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铂族金属全球产业链:循环视域下的敏感因素及中国应对策略
1
作者 黄胜忠 张灿 +2 位作者 王春林 孟明亮 张双腾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6-492,共17页
铂族金属是我国极其匮乏的战略性关键矿产,全球集中度高,如何保障我国铂族金属矿产资源安全是一项重要的现实议题。基于从地下资源到地上资源的循环视域,从地质赋存、工业应用、金融属性三个角度梳理了铂族金属全球产业链之间的复杂关联... 铂族金属是我国极其匮乏的战略性关键矿产,全球集中度高,如何保障我国铂族金属矿产资源安全是一项重要的现实议题。基于从地下资源到地上资源的循环视域,从地质赋存、工业应用、金融属性三个角度梳理了铂族金属全球产业链之间的复杂关联,识别其中的主要敏感因素,并探讨了资源政策、技术进步和投资市场对铂族金属全球产业链网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铂族金属的地下资源集中且有限,地上资源寡头特征明显;铂族金属的工业价值体现在从地上资源到城市矿产的扩散过程中,产业网络庞大且复杂,但城市矿产的集中也有利于含铂废料的回收循环;在金融投资领域,铂族金属在从地上资源到交易机构过程中,价格波动在跌宕中具有一定确定性,其价格驱动因素来自于持久的供需紧平衡;铂族金属地下资源的勘探开发,未来将聚焦于新地质构造或新成矿理论,而地上资源的循环回收经济除了着眼于工程技术问题,还应关注资源循环回收的绿色流程和城市矿产的废料管理。铂族金属因其独特的物化属性和广泛的应用场景,未来从地下资源的勘探开发到地上资源的循环回收是支撑其产业繁荣的关键,为此提出保障我国铂族金属资源安全的启示与对策,强调除了完善城市矿产管理和资源循环利用,还应从关注地下资源转向重视地上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摆脱并打破铂族金属全球产业链中寡头控制的“茧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族金属 产业链 循环经济 战略性关键矿产 资源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同位素在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体系中的应用——以松潘—甘孜—西昆仑成矿带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芬 柴建华 +2 位作者 严清高 江小均 孔志岗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2-1047,共16页
Li同位素在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物质来源与成因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梳理和总结了松潘—甘孜—西昆仑成矿带与典型稀有金属矿床有关的花岗岩、伟晶岩以及变质沉积岩的Li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花岗岩δ7Li值与变沉积岩变化... Li同位素在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物质来源与成因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梳理和总结了松潘—甘孜—西昆仑成矿带与典型稀有金属矿床有关的花岗岩、伟晶岩以及变质沉积岩的Li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花岗岩δ7Li值与变沉积岩变化范围基本一致,暗示了花岗岩起源于深部变沉积岩的部分熔融作用。部分花岗岩δ7Li值比变沉积岩略高,指示了部分熔融过程中可能涉入了来自下地壳的脱挥发分流体。伟晶岩和花岗岩总体一致的Li同位素特征,表明伟晶岩与花岗岩具有亲缘性。在晚期花岗质岩浆流体出溶、富水伟晶岩熔/流体分离等演化过程中,7Li大量进入流体系统,可能是造成富Li伟晶岩相对贫Li伟晶岩δ7Li值偏低的主要原因。尽管Li同位素在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上的应用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随着高精度Li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和Li同位素的推广应用,Li同位素将成为探索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重要的地球化学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同位素 花岗岩 伟晶岩 稀有金属 松潘—甘孜—西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视角下岩溶断陷盆地区水源涵养研究——以洱海流域为例
3
作者 杨峰霁 和祥 +4 位作者 陈朝稳 王金满 周治平 张华 刘彪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5-1458,共14页
洱海流域是“十四五”规划和“双重规划”的重要生态区,其水源涵养功能对保障水资源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制订有效的保护和修复策略,通过ANUSPLIN气象插值、区域水文地质研判、InVEST产水计算等方法,对洱海流域产水及水源涵养功能进... 洱海流域是“十四五”规划和“双重规划”的重要生态区,其水源涵养功能对保障水资源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制订有效的保护和修复策略,通过ANUSPLIN气象插值、区域水文地质研判、InVEST产水计算等方法,对洱海流域产水及水源涵养功能进行评价和预测,结论如下:(1)经过水文地质评述,论证出洱海流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受气候变迁和土地利用影响,2022年产水量较2006年增加3.60%,水源涵养量减少1.65%。高水源涵养区主要在苍山山脉及北部山区,平均水源涵养率超10%;低水源涵养区主要在坝区,平均水源涵养率仅2.89%;(2)未来预测结果显示,受降雨量减少的影响,自然惯性发展情景与生态保护修复情景均发生下降,而生态修复情景水源涵养量的减损量远低于自然惯性发展情景,且水源涵养率有所增加;自然惯性发展情景存在局部退化风险,生态保护修复情景通过措施可提升水源涵养量,降低退化风险;(3)洱海流域水源涵养时空分布与气候等自然因素及土地利用结构密切相关。针对洱海流域存在水源涵养功能退化的情况,研究评价了已有子工程,并特别关了注苍山山脉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提出生态现状评估、工程性补水等措施,以提升水源涵养功能,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区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水源涵养 土地利用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木场古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钟远 徐世光 +3 位作者 邓明国 曾营 李超 晁江琴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4-1423,共10页
滑坡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滑坡开展监测工作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获取覆盖木场古滑坡的58景Sentinel-1降轨数据,基于短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 滑坡灾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滑坡开展监测工作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获取覆盖木场古滑坡的58景Sentinel-1降轨数据,基于短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对木场古滑坡进行形变监测,结合木场古滑坡的地质特征分析了滑坡时序变形趋势。结果表明:木场古滑坡体形变速率结果整体为负值,且中下部变形速率较大;监测期间次级滑坡H1、H2和H3区域变形最为严重,监测点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形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下滑趋势,表明木场古滑坡体处于持续发展阶段,尤其是次级滑坡H1、H2和H3发育尤为强烈;结合现场变形迹象验证了SBAS形变监测的准确性。研究成果促进了InSAR技术在滑坡中的应用,以期为滑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短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原活动性滑坡识别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星洪 姚鑫 +2 位作者 杨波 汤文坤 周振凯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126,共16页
成都平原向西至松潘-甘孜褶皱带完成了从平原到高山峡谷区的转变,区域内起伏落差巨大,地势奇峻,河流下切侵蚀严重,构造活动频繁,地震频发,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地质灾害众多。文章利用覆盖全区的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以及重点区域的ALOS-... 成都平原向西至松潘-甘孜褶皱带完成了从平原到高山峡谷区的转变,区域内起伏落差巨大,地势奇峻,河流下切侵蚀严重,构造活动频繁,地震频发,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地质灾害众多。文章利用覆盖全区的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以及重点区域的ALOS-2数据进行InSAR技术处理,结合GIS空间分析,对研究区活动性滑坡进行早期识别以及空间分布规律的探索,再辅以部分野外调查佐证,获得了以下认识:研究区滑坡集中分布地区按其诱因可分为水库蓄水诱发灾害区(黑水县毛尔盖水库)、震后破碎山体灾害区(茂县岷江与黑水沟交界、汶川至理县一带、九寨沟至石鸡坝镇一线)和重要河流灾害区(舟曲、腊子口镇、小金县和丹巴县);区域内活动性滑坡主要分布于千枚岩等变质岩和泥页岩等碎屑岩中;主要地形范围为坡向南东、东、北东向,坡度15°~40°,高程区间1000~3000 m,相对高差>1000 m;主要分布断裂有岷江断裂、玛曲-荷叶断裂、光盖山-迭山北麓断裂和茂汶-汶川断裂。Sentinel-1A升降轨数据的结合,使得有效观测区域提高到研究区面积的73.41%。在川西高原区ALOS-2数据相对优于Sentinel-1A数据,ALOS-2和Sentinel-1A数据在九寨沟和茂县重叠区识别的结果重合率为58.7%和44.8%,识别数量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98倍和1.3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断裂 滑坡 INSAR GIS空间分析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