晓妮 +4 位作者 段昌群 李存艳 雷家宏 杨静仁 付登高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2年第1期64-70,共7页
为了探究公路建设过程中外来植物的入侵格局及其与路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了滇中地区路旁云南松林内紫茎泽兰的入侵扩散格局及其对云南松林功能属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紫茎泽兰主要分布于距公路5~20 m的范围内,不同公路距... 为了探究公路建设过程中外来植物的入侵格局及其与路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了滇中地区路旁云南松林内紫茎泽兰的入侵扩散格局及其对云南松林功能属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紫茎泽兰主要分布于距公路5~20 m的范围内,不同公路距离对紫茎泽兰丛数、丛面积、株高、盖度均具有显著影响;(2)随着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增加,云南松综合性状值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功能丰富度(FRic)下降趋势显著;紫茎泽兰入侵对云南松林下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影响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紫茎泽兰盖度为40%左右,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3)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林下群落功能属性对土壤有机碳的综合作用系数最高,达-0.527;紫茎泽兰入侵盖度及林冠植物云南松性状值对土壤全氮的总体作用系数较高,分别为-0.698和0.759;紫茎泽兰对土壤全磷的总体作用系数最高,达0.681。以上结果表明道路建设导致的紫茎泽兰的扩散程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共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过程及功能,因此,在滇中地区道路建设过程中,有效防控紫茎泽兰入侵及提升云南松林下群落组成与结构对路域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影响 入侵扩散格局 紫茎泽兰 林下群落 功能多样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磷矿山区优势植物叶片与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7
8
作者 赵洛琪 吴晓妮 +2 位作者 付登高 徐子萱 朱安琪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3-390,共8页
为了研究滇池流域磷矿山区不同生活型优势植物叶片和土壤的养分含量及其计量比特征,选取流域内磷矿退化山区内4种常见优势植物(马桑、云南松、蔗茅和紫茎泽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叶片及土壤的C、N、P含量。结果表明:云南松影响下的... 为了研究滇池流域磷矿山区不同生活型优势植物叶片和土壤的养分含量及其计量比特征,选取流域内磷矿退化山区内4种常见优势植物(马桑、云南松、蔗茅和紫茎泽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植物叶片及土壤的C、N、P含量。结果表明:云南松影响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分别为22.42 g/kg、1.85 g/kg、140.78 mg/kg、1048.89 mg/kg,全磷含量最低,为2.51 g/kg;云南松叶片C含量为492.86 g/kg,显著高于其他植物,而N、P含量分别为11.22和2.78 g/kg,显著低于其他植物;土壤N含量与叶片C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片N︰P比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磷矿山地土壤C、N养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土壤C、N养分相对匮乏的立地条件下,云南松和蔗茅叶片能够固定更多的C,而马桑叶片能够固定较多的N。因此,结合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属性特征及该区域内群落的演替特征,建议磷矿山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可以构建蔗茅和马桑为主的植物群落,随后种植云南松形成针叶林以增加土壤C含量,并在恢复后期种植固N阔叶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以达到全面改善土壤养分、保持水土并控制土壤P素流失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矿山区 植物生活型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养分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调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俊梅 周天怡 +5 位作者 陈四瑜 吴春亚 吴顺 王宇 张晓章 费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5-221,共7页
对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进行调查,收集近期公众对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反馈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调查采取线上和线下问卷方式,接收有效问卷557份。调查统计结果得到公众对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满意... 对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进行调查,收集近期公众对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反馈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调查采取线上和线下问卷方式,接收有效问卷557份。调查统计结果得到公众对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平均分值为4.79分,处于“较满意”和“一般”这两个等级之间,接近“较满意”,未达到“满意”。生态环境方面的满意度分值为4.89,接近“较满意”;生态经济方面为4.99分,接近“较满意”程度;生态社会为4.64分,处于“一般”程度,说明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应加强滇池治理、噪声控制、太阳能利用、滇池周边旅游建设、内涝处理和交通拥堵处理情况等方面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满意度 调查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蔷薇属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思齐 朱章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9-219,共11页
物种丰富度的大尺度地理格局及其成因是宏观生态学及生物地理学的中心议题之一。蔷薇属(Rosa L.)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探讨中国蔷薇属植物的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可为该属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乃至其系统进... 物种丰富度的大尺度地理格局及其成因是宏观生态学及生物地理学的中心议题之一。蔷薇属(Rosa L.)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探讨中国蔷薇属植物的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可为该属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乃至其系统进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基于蔷薇属植物在中国的15451条分布数据和11种地理、气候等环境因子进行了物种丰富度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蔷薇属植物在中国分布不均匀。在水平方向上,蔷薇属植物于26.19°—34.29°N带内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之后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且随着经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于99.10°—108.47°E间存在明显的峰值;在垂直方向上,蔷薇属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956.46—3518.60m范围内的丰富度最高。西南横断山区为蔷薇属物种分布的中心地区,新疆北部及东北长白山周边地区为局部聚集区。(2)蔷薇属物种丰富度与各能量、水分和生境异质性因子均呈正相关关系,与气候稳定性因子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中国蔷薇属植物在水分和热量条件好、气候季节性变化小且生境异质性程度高的地方,有着更高的物种丰富度。(3)蔷薇属植物丰富度与各因子的关系基本支持了生产力假说、环境稳定性假说和生境异质性假说。但蔷薇属的物种丰富度格局并非完全由这些假说解释,历史环境、地形、土壤、人类活动等其他因子可能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水分因子的单独解释率占34.6%(R^(2);P<0.001),是影响蔷薇属物种丰富度格局的主导因子,这可能是由该类群的进化历史、生理适应等原因共同决定的。本研究可以为蔷薇属植物的分类、进化、以及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蔷薇属 物种丰富度格局 环境因子 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龙葵对镉的富集转移及联合修复 被引量:1
11
作者 字玉奋 张维兰 +3 位作者 刘嫦娥 段昌群 罗庆睿 赵奕乔 《环境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01-212,共12页
镉是当前中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对土壤质量、作物产量及人体健康等均会产生显著危害,镉污染土壤修复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与重点内容。文章通过室外模拟盆栽实验,以国际标准蚓种赤子爱胜蚓、超积累植物龙葵为研究对象... 镉是当前中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对土壤质量、作物产量及人体健康等均会产生显著危害,镉污染土壤修复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与重点内容。文章通过室外模拟盆栽实验,以国际标准蚓种赤子爱胜蚓、超积累植物龙葵为研究对象,探讨了1、5条/kg蚯蚓密度(E1、E5)与龙葵(S)联合修复镉污染土壤效果以及蚯蚓和龙葵对镉的富集转移。研究表明:(1)龙葵株高、生物量、叶面积随镉胁迫浓度增加而显著减小,龙葵和蚯蚓对镉的富集随镉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2)蚯蚓、龙葵能有效富集土壤镉,促进土壤全镉和有效镉的去除,其中SE1处理组更有利于龙葵富集镉和土壤镉的去除,SE1处理下龙葵镉部分镉富集量达最大,分别为地上部149.85 mg/kg、地下部158.62 mg/kg,使得SE1处理组的土壤全镉含量最少,为32.84 mg/kg;(3)30 mg/kg镉胁迫下,S处理组龙葵富集系数为4.31,低于SE1(9.53)和SE5(6.47)处理组,可见龙葵对镉具有较好的富集和转移能力,且蚯蚓活动促进了龙葵对镉的富集转移能力;(4)镉胁迫下不同蚯蚓密度与龙葵联合栽植均导致土壤全磷、全碳含量显著下降,土壤pH与全氮含量显著增加。该研究可为镉污染土壤的生物组合修复模式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子爱胜蚓 龙葵 镉污染土壤 生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果柯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及其与遗传·环境和个体发育的关系
12
作者 潘霞 姚志良 +3 位作者 杨欣 田佳玉 林露湘 李巧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105-111,117,共8页
依托哀牢山按公里网格布设的20个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 hm^(2)动态样地,选取样地内所有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10 cm的木果柯(Lithocarpus xylocarpus)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6个功能性状(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叶... 依托哀牢山按公里网格布设的20个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 hm^(2)动态样地,选取样地内所有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10 cm的木果柯(Lithocarpus xylocarpus)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6个功能性状(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叶干物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和枝条木质密度),利用基于距离矩阵的多元回归解析遗传变异、环境距离、个体发育阶段差异对木果柯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木果柯的功能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种内变异,叶面积变异最大,其次是比叶面积和叶片厚度,木质密度、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变异较小;对种内变异程度最大的叶面积来说,个体发育阶段差异的正效应最强,其次是遗传变异,环境距离的正效应最弱;遗传变异对叶绿素含量种内变异的正效应在所有性状中最强,而环境距离对比叶面积的正效应在所有性状中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变异 环境距离 基于距离矩阵的多元回归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哀牢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零价铁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效应研究
13
作者 罗庆睿 赵奕乔 +2 位作者 蔡粤 段昌群 刘嫦娥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7-408,共12页
纳米零价铁(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在处理污染物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而得到了广泛研究。目前只有少数研究调查了nZVI的潜在生态毒性。本研究通过室内控制实验,设置对照(0 g·kg^(-1))、低(2.5 g·kg^(-1))、中(5.0 g&... 纳米零价铁(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在处理污染物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而得到了广泛研究。目前只有少数研究调查了nZVI的潜在生态毒性。本研究通过室内控制实验,设置对照(0 g·kg^(-1))、低(2.5 g·kg^(-1))、中(5.0 g·kg^(-1))、高(10.0 g·kg^(-1))4个nZVI浓度梯度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进行为期28 d的暴露实验,运用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s,IBR)指数评价28 d内蚯蚓生物标志物变化,结合Eisenia fetida体内铁的生物富集量,阐明nZVI对蚯蚓的生理生化毒性效应。研究表明:nZVI处理浓度及暴露时间对蚯蚓存活率、生物量损失及其8个生理生化指标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Eisenia fetida的存活率、生物量及各项酶活性逐渐降低,同时其存活率及生物量也随着nZVI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总的来说,nZVI胁迫会使Eisenia fetida体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过度积累,使其产生氧化应激并造成DNA及细胞损伤,同时其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及抗氧化酶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抵御外来胁迫;Eisenia fetida分泌大量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与铁形成稳定的复合物来降低其细胞毒性。通过IBR指数的计算发现:暴露初期Eisenia fetida受到nZVI带来的氧化胁迫导致ROS含量大量积累,故在暴露第7天时ROS的IBR指数偏差最大;暴露第14天时抗氧化防御系统正作出反应抵御外来胁迫,此时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IBR指数偏差最大;在暴露第28天时,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的IBR指数偏差最大,此时蚯蚓受到的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氧化损伤最为严重。本研究为nZVI的环境风险评估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 赤子爱胜蚓 氧化损伤 生物标志物 生物富集 综合毒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维兰 张悦 +2 位作者 刘萍 段昌群 刘嫦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5-165,共11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之一,其治理与修复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土壤动物蚯蚓-植物联合修复成为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新途径,研究颇多。该文基于国内外大量文献,从蚯蚓活动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加速植...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之一,其治理与修复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土壤动物蚯蚓-植物联合修复成为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新途径,研究颇多。该文基于国内外大量文献,从蚯蚓活动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加速植物修复重金属、蚯蚓与微生物相互作用促进植物修复重金属、蚯蚓分泌液与排泄物改变重金属形态影响植物修复重金属3方面阐述蚯蚓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要作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重金属 土壤 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抚仙湖、阳宗海长期水位变化(1988—2015年)及驱动因子 被引量:31
15
作者 贺克雕 高伟 +5 位作者 段昌群 朱远高 潘瑛 刘嫦娥 张唯 杨桂英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79-1390,共12页
水位变化影响湖泊水质、水量和生态系统功能,是研究湖泊演变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针对滇中高原湖群水位变化特征还少见系统报道.本文选择滇池、抚仙湖、阳宗海3个滇中高原湖泊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88-2015年实测水位数据和Mann-Kendall趋势... 水位变化影响湖泊水质、水量和生态系统功能,是研究湖泊演变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针对滇中高原湖群水位变化特征还少见系统报道.本文选择滇池、抚仙湖、阳宗海3个滇中高原湖泊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88-2015年实测水位数据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评估了3个湖泊水位变化特征;运用RClimDex模型获得了流域极端降水指标,结合其他指标构建了基于极端气象因子的湖泊水位驱动力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多元回归模型,解析了极端降水、蒸发等气象因子对滇中高原湖泊水位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①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水位年际波动不突出.滇池的年平均水位总体略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0.025m.阳宗海和抚仙湖水位无明显变化.②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的极端降水指数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滇池的蒸发量呈明显减小趋势,年均减小21.05mm.抚仙湖蒸发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5.52mm.阳宗海蒸发量的变化不明显.③气象指标可解释滇池水位变化的49.7%,滇池水位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阳宗海和抚仙湖水位变化主要受气象条件控制,蒸发量、综合降水指标和连续降水指标对阳宗海水位变化的解释率高达93.3%;综合降水指标和干旱状况指标可以解释抚仙湖水位变化的64.5%.极端降水指标对解释高原湖泊水位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抚仙湖 阳宗海 水位 极端降水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群落结构与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肖艳兰 岳敏慧 +4 位作者 王朋 董红娟 汪元凤 段昌群 刘嫦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2-83,共12页
蚯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生态功能,对土壤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以蚯蚓对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影响为切入点,重点探究蚯蚓群落结构及其分布的影响因素。文献分析表明,影响蚯蚓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气... 蚯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生态功能,对土壤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以蚯蚓对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影响为切入点,重点探究蚯蚓群落结构及其分布的影响因素。文献分析表明,影响蚯蚓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因素、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季节变化、土壤植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土壤污染及其他人类活动等。该研究从自然与人为两方面分析对蚯蚓群落及物种分布的影响,为掌握蚯蚓多样性及分布与塑造蚯蚓群落提供了科学基础,并为蚯蚓应用到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中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群落结构 分布 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及其计量比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赵洛琪 付登高 +2 位作者 吴晓妮 朱安琪 徐子萱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48-1255,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养分计量比特征,选择滇中高原5种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旱、雨季不同营养元素及其计量比在土壤不同深度中的分布特征,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探讨了不同群落的土壤综合肥... 为了研究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养分计量比特征,选择滇中高原5种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旱、雨季不同营养元素及其计量比在土壤不同深度中的分布特征,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探讨了不同群落的土壤综合肥力及其改良效应。结果表明:①在空间尺度上,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全钾含量则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而磷含量在土壤剖面中相对保持稳定;除全钾含量外,植物群落对上层土壤的改良效益较高,导致表层土壤养分明显高于中下层;②在时间尺度上,除常绿阔叶林雨季肥力略有下降外,其他4种群落雨季的综合肥力均比旱季有所增加。总体看来,常绿阔叶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改良效益最高,而云南松林对土壤养分的改良效益最低;③不同植物群落上层土壤C︰N、C︰P和N︰P总体上高于中层与下层土壤,雨季植物群落除桉树林外土壤C:N小于旱季,雨季土壤C:P、N:P总体上高于旱季;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土壤氮、磷养分是限制植物群落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从不同群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其生态水文过程上差异的角度出发,建议在滇中脆弱区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尽量控制桉树林的种植面积,对云南松林进行抚育增加其中阔叶树种的比例,以此增加植物群落对土壤养分的改善效益,进而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并为当地树种的选择从土壤养分变化的角度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土壤养分 时空变化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源遥感数据的亚热带森林树种分类 被引量:6
18
作者 姚扬 秦海明 +2 位作者 张志明 王伟民 周伟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66-3677,共12页
树种多样性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树木的种类和空间分布信息可有效服务于可持续森林管理。但在复杂林分条件下,获取高精度分类结果的难度大。而无人机遥感可获取局域超精细数据,为树种分类精度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基于可见光、高光谱... 树种多样性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树木的种类和空间分布信息可有效服务于可持续森林管理。但在复杂林分条件下,获取高精度分类结果的难度大。而无人机遥感可获取局域超精细数据,为树种分类精度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基于可见光、高光谱、激光雷达等多源无人机遥感数据,探究其在亚热带林分条件下的树种分类潜力。研究发现:(1)随机森林分类器总体精度和各树种的F1分数最高,适合亚热带多树种的分类制图,其区分13种类别(8乔木,4草本)的总体精度为95.63%,Kappa系数为0.948;(2)多源数据的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分类精度,全特征模型精度最高,且高光谱和激光雷达数据显著影响全特征模型分类精度,可见光纹理数据作用较小;(3)分类特征重要性从大到小排序为结构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最小噪声变换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多源数据 机器学习分类器 树种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遥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垂直结构分析 被引量:46
19
作者 解宇阳 王彬 +4 位作者 姚扬 杨琅 高媛 张志明 林露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0-951,共12页
森林植被高度与树木分布格局是植物群落重要结构特征,也是计算森林生物量分布的重要参数。传统的森林群落调查方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难以进行较大尺度的群落结构测量,而一般的遥感影像也难以获得精确的地形信息及垂直结构。近年来激光雷... 森林植被高度与树木分布格局是植物群落重要结构特征,也是计算森林生物量分布的重要参数。传统的森林群落调查方法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难以进行较大尺度的群落结构测量,而一般的遥感影像也难以获得精确的地形信息及垂直结构。近年来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技术快速发展,能够较好的进行植被三维特征的提取并被广泛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检测模拟。且随着无人机低空摄影技术的发展催生的无人机激光雷达(UAV-Lidar)更增加了激光雷达的灵活性以及获取较大范围植被冠层信息的能力。而受限于激光的穿透性以及不同植被类型郁闭度的影响,该技术的应用多局限于在针叶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研究,而在常绿阔叶林的研究中应用较少。为探究现有无人机激光雷达设备及垂直结构提取分析技术应用于常绿阔叶林的可行性,利用无人机载激光雷达遥感技术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块面积1hm^2的样地进行基于数字表面模型以及数字地表高程模型做差得到树冠高度模型测量的植被冠层高度、基于局部最大值法进行单木位置提取并使用Clark-Evans最近邻体分析方法进行样地内高大乔木分布格局的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植被高度提取精度平均大于95%,与地表实测的植被高度值拟合度较高,相关系数R^2介于0.833-0.927之间;3个样地冠层高度平均值分别为18.79、19.08、17.03 m,标准差分别为8.10、7.34、7.17 m。单木探测百分比平均86.3%,用户精度以及生产者精度平均分别为75.69%和65.15%。实测得出三个样地全部高大乔木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而激光雷达测量结果显示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实验显示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能够很好地提取植被冠层高度信息并能够较好地获取树木位置,但对于树木空间分布格局判定的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未来研究应从多角度对激光雷达测量造成的误差原因予以分析(如环境因素),并进一步研究更为精确的单木提取以及植被高度提取方法,为通过无人机激光雷达测算森林生物量及各种生态过程提供更加精准的指标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载激光雷达 常绿阔叶林 垂直结构 冠层高度 树木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常绿阔叶林下滇青冈幼苗净光合速率对土壤水肥的响应 被引量:3
20
作者 付登高 周苡 +3 位作者 吴晓妮 段昌群 赵洛琪 黄娜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5-81,共7页
为了探讨不同季节土壤水肥配置下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本文对滇中高原常绿阔叶林林下土壤表层水肥的动态变化、滇青冈实生幼苗的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对不同季节间的比较与相关性分析表明:(1... 为了探讨不同季节土壤水肥配置下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本文对滇中高原常绿阔叶林林下土壤表层水肥的动态变化、滇青冈实生幼苗的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对不同季节间的比较与相关性分析表明:(1)土壤全氮、全钾、速效钾及有机质全年保持稳定,但全磷和有效磷呈下降趋势,而碱解氮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整体来看,除碱解氮外,土壤养分的全量及有效含量经过雨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7月时幼苗叶片的氮、磷、钾含量最低。与7月相比,5月、9月与11月叶片养分含量均有显著的增加(P<0.05);滇青冈幼苗叶片在500μmol/(m^2·s)光照下净光合速率表现为5月的净光合速率最高,达到2.89μmolCO_2/(m^2·s),7月的净光合速率最低,为1.46μmolCO_2/(m^2·s);光合养分效率的季节变化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9月的光合养分利用效率最低;(3)林内土壤表层养分含量、滇青冈幼苗叶片中的养分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三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雨季后期土壤磷素的缺乏可能是影响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光合养分效率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青冈幼苗 水肥动态 叶片养分 净光合速率 光合养分利用效率 滇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