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昆明寒武纪早期浅水相磷块岩的氧化还原环境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兵 金承胜 +1 位作者 刘欣 韦一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858-3868,共11页
磷是重要的营养元素,与古环境和生命演化密切相关。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伴随着骨骼化动物的辐射,华南甚至全球广泛沉积了大量磷酸盐,这暗示磷是古环境的变化与生命演化之间关系的桥梁。然而,目前,磷块岩的沉积环境和形成机制尚不... 磷是重要的营养元素,与古环境和生命演化密切相关。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伴随着骨骼化动物的辐射,华南甚至全球广泛沉积了大量磷酸盐,这暗示磷是古环境的变化与生命演化之间关系的桥梁。然而,目前,磷块岩的沉积环境和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为探究磷酸盐富集的沉积环境和形成机理,本文研究了华南寒武纪早期梅树村剖面磷块岩的磷酸盐聚集形式、黄铁矿形态学和稀土元素。磷块岩主要是由结晶氟磷酸钙、隐晶质氟磷酸钙和铁氧化物组成。稀土配分模式均为"帽型"配分模式,与沉积物中铁-锰还原带之中的稀土配分模式类似,表明稀土元素遭受了早期成岩的影响。磷块岩中没有草莓状黄铁矿和较低的Ce负异常(Ce/Ce^(*)=0.50~0.82,平均值为0.70),暗示磷块岩沉积于氧化/次氧化的沉积环境。Eu元素未发生异常(Eu/Eu^(*)=0.92~1.08,平均值为0.98),暗示磷块岩可能未受到热液作用的影响。较高的Y/Ho比值(55.3~74.5,平均值为63.6),与海水Y/Ho比值相似,表明磷块岩来源于海水。鉴于华南寒武纪早期广泛的氧化事件、缺氧分层的海水化学结构和上升流活动,本文认为磷块岩的形成源于氧化背景下较高的磷酸盐浓度和深部还原环境中的磷酸盐随上升流活动携带至氧化-次氧化浅水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氟磷酸钙 磷块岩 稀土元素 氧化还原状态 扬子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甘肃灵台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地层中的无根鼢鼠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丽萍 郑绍华 +1 位作者 崔宁 王李花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0-466,共27页
记述了3属、6种采自甘肃灵台文王沟上新统-更新统剖面中的臼齿无根鼢鼠,包括凸枕型的Eospalax simplicidens sp.nov.,E.lingtaiensis sp.nov.,Allosiphneus teilhardi Kretzoi,1961和A.arvicolinus(Nehring,1883);凹枕型的Yangia omegod... 记述了3属、6种采自甘肃灵台文王沟上新统-更新统剖面中的臼齿无根鼢鼠,包括凸枕型的Eospalax simplicidens sp.nov.,E.lingtaiensis sp.nov.,Allosiphneus teilhardi Kretzoi,1961和A.arvicolinus(Nehring,1883);凹枕型的Yangia omegodon(Teilhard de Chardin&Young,1931)和Y.chaoyatseni(Teilhard de Chardin&Young,1931)。对其中的新种做了详细描述,对其他属、种也进行了修订。古地磁测年表明,Eospalax,Allosiphneus和Yangia属的最早记录都在晚上新世,突破了早更新世的最早记录。Eospalax和Allosiphneus属都起源于臼齿有根、凸枕型、m1前端能演化成无珐琅质层的鼢鼠;这种鼢鼠可能是上新世初期一种较原始的Pliosiphneus。Yangia属可能起源于臼齿有根、凹枕型并且m1前端有珐琅质层的一种Mesosiphneus,即最原始的Y.omegodon在上新世晚期从最进步的M.intermedius(=M.paratingi)中分化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灵台 晚上新世-早更新世 臼齿无根鼢鼠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