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及保护对策分析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泽鹏 范仕祥 +3 位作者 史兴惠 谭婉君 刘春雨 苏保芬 《山东林业科技》 2023年第1期21-28,共8页
生态敏感性评价为制定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域缓冲区、道路缓冲区、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7个生态敏感因子作为评价机制,通过层次分析法(A... 生态敏感性评价为制定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域缓冲区、道路缓冲区、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7个生态敏感因子作为评价机制,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运用ArcGIS加权叠加法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体敏感程度较高,极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不敏感区面积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8%、10%、27%、50%。本研究可为保护区开展针对性保护与功能区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围山自然保护区 生态敏感性 层次分析法 加权叠加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屏边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其变迁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波艳 张家扬 +8 位作者 李凯 孙婧 饶静秋 周佳 杨泽鹏 施德山 张文文 管振华 崔亮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3-773,共11页
兽类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为掌握云南屏边兽类多样性现状、变迁及其影响因素,2019年8月16日—9月4日和2019年12月4—12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屏边县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保... 兽类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为掌握云南屏边兽类多样性现状、变迁及其影响因素,2019年8月16日—9月4日和2019年12月4—12日,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屏边县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外3个林场周边的5个乡镇17个自然村进行了兽类多样性调查。共访谈到屏边县兽类7目19科58种,其中疑似消失动物(7年以上未见)3目6科7种,现存动物7目18科51种。尽管保护区内现有兽类多度和重点保护物种多于保护区外,但是保护区外还分布有9种国家重点保护兽类,须采取必要的管护措施。屏边县兽类经历了2个物种消失期(1960—1986年、1999—2012年),第1个时期主要与偷猎、林权改革和公路修建有关;第2个时期保护区内外分别与旅游开发和草果种植有关。此外,社区访谈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取现有兽类多样性及其近期变化,访谈对象首选上山频率高、上山时间长和受过教育的人员,如护林员和过去的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物种多样性 物种变迁 社区访谈 屏边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爬行类首次记录灰腹绿锦蛇
3
作者 杨泽鹏 魏平凡 +4 位作者 饶静秋 刘春雨 史兴惠 袁智勇 段玉宝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0,共2页
2021年4月16日,在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围城景区附近(103°41′45.47″E,22°54′35.22″N;海拔2 109 m)发现1种蛇类,结合野外拍摄照片(图1),依据《中国蛇类》(赵尔宓,2006)及相关文献(崔继法等,2018;黄汝怡等,2019;... 2021年4月16日,在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围城景区附近(103°41′45.47″E,22°54′35.22″N;海拔2 109 m)发现1种蛇类,结合野外拍摄照片(图1),依据《中国蛇类》(赵尔宓,2006)及相关文献(崔继法等,2018;黄汝怡等,2019;谭艳等,2021)进行分类,确定该蛇为游蛇科Colubridae树栖锦蛇属 Gonyosoma 灰腹绿锦蛇 G. frenatus 。经查阅《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杨大同,2008),确定该蛇为云南省爬行类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爬行动物 灰腹绿锦蛇 首次记录 赵尔宓 游蛇科 锦蛇属 爬行类 树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两栖类新属纪录——越南姬蛙属
4
作者 吴东益 刘小龙 +4 位作者 刘春雨 史兴惠 杨泽鹏 施德山 袁智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5-160,共6页
2019年7月,在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两栖纲无尾目姬蛙科(Günther 1858)标本一号。该标本体型较小,头体长为16.8 mm。背部皮肤整体呈砖红色,有微微凸起的微小白色疣粒散布于背... 2019年7月,在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两栖纲无尾目姬蛙科(Günther 1858)标本一号。该标本体型较小,头体长为16.8 mm。背部皮肤整体呈砖红色,有微微凸起的微小白色疣粒散布于背部、侧腹和后肢背部;吻部至颞部为黑褐色,掺杂有少量白色斑块,手指第一指很短等形态特征与Vietnamophryne orlovi(Nikolay 2018)的形态特征一致。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的样本与V.orlovi聚在一支,遗传距离较小,为0.9%(Kimura−2−Parameter),确定该标本是V.orlovi,为中国新属记录,将其中文名记录为“越南姬蛙属”,该物种的中文名记录为“奥氏越南姬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类 越南姬蛙属 奥氏越南姬蛙 云南省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