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民族民间歌谣为载体研究云南民族死亡观的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艳萍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5-98,共4页
死寓于生,生趋向死。由于"死"与"生"的这一对立统一性,故虽为谈死,实乃谈生。死亡问题是人生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死亡观具有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意义。文章以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歌谣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承载着不同宗... 死寓于生,生趋向死。由于"死"与"生"的这一对立统一性,故虽为谈死,实乃谈生。死亡问题是人生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死亡观具有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意义。文章以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歌谣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承载着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民间歌谣的研究来探究云南少数民族死亡观,从而得出云南少数民族生则重生、死则安死的结论,凸显民族智慧处理生死问题,辩证看待生命流程,重生乐生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并质疑"云南一些民族重死轻生"的说法。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及其本质特征,而且很多民族的文化对我们当代社会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着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转型,很多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保留也面临着挑战,对各民族民间歌谣的研究,尤其是对与一个民族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连的死亡观进行探讨,对抢救和保护这些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云南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 民间歌谣 宗教信仰 死亡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村”对散居民族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俊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9-104,共6页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散居民族理论,对城市散居民族和民族乡散居民族进行了探索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但是对于农村零散分布的散居民族,尤其是针对非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散居民族理论,对城市散居民族和民族乡散居民族进行了探索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但是对于农村零散分布的散居民族,尤其是针对非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村委会(简称"民族村"),至今理论研究仍十分薄弱。基于云南散居民族地区民族村工作及其所取得的成效,"民族村"的提出,对散居民族理论体系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村 散居民族 理论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