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康德实践哲学中的自我问题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杨宝富
张瑞臣
-
机构
云南大学哲学系
云南大学<云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31,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胡塞尔被动构造思想研究"
项目编号:11CZX048
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
文摘
文章以批判哲学中的自我认识问题为线索,运用历史的与系统的方法重构康德对自我的规定。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证明对自我的(单纯出自理性的)理论认识是不可能的,但同时揭示向另外的即实践的自我认识之可能性的过渡,这种自我认识通过能够达到自我规定的那种实践的先天综合命题表达出来。
-
关键词
康德实践哲学
自我规定
自我认识
自我学说
-
Keywords
Kantian practical philosophy, regulation of self, cognition of self, theory of self
-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
-
题名试析罗尔斯的“基本善”
- 2
-
-
作者
张瑞臣
-
机构
云南大学<云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处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84,共4页
-
文摘
罗尔斯的正义两原则是要运用于社会结构的,"社会价值"的分配由社会结构来进行。他将由社会分配的社会价值(权利、自由、权力、机会)等称之为"基本善"。在关于正义原则的论证中,"基本善"的观念占据重要的地位:一是为区分"最不利者"提供了标准,二是为它的"原初状态"中的主体提供了心理动机。但是,"基本善"理论也存在着某些缺陷和问题,遭到了施瓦茨、内格尔等学者的批评,他们促使罗尔斯对"基本善"作出回应,不断加以修正。罗尔斯的基本善理论不可能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因为它立足于美国的民主社会模式,而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一种西方传统的个人主义观念基础之上的。
-
关键词
罗尔斯
基本善
正义论
-
分类号
B712.59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