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社区生态功能提升与智慧管理技术研发及示范
1
作者 陈利顶 孙然好 +4 位作者 孔繁花 张志明 肖荣波 白伟岚 孙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591-4598,共8页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快速城市化将会导致生态用地流失、热岛效应增强、内涝风险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致敏性植物花粉增多等突出问题,辨识城市社区生...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快速城市化将会导致生态用地流失、热岛效应增强、内涝风险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致敏性植物花粉增多等突出问题,辨识城市社区生态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发城市社区更新过程中生态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和模式,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拟围绕城市社区空间格局-过程及其与生态功能耦合机理,以及城市社区三维景观格局对水热过程、植物花粉传播、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影响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以下重点研究:1)辨识我国不同生态类型区城市社区空间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阐明城市社区空间格局-过程-服务的耦合机理;2)研发水热过程协同和致敏性植物花粉防控的三维景观优化配置与友好环境空间营造技术,开发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与生态功能智慧管理平台;3)集成城市社区生态功能提升技术,开展典型城市社区生态更新与管理技术示范与应用。研究成果将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水热协同 致敏性植物花粉 三维景观格局 友好环境空间 智慧监测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李俊梅 付健梅 +4 位作者 张晨子 何志德 王筱春 段昌群 费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4-90,共7页
正确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健康状况是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化管理和建设的基础。论文在研究云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自然生态环境、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能力三个方面选取能够... 正确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健康状况是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化管理和建设的基础。论文在研究云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自然生态环境、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能力三个方面选取能够表征和反映云南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化程度的18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确立评价标准,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评价模型。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为典型案例,确定评价指标及标准,评价其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健康状况。结果表明:2012年勐腊县生态环境整体状况属于健康状态。根据评价结果,明确了影响其城市生态环境健康的限制因素,主要有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水土流失面积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城市生态环境 评价指标体系 勐腊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DNA技术在两栖动物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靖雯 毛致伟 +2 位作者 杨江华 金小伟 张效伟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2-1174,共13页
两栖动物是全球受威胁最严重的脊椎动物类群,其种群衰退主要源于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入侵物种及病菌感染等多重压力。为提升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建立高效精准的监测技术以科学评估其生存现状和动态变化至关重要。传统... 两栖动物是全球受威胁最严重的脊椎动物类群,其种群衰退主要源于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入侵物种及病菌感染等多重压力。为提升两栖动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建立高效精准的监测技术以科学评估其生存现状和动态变化至关重要。传统形态学和声学监测方法虽然应用广泛,但存在监测成本高、鉴定难度大、难以发现隐蔽稀有物种等局限。环境DNA(eDNA)技术以其高效、快速、无创的优势,为两栖动物多样性监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简要介绍了eDNA生物监测的两种主要方法,综述了eDNA技术在两栖动物“靶向”(入侵物种、珍稀/濒危物种)监测、生物多样性调查、物种丰度估测以及致病菌监测方面的应用进展,重点探讨了样品采集与eDNA捕获、引物选择与PCR扩增、生物信息学分析、假阴性与假阳性的控制等关键技术环节对监测准确性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建议。此外,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两栖动物多样性监测、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环境DNA 生物监测 宏条形码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数据的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生态建设评价
4
作者 苏喆 钱雨果 +3 位作者 华野毓 张志明 周伟奇 韩立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9150-9162,共13页
为了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全球许多城市开展了绿化隔离带(绿隔)建设。大量研究利用空间分辨率30m的Landsat遥感数据开展了绿隔建设情况评估,然而30m分辨率难以准确量化城市破碎的绿地斑块及其动态变化,无法准确评估绿隔的生态建设情况。... 为了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全球许多城市开展了绿化隔离带(绿隔)建设。大量研究利用空间分辨率30m的Landsat遥感数据开展了绿隔建设情况评估,然而30m分辨率难以准确量化城市破碎的绿地斑块及其动态变化,无法准确评估绿隔的生态建设情况。因此,本研究利用2m高分遥感数据,评估了2015—2021年北京第一、二道绿隔的生态格局演变。研究表明:(1)2015—2021年北京绿隔区域的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绿隔内的绿地总面积增加了54km2,斑块密度下降,斑块面积上升;相比之下,绿隔周边区域的绿地面积下降了1.77 km^(2),小绿地斑块大量消失,大绿地斑块逐步破碎。(2)绿隔的生态建设主要集中在第二道绿隔,表现为87%的新增绿地都在第二道绿隔中,且绿地斑块面积和连通性的提升更显著,第一道绿隔因被建设用地环绕,内部绿地增量空间有限。(3)绿隔建设提升了绿地的占比和连通性,对城市“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可重点关注绿隔内连通性低绿地斑块,打造绿地空间更加完整和连片的城市绿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隔离地区 高分遥感 绿地格局演变 景观指数 景观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地区典型人工林凋落物层生态水文效应
5
作者 宋国苍 鄢世琳 +4 位作者 于福科 毛传良 余潇 杨瑶 黄新会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1,共10页
【目的】定量评价滇中地区典型人工林凋落物层生态水文效应,为改善人工林蓄水能力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滇中地区3种典型人工林(本沁桉Eucalyptus benthamil过熟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过熟林、本沁... 【目的】定量评价滇中地区典型人工林凋落物层生态水文效应,为改善人工林蓄水能力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滇中地区3种典型人工林(本沁桉Eucalyptus benthamil过熟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过熟林、本沁桉中龄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室内浸泡实验、失水实验以及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人工林凋落物层生态水文效应。【结果】(1)滇中地区典型人工林凋落物总蓄积量为13.07~16.84 t·hm^(-2),从大到小依次为华山松过熟林、本沁桉中龄林、本沁桉过熟林,3种人工林中本沁桉过熟林凋落物总厚度显著大于本沁桉中龄林(P<0.05)。(2)3种人工林凋落物的自然含水率为42.28%~78.51%,室内浸泡和人工模拟降雨表明:凋落物持水性能从大到小依次为华山松过熟林、本沁桉中龄林、本沁桉过熟林,降雨强度对凋落物持水性能影响不显著。(3)各林型凋落物累积吸(失)水量与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吸(失)水速率与时间则呈幂函数关系。(4)3种林分凋落物的失水是由快速失水到缓慢失水,再到逐渐不失水的过程,能较好地反映凋落物的保水能力。【结论】人工模拟降雨与凋落物室内浸泡实验结果具有一致性,本沁桉过熟林的自然含水和持(截)水性能最差。综合滇中地区3种人工林凋落物持水与蒸发,建议在森林经理时,从涵养水源方面考虑,应适当减少本沁桉过熟林面积,提高华山松种植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人工林 凋落物层 降雨截留量 持水能力 生态水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鸡足山火干扰40年形成的云南松林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
6
作者 李金婕 张彩彩 +6 位作者 邓云 张楚然 苏维翰 李生发 李逢昌 唐志忠 林露湘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92-1404,共13页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乡土树种及植树造林的先锋树种,其形成的大面积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具有丰富的林产资源,在林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云南松林因其含油量高、燃点低...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乡土树种及植树造林的先锋树种,其形成的大面积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具有丰富的林产资源,在林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云南松林因其含油量高、燃点低等特征而更易发生火灾。为探究火干扰后处于演替初期云南松林的群落组成特征、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该研究按照全球森林观测网络的标准技术规范,在云南鸡足山建立了1块1 hm^(2)的云南松林动态监测样地(40年前为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并且基于调查数据分析群落组成和径级结构特征,采用g(r)函数分析云南松不同发育阶段、群落内不同叶习性优势木本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以此明晰演替初期云南松群落的内在发展机制。结果表明:(1)1 hm^(2)样地内共记录到胸径≥1cm的独立生长的木本植物个体3088株(隶属14科21属30种),其中常绿木本植物23种、落叶木本植物7种。(2)云南松和落叶型植物响叶杨(Populus adenopoda)的径级结构呈偏正态型,属于稳定型种群,常绿型木本植物水红木(Viburnum cylindricum)、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美丽马醉木(Pieris formosa)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说明常绿型植物更新良好、小径级个体更多、未来更容易取代云南松林。(3)云南松3个发育阶段(幼树、中树和成树)的空间分布以聚集为主,成树随着尺度的增大有向随机或均匀分布转变的趋势。(4)云南松幼树与中树和成树呈正相关,而中树和成树则表现为不相关,说明云南松种群内部整体关系良好;云南松与群落内优势的常绿和落叶植物呈负相关或不相关,说明存在对光照和水分等限制性资源的竞争。综上认为,该云南松群落整体结构稳定,当前云南松仍是群落演替早期的绝对优势物种,其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以聚集为主,成树的分布在未来可能会从聚集转变向随机或均匀分布,反映了负密度制约效应的累积;云南松不同发育间正向的空间关联也是群落演替初期的重要特征,但随着演替的发展,常绿型植物可能会替代云南松的优势地位,从而使得落往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空间分布 径级结构 空间关联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的流域两栖动物多样性分布调查研究
7
作者 欧阳凌雯 杨海菊 +6 位作者 陈蓓 刘向林 黄湘云 王志浩 伊剑锋 杨江华 张效伟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8-149,共12页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受威胁程度最为严重的类群之一,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正不断破坏两栖动物的栖息地。监测与评估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是实施有效保护的基础和前提。环境DNA(eDNA)方法具有高效、准确、环境友好等特点,在我国两...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受威胁程度最为严重的类群之一,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正不断破坏两栖动物的栖息地。监测与评估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是实施有效保护的基础和前提。环境DNA(eDNA)方法具有高效、准确、环境友好等特点,在我国两栖动物的研究中尚在起步阶段。该研究在形态学调查方法的基础上,联合DNA条形码鉴定和eDNA宏条形码技术,针对漓江流域的两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及分布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DNA条形码方法结合形态学方法,能够完成对两栖动物更为精准的鉴定,且在两栖动物调查中eDNA方法可以作为形态学方法的有力补充。②基于eDNA方法发现,在科分类阶元上,蛙科(Ranidae)、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是漓江流域两栖动物的优势类群;在种分类阶元上,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和黄岗臭蛙(Odorrana huanggangensis)是漓江流域两栖动物的优势类群。③影响漓江流域两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农田覆盖率,发现随着农田覆盖率的增大,两栖动物丰富度指数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NA 两栖动物 漓江流域 物种多样性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环境DNA(eDNA)技术领域发展——成就与挑战
8
作者 钟文军 姚蒙 +4 位作者 金小伟 王备新 张远 李创举 张效伟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1095,共5页
实现精准生物监测是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的需求之一。本文围绕淡水环境DNA(eDNA)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并结合2025年《湖泊科学》eDNA专刊的八项研究成果,简要综述eDNA技术目前的创新成就、关键挑战与瓶颈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全... 实现精准生物监测是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的需求之一。本文围绕淡水环境DNA(eDNA)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并结合2025年《湖泊科学》eDNA专刊的八项研究成果,简要综述eDNA技术目前的创新成就、关键挑战与瓶颈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全域生态安全中的多应用场景提供应对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人工智能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流域为单元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9
作者 杜荣俊 华朝朗 +3 位作者 赵耀 蒋宏伟 李双智 郭辉军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140,共10页
以“流域”为单元,实施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是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角度,统筹水文-生态-社会经济多维数据,对高原湿地流域进行全要素量化,为实施流域化综合治理提供研究范式。本综述分别从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流域... 以“流域”为单元,实施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是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角度,统筹水文-生态-社会经济多维数据,对高原湿地流域进行全要素量化,为实施流域化综合治理提供研究范式。本综述分别从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流域研究、价值评估、生态补偿与价值实现4个方面,深入剖析研究动态。基于研究动态,从同化技术突破、价值评估优化、价值实现路径创新、流域生态协同治理4个方面,展开深入讨论。为以流域为单元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研究方案,为推动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与国家生态文明流域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功能价值法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植物两个新纪录属——蓝子木属和槽裂木属
10
作者 吕凌 刘群 +3 位作者 税玉民 李龙周 罗柏青 陈文红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5期143-148,共6页
滇东南热带山地森林定位观测研究站调查团队分别于2022年7月23日和8月4日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古林箐乡博甲村木材检测站滇东南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偏北方距站点约600 m处(海拔530~613 m,经纬度为104°15′E,22°... 滇东南热带山地森林定位观测研究站调查团队分别于2022年7月23日和8月4日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古林箐乡博甲村木材检测站滇东南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偏北方距站点约600 m处(海拔530~613 m,经纬度为104°15′E,22°36′N)动态样地内发现两个新记录种,经鉴定,即为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蓝子木属(Margaritaria Linn.f.)蓝子木(Margaritaria indica Airy Shaw)和茜草科(Rubiaceae)槽裂木属(Pertusadina Ridsd)海南槽裂木[Pertusadina metcalfii(Merr.ex H.L.Li)Y.F.Deng&C.M.Hu]。经查阅相关文献,确定蓝子木和海南槽裂木为云南省植物区系新纪录种,其所属的蓝子木属和槽裂木属为云南新记录属。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纪录属 新纪录种 蓝子木 海南槽裂木 云南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油麦吊云杉和钗子股在轿子山保护区地理新分布的生态适应性研究与分析
11
作者 赵昌佑 陈涛 +6 位作者 胡春相 何银忠 方逸川 李子光 皮忠旭 李霞 张晓蕊 《山东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32-38,共7页
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植物区系和独特的生态系统。本研究通过对轿子山自然保护区调查记录的云杉属和钗子股属物种进行分类学鉴定和生态适应性分析。分类学研究表明二者分... 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植物区系和独特的生态系统。本研究通过对轿子山自然保护区调查记录的云杉属和钗子股属物种进行分类学鉴定和生态适应性分析。分类学研究表明二者分别为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 var.complanata)和钗子股(Luisia morsei),均首次于保护区内被调查记录;生态适应性分析表明油麦吊云杉的分布主要受温度季节性和年降水的影响,而钗子股的分布则与年平均气温和季节性降水密切相关。这2种植物的新记录发现不仅丰富了轿子山的植物多样性,还刷新了钗子股属的海拔分布上限,为研究2种植物适应性进化及相关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重要场所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麦吊云杉 钗子股 新记录 轿子山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背景下云南生物多样性国家意义与国际价值的认识 被引量:8
12
作者 段昌群 付登高 +2 位作者 刘嫦娥 赵永贵 文传浩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共4页
云南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担负着保护国家生物及基因资源的战略使命;云南地处江河上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构建的生态系统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使之成为国家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重要生产区域和供给地带;云南生... 云南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担负着保护国家生物及基因资源的战略使命;云南地处江河上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构建的生态系统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使之成为国家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重要生产区域和供给地带;云南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的多样化生态系统对碳汇储备、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安全的能力,成为中国对全球生态贡献的重要区域。本文简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从生态文明战略角度对上述3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阐述,为解读国家要求云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深意提供视角,为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提供认知的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产品 生态安全 生态文明国家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沽湖水生生物群落及水生态环境质量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贺克雕 马瑞君 +3 位作者 范莹 杨世美 和杰梅 段昌群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39,共8页
以云南泸沽湖水位站、水质站和水生态站2021年实测数据为研究材料,采用指标体系法(水位、水质、水生生物指标),对泸沽湖的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探索建立适合于泸沽湖的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以期为湖泊的水生态保护、修复与管理提... 以云南泸沽湖水位站、水质站和水生态站2021年实测数据为研究材料,采用指标体系法(水位、水质、水生生物指标),对泸沽湖的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探索建立适合于泸沽湖的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以期为湖泊的水生态保护、修复与管理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泸沽湖日平均水位均高于最低运行水位,最低运行水位均能得到保证;总体水质为Ⅰ类,水体清洁,属贫营养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种类组成上以绿藻门、硅藻门为主,转板藻、脆杆藻、星杆藻为优势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种类组成上以轮虫、原生动物为主,侠盗虫、表壳虫、砂壳虫为优势种;砂壳虫、表壳虫、螺形龟甲轮虫、长刺异尾轮虫等是泸沽湖浮游动物的常见种,指示水体清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在种类组成上以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为主,优势种主要为齿斑摇蚊和多足摇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多样性一般,湖周断面多样性指数高于湖心断面,主汛期高于其他时段;水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受干扰很小的最优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转板藻以优势种出现在泸沽湖水体中对营养化进程是一种警示,应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沽湖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水生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物种组成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瑞东 吴富勤 +3 位作者 李坤冀 金彦杉 刘程霞 申仕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1-361,共11页
湖滨带植物多样性是湖滨带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关键,入侵植物的出现破坏湖滨带生态平衡,对湖滨带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为揭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组成与分布特征,基于文献报道及野外踏查,整理得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外来入... 湖滨带植物多样性是湖滨带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关键,入侵植物的出现破坏湖滨带生态平衡,对湖滨带生态安全造成威胁。为揭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组成与分布特征,基于文献报道及野外踏查,整理得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外来入侵植物名录,并对其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分布特征、区系类型、繁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有外来入侵植物64种,隶属于23科52属。从种类组成上看,外来入侵植物多为菊科(Asteraceae)和苋科(Amaranthaceae);从分布特征上看,滇池湖滨带入侵植物分布最多,泸沽湖湖滨带入侵植物分布最少;从原产地上看,超过50%的入侵植物来自美洲;从生活型上看,外来入侵植物几乎均为草本植物,且以一年生草本植物居多;从物种分布上看,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土荆芥Dysphania ambrosioide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分布最广;从区系类型上看,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外来入侵植物科和属的区系类型均具有明显的广布与泛热带分布特征;从繁殖特征上看,外来入侵植物花期集中于7-10月,果实类型多为被毛瘦果。研究表明,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较为多样,与同区域数据比对后发现九大高原湖泊湖滨带入侵植物种数有所增加。不同湖滨带入侵植物种数的差异可能与海拔、温度和周边人口数量有关,较高的海拔,较低的年均温以及较少的周边人口数量都有利于减少湖滨带入侵植物种数。研究结果将为高原湖泊湖滨带生态系统风险评估和防控部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湖滨带 入侵植物 物种组成 分布特征 生态安全 风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柑橘木虱的云南潜在适生区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宇 王佳冠 +4 位作者 陈超 毛清源 黄惠川 蔡红 何霞红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68,共8页
【目的】研究柑橘木虱在云南省的分布区域,确定限制柑橘木虱生存和扩散的关键环境参数。【方法】应用MaxEnt生态位模型软件,基于柑橘木虱地理分布记录划分柑橘木虱在云南的最适生区域,并确定影响木虱分布的主要环境限制因子。【结果】... 【目的】研究柑橘木虱在云南省的分布区域,确定限制柑橘木虱生存和扩散的关键环境参数。【方法】应用MaxEnt生态位模型软件,基于柑橘木虱地理分布记录划分柑橘木虱在云南的最适生区域,并确定影响木虱分布的主要环境限制因子。【结果】柑橘木虱高适生区集中分布于云南六大水系流域的中低海拔(200~1800 m)地区;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和年平均温度是影响柑橘木虱在云南分布的最主要限制因子,年平均气温低于15℃和最冷季度平均温度低于10℃的高海拔(1800 m以上)区域不适于柑橘木虱生存。【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柑橘木虱在云南的发生提供早期预警及有效防控,从而为解决柑橘木虱传播黄龙病难题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木虱 最大熵(MaxEnt) 潜在适生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断面概化对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的不确定性评估——以云南昆明海口河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明净 袁鹏 +2 位作者 张帆 李金城 高伟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6,共7页
河道生态需水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水量基础,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成为影响生态需水的关键因素。湿周法是一种基于流量与湿周关系的水力学模型,在确定两者关系时多采用与实际河道断面有差异的概化断面计算,可能导致生态需水计算的不确定... 河道生态需水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水量基础,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成为影响生态需水的关键因素。湿周法是一种基于流量与湿周关系的水力学模型,在确定两者关系时多采用与实际河道断面有差异的概化断面计算,可能导致生态需水计算的不确定性;评估不同河道断面概化方法的影响,对指导断面概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云南昆明海口河实测大断面资料,采用4种常见断面概化方法计算了生态需水。结果显示:(1)河道横断面概化对湿周法生态需水的计算结果有显著影响,4种断面概化方法得到的河道生态需水差异显著,生态需水结果最大相差88.29倍;(2)与未概化结果相比,三角形概化法得出的生态流量偏差最高,可相差13.65 m^3/s,矩形概化法得出的生态流量偏差最低,最低仅相差0.81 m^3/s;(3)断面概化对生态需水的影响程度还受拐点判别方法的影响,斜率法计算结果均大于曲率法,其中三角形概化方法受拐点判别影响最大,两种方法的估算结果相差11.65 m^3/s,矩形概化不同拐点判别结果仅相差0.08 m^3/s。研究表明,在湿周法计算生态需水的应用中,断面概化方法对结果的影响显著,且不同概化方法的影响程度不同,合理概化断面在湿周法中是可行的,综合考虑了生态流量和湿周合理性,推荐采用矩形对海口河断面进行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周法 生态需水 横断面概化 海口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景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需求多尺度感知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丽 陈利顶 贺桂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946-9955,共10页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连接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关键。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的评价已成为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协调保护与制定决策的重要前提之一。以漓江流域为例,通过对全国以及漓江流域两个尺度进行公众问卷调查,阐明本地居民和外地...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是连接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的关键。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的评价已成为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协调保护与制定决策的重要前提之一。以漓江流域为例,通过对全国以及漓江流域两个尺度进行公众问卷调查,阐明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对喀斯特景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需求,探讨了景观多样性与公众感知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较于流域尺度,全国尺度的受访者对喀斯特独特景观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需求程度更高;(2)西南、南方地区的受访者对漓江流域景观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需求程度更为突出;流域尺度上,桂林市周边区域比桂林市中心受访者对各景观类型的文化服务需求更高;(3)在全国尺度上,受访者性别和文化程度对漓江流域不同景观文化服务需求差异并不显著(P>0.05);但流域尺度上,受访者职业、月收入等7个人口学因素在其感知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需求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尺度的人群对漓江流域景观文化服务的需求,有助于指导景观保护规划,制定面向需求的适应性管理措施。未来,可以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生态旅游和景观保护策略,以实现漓江流域景观的可持续保护及人类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 生态系统服务 文化服务 需求感知 景观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古林箐喀斯特森林大样地木本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群 陈文红 +4 位作者 黄红 杨冲 范长丽 张金国 税玉民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47-1960,共14页
该文以云南古林箐25 hm^(2)喀斯特森林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标本采集及鉴定、植物区系分析、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式开展工作,目的是探究云南古林箐大样地的区系特征及地位以及与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 该文以云南古林箐25 hm^(2)喀斯特森林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标本采集及鉴定、植物区系分析、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式开展工作,目的是探究云南古林箐大样地的区系特征及地位以及与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地之间的地理联系。结果表明:(1)DBH≥1 cm的木本植物约有78科238属406种(含种下单位且不包括木质藤本)。(2)该大样地科以含2~5种和含1种的科占优势,分别占总科数的37.18%和34.62%,属以含2~4种和含1种的属占优势,分别占总属数的30.25%和65.13%。(3)通过对科和属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发现科的分布区类型有9种类型和7种变型,其中“泛热带分布”的类型占比最大,占50.77%,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的比值(R/T)为4.42;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1种,以“热带亚洲成分”为主,“泛热带成分”和“旧世界热带成分”次之,分别占33.47%、18.22%、13.98%,R/T为10.25。(4)云南古林箐、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地科和属组成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比较显示古林箐和补蚌具有最高的科和属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674和0.395),补蚌和弄岗的科和属的相似性系数最低(分别为0.575和0.297)。(5)属的植物区系谱PCA分析与属的相似性系数分析结果类似,但是科的PCA分析结果与科的相似性分析结果不同,科PCA分析结果显示古林箐和弄岗具有更多的地理联系。综上认为,该样地科属组成丰富、热带性质显著、区系起源古老、过渡地位明显、区系联系广泛。物种组成和植物区系谱比较不能得出上述3个地区一致的地理联系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谱 植物区系地理 古林箐 滇东南 热带喀斯特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消毒与微生态改良对连作障碍烟田烤烟生长、病害和产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雅琼 杨松兵 +6 位作者 郭存 李杰 张志坚 陈穗云 王兴红 韩庆莉 张廷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74-80,共7页
为筛选出解决连作障碍烟田烟株生长障碍和恢复烟叶产质量的高效低廉方法,采用土壤消毒、施用微生物菌剂和消毒后施用微生物菌剂开展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消毒、施用微生物菌剂、消毒后施用微生物菌剂均可显著提高烟株农... 为筛选出解决连作障碍烟田烟株生长障碍和恢复烟叶产质量的高效低廉方法,采用土壤消毒、施用微生物菌剂和消毒后施用微生物菌剂开展田间小区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消毒、施用微生物菌剂、消毒后施用微生物菌剂均可显著提高烟株农艺性状,极显著降低烟草黑胫病和花叶病病情指数,烟株抗烟草黑胫病和花叶病能力增强,显著提高烟叶产量。F 3处理促生长效果最好,株高(109.43 cm)、叶片数(21.53张)、最大叶长(82.25 cm)、最大叶宽(31.21 cm)、最大叶面积(1631.24 cm 2)均为最高;F 2处理抗烟草黑胫病和花叶病效果最好,团棵期和打顶后对烟草黑胫病防效分别为89.69%、89.28%;对烟草花叶病防效分别为89.30%、75.14%;F 3处理烟叶产质量、产值最好,平均单叶重为8.95 g,单株产量为171.86 g/株,单位面积产量为2384.56 kg/hm 2,中上等烟比例为69.12%,产值为75901.92元/hm 2;F 6处理净收益和产投比最高,分别为14110.56元/hm 2、5.70。F 3处理在促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增加烟叶产量和产值等方面表现均为最佳,但因成本较高,具有较高的成本压力和风险,大面积推广具有较大难度;F 6处理(壮观链霉菌69-1)净收益和产投比均最高,烟农生产投入压力和风险最小,较适合在具有连作障碍的烟区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消毒 微生态改良 连作障碍 烟叶产质量 烤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蓝藻水华时空变化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0
作者 龚铭 王百群 +1 位作者 赵方凯 于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9-429,共11页
[目的]明晰滇池流域水体富营养化演变特征和水体综合治理状况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为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滇池为研究对象,采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和遥感监测分析2002—2021年期间滇池蓝藻水华的时... [目的]明晰滇池流域水体富营养化演变特征和水体综合治理状况及其主要驱动因素,为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滇池为研究对象,采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和遥感监测分析2002—2021年期间滇池蓝藻水华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了蓝藻水华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2002—2021年,滇池蓝藻水华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特征,在2006年、2013年和2016年出现峰值,分别为1.952×10^(7),2.010×10^(7),1.743×10^(7) m^(2);在2005年、2010年和2014年出现谷值,分别为1.243×10^(7),1.156×10^(7),1.163×10^(7) m^(2)。2016年后蓝藻水华面积稳定波动,整体无明显变化趋势,2021年面积为1.709×10^(7) m^(2)。在月份尺度,蓝藻水华主要发生在7—12月,8月达到峰值,11—2月持续降低,2月达谷值。蓝藻水华与气温、降水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与风向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风向呈现最为密切的显著相关关系(p<0.05),受滇池地形等因素影响,4种气象因子中风向因子重要性最高,偏东的风向对滇池蓝藻水华覆盖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滇池蓝藻整体保持稳定波动无显著演变趋势,未来滇池水生态修复应深入考量风向、风速对蓝藻爆发的重要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滇池 Google Earth Engi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