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主流意识形态在电视新闻中的生产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雯雯 徐明卿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1,共5页
大众媒介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电视通过声画符号系统进行意义生产,并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建构和传播。意识形态的建构可以视为一个表意过程,其呈现、表达、传播往往通过"文本"来实现,电视新闻文本的意识形态研究重点在于分析电视... 大众媒介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电视通过声画符号系统进行意义生产,并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建构和传播。意识形态的建构可以视为一个表意过程,其呈现、表达、传播往往通过"文本"来实现,电视新闻文本的意识形态研究重点在于分析电视如何形成大众的统一认知来维护社会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新闻 主流意识形态 传播 符号意义 受众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题效价对新媒体平台新闻分享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廖圣清 舒瑾涵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3-142,共10页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线新闻分享成为新闻传播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框架理论,探索新媒体平台中标题效价与新闻分享的关系,以“今日头条”APP的88482条新闻为研究数据,分析了标题效价对新闻分享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以及图片的调节作用。直...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线新闻分享成为新闻传播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框架理论,探索新媒体平台中标题效价与新闻分享的关系,以“今日头条”APP的88482条新闻为研究数据,分析了标题效价对新闻分享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以及图片的调节作用。直接影响中,标题效价与新闻分享呈现“U”型关系,比起中性标题新闻,正面或负面标题新闻的分享量更高;新闻阅读在标题效价与新闻分享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配图对新闻阅读的中介效果具有前端的调节作用,有配图时的新闻阅读中介效果,高于无配图时的新闻阅读中介效果。同时,标题效价、配图对新媒体平台中的新闻分享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理论 新闻分享 标题效价 新闻阅读 配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众需求、使用情境与媒介多任务使用——以上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4
3
作者 廖圣清 李清睿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54,共13页
随着移动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使用形态,媒介多任务使用受到研究者关注。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以上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大学生的媒介多任务使用,从媒介功能视角,整合已有研究中需求动机的类型,探究需求动机和使用情... 随着移动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使用形态,媒介多任务使用受到研究者关注。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以上海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大学生的媒介多任务使用,从媒介功能视角,整合已有研究中需求动机的类型,探究需求动机和使用情境对媒介多任务使用的影响及其差异,丰富了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的媒介多任务使用研究。研究发现:(1)大学生最主要的媒介多任务使用都与手机有关,并呈现普遍性、碎片化使用的趋势;(2)学习、信息、娱乐、社交和习惯需求会带来不同类型的媒介多任务使用;(3)学习与工作、休闲与日常、碎片化情境会带来不同类型的媒介多任务使用;(4)相比于情境,需求能够带来更多的媒介多任务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多任务使用 使用与满足理论 需求 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医与传播”:乡村医生健康传播实践之困
4
作者 黎藜 曹珊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7,共10页
乡村医生在开展健康传播实践的过程中,存在与自我、村民及环境的三重矛盾关系,具体表现为身份叠加带来的繁重工作与传播技能失调,风俗习惯与信任分割引发的传播抵抗,以及体制机制紧张导致的传播乏力。重塑可沟通关系的路径,包括“政府-... 乡村医生在开展健康传播实践的过程中,存在与自我、村民及环境的三重矛盾关系,具体表现为身份叠加带来的繁重工作与传播技能失调,风俗习惯与信任分割引发的传播抵抗,以及体制机制紧张导致的传播乏力。重塑可沟通关系的路径,包括“政府-乡村传播主体”的沟通路径、“土医-乡村医生-专职传播者”的沟通路径和“乡村传播主体-村民”的沟通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医生 健康传播 内在张力 可沟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南民族志电影的文化记忆与文化深描
5
作者 许孝媛 孙悦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38-144,共7页
西南民族志电影因其文脉悠长、作品饱满、成果斐然而在中国影视人类学体系中占据重要一席。从西方来客的早期尝试到中国学人的自觉探索,再到学科化、理论化的专业建制,民族志电影以其丰满的视听手段建构着西南地方的文化记忆:净土的“... 西南民族志电影因其文脉悠长、作品饱满、成果斐然而在中国影视人类学体系中占据重要一席。从西方来客的早期尝试到中国学人的自觉探索,再到学科化、理论化的专业建制,民族志电影以其丰满的视听手段建构着西南地方的文化记忆:净土的“柔”与“险”,仪式的“奇”与“异”,社会的进化与发展,民族性格的坚韧、团结与赤诚。在光影的雕刻下,民族志电影使文化免于遗忘的尘埃和时间的腐朽,为人类学、民族学和传播学的文化诠释与知识生产提供了宝贵的视觉文献资料。然而,各类影像或多或少存在主客区隔、文化猎奇、自我东方化等问题,面对西南地区实际的变化与变革,民族志电影需要打破“他者”的文化迷障,从记忆主体、记忆内容和记忆通路等方面“直言式”呈现西南诸省进行时的社会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电影 西南 文化记忆 文化深描 直言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媒介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研究--“云南第一村”的田野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孙信茹 张露予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5-89,100,共6页
本文围绕一个基层社区日常生活的组织与传播,分析社区媒介如何有效整合进社区体系,通过多元层级和不同方式的传播将组织与个人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深入社会具体场景讨论媒介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可以看到社区媒介... 本文围绕一个基层社区日常生活的组织与传播,分析社区媒介如何有效整合进社区体系,通过多元层级和不同方式的传播将组织与个人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深入社会具体场景讨论媒介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可以看到社区媒介和传播作为一种嵌入社区日常生活与情境的基础与力量,能够有效挖掘社会互助性资源,创造出基层社会新的连接与组织方式,同时社区精英与权威力量也在社区传播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媒介 基层社会治理 大营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媒融媒体工作室的新闻生产与创新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左小麟 郑伊健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2-64,共3页
新闻生产与创新是媒介融合发展的重要课题,建设融媒体工作室成为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各级党媒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有效路径。文章梳理了党媒融媒体工作室的发展现状,从历史维度探究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分析党媒融媒体工作室的实践创新,... 新闻生产与创新是媒介融合发展的重要课题,建设融媒体工作室成为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各级党媒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有效路径。文章梳理了党媒融媒体工作室的发展现状,从历史维度探究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分析党媒融媒体工作室的实践创新,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媒 融媒体工作室 新闻生产 新闻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传播: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取向与路径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星星 颜灿威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3,共6页
融媒体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实践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通最后一公里、将党和国家的声音传播到基层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建设的核心价值。县级融媒体建设应跳出媒体融合、媒介治理等框架,回归基层性和地方性。基层传播作为理解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融媒体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实践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通最后一公里、将党和国家的声音传播到基层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建设的核心价值。县级融媒体建设应跳出媒体融合、媒介治理等框架,回归基层性和地方性。基层传播作为理解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可围绕优化基层情境、生成基层话语、再造基层社会三个方向展开:通过提升民众个体对基层空间的认同感和参与性,挖掘县域文化资源、强化共同体意识,为群体创造沟通、公共协商和对话交流空间的实施策略,推进县级融媒体向动态、开放、情境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传播 县级融媒体中心 理论取向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阅读特征探析:互文性、群聚化与知觉体验 被引量:4
9
作者 陈荣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45-47,共3页
互联网时代使阅读选择变得多样化,相较传统的文本阅读形式,数字阅读已然转变成一种多元参与的文本对话,复杂的互文性成为数字阅读的突出特征之一;覆盖从线上到线下的互动模式,使得数字阅读成为一种新的群聚传播活动;随着阅读机制、手段... 互联网时代使阅读选择变得多样化,相较传统的文本阅读形式,数字阅读已然转变成一种多元参与的文本对话,复杂的互文性成为数字阅读的突出特征之一;覆盖从线上到线下的互动模式,使得数字阅读成为一种新的群聚传播活动;随着阅读机制、手段、内容乃至平台的转型,数字阅读正在实现由概念式到知觉体验式的叙述模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阅读 互文性 群聚传播 概念式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媒介到中介化:媒介人类学演进历程再审视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信茹 段虹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80,共9页
长期以来,媒介人类学作为一个独特的人类学分支学科得以创建,其发展也使原本多脉络、多目的性、松散的学术话语网络被缩减为一个以研究传媒技术和组织机构相关实践为核心的子学科。但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1世纪初,伴随着媒介技术数... 长期以来,媒介人类学作为一个独特的人类学分支学科得以创建,其发展也使原本多脉络、多目的性、松散的学术话语网络被缩减为一个以研究传媒技术和组织机构相关实践为核心的子学科。但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1世纪初,伴随着媒介技术数字化的转型和打破学科界限呼声的高涨,媒介人类学经过学者的实践和理论探寻,逐渐成为一个被学界关注的新兴交叉学科及研究领域。通过对媒介人类学演进历程的追溯和重新思考,可以看到以媒介技术中介的人类交往活动和社会中介化过程相交织的张力所催生的多样化研究。媒介人类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播技术范畴,而应聚焦人类日常的交流、互动及其生成的社会关系,从而理解媒介化社会中复杂情境下产生的多重意义。从媒介到中介化的人类学研究转变,其意义在于把媒介技术中介的社会实践与社会中介化过程结合起来理解社会文化的变迁,从而拓展媒介人类学研究的边界和范围,深化我们对媒介本身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人类学 媒介 中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媒介化的时间与日常生活——关于睡眠的时间社会学研究
11
作者 陈荣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社会已被深度媒介化,媒介渗透进日常生活。作为困扰现代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问题,“时间”成为一种重要理论工具。睡前媒介使用通过影响时间感知、造成睡眠时间拖延和形成睡眠时间偏移三条路径联合制造了一种新的时间结构。睡前电子媒介使... 社会已被深度媒介化,媒介渗透进日常生活。作为困扰现代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问题,“时间”成为一种重要理论工具。睡前媒介使用通过影响时间感知、造成睡眠时间拖延和形成睡眠时间偏移三条路径联合制造了一种新的时间结构。睡前电子媒介使用通过对视觉、环境、行为习惯乃至身体激素的改造,作用于使用者的时间感知能力,深刻影响着使用者的睡眠情况。部分媒介产品对培养用户睡前使用黏性的设计理念,加之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与社交需求不断碾压着用户的睡眠时间,造成了入睡时间的拖延。在二者的合力下,睡眠时间最终形成了整体性的偏移,或表现为晚睡晚起的新睡眠习惯,或将睡眠散落在零星的时间碎片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媒介使用 时间结构 日常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活态传承和跨学科研学活动的融合路径探究——以“水中仙子何处来”为例
12
作者 兰艺颖 许骢龄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56-60,共5页
漳州水仙文化是闽南地区独特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活态传承与跨学科研学融合成为推动其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融合路径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搭建跨学科研学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产学研... 漳州水仙文化是闽南地区独特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活态传承与跨学科研学融合成为推动其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融合路径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搭建跨学科研学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开展多样化研学活动,如实地考察、实践操作、创意物化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水仙文化魅力。本文为传承和弘扬水仙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研学旅行 水仙文化 非遗活态传承 跨学科研学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宗教生活中的媒介在场——大等喊傣族村寨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星星 王少辉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52,71,共4页
随着大众传媒在少数民族乡村社会使用范围不断的扩大,其对传统社区的社会结构和村民日常生活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文章以云南省瑞丽市大等喊傣族村落作为调查地点,重点分析村民的宗教生活与媒介传播的互动。文章具体研究了大众媒介对宗... 随着大众传媒在少数民族乡村社会使用范围不断的扩大,其对传统社区的社会结构和村民日常生活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文章以云南省瑞丽市大等喊傣族村落作为调查地点,重点分析村民的宗教生活与媒介传播的互动。文章具体研究了大众媒介对宗教活动空间及僧侣的影响和对村民日常生活的介入,进而讨论大众传媒对宗教活动空间的影响、大众传媒与宗教仪式的互动、传媒嵌入宗教文化的传承等几个层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生活 媒介在场 大等喊 傣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机拍照、社会参与及主体建构-基于一个城市中老年女性群体的观察 被引量:23
14
作者 孙信茹 赵洁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31,共6页
社交媒体时代,个体通过手机拍摄和记录自我形象并上传至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方式。然而,人们常常更易关注到手机摄影中较为活跃和主导的年轻人,老年人则往往被视为这一活动中的"落后者"。将一群生活在都市的中老年女性... 社交媒体时代,个体通过手机拍摄和记录自我形象并上传至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方式。然而,人们常常更易关注到手机摄影中较为活跃和主导的年轻人,老年人则往往被视为这一活动中的"落后者"。将一群生活在都市的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对她们手机拍照行为和社交媒体中的照片呈现进行观察与分析,发现,正处于"第三年龄"的中老年女性,借助手机和拍照,一定程度上实现她们的情感表达和心理调适。通过手机拍照,这群女性获得新的交往关系,进而展开社会参与。同时,她们也在手机拍照中进行自我身份的彰显和表达,从而完成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主体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女性 手机拍照 社会参与 主体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信对歌中的互动、交往与意义生成——对石龙村微信山歌群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15
15
作者 孙信茹 王东林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25,共7页
通过对白族微信对歌行为和实践的田野考察,展现白族对歌所经历的媒介化过程.研究聚焦白族对歌在微信这一新技术介入和影响之下所形成的新的制约逻辑,人们据此构成新的日常,创造出区别以往的文化规则,进而拓展、生成新的社会交往方式.从... 通过对白族微信对歌行为和实践的田野考察,展现白族对歌所经历的媒介化过程.研究聚焦白族对歌在微信这一新技术介入和影响之下所形成的新的制约逻辑,人们据此构成新的日常,创造出区别以往的文化规则,进而拓展、生成新的社会交往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微信对歌是人们将自己独有的文化、审美、经验注入新技术之中的社会互动与交往方式.更重要的是,微信对歌不仅展现人们新的交往形式和意义,同时,人们还运用微信打造了新的生活世界,继而形成个体新的规范和文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对歌 互动 交往 意义生产 文化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媒人类学视角下的媒介和时间建构 被引量:26
16
作者 孙信茹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37,共4页
现代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和日益普及,使得媒介全方位地渗入了人们的时间感知和观念形成之中。从媒介对人们时间的影响来看,具体表现在塑造和形成人们的自然时间、形成人们新的时间观念、产生新的时间文化等三个层面。从大众媒介对人们日... 现代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和日益普及,使得媒介全方位地渗入了人们的时间感知和观念形成之中。从媒介对人们时间的影响来看,具体表现在塑造和形成人们的自然时间、形成人们新的时间观念、产生新的时间文化等三个层面。从大众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介入及影响层面来看,时间在与媒介的互动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形态和表达方式。笔者认为,研究媒介对于时间观念的影响、媒介对于现代时间的建构方式,实则是以时间作为关键点,来观察媒介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相关观念的影响和变迁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时间 建构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文化实践”的网络民族志——研究者的视角与阐释 被引量:16
17
作者 孙信茹 王东林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2-111,共10页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人类学家的"田野"不再局限于固有"方位"和实体空间,而逐步拓展至网络虚拟空间。在网络空间中,研究者不仅是网络文化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更是对社区和研究对象做出积...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人类学家的"田野"不再局限于固有"方位"和实体空间,而逐步拓展至网络虚拟空间。在网络空间中,研究者不仅是网络文化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更是对社区和研究对象做出积极贡献的"创造者"。作者以自己的田野经验和个案研究为例,将网络民族志视作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共同进行的"文化实践"活动。这样的研究视角和以往网络民族志相关研究较为不同。同时,研究双方于网络空间中的"共在",使得研究者在研究方法、参与度及个人情感投注等方面都发生变化。由此,作者提出,在网络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作为观察者和文化创造者的双重身份得到凸显。此外,网络民族志中的田野更具"流动性",民族志文本的写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通过该研究,作者认为,从研究者的视角深入剖解和讨论,不仅在于了解网络对研究过程所带来的影响,还在于把握研究者如何面对网络世界,如何阐述自己。而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这样的研究思路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思网络空间赋予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民族志 研究者 文化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在场和少数民族村寨文化转型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信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20,共5页
现代传媒及其构建起来的信息传播网络凭借其极强的普及率和极广阔的波及面,使得身处这个时代的每个共同体乃至每个独立个体,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立足于这样的研究视角,我们聚焦现代传媒和信息传播网络对少数民族村寨社会、民众生... 现代传媒及其构建起来的信息传播网络凭借其极强的普及率和极广阔的波及面,使得身处这个时代的每个共同体乃至每个独立个体,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立足于这样的研究视角,我们聚焦现代传媒和信息传播网络对少数民族村寨社会、民众生活、文化观念等方面带来的影响,考察乡村社会中媒介在场的意义和价值,重点分析媒介对个体、族群或共同体带来的不同影响。文章认为,大众媒介在传统少数民族村寨文化转型和变迁中发挥着粘合剂和间离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在场 少数民族 村寨文化 粘合剂 间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传承人的传播实践和文化建构——以大理石龙白族村为研究个案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孙信茹 赵亚净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24,29,共5页
从传播学的视角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一个传播的过程,而今天的非遗传承不仅局限在社区或者族群内,其传播的空间范围和实践方式有了较多的变化。文章以大理州剑川县石龙白族村作为研究个案,通过对该村非遗传承人群体的文化传播实... 从传播学的视角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一个传播的过程,而今天的非遗传承不仅局限在社区或者族群内,其传播的空间范围和实践方式有了较多的变化。文章以大理州剑川县石龙白族村作为研究个案,通过对该村非遗传承人群体的文化传播实践和活动进行观察,发现石龙白族村非遗传承人的传播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族群内的技艺传习、展演式的传播、媒介式传播三种类型。本文认为,该村非遗传承人群体正是通过这些存在于不同社会文化情境,有着不同活动方式和功能表现的传播实践行为,形成了新的文化建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人 传播实践 文化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日常的流动空间——“石龙老司机”的微信生活考察 被引量:10
20
作者 孙信茹 叶星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6-29,共4页
本文以云南一个白族村庄里的司机群体和'石龙老司机'微信群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考察了车辆和微信形成的该群体的双重流动空间。研究发现,微信创造了以80、90后为主体的村落司机群体一种流动的新乡村景观。由此,他们在车辆和微信... 本文以云南一个白族村庄里的司机群体和'石龙老司机'微信群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考察了车辆和微信形成的该群体的双重流动空间。研究发现,微信创造了以80、90后为主体的村落司机群体一种流动的新乡村景观。由此,他们在车辆和微信构筑的流动空间中建立新的关系,进而创造一种弹性生活的可能。文章更进一步追问的是,微信群对人们的连接以及人们借助微信展开的活动,共同根植于乡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情境之中,流动空间并未摆脱地方社会与共同体文化的约束,而是深深嵌入当地社会和文化情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 流动空间 微信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