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基础是物理学还是生物学?——再论孔德社会学的内在张力问题
1
作者 方捷 郭台辉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72,256,共11页
孔德社会学的内在张力问题是社会学学科史的关键问题,已引发国际学术界持久讨论。既有研究多依赖英译本与中译本,部分肯定其内在张力,而鲜有分析其本质及历史语境。基于孔德的法语文本,可从三方面参与该问题的讨论。一是孔德社会学确实... 孔德社会学的内在张力问题是社会学学科史的关键问题,已引发国际学术界持久讨论。既有研究多依赖英译本与中译本,部分肯定其内在张力,而鲜有分析其本质及历史语境。基于孔德的法语文本,可从三方面参与该问题的讨论。一是孔德社会学确实存在内在张力,但不能化约为理性与道德间的冲突,况且这在孔德后期思想中得以调和;二是对“社会物理学”的界定需要考虑后革命时代“物理”概念语义的名/实分离及其与“物理主义”的根本差异;三是与近代经典物理学相比,新兴的生物学在孔德社会学理论体系建构中发挥着更基础的作用。之所以有人将物理学误认为孔德社会学的科学基础,原因不仅在于未清晰展现孔德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全貌及其时空情境条件,更在于20世纪上半叶马赫主义物理学长期误读孔德思想。反思既有理论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界对知识史关键问题的深入讨论,是中国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德社会学 科学基础 物理学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费孝通:法律和社会科学的视角笔谈
2
作者 苏力 赵旭东 +1 位作者 朱晓阳 谭同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44,共17页
今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115周年、逝世20周年。作为一代社会科学大家,费孝通不仅学术贡献巨大,其学术主张也深刻影响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期笔谈文章,邀请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的4位教授,... 今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115周年、逝世20周年。作为一代社会科学大家,费孝通不仅学术贡献巨大,其学术主张也深刻影响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期笔谈文章,邀请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的4位教授,从不同角度,特别是从法律和社会科学的视角进行讨论。苏力教授指出,经典(经验)研究的意义就在于超越时空,超越具体现象的理解。不仅如此,费孝通的研究也是跨越学科、有效解说和回应中国的,特别是晚年倡导的“文化自觉”,其实就是“文化自信”。赵旭东教授指出,要在社会与文化的领域之中不断拓展法律边界的理解。法律的本体论意义不是在某位研究者的案头,而是要在一个一个具体活泼的人的生活之中展开。朱晓阳教授指出,费孝通生前提出拓展社会学的传统边界,进一步扩展的还有社会科学的思维形式。他用文学家的禀赋和社会学家的洞见与想象,实践着与维特根斯坦“综观呈现/一目了然”相似的进路。谭同学教授指出,重温费孝通研究的意义,就是学习其将学术“志”向扎根中国大地,用知识回馈大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是这样的知识自主。需要说明的是,前3篇笔谈,也是几位教授为侯猛教授所编《文化、法律与社会:费孝通读本》(即将出版)写的序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费孝通 文化自觉 学术贡献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学影视人类学教学实践之路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海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3-18,共6页
影视人类学与云南的渊源可谓深远。1956年至1965年出现的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简称为“民纪片”)为标准模式的科学民族志电影,打破了西方世界一直认为中国早期无民族志影像的主观想象。①在一共生产出的16部“民纪片”... 影视人类学与云南的渊源可谓深远。1956年至1965年出现的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简称为“民纪片”)为标准模式的科学民族志电影,打破了西方世界一直认为中国早期无民族志影像的主观想象。①在一共生产出的16部“民纪片”里,云南的少数民族占了其中的7部。其后,云南本地学者、研究机构和高校相继开始关注影视人类学学科领域,并以云南大学在影视人类学的科研与教学上取得的成绩更为突出显著。本文介绍云南大学自1991年至2019年近30年影视人类学教学发展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学 影视人类学 标准模式 主观想象 科学纪录片 科研与教学 少数民族 实践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简介
4
作者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由香港著名实业家伍达观先生及夫人伍马瑶女士部分捐资,于2006年4月10日正式建成开放。博物馆占地4154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展览和接待服务面积2100平方米。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隶属云南大学民... 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由香港著名实业家伍达观先生及夫人伍马瑶女士部分捐资,于2006年4月10日正式建成开放。博物馆占地4154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展览和接待服务面积2100平方米。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隶属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现有藏品3000余件,主要为民族服饰、民族乐器、宗教器物、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文献古籍等,馆内常设《茶马古道文化展》《民族艺术》等长期陈列,并每年举办不同主题的专题展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学 专题展览 接待服务 文献古籍 茶马古道 民族服饰 生活用品 社会学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圈”、云南与文明互鉴的民族学 被引量:5
5
作者 关凯 王铭铭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41,共7页
基于中国东南及西南的田野经验,王铭铭教授提出“中间圈”概念以概括相对于中心区域的边陲文化。关凯教授就这一概念及云南民族研究、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相关问题对王铭铭教授进行了访谈。
关键词 中间圈 文明互鉴 文化复合性 民族学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化自然与家园建构:云南一个多民族移民村生态振兴之路
6
作者 倪慧 马翀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7,共11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自然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反映了自然环境与社会财富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通过人化自然创造“绿水青山”进而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过程既是人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自然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反映了自然环境与社会财富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通过人化自然创造“绿水青山”进而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过程既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塑造过程,诠释了生态文明的完整内涵。原本不适宜人居住的云南省元阳县南沙镇呼山村,在政府和多民族移民久久为功的共同努力下,攻克重重困难,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绿水青山”,实现乡村自然生态振兴,又在生活实践和治理实践中建设和美家园,促成乡村人文生态振兴。这一家园建构目标的达成,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化自然 “绿水青山” 多民族移民村 人文生态 家园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发展与女性参与——以云南咖啡产业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雪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咖啡产业作为最重要的全球产业之一,产业中的性别分工和性别分层现象是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关注的议题。云南咖啡全产业链建成与升级过程中,各族女性能够全面参与到产业的各个环节中,但在产业的前端与后端呈现出显著的代际... 咖啡产业作为最重要的全球产业之一,产业中的性别分工和性别分层现象是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关注的议题。云南咖啡全产业链建成与升级过程中,各族女性能够全面参与到产业的各个环节中,但在产业的前端与后端呈现出显著的代际特征。在咖啡种植端,留守的偏老龄妇女成为咖啡种植最主要的劳动力;伴随咖啡初加工产业的发展完善,这些女性又成为加工处理与手工挑选分级的主要劳动力。在咖啡产业中后端的品牌创立、庄园经营等领域内,出生在从事咖啡产业家庭中的“咖二代”女性、有求学、务工与创业经历和经验的女性通过成为直接经营者、庄园继承人,以及家庭合伙人的方式参与其中。这与全球其他产区咖啡产业链中的性别分层格局有所不同。妇女在中后端产业参与过程中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她们注重将乡土文化资源与咖啡营销相结合,成为“咖啡+”事业的积极推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产业 女性 性别分工 性别分层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不浪费的人类学”到人类学的“隐秀”追求:庄孔韶人类学画展
8
作者 和柳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玄隐——庄孔韶人类学画展”的巡展活动于2024年9月正式启动,并先后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2024年9月15-24日)、上海大学图书馆(2024年10月14-21日)、云南民族博物馆(2024年11月30日-2025年3月30日)成功举办。这是首次中国人类学家... “玄隐——庄孔韶人类学画展”的巡展活动于2024年9月正式启动,并先后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2024年9月15-24日)、上海大学图书馆(2024年10月14-21日)、云南民族博物馆(2024年11月30日-2025年3月30日)成功举办。这是首次中国人类学家的绘画个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的首展体现了人类学智慧与专业绘画领域的精彩融合;上海大学的展览引发了美术界和人类学界前所未有的、大面积的学术与艺术交流;云南民族博物馆的展览凸显了人类学绘画新的艺术延伸——装置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隐 人类学画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 庄孔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守还是改变:中国西南古代民族研究“三大族系说”的多学科讨论 被引量:6
9
作者 李东红 马丽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多元"历史过程逐渐被揭开,中国各民族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古代民族研究不能再简单地理解"中华民族共祖"的丰富内涵。通过重读有关古典文献材料、系统梳理新近考古...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多元"历史过程逐渐被揭开,中国各民族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古代民族研究不能再简单地理解"中华民族共祖"的丰富内涵。通过重读有关古典文献材料、系统梳理新近考古发现、专题探讨语系与族系的关联、汲取中国民族史与西南区域文明史研究新成果等多学科、多视角研究与讨论,把中国西南古代历史归结为"氐羌、百越、百濮""外来族群迁入结果"的叙事体系,已然无法立足。"三大族系说"是在20世纪中期"民族国家建构"运动中,处于"无献无征、考古无证"情境下产生的学术假说,已经证明是错误的。当前不少历史叙述,面对学术界的新发现、新成果,却不加甄别地沿用旧说,造成西南古代民族历史叙述上的混乱,必须将以修正。中国西南古代民族研究,要立足本土文化脉络与地方传统的梳理,摒弃"外来"思维,实现从"外来叙事"到"本土陈述"的回归。把材料还原到当地民族与文化大背景之中,才能正确地理解古代西南民族与区域历史和地方文化的关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历史进程。对"三大族系说"在内的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史上习以为常的"外来说"叙事传统,包括各种"大迁徙""大传播""大叙事"等"典范历史"与"民族常识"的反思与再出发,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历史发展基本逻辑的认识,推动学术创新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 古代民族研究 “三大族系” 多学科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藏区和谐民族关系构建内源性动力研究——以迪庆藏民族发展演变为分析视角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志农 顿云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47,共8页
当前云南藏区共时性研究中缺乏一种历史纬度的思考,云南藏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及其文化特征说明,一个民族内部在族群演变进程中嵌入交融、多元汇聚的内部关系结构,就能实现交融、开放和多民族文化的共享。这些构性因素的基础性、限定... 当前云南藏区共时性研究中缺乏一种历史纬度的思考,云南藏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及其文化特征说明,一个民族内部在族群演变进程中嵌入交融、多元汇聚的内部关系结构,就能实现交融、开放和多民族文化的共享。这些构性因素的基础性、限定性作用,是云南藏区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内源性动力,实现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的相互聚合并一致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藏区 民族关系 内源性动力 藏民族 发展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际交往与贫困脆弱性——基于中国边疆地区民族社会发展调查(CBSS)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晏月平 李昀东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3,共10页
共同富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衔接,有助于边疆地区后脱贫时代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利用中国边疆地区民族社会发展调查(CBSS)数据,对边疆地区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量,并分析边疆地区族际交往对家... 共同富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衔接,有助于边疆地区后脱贫时代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利用中国边疆地区民族社会发展调查(CBSS)数据,对边疆地区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行测量,并分析边疆地区族际交往对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族际交往是影响边疆地区家庭贫困脆弱性的重要因素,推动族际交往与增进民族互信可以有效缓解贫困脆弱性,尤其对高贫困脆弱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效应更大。为此,边疆地区脱贫和返贫工作重点应积极推动并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准识别事实贫困与低边人群,扩大贫困帮扶范围,将族际交往引入边疆地区实施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果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具体考量体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治理 族际交往 边疆地区 贫困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往文化空间消费的地名——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地名标识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郑佳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49-54,共6页
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地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十余年来,该区域的地名标识制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呈现和阐释村寨的空间文化,以期提升文化景观的可理解性。由于忽视了地名所关联的深厚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现有的地名标识尚... 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地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十余年来,该区域的地名标识制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呈现和阐释村寨的空间文化,以期提升文化景观的可理解性。由于忽视了地名所关联的深厚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现有的地名标识尚未较好地反映民族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民族文化意义与价值的自识和他识。将地名的文化价值创造性地融合到各类文化产品之中是一种旅游文化价值的生产,由此可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也可为当地人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当地名成为通往文化空间消费的路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就可能更好地进行交流互动,并逐步实现文化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哈尼梯田 地名标识 文化空间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赞米亚区域的稻作与社会——物种间民族志角度的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海超 张晗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4-104,共11页
在被斯科特重新界定后包含了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大陆山地的“赞米亚”地区,不仅人群之间界限模糊、不断混杂,稻作也表现与常见的集约型水田农业明显不同的一面。本文通过水稻、陆稻和块根类作物的比较,对本区域农业生产逻辑的内在理路进... 在被斯科特重新界定后包含了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大陆山地的“赞米亚”地区,不仅人群之间界限模糊、不断混杂,稻作也表现与常见的集约型水田农业明显不同的一面。本文通过水稻、陆稻和块根类作物的比较,对本区域农业生产逻辑的内在理路进行重新梳理,发现以往认为分属两种生产体系的稻作农业和山地游耕农业存在某种一致性:缺少田间管理,不提倡用增加劳动投入的方式追求高产,都看重从周围环境中获取多样性的食物。不仅是从事游耕的居民在逃离统治,赞米亚地区经营稻作的农民也有与低地政权关系疏远的一面。斯科特对于边陲地区农业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理解还有不足,本研究可以对其将稻作和块根种植分别视为“服从农业”和“逃跑农业”的基础论断构成某种程度上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赞米亚 稻作 农业边疆 生态人类学 物种间民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社会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方法反思——海外中国研究的视角 被引量:2
14
作者 章立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8-209,共12页
19世纪以来,外交官、传教士、记者和探险家等通过田野调查撰写的中国游记,与职业人类学家的村庄民族志一起成为海外中国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通过研究具体村庄来认识20世纪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转向,昭示着以古代文明为研究对象的传... 19世纪以来,外交官、传教士、记者和探险家等通过田野调查撰写的中国游记,与职业人类学家的村庄民族志一起成为海外中国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通过研究具体村庄来认识20世纪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转向,昭示着以古代文明为研究对象的传统汉学转向以现当代中国社会为主的中国研究。现在适时对这些以村见国的村庄民族志进行梳理,在反思其与中国研究范式之间的关系时,也探讨纾解其方法困境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研究 村庄民族志 中国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西部地区社会建设论坛”综述
15
作者 张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21年6月19日,由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卡瓦格博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文科学报编辑部、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 2021年6月19日,由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卡瓦格博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文科学报编辑部、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西部地区社会建设论坛”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工商管理 重点研究基地 社会学学院 《思想战线》 德钦县 文科学报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地民族传统生态观的多维实践及当代价值——以基诺族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映占 魏婷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17,155,共14页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充分挖掘西南少数民族生态实践中蕴藏的生态伦理与生态智慧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以西南山地民族基诺族为典型个案,从自然互动、社会生活、社群互动三方面探讨当地民众具体的生态实践,在此基...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充分挖掘西南少数民族生态实践中蕴藏的生态伦理与生态智慧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以西南山地民族基诺族为典型个案,从自然互动、社会生活、社群互动三方面探讨当地民众具体的生态实践,在此基础上从生态农业、生态教育、生态经济三维视角阐释传统生态实践的当代价值,以期为西南民族地区推进生态振兴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地 传统生态观 生态智慧 生态经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迪庆的民主改革及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意义
17
作者 李志农 周丽梅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共9页
20世纪中叶,云南迪庆按照中央的指示开展民主改革,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政权建立背景下结合迪庆实际所做出的正确抉择,也是党的民族思想及民族政策在中观层面的重大实践。作为一场重要的社会运动,民主改革彻底推翻了迪庆的封建统治,变革... 20世纪中叶,云南迪庆按照中央的指示开展民主改革,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政权建立背景下结合迪庆实际所做出的正确抉择,也是党的民族思想及民族政策在中观层面的重大实践。作为一场重要的社会运动,民主改革彻底推翻了迪庆的封建统治,变革了生产关系,实现了该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其政策设计、制度安排、舆论引导、务实作风等民族工作实践,强化了迪庆各民族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和认同,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大成果。深刻总结和思考迪庆民主改革的经验,对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迪庆 民主改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目的地东道主群体内部关系的人类学考察——以云南大理白族古村为例
18
作者 苏醒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0-137,共8页
旅游目的地东道主群体的"异质化"已逐渐凸显。东道主群体内部关系虽然表象上呈现出"敦睦他者"与"和谐共生"的状态,但实际上,各子群体在空间分配及行为方式上存在明显的"边界",且通过呈现于语... 旅游目的地东道主群体的"异质化"已逐渐凸显。东道主群体内部关系虽然表象上呈现出"敦睦他者"与"和谐共生"的状态,但实际上,各子群体在空间分配及行为方式上存在明显的"边界",且通过呈现于语言、传说历史、亲属关系、宗教等方面的族群差异反映出深层的"区隔",彼此对主体性、文化原真性等的认知差异还可能导致矛盾冲突的产生。究其本质可知,东道主群体内部的浅层"融合"是基于生存发展需要的功利性融合,是双方关系的表象;而深层"区隔"则是基于族群背景与利益关系的深度隔阂,这才是东道主群体内部关系的核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道主群体 异质化 区隔 融合 旅游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境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成效与经验——以西藏勒布沟地区为例
19
作者 李志农 杨勋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6,共9页
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以西藏错那市勒布沟地区四个门巴民族乡为研究个案,通过梳理勒布沟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成效,即经济跨越式发展、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精神生活日益富足、社会保障不断健... 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以西藏错那市勒布沟地区四个门巴民族乡为研究个案,通过梳理勒布沟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成效,即经济跨越式发展、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精神生活日益富足、社会保障不断健全、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总结边境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要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为统领,同时坚持外源性动力与内源性动力协同作用,注重现代化建设与守边固边工作双向互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边境民族地区 勒布沟 门巴族 “五位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基于云南M彝村的经验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芳 徐兴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117-123,共7页
产业扶贫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策略,事关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成败。M彝村通过开创“收租婆”+“雇佣工”的生计模式、“农业合作社”+“贫困户”帮扶联结模式与“公司”+“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三重策略,产业发展取... 产业扶贫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策略,事关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成败。M彝村通过开创“收租婆”+“雇佣工”的生计模式、“农业合作社”+“贫困户”帮扶联结模式与“公司”+“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三重策略,产业发展取得实效,但产业扶贫中也暴露出扶贫资源配置陷阱、扶贫产业双低难题、帮扶企业深陷三高困局以及产业发展自身面临多重矛盾等现实问题,需从制度完善路径、技术提升路径、能力建设路径与价值指引路径四个维度提出应对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产业扶贫 精准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