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与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及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吴建平 王思敏 +1 位作者 蔡慕天 吴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771-7779,共9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碳利用效率(carbon use efficiency,CUE)是描述生物用于形成生物量的碳占其所吸收总碳比例的一个定量指标,反映了生物的碳同化能力和固碳潜力,是研究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碳通量和碳...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过程之一。碳利用效率(carbon use efficiency,CUE)是描述生物用于形成生物量的碳占其所吸收总碳比例的一个定量指标,反映了生物的碳同化能力和固碳潜力,是研究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碳通量和碳分配模式的重要参数,能有效预测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碳流通和碳反馈。目前,关于CUE的研究还不充分,尤其是对CUE及其影响因子的系统性综合论述还较少。为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碳利用效率(植物碳利用效率(CUEa)和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h))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分析了CUEa和CUEh的异同、内在联系及作用机理。基于分析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展望:(1)优化测量手段和计算方法,适当地调整参数,将模型方法与实测数据结合,使CUE的定量描述结果更准确;(2)结合不同尺度的研究结果,探究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CUE的联系及变化规律,为碳循环和碳流通的时空变化规律提供新证据;(3)研究CUE对全球变化(如高温、干旱、CO2浓度增加等)的响应,探讨CUE对未来气候情景的响应和适应机制;(4)开展有关物种丰富度或生物多样性的梯度变化对CUE的影响研究,阐释物种多样性减少或物种灭绝等现象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将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相联系;(5)加强对CUEh的研究,定量探究其与CUEa的异同,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更全面地解释地上-地下生态系统碳的分配特征。同时适当开展动物CUE的研究,目前该类研究还缺乏系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碳利用效率 净初级生产力 土壤微生物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交与异交象牙参属植物的蜜腺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
2
作者 王雯婧 陈虹帆 +3 位作者 邵国峻 廖虹 赵建立 李庆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4-372,共9页
蜜腺是有花植物与传粉昆虫构建互惠关系的关键花部结构,解析不同繁殖特性物种间蜜腺结构的差异可为理解有花植物繁殖特性的演化提供理论依据。以传粉系统高度特化、异交实现有性生殖的早花象牙参(Roscoea cautleoides)和缺乏有效传粉者... 蜜腺是有花植物与传粉昆虫构建互惠关系的关键花部结构,解析不同繁殖特性物种间蜜腺结构的差异可为理解有花植物繁殖特性的演化提供理论依据。以传粉系统高度特化、异交实现有性生殖的早花象牙参(Roscoea cautleoides)和缺乏有效传粉者、主动自交实现有性生殖的无柄象牙参(R.schneideriana)为材料,通过野外测量2个物种蜜腺特性、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和石蜡切片染色,探究早花象牙参与无柄象牙参在蜜腺分布位置、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异同。结果表明:2个物种均具有结构蜜腺,从外部形态来看,早花象牙参蜜腺体积较大、分泌糖浓度较高的花蜜,而无柄象牙参蜜腺体积较小、无花蜜分泌;从内部结构来看,早花象牙参蜜腺结构特化、各个组成部分有明显的区分,而无柄象牙参蜜腺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该研究结果为揭示早花象牙参与无柄象牙参在花部特征、传粉机制及繁育系统的差异以及无柄象牙参蜜腺无花蜜分泌的可能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依据,也为深入地探讨植物与传粉动物间的协同进化关系以及理解蜜腺多样性的起源与维持机制奠定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牙参属 蜜腺 繁育系统 传粉机制 自交 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矿化对长期氮添加和季节的响应 被引量:4
3
作者 杨仕明 蔡乾坤 +1 位作者 刘文飞 吴建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45-952,共8页
【目的】探讨长期氮沉降和季节变化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无机氮及氮素转化速率的影响。【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官庄国有林场亚热带人工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开展长期(10 a)氮添加梯度(对照:N_(0);低氮:N_(1);中氮:N_(2)... 【目的】探讨长期氮沉降和季节变化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无机氮及氮素转化速率的影响。【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官庄国有林场亚热带人工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开展长期(10 a)氮添加梯度(对照:N_(0);低氮:N_(1);中氮:N_(2);高氮:N_(3))野外控制试验,通过野外原位培养方法测定氮添加对净氮矿化、硝化和淋溶的影响。【结果】①氮添加显著提高了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总无机氮质量分数,从大到小均依次为N_(3)、N_(2)、N_(1)、N_(0),且铵态氮质量分数均高于硝态氮。②氮素转化速率随氮添加梯度而增大,高氮显著促进了氮素转化(P<0.05)。③季节显著影响氮素转化(P<0.05),净氮矿化速率、硝化速率与淋溶速率均表现为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动态。【结论】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与氮素转化速率,土壤pH、碳氮比(C/N)和土壤温度可能是研究区氮添加驱动氮素转化的主要因子。在杉木人工林的经营与管理中需要更多关注土壤养分和氮素转化速率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矿化 硝化作用 氮素淋溶 全球变化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和线虫添加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呼吸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清秋 李静雯 +4 位作者 王思敏 吴彬 陈辉 邓云 吴建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52-1758,共7页
温度与土壤动物能够调控微生物及土壤呼吸动态,探明土壤生物和环境因子间相互作用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微宇宙实验模拟气候变暖,研究土壤呼吸对增温和线虫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 温度与土壤动物能够调控微生物及土壤呼吸动态,探明土壤生物和环境因子间相互作用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微宇宙实验模拟气候变暖,研究土壤呼吸对增温和线虫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增温显著提高土壤呼吸速率(P<0.05),在培养第11天时,增温3℃和6℃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对照的1.23倍和1.58倍;增温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P<0.05),微生物生物量碳则呈现随培养温度增加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相同温度下,线虫添加使土壤呼吸速率下降约5%,微生物生物量碳下降7.31%—23.32%(P<0.05),而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升高5.98%;(3)增温+线虫添加处理显著降低微生物生物量碳(P<0.05),而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不明显。短期增温提高热带雨林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线虫添加抑制土壤呼吸、减少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表明线虫可能通过对微生物的捕食减少土壤碳排放,缓解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土壤呼吸 碳利用效率 土壤微生物 土壤线虫 热带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寒地区多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土壤线虫群落动态 被引量:4
5
作者 侯春雨 魏雪 +4 位作者 周磊 马金豪 任晓 王玉英 吴鹏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104-10118,共15页
为了查明青藏高原地区建植多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及土壤线虫群落随人工草地建植年限增加的变化趋势,以川西北红原县2018年建植的垂穗披碱草样地(Elymus nutans)和老芒麦样地(Elymus sibiricus)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 为了查明青藏高原地区建植多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及土壤线虫群落随人工草地建植年限增加的变化趋势,以川西北红原县2018年建植的垂穗披碱草样地(Elymus nutans)和老芒麦样地(Elymus sibiricus)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Natural grassland)为对照,于2018—2020每年9月对土壤线虫群落、植被和土壤因子等进行连续监测。研究共分离到土壤线虫38470条,隶属于2纲8目65科172属,平均密度2482条/100g干土;食细菌线虫是研究样地的主要营养类群。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样地的土壤线虫群落组成结构与天然草地间存在明显差异,但差异性随建植年限增加逐渐降低。线虫群落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在垂穗披碱草、老芒麦和天然草地间均无显著差异。随建植年限增加,土壤线虫群落密度显著上升,Pielou指数显著下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无显著变化;植物寄生线虫密度和比例在第2年显著增加,并成为优势营养类群。线虫群落生态指数在不同草地类型间无显著差异,但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样地的线虫基础指数随建植年限增加先增加,在第3年时显著降低(P<0.05)。冗余分析(RDA)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盖度及根系的全钾、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是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组成结构、密度及生态指数的主要因子,其中线虫群落密度与根系的全钾和粗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粗纤维含量呈负相关关系。高寒地区多年生禾本科人工草地的根系营养物质含量是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穗披碱草 老芒麦 土壤线虫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