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始末
1
作者 严建 《社会》 1984年第4期53-54,共2页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的投降主义路线,致使我大片山河沦入敌手。当时,在内地各大学和研究机关工作的一大批社会学家被迫先后疏散到后方昆明,其中大部分人到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在那艰苦险恶的岁月里,他们含...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的投降主义路线,致使我大片山河沦入敌手。当时,在内地各大学和研究机关工作的一大批社会学家被迫先后疏散到后方昆明,其中大部分人到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在那艰苦险恶的岁月里,他们含辛茹苦地从事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1937年夏,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出任云南大学校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战争爆发 云南大学 始末 昆明 社会学家 西南联大 政府 路线 旧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傣族村社政治关系的变迁——以云南省孟连县和双江县为例
2
作者 周俊华 刀丽凤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3-108,共6页
傣族社会在宋代就构建起自成一体的严密的政治统治系统,土司制度下,傣族村社形成了纵向环环紧扣职能明晰的、横向三角式的政治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新的政治体制使傣族村社政治关系发生转型,至人民公社化时期,国家权力全面渗... 傣族社会在宋代就构建起自成一体的严密的政治统治系统,土司制度下,傣族村社形成了纵向环环紧扣职能明晰的、横向三角式的政治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新的政治体制使傣族村社政治关系发生转型,至人民公社化时期,国家权力全面渗入傣族村社,严重削弱了村社自身的活力,致使村社政治关系朝单向度畸形化发展。村民自治的实施,重构了傣族村社政治关系,使之朝多维度复杂化发展,表现出微观性、隐蔽性和内卷化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村社 政治关系 变迁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政治发展论 被引量:27
3
作者 周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6-22,共7页
少数民族政治发展论周平我国各民族在法律上的即形式上的平等已经实现之后,民族问题表现为各民族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根本任务,就是要消除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而要达到此目标,就必须加速少数民族的发... 少数民族政治发展论周平我国各民族在法律上的即形式上的平等已经实现之后,民族问题表现为各民族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根本任务,就是要消除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而要达到此目标,就必须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但是,在论及我国少数民族问题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政治发展 政治体系 民族政治 民族问题 社会转型 特殊性 少数民族地区 政治过程 政治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政治沟通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周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3-61,共9页
少数民族政治沟通就是构成少数民族政治关系的各个主体之间的政治信息的流动和传输,它由沟通者、接受者、政治信息、沟通通道、信息反馈等环节构成。少数民族与政治体系之间的沟通、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沟通、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沟通... 少数民族政治沟通就是构成少数民族政治关系的各个主体之间的政治信息的流动和传输,它由沟通者、接受者、政治信息、沟通通道、信息反馈等环节构成。少数民族与政治体系之间的沟通、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沟通、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沟通、少数民族内部的沟通等是少数民族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沟通形式。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的少数民族政治沟通还不健全,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因此,如何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政治沟通并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还是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关系 影响因素 政治体系 沟通者 接受者 沟通渠道 政治信息 政治合法性 政治沟通分析 政治参与 少数民族政治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周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8-37,共10页
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分析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关系是少数民族政治生活的基本架构,对少数民族政治生活的影响十分巨大,因而是少数民族政治研究中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一、少数民族政治关系的涵义政治关系就是人们在政治领域中结成的关... 少数民族政治关系分析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关系是少数民族政治生活的基本架构,对少数民族政治生活的影响十分巨大,因而是少数民族政治研究中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一、少数民族政治关系的涵义政治关系就是人们在政治领域中结成的关系。社会生活可以分为经济、政治、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政治关系 民族政治 民族自治地方 政治体系 民族区域 政治生活 各少数民族 关系分析 政治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论 被引量:17
6
作者 周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6-51,共6页
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论周平1在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过程时,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在别的地方行之有效的民主政治建设措施在少数民族地区就很难推行,既便推行也往往是徒具形式;民族区域自治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许多政策在实施的过... 少数民族政治文化论周平1在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过程时,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在别的地方行之有效的民主政治建设措施在少数民族地区就很难推行,既便推行也往往是徒具形式;民族区域自治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许多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阻力重重,被错误地理解,甚至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政治文化 政治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 政治社会化过程 政治过程 主导政治文化 社会成员 政治制度 政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改革过程中的政治参与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3-29,共7页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为了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参与社会政治过程,以直接、间接的方式去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政治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投票选举、法案讨论、公民信访、举报等等,都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公民政治参与的目在于...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为了争取、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参与社会政治过程,以直接、间接的方式去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政治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投票选举、法案讨论、公民信访、举报等等,都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公民政治参与的目在于影响政治决策。我国实行改革以来,公民的政治参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且对我国的政治运行乃至整个改革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对这样一种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过程作简单的价值判断是不科学的和有害无益的。我国改革中的政治参与所产生的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参与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要求对改革中的政治参与进行深入地研究。这对于加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保持和加强政治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政治参与 改革过程 政治决策 利益群体 利益要求 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 利益表达 社会政治 政治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与政治稳定:对发展中国家的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3-28,共6页
社会转型与政治稳定:对发展中国家的考察周平政治不稳定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的绝大多数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曾经或者正在处于政治动荡之中。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享廷顿在对发展中... 社会转型与政治稳定:对发展中国家的考察周平政治不稳定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的绝大多数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曾经或者正在处于政治动荡之中。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享廷顿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问题作了大量研究后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政治体系 政治发展 政治稳定 政治秩序 社会秩序 政治文化 权威政治 传统社会 政治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洋务派对政治现代化的认识及其表达 被引量:2
9
作者 崔运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93-99,共7页
晚期洋务派对政治现代化的认识及其表达·崔运武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中,洋务派是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推动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在数十年洋务活动的岁月中,他们客观上给予中国的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的现代化以促进,然而却在政治... 晚期洋务派对政治现代化的认识及其表达·崔运武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中,洋务派是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推动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在数十年洋务活动的岁月中,他们客观上给予中国的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的现代化以促进,然而却在政治现代化上毫无建树。但是,如果我们不否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 洋务派 政治现代化 认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近代政治理性主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兵 《社会科学家》 CSSCI 1999年第S1期8-10,共3页
理性主义原指由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开创的哲学传统,后经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的发展,成为与由英国人培根所开创的经验论哲学相对立的一种哲学学说。然而,无论是英国经验论还是大陆唯理论,其共同的基础都是理性主义,本质上都是... 理性主义原指由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开创的哲学传统,后经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的发展,成为与由英国人培根所开创的经验论哲学相对立的一种哲学学说。然而,无论是英国经验论还是大陆唯理论,其共同的基础都是理性主义,本质上都是以承认人有理性为其理论前提的,他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理性主义 人类理性 西方近代 孟德斯鸠 自然法 自然状态 政治学说 亚里士多德 政治思想 近代西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族际政治整合功能的挑战及其应对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会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53,共8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族际政治整合功能就是它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加强中华民族一体化建设中应该承担和发挥的作用。族际政治整合功能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功能体系中极为重要,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和释放。随着我国族际关系中新型民族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族际政治整合功能就是它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加强中华民族一体化建设中应该承担和发挥的作用。族际政治整合功能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功能体系中极为重要,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和释放。随着我国族际关系中新型民族问题的日益增多及治理难度增大,亟须党和国家主动抬升族际政治整合功能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功能体系中的位次,以适应国家崛起、中华民族再度复兴的战略需要,应对民族分裂形势加剧、暴力恐怖事件频发、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非均衡发展、中华民族虚化的严峻挑战。为此,应从转变导向、更新理论、创新机制、提升能力等四个方面加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族际政治整合 国家统一 国族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利益结构与政治稳定
12
作者 周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25-30,共6页
政治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作为政治利益关系的动态表现的政治系统的运行同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社会利益结构即是人们的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在相互作用中并受到社会政治所支持而形成的稳定联系和组织方式。我... 政治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作为政治利益关系的动态表现的政治系统的运行同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社会利益结构即是人们的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在相互作用中并受到社会政治所支持而形成的稳定联系和组织方式。我国建国以来形成的社会利益一元化结构对政治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这种结构在促进整个利益发展方面却显示出严重的不足。改革就是调整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就是调整社会利益结构。在改革过程中社会利益一元化结构的解体所造成的社会利益分化,对我国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利益结构 社会政治稳定 利益群体 利益主体 政治参与 利益表达 社会政治系统 政治不稳定 利益综合 存在根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稳定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韵涵 方盛举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3-27,共5页
论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稳定刘韵涵方盛举对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是国内政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以及国际上民族问题突出的环境下,加强对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论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稳定刘韵涵方盛举对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是国内政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以及国际上民族问题突出的环境下,加强对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稳定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尝试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自治地方 社会政治稳定 民族问题 各民族 少数民族 改革开 社会主要矛盾 塞缪尔·亨廷顿 文化发展 民族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公民政治参与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坤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24,共3页
政治参与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基本途径,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状况的重要尺度,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推动力。政治参与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关键词 政治文明 政治参与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被引量:67
15
作者 周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05,共7页
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基于有效治理的需要,往往把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界定为边疆,并采取特殊的措施对其进行治理。边疆是在客观条件基础上主观构建的产物,所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变动着的存在。国家在发展中普遍存在"核心—边缘... 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基于有效治理的需要,往往把国家疆域的边缘性部分界定为边疆,并采取特殊的措施对其进行治理。边疆是在客观条件基础上主观构建的产物,所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变动着的存在。国家在发展中普遍存在"核心—边缘"模式,因此,边疆虽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地带,但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成为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也不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着边疆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国家间的边疆争夺才不断上演,导致了无数的边疆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发展 边疆 意义 决定性因素 客观条件 边缘性 关键词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中华民族建设 被引量:57
16
作者 周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共8页
中华民族的构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留下的重要遗产。中华民族形成以后,便成为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和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资源,在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中华民族内部却不是... 中华民族的构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留下的重要遗产。中华民族形成以后,便成为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和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资源,在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中华民族内部却不是均质化的,而是结构化的。中华民族具有突出的结构性特征。因此,随着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群体被定义为"民族"并朝着民族的方向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本身却逐渐地虚拟化了,并面临着被解构的风险。这与中华民族在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是相互矛盾的。解决这个"应有"与"现有"的根本性矛盾的惟一途径,便是加强中华民族建设,促进中华民族的巩固、发展和一体化。中华民族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社会政治工程,既要从长计议,又必须抓住有利的历史时机而迅速采取行动,尽快在总体谋划的基础上着力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构建性 结构化 解构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性质和特点 被引量:58
17
作者 周平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2,共18页
"民族"(nation)概念的广泛使用是以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建立和普遍化为前提的。"民族"(nation)概念包含着深厚的国家内涵,所以常常被作为国家的代名词使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概念在20世纪... "民族"(nation)概念的广泛使用是以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建立和普遍化为前提的。"民族"(nation)概念包含着深厚的国家内涵,所以常常被作为国家的代名词使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概念在20世纪初形成,并很快成为由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群体凝聚而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的族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个以"中华民族"为族称的民族共同体取得了国家的形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nation),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又导致它具有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和被各个民族群体独立发展而解构的两种可能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情况表明,促成后一种可能的力量具体而实在,且明显大于促成前一种可能的力量。于是,中华民族也就逐步被淡化和虚化。这不仅对维护多个民族群体凝聚为中华民族这一宝贵的社会政治遗产,筑牢国家统一和稳定的社会政治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非常不利,还会不可避免地引出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在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前,中华民族需要来一次新的自觉,进而朝着"民族构建"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民族国家 多元一体 国家认同 民族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权威缺失的原因探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龙立军 戴建国 姜子华 《湖北社会科学》 2006年第4期27-29,共3页
“徒法不足以自行”。当前,在我国的制度建设进程中,树立制度应有权威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制度权威缺失有其内外部原因:制度权威和政治权威缺乏相容性、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缺乏相容性是其外部因素;制度与制度体系的自身不足是其内... “徒法不足以自行”。当前,在我国的制度建设进程中,树立制度应有权威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制度权威缺失有其内外部原因:制度权威和政治权威缺乏相容性、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缺乏相容性是其外部因素;制度与制度体系的自身不足是其内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权威 缺失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被引量:68
19
作者 廖林燕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6-12,共7页
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追求全面发展的目标催生了乡村振兴前所未有的期待。乡村振兴,必然要面临如何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如何营造文明的乡风家风问题。而乡村的稳定、有序与和谐,不仅需要依托发展来推进,也需要依靠乡村治理来实现。乡村... 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追求全面发展的目标催生了乡村振兴前所未有的期待。乡村振兴,必然要面临如何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如何营造文明的乡风家风问题。而乡村的稳定、有序与和谐,不仅需要依托发展来推进,也需要依靠乡村治理来实现。乡村治理通过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服务发展、凝聚人心,进而推动乡村的发展与振兴。而有效的乡村治理又必须依靠特定的社会规范以及保障这些规范得以运作的公共权力主体来实现,然而,边疆民族地区乡村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社会规范正处于模糊、混乱或者说断裂的状态,而且治理人才也在不断流失,这些都在客观上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效能。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需要健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选准配强"第一书记",提高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不断整合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治理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边疆民族地区 社会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 被引量:16
20
作者 郑维川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7,共7页
新加坡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特别是70年代末以来,把精神文明当做国家治乱兴衰的大事来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邓小平同志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邓小平文... 新加坡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特别是70年代末以来,把精神文明当做国家治乱兴衰的大事来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邓小平同志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8~379页。)研究和总结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走出误区 自治前的新加坡曾是一个脏乱的海港城市。当时,物质基础脆弱,交通拥挤,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黑社会势力猖撅,社会秩序混乱,人均道德水准较低,官员无能且贪污成风,社会腐败丑恶现象蔓延,卖淫嫖娼、吸毒贩毒、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盗窃抢劫、暴力凶杀等弥漫着整座城市。英国殖民统治当局虽然长期高喊“文明”的口号,但他们终究没能给新加坡社会带来真正的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新加坡 道德教育 道德建设 东方价值观 基本经 道德水准 社会秩序 共同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