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会泽铅锌矿床闪锌矿中稀散元素锗的差异性富集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欢 张长青 +5 位作者 吉晓佳 郭忠林 娄德波 吴越 张云付 李杨林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57-1072,共16页
云南会泽铅锌矿是中国最重要的富锗铅锌矿床之一,已探明伴生锗金属量525 t,但锗赋存状态研究仍然存在颇大争议。文章以会泽铅锌矿床硫化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锗的赋存状态和元素替代机制研究。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文章查... 云南会泽铅锌矿是中国最重要的富锗铅锌矿床之一,已探明伴生锗金属量525 t,但锗赋存状态研究仍然存在颇大争议。文章以会泽铅锌矿床硫化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锗的赋存状态和元素替代机制研究。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文章查明该矿床锗主要富集在闪锌矿中;富锗闪锌矿可划分为3个世代,其中第三世代闪锌矿锗的富集程度最高,其次为第一世代闪锌矿,第二世代闪锌矿锗富集程度最低;表明闪锌矿结晶顺序并非控制闪锌矿中Ge元素含量的主导因素。Ge元素的富集受矿物沉淀时温度、硫逸度、流体中Ge的浓度等因素共同制约。具有环带结构的闪锌矿成分分析显示,深色部位锗含量通常高于浅色部位,同时锗含量高的部位铜元素含量也较高,推测深色部位与致色的铜离子含量增加有关。不同世代的闪锌矿及同一闪锌矿不同部位的Cu元素与Ge元素含量均具有高度正相关性,结合元素沉淀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及Cu^(+)、Ge^(2+)与Zn^(2+)的离子半径相近的特征,文章认为闪锌矿中锗元素替代机制主要为2Cu^(+)+Ge^(2+) ■ 2Zn^(2+)。该认识可为今后研究稀散金属锗超常富集机制奠定基础,也为提高锗综合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替代机制 闪锌矿 富集规律 会泽铅锌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北龙街地区泥盆系热液白云岩特征及其成矿指示意义
2
作者 曾毓灿 魏爱英 +6 位作者 薛传东 周红琳 马怀昆 陆双交 李徽琪 毛荣威 周发帅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7,共17页
热液白云岩(HDS)是MVT Pb-Zn矿床的重要赋矿围岩。然而,热液白云岩的特征沿断层的展布规律不明,使其作为MVT矿床的找矿指示尚不明确。扬子地台西南缘川滇黔MVT Pb-Zn矿集区普遍具有HDS赋矿的特点。本文选取滇东北龙街勘查区的赋矿HDS为... 热液白云岩(HDS)是MVT Pb-Zn矿床的重要赋矿围岩。然而,热液白云岩的特征沿断层的展布规律不明,使其作为MVT矿床的找矿指示尚不明确。扬子地台西南缘川滇黔MVT Pb-Zn矿集区普遍具有HDS赋矿的特点。本文选取滇东北龙街勘查区的赋矿HDS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质填图和岩相学观察,结合矿物的元素组成和C-O同位素分析,并与埋藏白云岩对比,系统查明了容矿HDS沿断层的展布特征。结果表明:(1)赋矿HDS沿走滑正断层或逆冲断层上盘的次级断裂产出,且沿断层上盘的展布范围大于断层下盘。HDS通过交代断层两侧的灰岩或白云岩而形成,离断层的距离越近颜色越浅,白云石结晶粒度越大;(2)赋矿HDS中V、Cr、Cu、Zr、Rb、Ba含量高于埋藏白云岩,其含量距离断层越远反而越高;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右倾型,具有δCe负异常(0.61~0.98)及δEu弱正异常(0.74~1.07),且均沿断层向两侧递减;(3)区内HDS的白云石化处于还原环境,经历了由埋藏到构造热液作用过程,流体沿断层向两侧运移。因而,HDS的V、Rb、Zn、Pb含量及δ^(13)C值由断层向围岩递增,可作为MVT Pb-Zn矿床的找矿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白云岩(HDS) 岩石学特征 岩石地球化学 C-O同位素 泥盆系 滇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北地区二叠系梁山组岩相古地理及其对铝土矿的控矿意义
3
作者 葛祥英 牟传龙 +8 位作者 王子正 崔晓亮 牛浩斌 周邦国 夏彧 王启宇 陈子聪 李星 唐建东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9-471,共13页
为了更好地探明滇东北地区二叠系梁山组的铝土矿资源,通过对该区野外露头及钻井剖面的考察,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古地理研究工作。利用岩石学、古生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及室内分析等方法将滇东北地区划分为后滨、滨岸沼泽、前滨、临滨等沉积... 为了更好地探明滇东北地区二叠系梁山组的铝土矿资源,通过对该区野外露头及钻井剖面的考察,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古地理研究工作。利用岩石学、古生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及室内分析等方法将滇东北地区划分为后滨、滨岸沼泽、前滨、临滨等沉积相类型。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中二叠世早期,滇东北巧家药山镇—大关太阳坝—彝良钟鸣地区由于碳酸盐岩基底易发生喀斯特化,存在很多喀斯特洼地、漏斗等负地形,形成了含矿岩系的堆积空间,该区带以偶尔受到海水波浪作用的低能滨岸沼泽环境为主。二叠纪时期,扬子地块总体位于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适宜的湿热气候带来的雨水等淡水的淋滤作用使得铝土质物质不断富集成矿;从整个上扬子沉积古地理特征来看,渝南—黔北地区与滇东北地区同属滨岸沼泽相带,滇东北地区有望成为继务川—正安—道真铝土矿后又一个梁山组铝土矿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北 梁山组 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 铝土矿 控矿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赤平投影的滇西北某大型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评价
4
作者 张云 袁世冲 +4 位作者 艾兴洪 杨勇超 李星 李金秀 李应武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05-109,共5页
滇西北地区战略性矿产资源储量巨大,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开发区之一。然而,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使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开采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问题。本文以滇西北某大型露天采场边坡为例,在综合分析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滇西北地区战略性矿产资源储量巨大,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开发区之一。然而,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使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开采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问题。本文以滇西北某大型露天采场边坡为例,在综合分析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将采场边坡划分为北东帮边坡、南西帮边坡、北西帮边坡三个分区。通过实证调查,获取了不同分区边坡结构面发育规律,采用赤平投影方法,分析了三个分区的边坡稳定性,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建议。评价结果表明,北东帮边坡可能沿裂隙面L1发生平面滑动破坏;南西帮边坡的岩层倾角小于人工边坡坡度,边坡可能沿其发生平面滑动破坏;北西帮边坡受F_(4)大型结构面及F_(11)中型结构面、F_(12)中型结构面影响较大。评价结果对于矿山的灾害防控和分区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露天采场 边坡稳定性 赤平投影 分区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江城县岩脚—牛倮河铅锌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8
5
作者 胡加昆 邹进超 +3 位作者 解康 倪尔建 李贵祥 李星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106,共14页
云南省岩脚—牛倮河铅锌矿地处西南三江成矿带南端,位于唐古拉—三江地槽褶皱系兰坪—思茅中生代坳陷盆地南段的普洱—江城坳陷盆地中,矿体赋存于下白垩统景星组与中侏罗统和平乡组地层中。结合区域及矿区地质工作成果,详细讨论了区域... 云南省岩脚—牛倮河铅锌矿地处西南三江成矿带南端,位于唐古拉—三江地槽褶皱系兰坪—思茅中生代坳陷盆地南段的普洱—江城坳陷盆地中,矿体赋存于下白垩统景星组与中侏罗统和平乡组地层中。结合区域及矿区地质工作成果,详细讨论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矿物生成顺序以及围岩蚀变特征,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矿体呈脉状、网脉状、串珠状充填于砂岩节理裂隙及构造破碎带中,矿体长126~505 m,厚0.4~29.01 m,倾向南,倾角51°~80°;②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矿石结构以泥质细砂结构为主,构造主要为脉状、浸染状构造;③矿物生成顺序可以分为6个阶段,其中第1阶段为电气石—高岭土阶段,第2阶段为石英阶段,第3阶段为褐铁矿—锆石阶段,第4阶段为白铅矿—方解石阶段,第5阶段为铅锌硫化物阶段,第6阶段为毒砂—黄铜矿阶段;④围岩蚀变中心向外依次为块状铅锌矿化带→碳化→构造角砾→含矿网脉、细脉带→方解石化、石英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蚀变带;⑤矿床成因属构造热液蚀变型铅锌矿床。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开展的地质勘查和物探(激电测量与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工作成果圈定了4处找矿靶区,编号分别为J_(Ⅰ-1)、J_(Ⅰ-2)、J_(Ⅰ-3)和J_(Ⅰ-4)。其中,J_(Ⅰ-1)、J_(Ⅰ-3)靶区经过钻探工程验证,已探获铅锌矿石量1 121.7万t、铅锌金属量443 657 t,J_(Ⅰ-2)、J_(Ⅰ-4)靶区找矿潜力较好,是下一步重点开展勘查工作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蚀变型铅锌矿床 三江成矿带 矿物生成顺序 矿床成因 找矿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会泽县大水井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 被引量:5
6
作者 胡加昆 陶猛 +3 位作者 王远高 赵福国 杨福全 李应武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5-144,共10页
云南省会泽县大水井铅锌矿处于扬子地块之上扬子古陆块的滇东被动陆缘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摆佐组(C1b)地层中。前人的找矿研究区域仅限于会泽10^#矿体南延、88^#~138^#地质勘探线、标高1 261~1 031 m等区域,对大水井其... 云南省会泽县大水井铅锌矿处于扬子地块之上扬子古陆块的滇东被动陆缘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摆佐组(C1b)地层中。前人的找矿研究区域仅限于会泽10^#矿体南延、88^#~138^#地质勘探线、标高1 261~1 031 m等区域,对大水井其余区域涉及较少,未提出明确的找矿方向。通过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围岩蚀变、成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前期开展的构造叠加晕预测了新的找矿靶区,并开展了靶区验证工作。研究表明:①矿体呈似层状产于粗晶白云岩中,长大于395 m,垂高258 m,平均厚度4 m,产状132°∠56°;②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菱锌矿、异极矿、方铅矿、白铅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粗晶白云石和方解石;矿石结构主要为晶粒结构、半自形晶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共边结构、网脉状结构、乳浊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似层状构造、脉状构造等;③围岩蚀变有白云石化、黄铁矿化、方解石化、褪色作用等;④大水井铅锌矿受地层、岩性、构造控制,找矿的基础条件为地层,找矿的重要标志为岩性和热液蚀变,找矿重点地段为控矿构造,该矿床成因属构造热液蚀变型铅锌矿床;⑤根据大水井矿区已揭露的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圈定了1^#、2^#、3^#3处找矿靶区,通过对1^#靶区局部开展验证工作,探获大水井铅锌矿I^#矿体铅锌矿石量115.90万t,金属量铅54 133 t、锌175 238 t,共生硫元素量223 182 t,伴生组分金属量银31 785 kg、锗44 615 kg、镉393 155 kg,总体上1#靶区找矿潜力巨大,2^#靶区找矿潜力较大,3#靶区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 构造叠加晕 构造热液蚀变型矿床 成矿规律 找矿靶区 深部找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部塔源铅锌铜矿床成矿机制研究
7
作者 李星 任涛 黄建国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5-786,共12页
为探讨塔源铅锌铜矿床成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对矿床中与硫化物密切共生的石英开展了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和H-O同位素、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TypeⅠ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2~340°C,盐度为1.2%~16.... 为探讨塔源铅锌铜矿床成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对矿床中与硫化物密切共生的石英开展了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和H-O同位素、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TypeⅠ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2~340°C,盐度为1.2%~16.0%NaCl_(eqv),TypeⅡ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为355~418°C,盐度为2.6%~11.6%NaCl_(eqv);两类包裹体中气、液相成分主要为H2O,少数TypeⅡ包裹体气泡中含少量CO_(2);硫化物的δ^(34)S为+0.3%~+3.1‰;石英的δ^(18)O和δD分别为+5.4‰~+10.5‰和为–97‰~–102‰。综合研究区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塔源矿床与燕山期侵入岩有成因联系,富含金属元素的岩浆热液沿北东-北北东向和东西向顺层断裂运移,与围岩发生广泛的交代蚀变作用,与大气降水混合引起流体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导致硫化物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成矿机制 塔源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热液矿床深部大比例尺“四步式”找矿方法——以川滇黔接壤区毛坪富锗铅锌矿为例 被引量:34
8
作者 韩润生 吴鹏 +3 位作者 王峰 周高明 李文尧 邱文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6-257,共12页
深部矿床(体)定位探测是当前找矿预测学的科学前沿,是矿床勘查领域的主要难题和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基于川滇黔接壤区富锗铅锌矿近20年的综合研究和找矿实践,提出了热液矿床深部及外围大比例尺"四步式"综合找矿方法:(1)通过成... 深部矿床(体)定位探测是当前找矿预测学的科学前沿,是矿床勘查领域的主要难题和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基于川滇黔接壤区富锗铅锌矿近20年的综合研究和找矿实践,提出了热液矿床深部及外围大比例尺"四步式"综合找矿方法:(1)通过成矿地质作用、构造成矿系统及流体成矿作用研究,确定矿床的成矿地质体、厘定成矿结构面、揭示成矿流体作用特征标志,构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提出找矿方向,依次实现"空间择向";(2)通过成矿构造精细解析与大比例尺蚀变岩相填图,厘定成矿构造体系,揭示矿体定位规律,圈定矿化自然边界,筛选出有利的找矿区段,实现"面中筛区";(3)通过构造地球化学精细勘查技术应用,圈定热液矿化中心,提出重点找矿靶区和定位靶区,实现"区中选点";(4)综合应用大比例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坑道重力、AMT、TEM、IP),优选重点找矿靶区,指出隐伏矿体产状和埋深,实现"点上探深"。进一步建立了"四步式"综合找矿勘查模型,最终通过验证和勘探发现深部矿床(体)。现以川滇黔接壤区毛坪富锗铅锌矿为典型实例,阐述该方法在热液矿床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具体应用过程。该方法无论对沉积盆地内的川滇黔接壤区会泽型(HZT)铅锌矿,还是对其他热液矿床的深部和外围找矿预测及矿产评价,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步式"找矿方法 综合找矿勘查模型 盆地内热液矿床 会泽型(HZT)富锗铅锌矿床 川滇黔接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特提斯川滇黔成矿区富锗铅锌矿床成矿理论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9
9
作者 韩润生 吴鹏 +6 位作者 张艳 黄智龙 王峰 金中国 周高明 石增龙 张长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4-573,共20页
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位于特提斯成矿域与环太平洋成矿域交界地带的扬子陆块西南缘,并广泛分布了全球罕见的碳酸盐岩容矿的后成热液型富锗铅锌多金属矿床,其铅锌品位特高、储量大、富含稀散元素锗和贵金属银,经济价值巨大,备受广泛关... 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位于特提斯成矿域与环太平洋成矿域交界地带的扬子陆块西南缘,并广泛分布了全球罕见的碳酸盐岩容矿的后成热液型富锗铅锌多金属矿床,其铅锌品位特高、储量大、富含稀散元素锗和贵金属银,经济价值巨大,备受广泛关注。针对制约该区深部找矿突破的成矿构造动力学背景及其响应机制、矿源—输运—聚集成矿过程、铅锌锗元素超常富集—巨量聚集成矿机制、矿床类型归属与铅锌多金属成矿系统等重大理论问题,历经20余年,通过区域地球物理剖面探测、矿田构造解析、典型矿床精细解剖及矿床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等系统研究,在成矿理论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1)提出了富锗铅锌矿形成于印支期碰撞造山过程的陆内走滑构造系统,解析并厘定了断褶构造组合样式及成矿构造体系,建立了构造分级成矿-控矿、矿体空间定位模式;(2)系统概括了矿化空间组合结构及矿床成矿规律,查明了"矿源—输运—聚集"成矿过程,揭示了铅锌共生分异机制及铅锌锗超常富集成矿机制;(3)提出了具有一定普适性的会泽型铅锌矿床新类型,建立了矿床成矿系统及流体"贯入"—交代成矿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陆内走滑构造系统控矿—流体"贯入"-交代成矿论(构造控矿—流体"贯入"成矿论)。应用该理论研发出适用于该类矿床深部勘查技术方法系列,取得了近些年来川滇黔地区一系列找矿突破和新进展。该研究进展不仅为川滇黔成矿区矿床勘查技术研发及深部找矿突破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将在扬子陆块西南缘乃至特提斯成矿域的类似矿床研究和找矿勘查部署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理论研究进展 陆内走滑构造系统 富锗铅锌矿床 川滇黔成矿区 特提斯成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北衙斑岩型金多金属矿田构造体系及其控矿作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飞 王雷 +3 位作者 韩润生 郭钰心玥 王明志 谭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8-224,共17页
北衙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是西南"三江"多金属成矿带新生代斑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是滇西北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事件的产物。北衙金多金属矿田构造发育,构成一套褶皱-断裂-节理控岩控矿构造系统,控制和形成了"五位一体&qu... 北衙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是西南"三江"多金属成矿带新生代斑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是滇西北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事件的产物。北衙金多金属矿田构造发育,构成一套褶皱-断裂-节理控岩控矿构造系统,控制和形成了"五位一体"矿床类型组成两大成矿系统:Ⅰ斑岩成矿系统,(1)受斑岩体内断裂、节理裂隙及爆破角砾岩筒控制的斑岩型Cu-Au-(Fe)矿床,(2)受斑岩与围岩接触带构造控制的夕卡岩型Au-Fe-(Cu)矿床,(3)受围岩层间断裂破碎带、断裂、节理裂隙控制的热液脉型Au-Fe矿床,(4)沿北衙组灰岩与青天堡组砂泥岩界面及北衙组层间断裂破碎带产出的中低温热液型Pb多金属矿床;Ⅱ氧化淋滤成矿系统,(5)受岩溶洞穴和不整合面控制的氧化淋滤富集型Au矿床。通过构造形迹的几何学、运动学分析和力学性质鉴定,笔者认为该矿田自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主要经历了四期构造活动,其主压应力分别经历了近EW向→近SN向→NW向→近EW向的转变过程,依次形成了南北构造带、东西构造带和北东构造带,分别归属于三江—滇中经向构造体系金沙江—程海南北构造带、云南纬向构造体系汤丹—鹤庆—兰坪东西构造带和丽江北东构造带。笔者认为,早南北构造带构成矿田控岩控矿构造格架,东西构造带是控制与喜马拉雅中期富碱斑岩有关的斑岩成矿系统的主导性构造体系,晚南北构造带既对先前形成的金多金属矿体产生破坏或(和)改造富集,又是控制喜马拉雅晚期氧化淋滤成矿系统的主导性构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岩控矿构造 构造体系 成矿系统 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 滇西北北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淤泥质黏土层非开挖定向钻进高分子植物胶冲洗液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金勇 董洪栋 +2 位作者 陈礼仪 龙海涛 李晓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0期187-190,共4页
针对淤泥质黏土层非开挖定向钻进过程中孔壁稳定问题,采用微观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高分子植物胶冲洗液体系的研制。首先,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添加剂对基浆流变性能及失水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对添加剂进行微观形貌分... 针对淤泥质黏土层非开挖定向钻进过程中孔壁稳定问题,采用微观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高分子植物胶冲洗液体系的研制。首先,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添加剂对基浆流变性能及失水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对添加剂进行微观形貌分析。最后,通过标准岩心浸泡实验对添加剂的防塌性能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适用于淤泥质黏土层的高分子植物胶冲洗液。研究成果对于保障淤泥质黏土层快速非开挖定向钻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解决其他类似地层的快速非开挖钻进方面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质黏土层 非开挖 高分子植物肢 冲洗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乌兰拜其铅锌矿床成因探讨:流体包裹体及矿石矿物S-Pb同位素、微量元素证据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新雨 祝新友 +4 位作者 朱政坤 臧文栓 周志广 姚图 闫鹏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32-2248,共17页
乌兰拜其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新发现的一处中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目前已探明铅锌储量约27万吨,其中Ⅰ号矿段为主要的组成矿段。本文以乌兰拜其矿床Ⅰ号矿段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讨论乌兰拜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 乌兰拜其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新发现的一处中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目前已探明铅锌储量约27万吨,其中Ⅰ号矿段为主要的组成矿段。本文以乌兰拜其矿床Ⅰ号矿段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讨论乌兰拜其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成矿地质背景及成因类型。乌兰拜其矿床Ⅰ号矿段矿体主要呈似层状赋存于白音高老组地层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中。根据矿物的组构和穿插关系,初步将I号矿段成矿作用划分为:毒砂-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绢云母-绿泥石阶段等三个主要成矿阶段。其中矿床中主成矿阶段的石英、闪锌矿中的流体包裹体可分为气液两相包裹体(Ⅰ型)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Ⅱ型)两类。石英中气液两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25~481℃,盐度为2.74%~7.02%NaCleqv;闪锌矿中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10~327℃,盐度为2.90%~7.02%NaCleqv。分析计算得出的包裹体形成时的成矿压力为8.27~37.43MPa,平均压力为21.26MPa;成矿深度为0.28~1.25km,平均深度为0.71km。这表明乌兰拜其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密度、低盐度的特征,其形成于压力较低,深度较浅的环境下。矿床主成矿阶段的多金属硫化物具有较小的δ34S值变化范围(-6.73‰~0.17‰,均值为-4.10‰),指示硫来源于深源岩浆。闪锌矿、黄铜矿Pb同位素(206Pb/204Pb为18.130~18.267,207Pb/204Pb为15.488~15.545,208Pb/204Pb为37.920~38.104)组成较为稳定。其μ值为9.27~9.28,ω值为33.46~34.02,暗示乌兰拜其矿床铅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特征。乌兰拜其硫铅同位素组成与大兴安岭地区成矿物质为岩浆来源的金属矿床特征相似,与早白垩世火山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是深部岩浆热液逐步演化的产物。结合矿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燕山晚期花岗岩,本次研究初步认为乌兰拜其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受燕山晚期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和断裂控制的,与岩浆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铅锌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矿石微量元素 S-Pb同位素 铅锌多金属矿床 大兴安岭中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碱斑岩成因与Cu—Mo—Au矿床成矿作用——以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航 王蝶 +2 位作者 吴鹏 王峰 陈福川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69-1693,共25页
富碱斑岩因其产出构造环境独特、岩石类型特殊,并常与铜多金属矿床密切相关,而受到广泛关注。笔者等在回顾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岩浆性质和岩浆源区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探讨了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富碱岩... 富碱斑岩因其产出构造环境独特、岩石类型特殊,并常与铜多金属矿床密切相关,而受到广泛关注。笔者等在回顾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岩浆性质和岩浆源区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探讨了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富碱岩浆成矿作用及成岩成矿机制。系统的矿床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①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内成岩成矿作用集中于43~32 Ma,成矿富碱斑岩系始新世—渐新世I型钾玄质花岗斑岩,是印—亚大陆后碰撞背景下大陆内部大型走滑和伸展等动力过程诱导的岩浆活动产物,金沙江和哀牢山—红河断裂的差异走滑运动可能控制了成矿带差异性成岩成矿事件;②成矿带北段以Cu—Mo为主的成矿富碱斑岩源自新元古代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且源区有富集地幔和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而南段以Cu—Au或Cu(—Mo—Au)为主的成矿富碱斑岩源自具有不同程度富集地幔物质加入的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③带内以Cu为主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中成矿富碱斑岩的氧逸度(ΔFMQ)与矿床规模具有正相关性。除受氧逸度控制外,源区高K2O含量有利于斑岩—矽卡岩型Au矿床的形成。该研究对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成矿带乃至同类矿床研究和找矿勘查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 岩石成因 Cu—Mo—Au矿床 岩浆性质 岩浆源区 金沙江—红河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岩铜-钼-金矿床:构造环境、成矿作用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航 秦克章 +2 位作者 吴鹏 王峰 陈福川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56,共29页
斑岩型矿床作为全球Cu、Mo、Au、Re等战略性矿产的主要来源,是国际矿床学界和矿业界长期关注的热点。最新研究表明,斑岩矿床既可以产于俯冲带岩浆弧环境,也可以产于与俯冲无关的非弧环境(主要包括碰撞造山环境、陆内造山环境以及活化克... 斑岩型矿床作为全球Cu、Mo、Au、Re等战略性矿产的主要来源,是国际矿床学界和矿业界长期关注的热点。最新研究表明,斑岩矿床既可以产于俯冲带岩浆弧环境,也可以产于与俯冲无关的非弧环境(主要包括碰撞造山环境、陆内造山环境以及活化克拉通边缘及内部),后者发育于中国大陆。文章在总结全球斑岩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重点从成矿斑岩成因与成矿动力学机制、成矿金属来源、蚀变-矿化分带等方面,综述了2类斑岩矿床的研究进展,阐释并总结了控制斑岩成矿的主要因素与机制,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研究表明,全球斑岩矿床集中产于3大成矿域,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其中,环太平洋成矿域斑岩矿床时空分布不均,集中发育于美洲西海岸,主要形成于白垩纪以来较年轻的几个短暂时期;古亚洲洋成矿域斑岩矿床形成时间跨度于奥陶纪—早白垩世,具有“西Cu-Au东Cu-Mo、早Cu-Au晚Cu-Mo”的成矿特征;特提斯成矿域主要发育三叠纪以来的斑岩矿床,主体沿造山带分布,时间分布不均,同一构造带内发育不同时期的斑岩成矿作用;中国斑岩矿床与3大成矿域既显示出对应性,也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弧环境成矿岩浆、金属Cu(Au)主要来源于交代地幔楔,大洋岩石圈板块俯冲是其根本性动力学机制;而非弧环境成矿岩浆、金属Cu(Au)主要来自镁铁质新生/拆沉下地壳或富集地幔,大陆碰撞和陆内俯冲是其主要诱发机制。碰撞造山环境斑岩矿床矿化主要发生在叠加于钾硅酸盐化之上的绢英岩化阶段有别于弧斑岩矿床。两类斑岩均具有高氧逸度、富水和挥发分等特征,岩浆源区、岩浆性质、岩浆混合作用等可能是大型斑岩矿床的控制因素。岩浆岩Hf-Nd同位素、锆石和磷灰石等岩浆副矿物、镁铁质包体等,为约束斑岩成矿岩浆条件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矿床 时空分布 构造环境 成矿作用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果(金)Luiswishi铜钴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机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曾瑞垠 祝新友 +6 位作者 王蓉 朱政坤 蒋斌斌 张雄 孙宁 郑长友 岳鹏军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9-731,共13页
刚果(金)Luiswishi铜钴矿床位于加丹加铜钴成矿带中,属于沉积岩容矿层状铜钴矿床,主要发育顺层的层状矿脉和穿层的高角度矿脉。本文通过对2种矿脉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发现,2种矿脉均存在气液两相包裹体... 刚果(金)Luiswishi铜钴矿床位于加丹加铜钴成矿带中,属于沉积岩容矿层状铜钴矿床,主要发育顺层的层状矿脉和穿层的高角度矿脉。本文通过对2种矿脉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成分分析发现,2种矿脉均存在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含子晶三相包裹体等2类,气液两相包裹体中存在一套深色包裹体。含子晶三相包裹体含丰富的盐类及硬石膏子晶,代表了氧化性含矿卤水,具中高温(200~360℃)、高盐度(33%~49%)的特征。高角度矿脉的均一温度和盐度略高于层状矿脉,均属于Na^(+)、K^(+)、Ca^(2+)-Cl^(-)、SO_(4)^(2-)型盆地卤水,主要来源于海相蒸发岩的溶解。深色气液两相包裹体代表了还原性流体,具有中高温(200~360℃)中低盐度(16%~23%)的特征,来源于碳质页岩和沉积物中藻类生物分解。氧化性含矿卤水通过断裂构造迁移至流体封闭的还原环境中,向两侧渗透率较高的砂质白云岩和碎屑岩侧向流动,与还原性流体、含有机质地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矿山组多层位的层控铜钴矿体,成矿机制为盆地卤水交代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含矿卤水 还原性流体 成矿机制 流体混合 氧化还原反应 Luiswishi铜钴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煤田古叙矿区钻探技术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3
16
作者 龙海涛 杨福全 伍承浩 《中国矿业》 2023年第S01期135-138,共4页
川南煤田古叙矿区地质条件复杂,煤系地层厚度大,煤层松散,溶洞裂隙发育,钻探过程中存在孔壁失稳垮塌、钻孔漏失等技术难点。对此,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和溶洞发育情况,优化了钻孔结构;根据煤系地层岩石性质,采用聚合物防塌冲洗液钻进,防止... 川南煤田古叙矿区地质条件复杂,煤系地层厚度大,煤层松散,溶洞裂隙发育,钻探过程中存在孔壁失稳垮塌、钻孔漏失等技术难点。对此,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和溶洞发育情况,优化了钻孔结构;根据煤系地层岩石性质,采用聚合物防塌冲洗液钻进,防止泥岩水化膨胀,保持孔壁稳定;根据钻探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漏失,采用惰性材料封堵孔隙性漏失,采用桥接堵漏浆液封堵裂缝性漏失,采用速凝水泥浆液封堵溶洞性漏失。将上述技术对策在矿区ZK3003孔进行了现场试验,实现了优质、高效、安全钻进,对该矿区的钻探施工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失 钻孔结构 聚合物防塌冲洗液 堵漏 古叙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热克盆地库孜贡苏组(J3k)对特提斯洋关闭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加昆 陆俊吉 杨福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91-1105,共15页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关闭时间和俯冲方向一直备受关注而且争议较大,前人的研究多半是班-怒缝合带的形成年龄,对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碰撞引起的远程效应却少有报道,所以研究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关闭过程在西南天山地区引起的远程...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关闭时间和俯冲方向一直备受关注而且争议较大,前人的研究多半是班-怒缝合带的形成年龄,对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碰撞引起的远程效应却少有报道,所以研究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关闭过程在西南天山地区引起的远程沉积响应很有必要。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碰撞引起西南天山地区的造山活动,西南天山的造山活动使山体抬升剥蚀同时被凝灰石裂变径迹所记录,而山体剥蚀物质又被搬运至山间或山前盆地、最后沉积于山前或者山间盆地内,继而产生盆内的地层沉积充填响应;所以盆地内具磨拉石建造沉积的砾岩反映造山运动引起的山体剥蚀进而反映远处板块的俯冲碰撞情况。所以,对盆地内沉积砾岩的研究也是间接研究造山运动。通过西南天山山前萨热克盆地库孜贡苏组地层的砾石统计分析、沉积相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得到萨热克盆地物源分为北北东和正西两个方向、是冲积扇相沉积、划分为两个中期旋回。结果显示晚侏罗世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引起的远程响应可分为两个期次,第一期次构造活动较弱;第二期次构造活动剧烈,沉积了厚层的细砾岩、中砾岩和粗砾岩。冲积扇砾岩的沉积暗示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在晚侏罗世末期板块向北俯冲的;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碰撞引起西南天山抬升剥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 沉积响应 西南天山 库孜贡苏组 俯冲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泥页岩复杂地层冲洗液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龙海涛 杨福全 +2 位作者 伍承浩 曹勇 胡志明 《中国矿业》 2023年第S01期143-147,共5页
针对煤系泥页岩复杂地层钻进中因岩层松散破碎、泥页岩遇水膨胀而发生孔壁失稳导致的孔壁垮塌、缩径、卡钻、埋钻等孔内复杂问题,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冲洗液处理剂:纤维素(CMC)、聚丙烯酰胺(PAM)、磺化沥青(SAS)对冲洗液流变性能(漏斗... 针对煤系泥页岩复杂地层钻进中因岩层松散破碎、泥页岩遇水膨胀而发生孔壁失稳导致的孔壁垮塌、缩径、卡钻、埋钻等孔内复杂问题,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冲洗液处理剂:纤维素(CMC)、聚丙烯酰胺(PAM)、磺化沥青(SAS)对冲洗液流变性能(漏斗黏度、塑性黏度、动切力、表观黏度、流性指数、稠度系数)和失水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得到了冲洗液的最终优化配方为5%钠基膨润土+0.3%纯碱+0.5%CMC+0.04%PAM+2%SAS,将该冲洗液用于云南会泽铅锌矿区煤系泥页岩复杂地层钻探施工中,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地层 泥页岩 流变性 冲洗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利维亚多尔各市D铜矿矿物元素组合分带及找矿预测
19
作者 胡加昆 吴文飞 +3 位作者 郄晓鑫 陈子聪 李敬 陆俊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42-963,共22页
玻利维亚多尔各市D铜矿地处安第斯褶皱带中段,西科迪勒拉构造带东侧南端。矿体主要赋存于多尔各组二段(E3t^2)地层中。通过对多尔各市D铜矿矿物分带、主元素及微量元素组合分析,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粉砂岩型矿化(Ⅰ... 玻利维亚多尔各市D铜矿地处安第斯褶皱带中段,西科迪勒拉构造带东侧南端。矿体主要赋存于多尔各组二段(E3t^2)地层中。通过对多尔各市D铜矿矿物分带、主元素及微量元素组合分析,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粉砂岩型矿化(Ⅰ型矿化):近矿硅化增加,矿化范围叠加石膏脉,围岩泥质(脉)含量减少,方解石化(隐晶质)发育减弱;远离矿化硅化减弱,石膏脉消失,方解石化增强,泥化增强。(2)砂砾岩型矿化(Ⅱ型矿化):近矿硅化增加,矿化范围叠加石膏脉,围岩泥质(脉)含量减少,方解石化(隐晶质)减弱;远离矿化段,硅化减弱,石膏脉消失,方解石化增强,泥化增强。(3)石英脉型矿化(Ⅲ型矿化):内带主要发育矿化、硅化,最显著的特征为发育大量矿化脉及石英脉;外带发育泥质脉及石英脉。(4)Cu—Ag元素组合为矿区重要的矿化元素组合内带,Ca—Mn元素组合为矿区近矿围岩褪色蚀变元素组合中带,U—V元素组合为矿区含矿"红层"元素组合外带。通过矿物分带、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确定找矿靶区,并在靶区探获铜矿量770.08万吨、平均品位1.77%、金属量1363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利维亚多尔各市D铜矿 矿物组合 空间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