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土地利用/覆被重建数据集历史文献数据源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1
作者 薛樵风 金晓斌 +2 位作者 成一农 杨绪红 周寅康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55-1564,共10页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是开展长时段LUCC数据集重建的关键数据源。从百年以上历史文献数据源应用的角度分析现有中国LUCC重建数据集,将历史文献中蕴含的土地利用数据源...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是开展长时段LUCC数据集重建的关键数据源。从百年以上历史文献数据源应用的角度分析现有中国LUCC重建数据集,将历史文献中蕴含的土地利用数据源归纳为统计、列举、描述和图像4种主要类型,从各类数据源应用现状、制备方法等方面对现有重建数据集进行了重点回顾,归纳重建数据集应用历史文献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并从多重历史数据源综合利用、重建思路调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据源制备效率等方面展望了LUCC重建数据集改进历史文献应用方式、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 历史文献 数据源 空间重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初年新疆水利管理近代化研究——基于新疆水利会报告书的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潘威 尹潇涵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96,共8页
现存的新疆水利会报告书翔实保留了民国四年至六年(1915-1917)期间新疆在水务机构、水务章程和灌溉工程兴修方面的情况,借由此批史料,探讨了民国初年新疆管水秩序的变革过程、影响与局限性。辛亥革命之后,杨增新确立了其对新疆的统治,... 现存的新疆水利会报告书翔实保留了民国四年至六年(1915-1917)期间新疆在水务机构、水务章程和灌溉工程兴修方面的情况,借由此批史料,探讨了民国初年新疆管水秩序的变革过程、影响与局限性。辛亥革命之后,杨增新确立了其对新疆的统治,继承并发展了清末开始的农田水利建设趋势。虽然民国初年的水利建设面临着币制混乱、地权混乱、分水原则混乱等诸多阻碍,仍造就了民国历史上新疆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取得了灌渠建设、推动置县和替代烟苗等成绩,在发展新疆农业经济、平衡政府财政、解决流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民国初年新疆开启了水利近代化的进程,借由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杨增新当局政府的力量得以进一步深入基层社会和地方经济事务中,客观上起到了稳定边疆、建设边疆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水利会 杨增新 渠道建设 水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20-1964年苏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估计与空间网格化重建 被引量:2
3
作者 滕芸 成一农 +3 位作者 金晓斌 杨绪红 薛樵风 周寅康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5期78-89,共12页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空间格局与变化特征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受限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农村居民点用地体现并控制着特定区域的土地利用活动情况,但因文献记载少、空间差异大、易受...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空间格局与变化特征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受限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农村居民点用地体现并控制着特定区域的土地利用活动情况,但因文献记载少、空间差异大、易受灾异战乱影响等特征,对历史时期农时居民点用地进行数量估计和空间格局重建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现江苏省和安徽省(苏皖地区)为研究区,在解析传统居住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数量控制和空间配置准则,选取1820-1864年间历史数据较为丰富的5个典型时间断面(1820年、1911年、1936年、1946年和1964年),重建形成了100m×100m空间网格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在数量重建方面,以历史人口数据为基砒,分析苏皖地区的居住特色、区域差异和人居生产生活用地特征,通过家庭户数和户均用地面积确定用地数量;在空间格局重建方面,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综合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及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每个时间断面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估计为2617.14km^2、3301.46km^2、4108.61km^2、4430.91km^2和4882.31km^2;空间格局上苏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在空间特征上表现为以长江、淮河、太湖、洪溼湖等水网力中心,多集中在沿湖泊水系平坦地带;在空间扩展上呈现岀从平原地区向丘陵(氏山地区不断扩散。通过空间数量与格局验证方式,将重建结果与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1820和1911年数据结果,以及1930年代和1950年代测绘地形图进行比对分析,验证了重建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用地 重建 空间格局 网格化 苏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现代中国边疆地区城市规划问题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成一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共7页
中国古代,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城池规划和城池布局是多元的,随着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西方棋盘格式的街道布局方式被应用于边疆旧城的改造和新城的建造。由于棋盘格街道布局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得中国原有的蕴含且表达了城市的文化、社会、风俗... 中国古代,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城池规划和城池布局是多元的,随着中国城市的近代化,西方棋盘格式的街道布局方式被应用于边疆旧城的改造和新城的建造。由于棋盘格街道布局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得中国原有的蕴含且表达了城市的文化、社会、风俗和宗教等因素的城市布局被消融,城市布局不仅从"千城千面"转向了"千城一面",且带来了大量城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城市形态 棋盘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旧地图的信息化 被引量:8
5
作者 潘威 张光伟 +1 位作者 夏翠娟 孙涛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9-89,共11页
近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古旧地图的使用规模和数字化处理需求不断增加,古旧地图的信息化迫在眉睫。文章以“数字历史黄河”(DHYR)·图形资料库建设为例,介绍DHYR中图形史料的RDF编目方案和古旧地图地名信息自动化;通过清代基层水利... 近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古旧地图的使用规模和数字化处理需求不断增加,古旧地图的信息化迫在眉睫。文章以“数字历史黄河”(DHYR)·图形资料库建设为例,介绍DHYR中图形史料的RDF编目方案和古旧地图地名信息自动化;通过清代基层水利单元“汛”“堡”重建黄河变迁事件研究案例,分析古旧地图以及古旧地图信息化方案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意义。RDF是用于描述知识图谱实体及其关系的数据模型,能减少历史地理信息化数据孤岛现象,在DHYR中设计针对古旧地图的编目方案和描述词表;采用U-Net架构模型进行古旧地图地名OCR识别,展现深度学习方法在古旧地图信息自动化提取中的能力,提高历史地名提取的效率和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 古旧地图 黄河 信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财政转型下的河务运作——以河银制度为中心 被引量:5
6
作者 潘威 张丽洁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60,共9页
清代河工具有商品化运作的特征,河务成败取决于白银。清代前期的治河成就取决于巨额白银供给,至道光时期,清廷已对河工的巨额财政消耗力不从心。咸丰军兴之后,以“银钞搭放”形式维持河务最基本的运作。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导致黄河兰考... 清代河工具有商品化运作的特征,河务成败取决于白银。清代前期的治河成就取决于巨额白银供给,至道光时期,清廷已对河工的巨额财政消耗力不从心。咸丰军兴之后,以“银钞搭放”形式维持河务最基本的运作。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导致黄河兰考以下河段“弃淮北流”,河务部门迫于财务短缺,对这一突发事件束手无策。同治元年清廷重启河务,恢复使用实银。但此时户部对各地财政逐渐失去控制与协调能力。河务成为河南、山东、直隶地方事务,随着河务财政与鲁豫地方财政体系对接完成,河务转为“在地化”。光绪前中期,直隶、山东、河南都恢复了定额河银的管理方式,但此时由于国际白银价格下跌和晚清巨额赔款、外债,河务用银严重贬值,最终只能大规模缩减工程规模,导致豫鲁等地深受“黄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额制度 河工 山东 河南 晚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