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入选全国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1
作者 白利友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部署,推动我国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国家民委,依托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经评审专...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部署,推动我国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国家民委,依托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经评审专家严格初审、复审,业务指导单位现场考察调研并报中央四部委批准,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顺利入选全国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为唯一从政治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学 国家民委 学术体系 党的十九大 评审专家 四部委 考察调研 战略部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综述
2
作者 刘永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9月7日,云南大学组织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云南...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9月7日,云南大学组织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云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李晨阳研究员,党委常委、副校长段红云研究员,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何明教授,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教授,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民族政治研究院)黄清吉教授,《思想战线》编辑部蒋红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维昌教授等20余名专家学者。各位专家就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刻内涵、深化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理论体系、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高地、在一流大学建设中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共话学习心得、共议铸牢大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心得 档案学院 副校长 云南大学 一流大学建设 思想理论体系 党委常委 四部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计资本与就业状况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军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67,共11页
本文基于全国8个城市的社会调查,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计资本与就业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初步探析了影响群体就业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从教育水平来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性别、年龄、代际、户籍、民族结构方面存在社会分化现象... 本文基于全国8个城市的社会调查,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计资本与就业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初步探析了影响群体就业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从教育水平来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性别、年龄、代际、户籍、民族结构方面存在社会分化现象,这决定了群体内部人力资本的差异性分布;从外出务工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外出流动趋于长期化、家庭化、定居化,三分之二的人口使用乡土社会资本获得工作;从就业状况来看,务工、经商的经济性动因是人口外出流动的主要推动力,非正式就业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的主要形式,这决定了群体整体就业质量不高。基于上述分析,政府需要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内部的社会分化,制定差异性与针对性强的保障措施;在关注他们的结构适应问题的同时,还要重视他们的文化适应问题;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与改善社会资本的方式,推动更多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正式就业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生计资本 就业质量 城市民族事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中少数民族市民权益保障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朱军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8-15,共8页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精准对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需求,有效保障他们的市民权益,是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基于全国8个城市问卷调查的数据,以社会分化为研究视角,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权、消费水平、随迁...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精准对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需求,有效保障他们的市民权益,是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基于全国8个城市问卷调查的数据,以社会分化为研究视角,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权、消费水平、随迁子女教育、社会和政治参与权、户籍和身份认同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租住房屋为主,群体内部消费水平存在差异,随迁子女半数入读公办学校,社会与政治参与水平很低,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无限制落户当地城市。结论指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经由同质性群体转变为内部分化的群体,少数民族在城市居留意愿与落户意愿存在差异。因此,新型城镇化战略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推行“主动市民化”和“差异性”保障方式,建设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优先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与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市民权益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主动市民化 城市民族事务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意涵 被引量:9
5
作者 常轶军 徐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2-67,189,共7页
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主观心理和认知直接影响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具有辨识我者与他者、凝聚情感和力量的功能,以及维护统治和巩固政权的政治认同意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人民在近代屈辱中觉醒的民族意识,则蕴含着更大... 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主观心理和认知直接影响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具有辨识我者与他者、凝聚情感和力量的功能,以及维护统治和巩固政权的政治认同意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人民在近代屈辱中觉醒的民族意识,则蕴含着更大的时空范围、更具有超越性的政治共同体理念。它通过激活历史资源唤醒了中华民族对于悲惨处境和奋斗历程的历史记忆,从而在古今历史的对比中强化政治认同;通过挖掘文化资源推动了政治认同客体的迁移,从而在超越民族、宗教、职业、价值观等因素形成的认知分歧中促进政治认同。总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激发历史与文化资源,塑造了中华儿女的“我们感”,不仅指明了文化认同支撑政治认同的认同机理,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作为文化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政治认同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中华民族研究的两个命题 被引量:25
6
作者 郭台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2,共12页
“一”与“多”间的哲学矛盾催生人类必然直面但无解的元问题,而作为和解之道的任何命题都因时空条件变动而改变。该元问题在民族研究领域可以表现为三种学术争端,即生成论与建构论之争、主体民族与民族平等之争、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 “一”与“多”间的哲学矛盾催生人类必然直面但无解的元问题,而作为和解之道的任何命题都因时空条件变动而改变。该元问题在民族研究领域可以表现为三种学术争端,即生成论与建构论之争、主体民族与民族平等之争、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之争,而具体到中华民族的议题研究,也因此出现不同的理论命题与主张。其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命题遵循的逻辑路径是,地方民族从作为部分之“多”的历史事实出发,追求中华民族整体之“一”的未来理想,该命题之所以在过去数十年得以称道与践行,在于尊重中国历史与现实条件,回应中华民族在民族研究领域面对的元问题。“一体多元”新命题是基于中华民族的现实与未来追求,倒转“多元一体”命题的逻辑路径与关系次序,二者构成有效的互补性关联。新命题对民族研究领域中的元问题有新的回应,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研究的再出发,有着更强烈的时代感和明确的未来追求,不仅肯定“多元”的历史构成,还把百年追求的“一体”理想确认为既成事实,进而为“多元”的稳定夯实基础与保障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一体多元” 命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认同:三维意涵、结构韧性与政治功能 被引量:16
7
作者 常轶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89,共9页
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族群称谓。中华民族认同是指中华儿女对于自己所属的中华民族的认可、赞同、支持和归属感。中华民族认同蕴含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和心理力量。中华民族认同具有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族群称谓。中华民族认同是指中华儿女对于自己所属的中华民族的认可、赞同、支持和归属感。中华民族认同蕴含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和心理力量。中华民族认同具有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三维意涵,具有强大的结构韧性:纵向结构的根基性、内在结构的复合性和横向边界的包容性。中华民族认同具有以结构韧性支撑政治认同,以认同力量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主体意识保障国家安全的政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认同 三维意涵 结构韧性 政治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解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社会风险的民族政治优势
8
作者 吕庆春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6-32,共7页
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化解重大社会风险、经受住各种考验的最大政治优势。风险社会中的国家和民族要有主心骨,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应对各种重大挑战和风险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责任重于泰山。有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化解重大社会风险、经受住各种考验的最大政治优势。风险社会中的国家和民族要有主心骨,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应对各种重大挑战和风险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责任重于泰山。有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形成了全民族“战疫”的强大政治优势,表现出果敢的决断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强大的动员和资源汇集能力、坚定的执行能力;形成全国一盘棋,做到令行禁止,汇聚起抗疫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促成强大的工作推进动能,形成在国家治理和风险应对中特有的政治效能。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应对风险考验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所在,是中华民族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防控 党的领导 民族政治优势 风险化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16
9
作者 周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8,共14页
民族区域自治被确定为国家制度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它在中华现代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在国家行政区划的基础上,以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成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和行使自治权的方式,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被确定为国家制度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它在中华现代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在国家行政区划的基础上,以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成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和行使自治权的方式,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以此来协调国内的民族关系、实现国家整合。在建立时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又在面临和应对各种根本性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增添了新的内涵。统一与自治、民族与区域,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两对基本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准则、制度伦理、制度功能和制度的优越性,皆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受其规制。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演变和调适过程的梳理,揭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逻辑,才能真正把握这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本质规定性,促进制度的完善和功能的有效发挥,凸显其在促进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内在逻辑 制度准则 制度伦理 制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的族际政治整合策略 被引量:11
10
作者 周平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3,154,共14页
新中国成立时,历史上由历史文化连结而成的众多民族群体在近代的民族构建中成为众多民族实体,中国成为现代意义的多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对国内民族关系进行协调的族际政治整合,成为国家维持统一的重要机制,更成为中国共产党治... 新中国成立时,历史上由历史文化连结而成的众多民族群体在近代的民族构建中成为众多民族实体,中国成为现代意义的多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对国内民族关系进行协调的族际政治整合,成为国家维持统一的重要机制,更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先采取了制度整合、政策整合的策略,接着又采取了法制整合策略,近年来则增添了国族整合策略,从而形成了一个兼顾国家整合表层逻辑与底层逻辑的整合体系及相应的实践,并达成了族际政治整合的目标,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今天,依据国内族际关系的变化及其出现的特点,深入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探索更具适应性和韧性的族际政治整合方式,仍然是必须认真对待的根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多民族国家 族际 族际政治整合 制度整合 政策整合 法制整合 国族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进路 被引量:87
11
作者 周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16,共12页
作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多族聚合体,也是全体国民构成的国民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议程,仅从加强民族团结的路径来推进是不够的,还须从增强国民意识的路径来推进。要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作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多族聚合体,也是全体国民构成的国民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议程,仅从加强民族团结的路径来推进是不够的,还须从增强国民意识的路径来推进。要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这样的双重进路及其实现方式各自有独特的功能和局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议程要达到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在相互补充、相互规制中达到相辅相成。双重进路及其实现方式,如果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就更能看清其必然性和可能性;再施之中华文化的滋养及党和国家政策的推动,就将释放所蕴涵的强大功能,最终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政策议程 双重进路 民族团结 国民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是谁:对中华民族的再认识 被引量:20
12
作者 周平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36,F0002,共12页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宏大的社会历史存在,其本质体现于多个方面。首先,中华民族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基础,却是经过现代构建才具今天的形态,因而是一个现代民族;其次,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最终完成,并与现代国家有机...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宏大的社会历史存在,其本质体现于多个方面。首先,中华民族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基础,却是经过现代构建才具今天的形态,因而是一个现代民族;其次,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最终完成,并与现代国家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了国家形式,因而是一个国家民族;再次,中华民族的形成既符合现代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又依凭特定历史文化造成的因素,因而是一个复合民族;最后,中华民族既蕴涵现代民族所具有的国民性机制,又蕴涵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的族际性机制,因而成为一个蕴涵多种机制的民族。这样的中华民族就是一座历史-文化-政治资源的宝库,曾在中华现代国家的构建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也将在今天的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中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现代民族 国家民族 复合民族 人口国民化 国民整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被引量:25
13
作者 李朝辉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75,共11页
集体记忆是共同体成员共存共享的结构化信息的总和,具有突出的建构性、客观性及社会性特征。不管是在建构、加工阶段,还是在激发、传承过程中,集体记忆都需要依凭多样化的载体得以呈现和传承,其载体主要包括符号型、场所型、仪典型和传... 集体记忆是共同体成员共存共享的结构化信息的总和,具有突出的建构性、客观性及社会性特征。不管是在建构、加工阶段,还是在激发、传承过程中,集体记忆都需要依凭多样化的载体得以呈现和传承,其载体主要包括符号型、场所型、仪典型和传媒型四种类型。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维系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进一步想象的基石;其对内形塑“我者”促进融合,对外区分“他者”实现“划界”;此外,集体记忆连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因此,形塑集体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需要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展开必要的反省,并深入思考如何应对各种解构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因素;积极发掘和再造中华民族集体记忆,重视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以社会实践为基点打造一套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符号系统,积极开发新的记忆之场,推行“体化实践”;注重传播、传承及巩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策略、平台及受众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平 郭志凯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8-40,F0002,共14页
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背景下推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促成国家和社会一系列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必然导致中华民族自身的一系列变化,从而构成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于是,中华民族的演进,就在经历了古代存在、现代构建两个阶段之后... 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背景下推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促成国家和社会一系列深刻变化的同时,也必然导致中华民族自身的一系列变化,从而构成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于是,中华民族的演进,就在经历了古代存在、现代构建两个阶段之后,进入了当代重塑阶段。在这样的当代重塑过程中,中华民族出现了内部结构优化、民族意识提升、整体功能增强和外部形象改善等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日益成为一个受到世界其他民族尊重的优秀民族。同时,中华民族的当代重塑,也将在对民族复兴的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中彰显自己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重塑 文明转型 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 人口国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二维向度与演进逻辑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永刚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57,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族聚合结构与整体国民属性,决定了其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演进呈现“多元一体”与“国民一体”的二维向度。但因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急迫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多元一体”维度得到极大的张扬,而“国民一体”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族聚合结构与整体国民属性,决定了其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演进呈现“多元一体”与“国民一体”的二维向度。但因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急迫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多元一体”维度得到极大的张扬,而“国民一体”的维度显示并不充分。在社会结构与国际局势巨变的新时代,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需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优先强调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维度向“多元一体”与“国民一体”协同发展。如此,方能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国民一体 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吕 彭春瑞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4,共11页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城市群是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区域。本文基于2012~2022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根据既有理论构建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测度,揭示其时空变动、区域差异及动态演...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城市群是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区域。本文基于2012~2022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根据既有理论构建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测度,揭示其时空变动、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研究发现:城市群总体及各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均表现为上升趋势,整体呈“多核辐射、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及区域内差异逐渐缩小,城市群间差异仍旧显著且是总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城市群存在两极或多极化特征;Markov链结果显示,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具有“俱乐部收敛”特征,邻域空间滞后水平提升能增加本地区向上转移概率;从长期发展趋势看,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随时间演进而提升,具有长期向高值集中的态势。据此,本文以先发城市群辐射带动、东北与中西部城市群崛起以及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角度为城市群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城市群 区域差异 趋势演进 面板熵值法 Dagum基尼系数 Kernel密度估计法 MARKOV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互嵌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治理路径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永刚 胡玲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8-126,共9页
民族互嵌是中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的现代呈现与改革开放四十年人口普遍跨区域流动的现实表征。民族互嵌社区在承担一般社区的社会治理功能的同时,因其公共属性和居民族属的多元结构,决定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 民族互嵌是中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的现代呈现与改革开放四十年人口普遍跨区域流动的现实表征。民族互嵌社区在承担一般社区的社会治理功能的同时,因其公共属性和居民族属的多元结构,决定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国家治理中,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特有内涵与社会治理功能。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新时代,全面推进的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通过以社区为单元供给为社区各族居民共建共享的公共产品、社区文化、公共生活推动并扩大了社区的共同性,并全面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之中。民族互嵌社区以尊重差异、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富裕为取向,以各族居民共建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社会治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社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治理的“国家在场”与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永刚 侯红霞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40,共9页
“国家在场”既是边疆治理的基础,也是维护、彰显边疆的国家属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征的治理内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边疆治理的文化视角与“臣民-文化治理”下中华文化支撑着边疆的“国家在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以统一国民... “国家在场”既是边疆治理的基础,也是维护、彰显边疆的国家属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特征的治理内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边疆治理的文化视角与“臣民-文化治理”下中华文化支撑着边疆的“国家在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以统一国民身份体系为国家治理依托的同时,辅之以边民的“民族”身份实施差别治理以加快边疆发展,边疆的国家在场以制度、族际、发展的方式予以体现。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发展理念和边疆社会的整体发展,进一步突出了以边民的国民身份为基础的区域治理,凸显了边疆治理的中华民族主权国家属性和整体国民内涵。面对“两个大变局”的当下,以边疆治理现代化为取向、以铸牢边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保障边民的合法权益为基础,通过各族人民共建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新时代边疆治理“国家在场”的新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国家在场 国民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学的田野:概念、场域及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白利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共6页
田野政治学是基于田野而构建的政治学新兴分支学科。加深对田野的认识,有助于推进田野政治学的研究。政治学的田野有其特定内涵,厘清这一内涵是理解和阐释中国政治、建设发展中国政治学和深化拓展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需要。田野生发于历史... 田野政治学是基于田野而构建的政治学新兴分支学科。加深对田野的认识,有助于推进田野政治学的研究。政治学的田野有其特定内涵,厘清这一内涵是理解和阐释中国政治、建设发展中国政治学和深化拓展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需要。田野生发于历史的延续,潜藏在关系的叠加和互动之中,有价值的田野多在问题集中或矛盾突出的地方。田野之于政治学的价值,在于基于调查的问题意识、田野气息的研究关怀、田野标识的概念建构、扎根田野的理论创新和可供借鉴的培养模式,这些价值是支撑田野政治学繁荣发展的动力。田野政治学的构建并非偶然,研究分析田野政治学的构建,对其他新兴分支学科的构建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 学科建设 田野 田野调查 田野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与治理意蕴——基于秩序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106,186,187,共9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作为一个时代命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民族实体结构视角出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往往被限定在文化民族关系协调与权益保障的狭窄范畴。从秩序视角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作为一个时代命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民族实体结构视角出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往往被限定在文化民族关系协调与权益保障的狭窄范畴。从秩序视角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秉持先进理念的政治主体与社会大众上下互动,共同建构政治社会秩序与集体认同的过程,理性化的秩序结构和共善的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建设的两个任务目标。正是基于秩序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双重意蕴,既关系到优化提升中华民族作为国家民族的相关国家制度设计,也关系到有效动员全体中国国民为一体、参与大变局时代国家治理的精神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秩序视角 国内治理 全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