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确定县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以布尔津县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闫晓梅 王宏卫 +3 位作者 罗魁 董康宁 郭瑞杰 郑旭东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598,共13页
生态安全是人类安全乃至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生物栖息地不断减少,生态问题愈发凸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选取新疆布尔津县作为研究区,通过InVEST模型与PLUS模型分析并预测布尔津县2000—2030年的生境质... 生态安全是人类安全乃至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生物栖息地不断减少,生态问题愈发凸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选取新疆布尔津县作为研究区,通过InVEST模型与PLUS模型分析并预测布尔津县2000—2030年的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并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确定生态廊道的空间范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针对不同优先级的生态保护区选取最适生态廊道宽度,提出差异化保护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布尔津县生境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4978,总体呈先下降后略微上升趋势;2020—2030年布尔津县生境质量指数持续上升。(2)研究识别出布尔津县生态源地1059.83 km^(2),建设源地684.26 km^(2),69条生态廊道以及42处生态夹点;根据两类源地扩张时耗费阻力突变点将研究区划分为不同的生态保护区并确定其保护时的优先次序,并利用新疆重要生态保护地数据对其进行修正。(3)基于不同分区内野生动物种类分别选取宽度最适的生态廊道并确定其空间范围,最终提出立体生态差异化保护策略,为县域层面的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保护区 差异化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露凝 吕一河 王文玲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1-294,共14页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连接人类、社会文化与自然,尤其是与特定区域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增进人类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网...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连接人类、社会文化与自然,尤其是与特定区域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增进人类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网站2010—2023年369条文献数据进行主题词网络、高频和中心主题词、主题词聚类等分析,归纳了主要的CES研究类别及其主要开展的视角。结果表明,2010—2023年CES研究获得快速发展,研究对象主要为(1)位于城市内部、具有较高进入性、重视个体身心情感体验的城市公园绿地,(2)提供游憩娱乐价值、美学价值、部分精神/宗教价值的旅游地,(3)关注土地利用、景观管理和人地关系等领域的保护地;整体呈现由货币化方法向非货币化方法转向,由微观尺度向宏观微观相结合转向,由关注价值评估向关注人类感知体验转向,由单一视角研究向多学科多视角研究转向等特点。未来研究需加强多学科交叉,尤其是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重视人地关系与CES的相互影响,探索CES价值实现的多元机制和模式,助力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 知识图谱 信息可视化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联及研究进展
3
作者 郝蕴祺 任艳姣 +2 位作者 王露凝 党辉 吕一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8793-8805,共13页
地多样性(geodiversity)是指涵盖了地质、地貌、土壤和水文等要素的地球表层非生物环境的异质性。地多样性具有多圈层的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及多元生态系统服务或地系统服务的重要支撑。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地多样... 地多样性(geodiversity)是指涵盖了地质、地貌、土壤和水文等要素的地球表层非生物环境的异质性。地多样性具有多圈层的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及多元生态系统服务或地系统服务的重要支撑。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地多样性核心指标(Essential Geodiversity Variables,EGVs)的评估可以助力地球表层全面复杂的信息获取,以应对气候变化适应、系统保护规划、人类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挑战。近30年来,地多样性相关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热点话题,但目前尚缺乏研究的综合与比较,一些关键领域需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机制探索。结合文献计量学的辅助分析,从内涵演变、方法论、地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geodiversity and biodiversity,GBD)关联、地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关联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述。结果表明,地多样性的内涵经历了“开端-内涵丰富-确立主流-概念泛化”的演变过程;量化地多样性的方法论多以空间格网为基本单元,并借鉴了经典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形式;GBD的关联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及初步定量化论证,跨尺度、跨生态系统类型的GBD关系研究有待深化;地多样性支持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多集中于概念框架的讨论,已有研究初步尝试定量刻画地多样性与文化服务的关联,但与调节和支持服务结合的定量研究有限,其难点在于如何揭示其关联机理。为应对上述问题和应对地多样性面临的争议,尝试提出三点展望:厘清并优化广泛的地多样性内涵并建立因地制宜的标准工具;整合GBD研究应重视机理与尺度效应;地多样性到生态系统服务的传递过程应进行机制探索并注重多尺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 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生态环境影响域的研究
4
作者 陆王烨 刘乐轩 +2 位作者 刘路明 杨飞龄 李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8-220,共13页
道路建设及其运行已对动植物生长、迁徙和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需求增加,道路对周边地区的生态影响也必然加剧。道路的生态环境影响域指的是道路全生命周期内对其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随着道路生态学研究... 道路建设及其运行已对动植物生长、迁徙和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需求增加,道路对周边地区的生态影响也必然加剧。道路的生态环境影响域指的是道路全生命周期内对其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随着道路生态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其研究价值逐渐凸显。已有研究表明,道路对各种动物、植物、环境的影响范围各不相同,影响域会随着交通强度、时间等因子的变化而有所区别。在对国内外动物、植物以及环境的道路影响域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未来道路影响域研究应当与大数据等新技术相结合,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现有研究,注重动物、植物、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道路影响域研究促进环评体系完善,加强现有研究的应用导向性,更好地指导道路建设和运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 生态学 影响域 野生动植物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的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赵晓燕 谈树成 +3 位作者 张素 李永平 吴汉 王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63,共13页
[目的]沱江流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和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选取2000-2020年的Landsat遥... [目的]沱江流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和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选取2000-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以绿度、湿度、热度、干度、生物丰度指数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采用变异系数、一元线性回归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并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timal parameter geographic detector model,OPGD)对其驱动力进行探测。[结果](1)2000-2020年,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多年平均值为0.66,等级以良为主,占比为63.01%。成都周边区县、内江、自贡、泸州等城镇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呈现南北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趋势显著,轻微退化和显著退化面积占比分别为19.75%和5.88%。人口密度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以较高波动为主,占比为18.15%。(3)2000-2020年沱江流域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范围为0.769~0.870,主要分布在第1象限和第3象限,局部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范围随时间呈显著变化,景观斑块破碎化明显。(4)OPGD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坡度、高程、夜间灯光为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人口密度、气温和GDP为次要驱动因子,降水量和坡向因子影响较小。土地利用类型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增强对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结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模型对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研究结果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改进遥感生态指数模型 时空分析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模型 沱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益敏 冯显杰 +3 位作者 李媛婷 杨雪 向倩英 计培琨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云南省物种资源丰富但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环境脆弱性保护与植被覆盖联系紧密。为此,该文采用2000—2022年MOD13Q1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利用最大值合成法(maximum value composite,M... 云南省物种资源丰富但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环境脆弱性保护与植被覆盖联系紧密。为此,该文采用2000—2022年MOD13Q1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利用最大值合成法(maximum value composite,MVC)、Theil-Sen中位数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方法动态监测植被的时空格局变化。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植被对地形地貌、气候变化及土地覆被等影响因素的响应。研究表明:2000—2022年,云南省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年均NDVI值在0.74~0.90之间,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增加趋势的面积占91.17%,滇东北增长速率最快;植被覆盖在地域上存在差异,滇东南、滇西南的植被覆盖高于滇西北、滇中、滇东北;在海拔3900 m以下,云南省NDVI值比较稳定,3900 m以上随海拔升高而NDVI值呈减少趋势;坡度<3°时,NDVI值最低,随着坡度增加,NDVI值先增加后降低;平面坡向的NDVI值最低,除平面坡向外,其余坡向对植被生长影响较小;2000—2022年,滇中、滇东南、滇东北的植被覆盖与降水呈正相关,表明降水有利于植被生长;而滇西南、滇西北与降水呈负相关。全区及各区域的植被覆盖与气温呈正相关,表明气温有利于植被生长。研究结果可为加强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NDVI 植被变化 Theil-Sen趋势 MANN-KENDALL检验 相关性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修复区识别 被引量:3
7
作者 杨雪 李益敏 +2 位作者 赵娟珍 蒋文学 李媛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7-290,共14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识别生态修复优先序,为该省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研究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空间相关性,与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保护红线结合识别云南省生态修复优先序。... [目的]分析云南省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识别生态修复优先序,为该省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研究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空间相关性,与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保护红线结合识别云南省生态修复优先序。[结果]①22 a间云南省RSEI均值呈S形变化趋势,分别以2005年和2011年作为上升和下降的拐点。②2000—2022年空间上生态环境质量均表现为“西高东低”的态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而中部城市群及东部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③2000—2005年受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好。2005—2011年则因旱灾和建设用地的剧烈扩张导致生态环境质量大幅下降。2011—2016年是旱灾后恢复时段,除中部城市化快速发展地区外,其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在逐渐恢复。2016—2022年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变好。④云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全局与局部自相关。⑤2000—2022年云南省碳储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2 a间总碳储量减少2.38×10^(7)t,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带性分布特征。⑥云南省生态修复极优先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东部地区,约占总面积的18.08%,生态修复优先区及中等优先区则分布较为广泛,约占总面积的70.17%。生态修复一般优先区主要位于普洱市等地,约占总面积的11.76%。[结论]云南省2000—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在时空上均呈现一定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区划分,因地制宜地治理生态环境,推进云南省生态及低碳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修复区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亚热带地区主要林地类型土壤碳含量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赵巧巧 赵筱青 +6 位作者 黄佩 普军伟 周世杰 冯严 顾泽贤 石小倩 储博程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2,共10页
[目的]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变化对全球碳循环产生显著影响。通过探究不同林地类型森林土壤碳含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森林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澜沧县桉树人工林、思茅松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 [目的]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变化对全球碳循环产生显著影响。通过探究不同林地类型森林土壤碳含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森林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澜沧县桉树人工林、思茅松纯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Duncan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3种林地类型在0~20 cm、20~40 cm及40~60 cm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碳氮比(C/N)水平及垂直分布变化规律,并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0~60 cm土层,3种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其变化范围为14.89~22.05 g·kg^(-1),高于全国森林土壤有机碳水平,以常绿阔叶林最高(22.05g·kg^(-1));有机碳密度处于3.42~4.12kg·m^(−2)之间,以常绿阔叶林最高(4.12kg·m^(−2));土壤C/N在12.99~13.82之间,以桉树人工林最高(13.82);(2)随着土层加深,3种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C/N均呈下降趋势,以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下降趋势最明显;(3)3种林地类型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主要受土壤密度、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和全磷影响,环境和地形因子影响较小;土壤C/N主要影响因子为有机质、p H和坡向,环境因子对其影响较小。[结论]常绿阔叶林和桉树人工林土壤在碳汇方面具有优势,而思茅松纯林碳汇功能较弱。土壤碳含量变化受土壤理化指标影响较大,而受环境和地形因子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桉树引种区 林地类型 土壤碳 影响因素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晓燕 李永平 +2 位作者 谈树成 刘立冰 刘飞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9-333,共15页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探究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基于2000—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运用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标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探究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基于2000—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运用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标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采用Sen(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和MK(Mann⁃Kendall)检验相结合的趋势分析方法开展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采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timal Parameters Geographic Detector,OPGD)优化了空间数据的尺度效应和分区效应,并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较高,多年RSEI均值为0.63。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和优为主,面积占比为61.37%。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在空间上呈“成都⁃重庆核心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差,中间平原丘陵地区中等,四周质量优”的分布格局。(2)Sen⁃MK趋势分析表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区域大于改善区域,两者面积之差占比为14.33%,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显著下降趋势,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3)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结果显示,驱动因子的最优空间尺度为5km,自然断点法、相等间隔分类、分位数分类、几何间隔分类和标准差分类5种离散方法有助于检测驱动因子的最优分类区间。绿度、湿度、热度、高程、坡度、年均气温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因子,解释力q值大于56.95%。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GDP、夜间灯光是次要驱动因子。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西部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格局 驱动力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成渝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地区典型人工林凋落物层生态水文效应
10
作者 宋国苍 鄢世琳 +4 位作者 于福科 毛传良 余潇 杨瑶 黄新会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1,共10页
【目的】定量评价滇中地区典型人工林凋落物层生态水文效应,为改善人工林蓄水能力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滇中地区3种典型人工林(本沁桉Eucalyptus benthamil过熟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过熟林、本沁... 【目的】定量评价滇中地区典型人工林凋落物层生态水文效应,为改善人工林蓄水能力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滇中地区3种典型人工林(本沁桉Eucalyptus benthamil过熟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过熟林、本沁桉中龄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室内浸泡实验、失水实验以及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人工林凋落物层生态水文效应。【结果】(1)滇中地区典型人工林凋落物总蓄积量为13.07~16.84 t·hm^(-2),从大到小依次为华山松过熟林、本沁桉中龄林、本沁桉过熟林,3种人工林中本沁桉过熟林凋落物总厚度显著大于本沁桉中龄林(P<0.05)。(2)3种人工林凋落物的自然含水率为42.28%~78.51%,室内浸泡和人工模拟降雨表明:凋落物持水性能从大到小依次为华山松过熟林、本沁桉中龄林、本沁桉过熟林,降雨强度对凋落物持水性能影响不显著。(3)各林型凋落物累积吸(失)水量与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吸(失)水速率与时间则呈幂函数关系。(4)3种林分凋落物的失水是由快速失水到缓慢失水,再到逐渐不失水的过程,能较好地反映凋落物的保水能力。【结论】人工模拟降雨与凋落物室内浸泡实验结果具有一致性,本沁桉过熟林的自然含水和持(截)水性能最差。综合滇中地区3种人工林凋落物持水与蒸发,建议在森林经理时,从涵养水源方面考虑,应适当减少本沁桉过熟林面积,提高华山松种植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人工林 凋落物层 降雨截留量 持水能力 生态水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11
作者 刘鸿林 赵方凯 +4 位作者 杨磊 沈琳钧 杨恺丰 李敏 陈利顶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3-783,共11页
城市公园作为居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绿地土壤健康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往往成为一个被忽视的环节。以浙江省宁波市为研究区,选取20个建园年限不同的代表性城市公园,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了土壤重金属... 城市公园作为居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绿地土壤健康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往往成为一个被忽视的环节。以浙江省宁波市为研究区,选取20个建园年限不同的代表性城市公园,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与公园景观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城市公园土壤重金属含量具有显著的差异性,Cu、Zn、Cd和Pb的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分别为背景值的2.1、2.2、10、1.9倍,Cr和Ni的含量与土壤背景值接近;2)土壤中重金属Zn、Cd和Pb含量随着城市公园建设年限增加呈现增加趋势;3)乔木林地斑块比重与城市公园土壤重金属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与Zn、Cd和Pb的p值分别为0.021、0.018和0.011。由此表明,城市公园中的土壤受人类活动干扰明显,其土壤重金属随着时间演替不断富集,且乔木林地斑块会影响城市公园对大气中重金属颗粒物的捕获量,从而影响城市公园土壤重金属含量。该研究为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新建或改造公园时合理控制乔木林地斑块比重,优化景观格局,以降低土壤重金属富集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城市公园 污染评价 公园建设年限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云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
12
作者 张云柏 孙正宝 +4 位作者 冯玥雯 袁术峰 张洋 魏廷平 李玲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4-1407,共14页
农业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然而,省域尺度的农业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尚未完全明晰。本文系统研究了2013—2022年云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驱动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旨在为制定低碳... 农业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然而,省域尺度的农业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尚未完全明晰。本文系统研究了2013—2022年云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驱动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旨在为制定低碳农业政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空间自相关检验、标准差椭圆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结合2013—2022年统计资料,对云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强度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从2013年的1241.34万t增加到2016年的1310.95万t,随后逐年降至2022年的1050.20万t,与2016年相比,累计降幅达19.9%。农业碳排放强度则持续下降,从2013年的0.406 t∙万元^(-1)降至2022年的0.159 t∙万元^(-1),降幅60.8%。2)云南省农业碳排放呈东部高、西北低的格局,曲靖、昆明和红河是主要的高排放区域,而怒江和迪庆等西北部地区农业碳排放量较低;农业碳排放强度则表现为中部低、四周高的特征,丽江和红河的农业碳排放强度较高。3)氮肥、农膜、复合肥和农药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农业产值[解释程度(q)=0.88]、乡村人口(q=0.72)和GDP(q=0.69)是驱动农业碳排放空间异质性的关键因素。4)云南省农业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农业产值和乡村人口每增加1%,相邻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分别增加0.009%和0.013%;而本地GDP增长对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每增长1%可使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减少0.001%。本研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了云南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将空间溢出效应纳入省域尺度的碳排放研究框架。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农业碳排放空间异质性及其成因的研究,也为云南省制定低碳农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实现农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农业碳排放强度 地理探测器 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计量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白鹤滩蓄水触发库岸灾变的地貌标志研究
13
作者 李磊 顾畛逵 +5 位作者 樊辉 姚闯闯 姚鑫 李仁江 蒋树 戴福初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0-739,共20页
蓄水位变化触发的坡体失稳是高山峡谷区大规模水电开发情景下普遍存在的灾害形式。21世纪以来,由于水电开发加剧,对这种特定类型灾害隐患的识别提出了更高要求。近些年,InSAR观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大尺度空间开展多目标变形体识别的... 蓄水位变化触发的坡体失稳是高山峡谷区大规模水电开发情景下普遍存在的灾害形式。21世纪以来,由于水电开发加剧,对这种特定类型灾害隐患的识别提出了更高要求。近些年,InSAR观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大尺度空间开展多目标变形体识别的难题,但由于观测的即时性,无法识别尚未发生变形的隐伏灾患,迫切需要归纳蓄水触发岸坡灾变的地貌标志,以利灾患判别。自2021年白鹤滩库区大规模蓄水以来,连续触发一系列库岸坡体失稳,为总结蓄水灾变地貌标志提供了良好时机。文章通过将InSAR观测、一系列地貌参数及光学影像进行有机结合,即利用2020—2023年期间升轨228景、降轨234景的Sentinel-1A数据,借助DS-InSAR技术对蓄水触发变形坡体进行识别,对其拔河高度、坡度、坡向和起伏度等一系列地貌参数的灾变触发解释力进行了排序,又结合岩层结构、岩性差异、降水与蓄水位变化记录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了白鹤滩库区蓄水位触发失稳坡体的岩性强弱、岸坡结构和地貌参数及其数值区间,形成的组合形式可作为地貌标志用于实现对该类型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在进一步的分析过程中发现,除了蓄水作用之外,降水事件也是库岸坡体失稳不可忽视的驱动因素。该认识对于水电开发背景下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水电站选址与运营,并为其他类型坡体失稳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滩 水库 滑坡 INSAR 地貌标志 地理探测器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振环 马航 +2 位作者 万邦隆 查坐统 王君婷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2,共6页
综述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主流合成技术,如共沉淀法、高温固相法、溶胶-凝胶法以及水热合成法,并从科学的角度对这些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还探讨了微波合成和喷雾干燥等新兴技术在正极材料合成中... 综述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主流合成技术,如共沉淀法、高温固相法、溶胶-凝胶法以及水热合成法,并从科学的角度对这些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还探讨了微波合成和喷雾干燥等新兴技术在正极材料合成中的应用前景。概述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未来发展趋势,并指出了研究重点,包括提升材料性能、增强循环稳定性、保障安全性,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Bs电池 正极材料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云南段)水-气界面氧化亚氮释放通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袁茜 傅开道 +2 位作者 陶雨晨 张年 杨丽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1,共8页
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氧化亚氮(N_(2)O)作为痕量温室气体,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河流和水库被认为是N_(2)O释放的活跃区域,然而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对单一河流或水库的监测,对大... 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氧化亚氮(N_(2)O)作为痕量温室气体,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河流和水库被认为是N_(2)O释放的活跃区域,然而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对单一河流或水库的监测,对大范围河库系统的N_(2)O研究仍相对欠缺。选取澜沧江(云南段)流域作为考察对象,在2022年4月、8月采用悬浮箱采集24个点位的水-气界面的气体样品,并于实验室通过气象色谱仪检测气样氧化亚氮浓度,探究该流域干支流N_(2)O释放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测定了水体水环境参数,解析其时空差异的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澜沧江(云南段)旱季N_(2)O通量均值低于雨季。旱季N_(2)O通量均值为0.10 mg·m^(-2)·d^(-1),雨季为0.18 mg·m^(-2)·d^(-1),其中旱季干流均值为0.11 mg·m^(-2)·d^(-1),支流为0.05 mg·m^(-2)·d^(-1);雨季干流均值为0.18 mg·m^(-2)·d^(-1),支流为0.15 mg·m^(-2)·d^(-1)。2)在空间尺度上,N_(2)O通量沿程整体呈现释放量递增的趋势。干流N_(2)O通量均值为0.15 mg·m^(-2)·d^(-1),支流为0.10 mg·m^(-2)·d^(-1),干流N_(2)O通量高于支流。水库坝上N_(2)O通量均值为0.02 mg·m^(-2)·d^(-1),坝下为0.31 mg·m^(-2)·d^(-1),水库坝下N_(2)O通量值是坝上的15.5倍,水库发电下泄高速水流加速了水-气界面N_(2)O释放。3)澜沧江水-气界面N_(2)O通量与水温(WT)(r=0.341,P=0.009)、氨氮(NH4^(+))(r=0.384,P=0.004)和流速(r=0.283,P=0.026)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溶解氧(DO)(r=-0.420,P=0.001)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在高WT、低DO、高NH4^(+)和高流速条件下有利于N_(2)O产生与释放。研究结果揭示澜沧江(云南段)河库系统氧化亚氮释放通量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流域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 氧化亚氮(N_(2)O) 释放通量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水-气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因果推理方法:综述与实验
16
作者 魏廷平 孙正宝 +1 位作者 黄江成 邹承权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86-1999,共14页
探明地表过程中各要素的因果作用关系并量化因果效应,对理解地表变化规律至关重要。近年来,遥感技术和因果推理研究的快速发展,为基于遥感观测数据开展多尺度地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提供了机遇和可能。然而,面向地学领域的因果关... 探明地表过程中各要素的因果作用关系并量化因果效应,对理解地表变化规律至关重要。近年来,遥感技术和因果推理研究的快速发展,为基于遥感观测数据开展多尺度地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规律研究提供了机遇和可能。然而,面向地学领域的因果关系、因果效应和因果推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多尺度地表过程因果作用机制和规律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本文首先回顾因果推理的理论框架与方法研究进展;然后,通过实验探索时序因果推理方法在地表植被变化归因方面的可能性;最后,总结因果推理在地表过程研究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果表明:①因果关系发现与因果效应评估是当前地表过程研究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前沿热点,但却面临着因果关系假设过强、虚假因果关系识别困难、验证数据缺乏等诸多挑战。②2001—2020年云南省地表植被时空变化过程的实验结果表明,时序因果推理方法在地表植被变化的因果关系发现与因果效应评估中具有显著效果。实验结果显示:植被与气候因子间存在显著因果作用关系和滞后效应,其中温度与地表温度是影响云南省地表植被变化的主导因子,同时植被对气候因子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反馈作用。③在地理大数据与地学大模型的背景下,支持地表过程因果推理验证的数据集构建、时空耦合的因果推理与可解释性的机器学习方法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推理 因果关系 归因研究 植被变化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光遥感的滇缅地区经济发展时空特征研究
17
作者 郎云帆 李益敏 +2 位作者 李媛婷 刘淼 柏克冰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242,共10页
对于面向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云南省与“一带一路”共建沿线国家之一的缅甸,研究其区域经济发展对推动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运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2013—2022年滇... 对于面向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云南省与“一带一路”共建沿线国家之一的缅甸,研究其区域经济发展对推动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运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2013—2022年滇缅地区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滇缅地区夜光与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数据间存在显著相关性;②2013—2022年滇缅地区的夜光总量处于稳定增长状态;③从滇缅地区经济发展方向特征来看,经济重心总体先向西南移动,后向东北移动,标准差椭圆的面积在2013—2020年呈现增大的趋势,2022年有缩减的趋势,长轴在2020年前呈增大趋势,2020年后略微减小,短轴呈稳定增长趋势,方位角基本保持不变;④从滇缅地区经济发展空间相关性来看,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云南省滇中城市群,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缅甸东部和西部。研究可为我国与缅甸的经济贸易交流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遥感 云南省 缅甸 经济发展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模型的南果河流域日径流预测
18
作者 和艳 陆颖 +2 位作者 邓丽仙 余炳金 罗向阳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5,共8页
准确可靠的径流预测是水资源科学调度、高效利用的有力保障。数据驱动水文模型弱化水文循环物理过程,通过训练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数学关系,为无下垫面资料流域径流预测提供解决方案。以澜沧江一级支流南果河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PCA)... 准确可靠的径流预测是水资源科学调度、高效利用的有力保障。数据驱动水文模型弱化水文循环物理过程,通过训练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数学关系,为无下垫面资料流域径流预测提供解决方案。以澜沧江一级支流南果河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样本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并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将前15 d的日径流量、日降水量作为模型的输入,对那勾坝水文站日径流进行1~5 d不同预见期的预测。结果表明:随预见期延长,模型预测精度不断下降。当预见期为1 d时,验证期和训练期纳什效率系数(NSE)均大于0.80,预测性能优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支持向量机(SVM)与随机森林法(RF)三种数据驱动模型。结果可为无下垫面资料流域日径流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径流预测 主成分分析(PCA)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 南果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河流域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19
作者 季可可 李越梅 +3 位作者 顾治家 冯德泰 曹绍敏 黄淑萍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8-144,共7页
为探讨伊河流域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给该流域新时期水土保持规划制定等提供参考,以2018—2022年为研究期,基于DEM、降水、土壤可蚀性、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等数据,计算各类景观指数,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以10m×10m栅格... 为探讨伊河流域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给该流域新时期水土保持规划制定等提供参考,以2018—2022年为研究期,基于DEM、降水、土壤可蚀性、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等数据,计算各类景观指数,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以10m×10m栅格为单元计算土壤侵蚀模数,以各子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占比为因变量、以各子流域景观指数和社会经济因子为自变量,采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计算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解释力,进而分析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伊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减小、强度降低,但存在微度和轻度土壤侵蚀向高强度等级转化的风险;2)伊河流域景观斑块破碎化加剧,体现在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的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增大等,各地类的连通性减弱,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景观斑块形状趋于有序和规则化,林地、水域景观斑块形状趋于无序和复杂化;3)景观破碎化对伊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异质性有较大影响,体现在各地类斑块边缘密度、蔓延度指数、周长面积分形维数等景观指数对土壤侵蚀时空变化有较强的解释力;4)社会经济因子对土壤侵蚀时空异质性也有较大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扰动和改造使景观格局发生变化进而造成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体现在社会经济因子与景观格局因子的交互显著增大了对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土壤侵蚀 中国土壤流失方程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活动对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20
作者 张雨欣 杜宜霖 +1 位作者 刘小茜 马思克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963-4974,共12页
放牧活动是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式,合理确定放牧强度对增强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至关重要。然而,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尤其是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特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和敏感性尚需深入研究。为此... 放牧活动是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式,合理确定放牧强度对增强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至关重要。然而,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尤其是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特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和敏感性尚需深入研究。为此,通过Meta分析整合了66篇已发表文献的1006条数据,系统评估了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生态系统中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pH值、土壤全氮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揭示了这些因素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响应特征。此外,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内蒙古生态系统关键指标与影响因子的交互机制,并利用累积放牧强度指数(LGDI)揭示草地退化趋势。结果表明:(1)放牧显著降低了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分别比禁牧草地下降47.5%和12.1%。其中,轻度放牧影响不显著,中度和重度放牧分别使地上生物量下降45.7%和81.6%,重度放牧使土壤有机碳下降19%。(2)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草地类型而异,草甸草原受影响最显著,其次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放牧强度对生物量和土壤性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487和-0.193。年均降水量对草地类型和土壤性质影响系数分别为-0.464和-0.803,而年均温对草地类型和土壤性质影响系数为0.404和-0.407。(4)进一步分析放牧强度和年限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累积放牧强度指数达到约4时,草地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出现转变,即低强度下放牧16—20年、中强度放牧8—10年及高强度放牧4—5年左右,草地生态系统可能从因子退化转变为类型退化,是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关键时期。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放牧强度及其累积效应,明确了草地生态系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的响应特征和退化阈值,为识别草地退化的关键节点、揭示退化路径以及制定草原保护和恢复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退化 草地生态系统 放牧强度 META分析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