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155
1
作者 周红杰 李家华 +4 位作者 赵龙飞 韩俊 杨行吉 杨伟 吴新庄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2-218,共7页
对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表明:主要微生物有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属(Penicllium)、根霉属(Rhizopus)、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oucus)、酵母属(Saccharomyces)、土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白曲霉(Aspergill... 对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表明:主要微生物有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属(Penicllium)、根霉属(Rhizopus)、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oucus)、酵母属(Saccharomyces)、土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细菌类(Bacterium)。其中黑曲霉最多,它能产生葡萄糖淀粉酶、果胶酶、纤维素酶等;酵母次之,除它本身含有极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丰富的酶系统和生理活性物质外,酵母菌还能代谢产生维生素 B1、B2、、维生素 C[1]等物质。这些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形成都直接或间接地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普洱茶 渥堆 微生物 品质 酵母菌 维生素 黑曲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普洱茶中多酚类物质与品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4
2
作者 张新富 龚加顺 +3 位作者 周红杰 吕才有 胡小静 周杨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30-233,共4页
本实验以云南普洱茶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并进行了感官审评,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了其中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普洱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黄酮类、茶黄素、茶红素的含量大幅度减少,茶褐素的含量大幅度增加,... 本实验以云南普洱茶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并进行了感官审评,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了其中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普洱茶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黄酮类、茶黄素、茶红素的含量大幅度减少,茶褐素的含量大幅度增加,由2.53%增加为10.57%,它们与普洱茶感官得分的相关方程为Y=93.8930-0.4047X_1-0.0654X_2-5.4336X_3-71.4532X_4+1.2114X_5+1.2761X6,复相关系数R2=0.985;普洱茶的级别与茶多酚、儿茶素、黄酮类、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也密切相关,相关方程为:Y=73.6346+3.4281X_1-54.9145X_2-4.5225X_3+164.0906X_4+7.2507X_5+1.9839X_6,复相关系数R2=0.991。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普洱茶的品质与茶多酚和茶褐素的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7、0.85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类黄酮物质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普洱茶特征成分的功能与毒理学评价 被引量:84
3
作者 龚加顺 陈文品 +2 位作者 周红杰 董兆君 张以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1-210,共10页
研究了普洱茶特征成分茶褐素、茶多糖与蛋白质等的复合体对昆明种小白鼠的抗疲劳、降胆固醇以及毒理学效应。实验结果显示: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小白鼠的抗疲劳作用和降低小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且优于普洱茶水提物。普洱茶... 研究了普洱茶特征成分茶褐素、茶多糖与蛋白质等的复合体对昆明种小白鼠的抗疲劳、降胆固醇以及毒理学效应。实验结果显示: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小白鼠的抗疲劳作用和降低小鼠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且优于普洱茶水提物。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经口LD50>10g/kg,属实际无毒级物质。Ames实验中加S9混合液和不加S9混合液的各剂量组回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无剂量反应关系。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在500~5000μg/ml浓度范围内未见诱发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这说明,在实验条件下,普洱茶特征成分提取物属实际无毒级,也未见有致突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特征成分 抗疲劳 降胆固醇 急性毒性 致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添加乳酸菌发酵对云南普洱茶特征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子浩 秦廷发 +4 位作者 张可 余冬 阎意辉 邵宛芳 李家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67-872,共6页
微生物参与的渥堆发酵是云南普洱茶特殊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本文以云南省勐海县勐宋乡秋季晒青毛茶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外源添加乳酸菌对云南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类物质、茶色素等茶叶特征性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结束时,乳... 微生物参与的渥堆发酵是云南普洱茶特殊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本文以云南省勐海县勐宋乡秋季晒青毛茶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外源添加乳酸菌对云南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类物质、茶色素等茶叶特征性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结束时,乳酸菌处理的出堆茶样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表儿茶素(EC)4种茶叶中主要儿茶素的保留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质量分数(P<0.05),其中,高浓度乳酸菌处理的茶样保留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96倍(3.07 mg/g)、1.37倍(7.42 mg/g)、5.35倍(5.35 mg/g)、2.17倍(4.85 mg/g),但其没食子酸(GA)的质量分数仅为对照组质量分数的62%(6.01 mg/g)。高浓度乳酸菌处理的出堆茶样中茶红素质量分数为9.53%,为对照组的2.22倍;茶褐素质量分数为3.92%,为对照组的51%。这就说明,乳酸菌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脂型儿茶素的水解,并抑制茶红素向茶褐素的转化,对普洱茶红浓、明亮汤色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乳酸菌 发酵 茶多酚 茶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农科大学生培养现状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周玲 熊思远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6-118,共3页
文章针对少数民族较多的云南省的农科大学生在校层次比例、专业和学习情况以及民族文化保持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找出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看法,对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农科 大学生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普洱茶加工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春花 单治国 周红杰 《茶叶通讯》 2008年第1期7-9,13,共4页
通过对不同地区原料加工的普洱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其加工原料高;不同地区原料加工的普洱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增加程度不一样,其中临沧茶增加最多,从原料到出堆一直呈增加状态,增加率达到... 通过对不同地区原料加工的普洱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其加工原料高;不同地区原料加工的普洱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增加程度不一样,其中临沧茶增加最多,从原料到出堆一直呈增加状态,增加率达到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黄酮类化合物 含量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多样性、利用价值及其保护研究 被引量:64
7
作者 唐一春 杨盛美 +4 位作者 季鹏章 汪云刚 宋维希 矣兵 马玲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18-521,共4页
云南是茶树的起源地和多样性中心,野生茶树资源种类众多、分布广泛。野生茶树具有进化上原始、抗逆性强、含有特异的生化成分等特性,是重要的遗传资源。概述了云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多样性、利用价值及保护研究进展。
关键词 野生茶树 多样性 利用价值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晒青绿毛茶的微生物固态发酵及成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87
8
作者 龚加顺 周红杰 +2 位作者 张新富 宋姗 安文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0-306,共7页
研究了添加外源优势菌种固态发酵云南晒青绿茶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主要的化学品质成分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多酚类、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寡糖和多糖的变化最明显。发酵40天后,多酚类物质下... 研究了添加外源优势菌种固态发酵云南晒青绿茶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主要的化学品质成分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多酚类、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寡糖和多糖的变化最明显。发酵40天后,多酚类物质下降了约60%,儿茶素类下降了80%,黄酮类下降了55%,茶红素下降了90%,水溶性寡糖下降了65%,水浸出物下降了25%,而茶黄素、水溶性总糖和灰分的变化不大。但茶褐素类物质增加了4.5倍,水溶性多糖也增加了5.7倍。这说明多酚类物质、儿茶素、茶红素、茶褐素类、寡糖及多糖类物质可作为云南普洱茶的特征成分用于品质判定。实验结果还表明,利用优势菌种发酵晒青绿茶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熟普洱茶,其理化成分含量可达到陈年普洱茶的水平。实验结果同时还表明,离开了微生物和湿热作用,晒青绿茶是难以形成普洱茶特有品质风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青绿茶 普洱茶 黑曲霉 固态发酵 成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功能成分单体降糖降脂作用研究 被引量:41
9
作者 张冬英 邵宛芳 +2 位作者 刘仲华 刘亚林 黄业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6,共6页
本文选取与糖脂代谢相关的PPARδ、PPARα、PPARγ、FXR、LXR、3T3-L1和α-淀粉酶模型,探讨了普洱茶中单体功能成分尿嘧啶、没食子酸的降糖降脂作用。结果表明:尿嘧啶、没食子酸在PPARγ、FXR、LXR模型表现出明显的活性作用,其中尤以没... 本文选取与糖脂代谢相关的PPARδ、PPARα、PPARγ、FXR、LXR、3T3-L1和α-淀粉酶模型,探讨了普洱茶中单体功能成分尿嘧啶、没食子酸的降糖降脂作用。结果表明:尿嘧啶、没食子酸在PPARγ、FXR、LXR模型表现出明显的活性作用,其中尤以没食子酸对PPARγ的激活效果最为显著,其值高达2.438,与阳性对照药物的激动效果相当,而对PPARδ、PPARα、3T3-L1模型的活性作用较弱。在PPARγ模型中,没食子酸对PPARγ受体的激活作用强于尿嘧啶,而在FXR、LXR模型中尿嘧啶的活性作用要强于没食子酸。此外,没食子酸对α-淀粉酶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普洱茶的降糖降脂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没食子酸 尿嘧啶 降糖 降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茶褐素提取工艺及理化性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秦谊 龚加顺 +4 位作者 张惠芬 何静 张水花 周红杰 李宝才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98,共4页
研究了从普洱茶中提取茶褐素的工艺,并对所得茶褐素进行了红外光谱和主要理化性质分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考察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茶褐素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次数对茶褐素产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料液比... 研究了从普洱茶中提取茶褐素的工艺,并对所得茶褐素进行了红外光谱和主要理化性质分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考察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茶褐素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次数对茶褐素产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影响不显著。优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g∶mL),提取次数3次,提取温度83℃,提取时间20 min,在此条件下产率达16.86%。茶褐素的总酸性基团为4.91 mmol/g,其中酚羟基为4.33 mmol/g,羧基为0.58 mmol/g。红外光谱和理化性质分析表明,茶褐素主要是由酚类和羧酸类物质构成,并含有蛋白质、多糖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茶褐素 提取工艺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古茶园和现代茶园土壤养分与茶叶品质成分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杨广容 王秀青 +2 位作者 谢瑾 吕才有 李永梅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4-582,共9页
土壤是茶树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与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形成关系十分密切.以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土壤和茶叶为对照,对云南景迈山、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土壤(0-20 c m ) 的p H 值、阳离子交换量(C E C )、有机质(S O M )、氮磷钾... 土壤是茶树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与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形成关系十分密切.以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土壤和茶叶为对照,对云南景迈山、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土壤(0-20 c m ) 的p H 值、阳离子交换量(C E C )、有机质(S O M )、氮磷钾(N P K )养分和-芽二叶晒青绿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7 种多酚类单体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古茶园土壤含水率与现代茶园相比提高了15.23°%-46.82°%,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的土壤pH 值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古茶园土壤的CEC、SOM、总氮(T N ) 、总磷(T P ) 和有效磷(O lsen -P )含量均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各茶山古茶园和现代台地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及多酚类单体物质含量虽然不一致,但古茶树茶叶酚氨比为6.75-12.28,明显低于现代茶园茶叶的9.98-15.25;各茶园茶叶中5 种儿茶素含量的高低依次为:ECG〉EGCG〉EC〉EGC〉C,并且古茶园和现代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ECG和EGCG含量差异不显著;此外,仅在古茶树茶叶中检测到没食子酸(G A ) .古茶园栽培模式有利于防止茶园土壤酸化、降低茶园光照强度、提高茶园土壤含水率、促进茶园土壤肥力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茶叶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园 现代茶园 土壤特性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35份茶树良种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堵源康 秦廷发 +5 位作者 王子浩 杨柳霞 丁建平 胡艳萍 邵宛芳 李家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6-41,共6页
对云南省35份茶树良种的主要生化成分(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儿茶素等)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以获得的测定结果为基础,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且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 对云南省35份茶树良种的主要生化成分(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咖啡碱、儿茶素等)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以获得的测定结果为基础,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且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3.77%;通过聚类分析,可将35个茶树良种分为A、B两个类群,A、B两个类群除氨基酸含量、酚氨比、EGC含有率和儿茶素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生化成分含量或含有率均相对一致.氨基酸含量大于2.0%的资源都聚类在A类群中,结合云南茶树资源的生化特点,认为A类群中的大部分为红、绿茶兼制的品种,B类群为适制红茶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茶树良种 生化成分 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32
13
作者 蒋会兵 唐一春 +14 位作者 陈林波 王平盛 蔡新 虞富莲 杨柳霞 王兴华 李崇兴 江鸿键 王本忠 段学良 李静 何月波 王东 李少峰 卜保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6-307,共12页
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2010-2017年对云南省12个地区58个县/市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依据《Flora of China》英文修订版分类确立了古茶树资源物种名录,建立初步的古茶树资源数据信息库。以此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2010-2017年对云南省12个地区58个县/市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依据《Flora of China》英文修订版分类确立了古茶树资源物种名录,建立初步的古茶树资源数据信息库。以此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学分析了云南古茶树资源种类组成、地理分布特征、生境类型及形态多样性。结果表明:云南古茶树种类多,调查共获得古茶树资源分布点474个,记录样本植株2570份,隶属7种6变种;古茶树资源分布广而不均,主要分布于滇西、滇南、滇东南及滇中哀牢山山脉,滇东南是古茶树物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滇西是特有种的分化中心,云南古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可能存在滇西-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W.W.Sm.)Melch.)、滇南-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J.W.Mast.)Kitam.)和滇东南-厚轴茶(C.crassicolumna H.T.Chang)3个现有分布中心;古茶树资源生境复杂多样,可大致分为原生林、次生林和高山旱地等3类,不同生境分布的古茶树种类及其生长状况有差异;古茶树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其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58~1.48,数值型性状变异系数为4.37%~51.03%,总体上营养器官的变异性高于花部器官。本工作为进一步探讨云南地区古茶树资源的系统演化、多样性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本底资料。此外,根据古茶树资源现状,初步提出了一些保护利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树 资源调查 地理分布 生境 形态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黄酮醇类物质含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李家华 赵明 +4 位作者 胡艳萍 张广辉 李华 肖云香 邵宛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9-65,共7页
采用HPLC法,检测了普洱茶的晒青毛茶原料及不同发酵阶段翻堆样中3种主要的黄酮醇类物质——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槲皮素含量降低最为迅速.发酵结... 采用HPLC法,检测了普洱茶的晒青毛茶原料及不同发酵阶段翻堆样中3种主要的黄酮醇类物质——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槲皮素含量降低最为迅速.发酵结束后,出堆样中杨梅素含量与原料相比下降近50%,槲皮素含量下降70%,山奈酚含量下降62%.总黄酮醇苷含量也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显著(p<0.01)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发酵 黄酮醇 高速液相色谱(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Cl_2和Ca(CH_3COO)_2沉淀法定量分析普洱茶茶褐素官能团 被引量:12
15
作者 秦谊 龚加顺 +3 位作者 张惠芬 周红杰 何静 李宝才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7-112,共6页
将有机官能团分析方法BaCl2法和Ca(CH3COO)2法应用于茶褐素官能团的定量分析,并建立了适合茶褐素官能团分析的操作方法,用于测定茶褐素中的总酸性基、羧基和酚羟基的含量。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了BaCl2法和Ca(CH3COO)2法的优化实验... 将有机官能团分析方法BaCl2法和Ca(CH3COO)2法应用于茶褐素官能团的定量分析,并建立了适合茶褐素官能团分析的操作方法,用于测定茶褐素中的总酸性基、羧基和酚羟基的含量。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了BaCl2法和Ca(CH3COO)2法的优化实验条件:BaCl2法的称样量为0.02-0.08 g,沉淀时间30~60 min,BaCl2溶液浓度0.75 mol/L;Ca(CH3COO)2法的称样量为0.05-0.1 g,沉淀时间20 min,Ca(CH3COO)2溶液浓度1 mol/L。从普洱熟沱提取的茶褐素总酸性基为7.780 mmol/g,其中酚羟基为5.805 mmol/g,羧基为1.975 mmol/g,表明酚羟基是茶褐素中最主要的酸性基团。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操作简单,所得结果精密度高,准确度好,非常适用于茶褐素中官能团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茶褐素 官能团分析 氯化钡法 乙酸钙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冬英 邵宛芳 +2 位作者 刘仲华 黄业伟 施兆鹏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2-54,共3页
从普洱茶中分离并鉴定了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尿嘧啶和没食子酸,其中尿嘧啶为首次从普洱茶中获得。同时,研究了尿嘧啶和没食子酸对α-淀粉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对α-淀粉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结果可为普洱茶降糖降脂作用机理... 从普洱茶中分离并鉴定了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尿嘧啶和没食子酸,其中尿嘧啶为首次从普洱茶中获得。同时,研究了尿嘧啶和没食子酸对α-淀粉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对α-淀粉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此结果可为普洱茶降糖降脂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尿嘧啶 没食子酸 Α-淀粉酶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清洁化车间的设计及环境湿度的控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马振纲 黄云战 +5 位作者 周红杰 赵永洁 孙婷婷 熊同强 龚加顺 袁文侠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5-399,共5页
传统的普洱茶发酵是采用人工在车间内自然渥堆发酵,这种发酵方式不能保证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湿度的均匀性,对普洱茶生产厂房和发酵车间进行设计和研究,将微生物技术、机械加工技术和电气控制技术融为一体,使普洱茶的生产规范化,并具有科... 传统的普洱茶发酵是采用人工在车间内自然渥堆发酵,这种发酵方式不能保证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湿度的均匀性,对普洱茶生产厂房和发酵车间进行设计和研究,将微生物技术、机械加工技术和电气控制技术融为一体,使普洱茶的生产规范化,并具有科学性。普洱茶发酵清洁化车间结合了传统发酵的技术,采用现代化的检测控制技术及设备,由湿度传感器、PLC主控设备、计算机处理系统、加湿设备和监控系统等构成。本文通过构建普洱茶发酵清洁化车间,对车间内的环境湿度进行控制,使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的环境稳定,并在这种环境下进行了生产试验,得到试验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处理,从试验数据中找出普洱茶发酵湿度对普洱茶品质形成影响的一些规律,为普洱茶发酵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相应的科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发酵 清洁化车间 环境湿度 设计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熟茶)茶粉、黑茶茶粉、六堡茶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中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家奇 邵宛芳 +3 位作者 赵宝权 秦廷发 黄业伟 侯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179-2182,共4页
试验通过Wistar大鼠灌胃受试物水浸提物35 d后采血牺牲,分离血清测定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含量,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3种受试物不同剂量组试验大鼠血清中的TC、TG、AST、ALT有所降低,表明3种处理都具有促进... 试验通过Wistar大鼠灌胃受试物水浸提物35 d后采血牺牲,分离血清测定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含量,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3种受试物不同剂量组试验大鼠血清中的TC、TG、AST、ALT有所降低,表明3种处理都具有促进脂肪消化的功能,防止脂肪在血管内和肝脏中沉积,起到预防脂肪肝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用RT-PCR法检测试验大鼠肝脏细胞中IGF-I的表达量,以此来探讨这3种受试物对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中IGF-I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得出普洱茶(熟茶)茶粉、黑茶茶粉、六堡茶对IGF-I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基因表达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但六堡茶的作用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熟茶)茶粉 黑茶茶粉 六堡茶 IGF-I 非酒精性脂肪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预防高血脂症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江新凤 邵宛芳 侯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5-711,共7页
采用高脂饲料饲喂法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通过普洱生茶、熟茶、乌龙茶、药组分别灌胃,实验35d后,检测大鼠血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 采用高脂饲料饲喂法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通过普洱生茶、熟茶、乌龙茶、药组分别灌胃,实验35d后,检测大鼠血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微量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以及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和肝、肾组织的病理变化,来观察普洱茶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调节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药、乌龙茶和普洱茶均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血液TCHO,TC,LDL-C和SOD含量,提高HDL-C,AST,MDA和GSH-PX的含量(P<0.05,P<0.01),其中,普洱茶作用显著优于药、乌龙茶。研究结论,药、乌龙茶和普洱茶均能显著调节机体的血脂水平,有效预防高脂血症和抗氧化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高脂血症 抗氧化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调节SD大鼠血脂及保护血管内皮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徐湘婷 王鹏 +3 位作者 罗绍忠 侯艳 杨继红 邵宛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0-474,共5页
采用治疗性给予普洱茶的方法,探讨普洱茶调节血脂、保护血管内皮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机制。通过SD大鼠高脂饲料造模28d后,给予不同剂量普洱茶35d。试验期间检测所有动物的体重变化;试验结束后检测血脂水平及血浆一氧化氮(NO),并进... 采用治疗性给予普洱茶的方法,探讨普洱茶调节血脂、保护血管内皮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机制。通过SD大鼠高脂饲料造模28d后,给予不同剂量普洱茶35d。试验期间检测所有动物的体重变化;试验结束后检测血脂水平及血浆一氧化氮(NO),并进行主动脉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普洱生茶及熟茶组与模型组比较:(1)体重明显减轻;(2)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血浆NO浓度增加;(3)主动脉血管壁内皮细胞损伤减轻,血管内皮素-1(ET-1)表达减少。通过研究认为,治疗性给予普洱茶,能够降低高脂饲料饲喂SD大鼠的体重及血脂水平,熟茶作用更显著;普洱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它促进NO合成,抑制ET-1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NO ET-1 高脂血症 血管内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