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茶树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与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形成关系十分密切.以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土壤和茶叶为对照,对云南景迈山、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土壤(0-20 c m ) 的p H 值、阳离子交换量(C E C )、有机质(S O M )、氮磷钾...土壤是茶树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与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形成关系十分密切.以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土壤和茶叶为对照,对云南景迈山、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土壤(0-20 c m ) 的p H 值、阳离子交换量(C E C )、有机质(S O M )、氮磷钾(N P K )养分和-芽二叶晒青绿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7 种多酚类单体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古茶园土壤含水率与现代茶园相比提高了15.23°%-46.82°%,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的土壤pH 值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古茶园土壤的CEC、SOM、总氮(T N ) 、总磷(T P ) 和有效磷(O lsen -P )含量均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各茶山古茶园和现代台地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及多酚类单体物质含量虽然不一致,但古茶树茶叶酚氨比为6.75-12.28,明显低于现代茶园茶叶的9.98-15.25;各茶园茶叶中5 种儿茶素含量的高低依次为:ECG〉EGCG〉EC〉EGC〉C,并且古茶园和现代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ECG和EGCG含量差异不显著;此外,仅在古茶树茶叶中检测到没食子酸(G A ) .古茶园栽培模式有利于防止茶园土壤酸化、降低茶园光照强度、提高茶园土壤含水率、促进茶园土壤肥力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茶叶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的形成.展开更多
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2010-2017年对云南省12个地区58个县/市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依据《Flora of China》英文修订版分类确立了古茶树资源物种名录,建立初步的古茶树资源数据信息库。以此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2010-2017年对云南省12个地区58个县/市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依据《Flora of China》英文修订版分类确立了古茶树资源物种名录,建立初步的古茶树资源数据信息库。以此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学分析了云南古茶树资源种类组成、地理分布特征、生境类型及形态多样性。结果表明:云南古茶树种类多,调查共获得古茶树资源分布点474个,记录样本植株2570份,隶属7种6变种;古茶树资源分布广而不均,主要分布于滇西、滇南、滇东南及滇中哀牢山山脉,滇东南是古茶树物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滇西是特有种的分化中心,云南古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可能存在滇西-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W.W.Sm.)Melch.)、滇南-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J.W.Mast.)Kitam.)和滇东南-厚轴茶(C.crassicolumna H.T.Chang)3个现有分布中心;古茶树资源生境复杂多样,可大致分为原生林、次生林和高山旱地等3类,不同生境分布的古茶树种类及其生长状况有差异;古茶树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其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58~1.48,数值型性状变异系数为4.37%~51.03%,总体上营养器官的变异性高于花部器官。本工作为进一步探讨云南地区古茶树资源的系统演化、多样性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本底资料。此外,根据古茶树资源现状,初步提出了一些保护利用建议。展开更多
文摘土壤是茶树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与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形成关系十分密切.以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土壤和茶叶为对照,对云南景迈山、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土壤(0-20 c m ) 的p H 值、阳离子交换量(C E C )、有机质(S O M )、氮磷钾(N P K )养分和-芽二叶晒青绿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7 种多酚类单体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古茶园土壤含水率与现代茶园相比提高了15.23°%-46.82°%,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的土壤pH 值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古茶园土壤的CEC、SOM、总氮(T N ) 、总磷(T P ) 和有效磷(O lsen -P )含量均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各茶山古茶园和现代台地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及多酚类单体物质含量虽然不一致,但古茶树茶叶酚氨比为6.75-12.28,明显低于现代茶园茶叶的9.98-15.25;各茶园茶叶中5 种儿茶素含量的高低依次为:ECG〉EGCG〉EC〉EGC〉C,并且古茶园和现代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ECG和EGCG含量差异不显著;此外,仅在古茶树茶叶中检测到没食子酸(G A ) .古茶园栽培模式有利于防止茶园土壤酸化、降低茶园光照强度、提高茶园土壤含水率、促进茶园土壤肥力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茶叶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