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七中药材种植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7
1
作者 黄珍华 沈智达 +3 位作者 施辉能 龙光强 邓维萍 范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5-653,共9页
对云南省主要三七(Panax notoginseng)种植地耕层土壤(0~20 cm)、表下层土壤(>20~40 cm)和三七植株中的8种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分析,为三七药材安全性评价与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对云南省主要三七(Panax notoginseng)种植地耕层土壤(0~20 cm)、表下层土壤(>20~40 cm)和三七植株中的8种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分析,为三七药材安全性评价与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土壤和植株中重金属含量,采用单项污染指数(P_(i))、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NIPI)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ERI)评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采用估计每日摄入量(EDI)、目标危害商(THQ)和危害指数(HI)评估植株各部位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采用生物富集系数(BCF)和转运系数(TF)评估重金属在植株中的富集和转运能力。结果表明,三七种植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Cu、Cr、Ni、Pb、As、Hg和Zn;三七种植土壤属于中度污染,且有中度生态风险。三七主根、芦头、须根、茎和叶5个部位均呈不同程度重金属超标现象,尤其是Hg在地上部超标严重,但均无人体健康风险。植株各个部位重金属富集系数均小于1,其中,主根、须根、芦头和茎Cd富集能力最强,Pb富集能力最弱,叶Hg富集能力最强,Cr富集能力最弱;8种重金属在三七植株中的转运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Hg、Cu、As、Zn、Pb、Cd、Ni和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土壤 重金属 转运 富集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研究
2
作者 李可铖 王富贵 +4 位作者 王再旺 张晓玉 尤古丽 杨生超 梁艳丽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76,共17页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作为我国的名贵中药材,存在繁殖率低和野生资源灭绝等问题,为探究三七的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特征,阐明其自然状态下结实率低的原因,该文对其开花生物学参数、传粉系统和人工授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三七...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作为我国的名贵中药材,存在繁殖率低和野生资源灭绝等问题,为探究三七的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特征,阐明其自然状态下结实率低的原因,该文对其开花生物学参数、传粉系统和人工授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三七单花花期4~5 d,花序花期20~25 d,群体花期约60 d。(2)存在雌雄异位异熟现象,为典型的雄蕊先熟类型。(3)花粉粒为中型花粉粒,具有3条萌发孔沟。(4)开花第1天的花粉活力最高,开花第12天的柱头可授性最高。(5)杂交指数(OCI)为4,繁育系统为异交型,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花粉/胚珠比为(450.0~1037.5),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6)由授粉实验可知,繁育系统类型为自交授粉和异交授粉同时存在的混合交配系统,虫媒与风媒均可帮助其完成传粉。(7)访花昆虫有中华蜜蜂(Apis cerana)、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和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中华蜜蜂是主要传粉昆虫。综上认为,三七的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型,部分自交亲和,需风媒与虫媒传粉,花粉受限与花果期病害严重是影响其结实率的关键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三七的良种选育及其扩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开花生物学 繁育系统 访花昆虫 传粉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野生半夏资源调查及种质评价 被引量:9
3
作者 寸竹 董益 +1 位作者 张广辉 陈军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69-2077,共9页
【目的】调查野生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erit.]在云南省的分布状况,并对采集区的野生半夏资源进行评价,为半夏优良品种的选育及野生半夏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取文献查阅、实地走访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 【目的】调查野生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erit.]在云南省的分布状况,并对采集区的野生半夏资源进行评价,为半夏优良品种的选育及野生半夏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取文献查阅、实地走访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野生半夏资源分布及生境条件进行详细考证,同时测定分析不同采集地的野生半夏农艺性状和鸟苷含量,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云南省野生半夏分布在滇东北地区和滇东南地区的大关、马关、丘北、建水、砚山、师宗、宣威、开远、寻甸、鲁甸和会泽等11个县(市)。半夏生长于山野林下草地和栽培地的田间地头(以杂草式生长),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烟草地、石缝处、田边或疏林下,其中,多数分布于玉米地或烟草地。野生半夏资源分布于814~2096 m的海拔范围内,但集中分布于1562~2096 m海拔范围内;采集区内年平均气温为12.0~19.9℃,年降水量为815.0~1600.0 mm,但主要集中于降水量大于900.0 mm的地区。野生半夏叶柄长15.2~27.1 cm,以宣威、寻甸、丘北和师宗等县较长;中裂片长为5.4~11.9 cm,以师宗、寻甸和马关等县的半夏中裂片长较长;中裂片宽为2.4~4.3 cm,各县的中裂片宽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块茎重为1.0~2.5 g,以大关、马关、砚山和师宗等县的半夏块茎较重;叶片数为2.4~2.9,以会泽县的半夏叶片数最少;株芽数为0.9~1.7,以师宗县半夏株芽数最多;块茎直径为10.7~16.5 mm,以砚山县和师宗县的半夏较大。不同采集地的半夏鸟苷含量为0.00420%~0.04250%,以寻甸、师宗和宣威等县(市)的野生半夏鸟苷含量较高,以鲁甸县和丘北县的野生半夏鸟苷含量较低。【结论】云南省野生半夏喜温暖、湿润和荫蔽的生态环境,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滇东北和滇东南片区,生境条件为海拔1500~2100 m,降水量高于900.0 mm,年平均气温为15.0℃左右。师宗县和砚山县及其周边类似生态区适宜野生半夏的生长和有效成分鸟苷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半夏 资源调查 种质评价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L21在薏苡植株体内的定殖研究
4
作者 余亿 普凤雅 +4 位作者 王兵兵 黄军 杨艺婷 唐琴 杨志清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7-53,共7页
将含有抗生素的绿色荧光蛋白质粒标记在菌株L21(Bacillus velezensis)中,旨在深入研究内生细菌与薏苡植株的互作。采用自然转化法,将质粒pHT01-P43GFPmut3a转入薏苡内生菌L21中,获得了工程菌株L21-GFP,并测定了L21-GFP和L21的生长曲线... 将含有抗生素的绿色荧光蛋白质粒标记在菌株L21(Bacillus velezensis)中,旨在深入研究内生细菌与薏苡植株的互作。采用自然转化法,将质粒pHT01-P43GFPmut3a转入薏苡内生菌L21中,获得了工程菌株L21-GFP,并测定了L21-GFP和L21的生长曲线、遗传稳定性、功能稳定性;用浇灌法将L21-GFP导入薏苡植株体内,并用荧光显微检测其定殖情况。结果表明:L21-GFP和L21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和拮抗活性之间无明显差异,均在培养8 h后从缓慢生长期进入对数生长期;pHT01-P43GFPmut3a能在L21中稳定遗传,转接40 h后的稳定性为63%;工程菌株L21-GFP能够稳定地定殖于薏苡植株体内,其中定殖于根部的菌体密度最大,达到106 cfu/g。由此可知,L21-GFP在薏苡体内定殖能力强且稳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 贝莱斯芽孢杆菌 定殖能力 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多糖酶解工艺优化、结构表征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胡云飞 周德 +3 位作者 曾青兰 和劲松 赵明 唐卿雁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5-214,共10页
多糖因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但天然多糖往往分子量较高,导致其低溶解率和生物利用率。本研究利用α-淀粉酶降解天麻多糖,以还原糖生成量为指标优化酶解工艺。在最佳酶解条件下酶解天麻多糖,并对酶解前后天麻多糖的溶解度、单... 多糖因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但天然多糖往往分子量较高,导致其低溶解率和生物利用率。本研究利用α-淀粉酶降解天麻多糖,以还原糖生成量为指标优化酶解工艺。在最佳酶解条件下酶解天麻多糖,并对酶解前后天麻多糖的溶解度、单糖组成、相对分子量、官能团、微观结构进行考察。此外,体外检测了酶解前后天麻多糖对ABTS+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为:酶添加量460 U/g、酶解时间100 min、酶解温度60℃、酶解pH5.4,在最佳工艺下,天麻多糖酶解后的还原糖生成量为0.441 mg/mL。酶解后天麻多糖的溶解率从81.28%提高至93.57%,单糖组成和官能团结构没有明显变化,两个多糖组分的分子量都显著降低(P<0.05),天麻多糖的网状结构被破坏,变为片状结构。此外,酶处理后天麻多糖抗氧化活性得到显著提升(P<0.05)。该研究为α-淀粉酶降解天麻多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多糖 酶解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汉逊德巴利酵母对普洱茶发酵微生物群落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藤 伯年国 +3 位作者 沙艮 卢万洋 马燕 赵明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33,共10页
本研究利用从普洱茶中分离的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PETY002接种强化发酵普洱茶(EF组)。结果表明,EF组的酵母菌落总数显著高于传统发酵(NF组)。感官审评发现,EF组茶汤颜色更深、滋味更醇厚、香气带有菌香。特征成分测定... 本研究利用从普洱茶中分离的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PETY002接种强化发酵普洱茶(EF组)。结果表明,EF组的酵母菌落总数显著高于传统发酵(NF组)。感官审评发现,EF组茶汤颜色更深、滋味更醇厚、香气带有菌香。特征成分测定结果表明,与NF组相比,EF组的茶褐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增加,而茶多酚、儿茶素类(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以及咖啡碱的含量降低,黄酮组分和氨基酸组分差异较小。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汉逊德巴利酵母是EF组中的优势真菌,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与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德巴利酵母属与茶褐素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和茶黄素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接种汉逊德巴利酵母强化发酵改变了发酵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通过与其他优势微生物相互作用提高了普洱茶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逊德巴利酵母 普洱茶 强化发酵 特征成分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Panax notoginseng)根残体化感自毒效应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金燕 寸竹 +5 位作者 龙光强 张广辉 孟珍贵 李龙根 杨生超 陈军文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1-439,共9页
为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采收过程中残留须根的化感自毒效应,采用土培和水培2种方法,按不同比例添加三七须根粉碎物,检测根残体作用下土培三七土壤中皂苷的动态变化及水培三七根部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土培条件... 为研究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采收过程中残留须根的化感自毒效应,采用土培和水培2种方法,按不同比例添加三七须根粉碎物,检测根残体作用下土培三七土壤中皂苷的动态变化及水培三七根部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土培条件下,随着须根粉碎物处理时间的延长,土壤中皂苷成分种类增加、总皂苷含量减少。水培条件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添加须根粉碎物处理后的三七根尖细胞壁增厚,细胞中出现菌丝体;随着处理时间及处理浓度的增加,细胞开始皱缩甚至破碎,细胞中无完整细胞器结构,三七根部细胞结构差异明显。研究表明三七采收过程中残留在土壤中的须根腐解释放的化学物质可能是导致三七自毒效应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残根 皂苷成分 根尖形态 化感自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状三七根茎的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晓波 张高菊 +2 位作者 张广辉 杨生超 姜薇薇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84-889,共6页
为了解姜状三七(Panax zingiberensis)根茎的皂苷类化学成分,采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和凝胶等色谱方法从其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9个皂苷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其结构分别鉴定为人参皂苷SL_(1)(1)、人参皂苷Rh_(1)(2)、三... 为了解姜状三七(Panax zingiberensis)根茎的皂苷类化学成分,采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和凝胶等色谱方法从其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9个皂苷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其结构分别鉴定为人参皂苷SL_(1)(1)、人参皂苷Rh_(1)(2)、三七皂苷R_(8)(3)、竹节参皂苷Ⅳa(4)、越南人参皂苷R_(10)(5)、人参皂苷Rg_(1)(6)、菠菜皂苷A 28-O-β-D-葡萄糖苷(7)、齐墩果酸28-O-β-D-葡萄糖苷(8)和姜状三七苷R_(1)(9)。化合物1、3、5、7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为奥克梯隆醇型皂苷,此类皂苷在该植物中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加科 姜状三七 根茎 皂苷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金龙异紫堇定生物合成相关6-OMT基因克隆与功能表征
9
作者 李明 刘祥宇 +2 位作者 王益娜 和四梅 沙本才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20,共12页
【目的】(S)-去甲乌药碱O-甲基转移酶(6-OMT)是异紫堇定生物合成的关键限速酶,通过克隆与体外酶活验证紫金龙6-OMT基因功能,为解析紫金龙异紫堇定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方法】从紫金龙转录组数据中挖掘DsOMT基因,通过PCR扩增获得全长... 【目的】(S)-去甲乌药碱O-甲基转移酶(6-OMT)是异紫堇定生物合成的关键限速酶,通过克隆与体外酶活验证紫金龙6-OMT基因功能,为解析紫金龙异紫堇定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方法】从紫金龙转录组数据中挖掘DsOMT基因,通过PCR扩增获得全长cDNA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DsOMT蛋白结构;分析DsOMT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构建pET-28a-DsOMT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纯化蛋白后进行体外酶反应,以表征其功能。【结果】从转录组数据中挖掘到4个DsOMT候选基因,分别命名为DsOMT07、DsOMT08、DsOMT010、DsOMT012,并成功扩增得到全长cDNA序列;4个DsOMT蛋白都不存在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属于膜外蛋白。系统发育显示4个DsOMT与6-OMT亚家族亲缘关系较近。对4个DsOMT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显示可能具有上游途径(S)-去甲乌药碱6-OH位点的催化活性。表达谱分析发现4个DsOMT基因在根中高表达。SDS-PACE结果表明DsOMT蛋白可溶性高,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体外酶反应后发现DsOMT010能够催化(S)-去甲乌药碱的C6的O-甲基化形成(S)-衡州乌药碱。【结论】成功克隆了4个DsOMT基因,属于膜外蛋白,与6-OMT亚家族亲缘关系较近,4个DsOMT基因在根中高表达;同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DsOMT的异源表达,并纯化蛋白进行了体外酶功能表征,鉴定到1个(S)-去甲乌药碱C6位O-甲基转移酶DsOMT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金龙 O-甲基转移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核表达 功能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龙胆PGIP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模式
10
作者 徐梦恒 袁文雪 +2 位作者 陈丹 王亚轩 梁艳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7,共11页
【目的】探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PGIP)基因在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花冠感温运动中的潜在功能。【方法】基于滇龙胆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GIP家族的理化性... 【目的】探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PGIP)基因在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花冠感温运动中的潜在功能。【方法】基于滇龙胆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GIP家族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系统发育关系、保守结构域、顺式作用元件和表达模式。【结果】滇龙胆PGIP基因家族包含10个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第1、2、4、5、9号染色体上。GrPGIP基因都含有外显子。GrPGIP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其主要位于细胞壁。大部分GrPGIP基因家族成员的启动子区域都包含光响应元件与激素响应元件。共线性分析显示:PGIP基因家族在双子叶植物中较为保守。GO富集分析显示:GrPGIP基因可能在细胞壁中发挥重要作用。10个GrPGIP基因在滇龙胆花冠感温过程中均存在差异表达,推测GrPGIP基因可能参与花冠运动。【结论】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GrPGIP在滇龙胆感温运动中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GrPGIP在滇龙胆花冠运动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龙胆 感温运动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 细胞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状三七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晓静 王圆圆 +2 位作者 张广辉 杨生超 姜薇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7-63,共7页
姜状三七(Panax zingiberesis)为五加科(Araliaecae)人参属(Panax)植物,主要含有皂苷类成分,根及根茎入药,西南地区常作为三七的代用品。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其植物资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从植物资源的... 姜状三七(Panax zingiberesis)为五加科(Araliaecae)人参属(Panax)植物,主要含有皂苷类成分,根及根茎入药,西南地区常作为三七的代用品。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其植物资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从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化学成分高值化利用和非传统药用部位开发利用等方面提出姜状三七药材的利用策略,以期为姜状三七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状三七 化学成分 皂苷 含量测定 药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份景谷大白茶品质变化分析
12
作者 雷鑫 叶雅萍 +4 位作者 沙艮 段红星 吕才有 赵明 马燕 《中国茶叶加工》 2025年第2期62-72,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年份景谷大白茶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研究收集了不同年限(1~7年)的景谷大白茶,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测定分析、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计算,分析茶样品质变化。感官审评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增加,茶样香气由... 为探究不同年份景谷大白茶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研究收集了不同年限(1~7年)的景谷大白茶,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测定分析、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计算,分析茶样品质变化。感官审评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增加,茶样香气由花香、甜香转变为陈香,贮藏五年以上茶样香气以陈香为主;滋味由鲜、甜逐步向醇和转变。随着贮藏年份的增加,白茶中的没食子酸、鞣花酸、芦丁、杨梅素、槲皮素、木犀草素含量显著增加,而大多数氨基酸和儿茶素成分降低,咖啡碱和苯丙氨酸等少数氨基酸含量呈波动变化。计算发现TAV>1的特征成分包括咖啡碱、EGCG、ECG、没食子酸等,贮藏期间,上述化合物含量均降低,从而使白茶苦涩味降低。研究明确了不同贮藏年份景谷大白茶感官品质、特征滋味成分差异,为系统解析景谷大白茶的贮藏机理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大白茶 生化成分 感官定量描述法(QDA) 滋味活度值(TAV) 贮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五味子漆酶基因SsphLAC19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13
作者 谭凤灵 段美玉 +2 位作者 冯垒 向贵生 张广辉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0-1279,共10页
基于转录组测序以华中五味子的cDNA为模板,对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漆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克隆,通过同源重组将SsphLAC19插入到表达载体pET-28a上,并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表达蛋白的... 基于转录组测序以华中五味子的cDNA为模板,对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漆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克隆,通过同源重组将SsphLAC19插入到表达载体pET-28a上,并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表达蛋白的诱导。为深入研究木脂素生物合成路径中催化苯酚偶联化合物的华中五味子漆酶奠定基础。结果显示,筛选得到定位于华中五味子茎中漆酶基因,命名为SsphLAC19。其开放阅读框为1704 bp,编码567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63.69 ku,理论等电点为6.28。该基因具有完整的漆酶铜离子结构域及4个铜离子结合位点。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其与AtLAC14、AtLAC15聚类在同一分支。16℃的IPTG诱导和SDS-PAGE检测,在50 mmol/L与250 mmol/L咪唑洗脱液中得到可溶性蛋白。最终,成功对重组pET28a-SsphLAC19进行蛋白纯化,并在大肠杆菌中稳定表达了可溶性蛋白,且其大小与预测值一致,酶活反应结果经HPLC-MS检测确定该蛋白能催化芥子醇生成外消旋丁香脂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五味子 漆酶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酶活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黄草乌促生内生细菌对其幼苗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文绒 黄治豪 +2 位作者 李金枝 张丽莲 字淑慧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4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究黄草乌块根中分离和鉴定的2株内生细菌(W4-1、W8-22)的促生效果。[方法]采用盆栽方式,以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广的枯草芽孢杆菌菌剂为阳性对照(Control),设分离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W4-1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目的]探究黄草乌块根中分离和鉴定的2株内生细菌(W4-1、W8-22)的促生效果。[方法]采用盆栽方式,以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广的枯草芽孢杆菌菌剂为阳性对照(Control),设分离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W4-1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W8-22、Control、无菌水(CK)4个处理,通过3种菌株与黄草乌幼苗共培养50 d,观测生长、POD和SOD活性及MDA含量等指标,分析比较黄草乌2株菌株的促生效果。[结果]W4-1和W8-22菌株对黄草乌幼苗生长的影响与Control菌株相似,均能促进黄草乌幼苗的生长,其对地下部分的促进作用大于地上部分;其中,与CK相比,W4-1和W8-22的黄草乌幼苗根重分别显著提高了33.33%、47.92%,叶干重分别显著提高了62.50%和50.00%,叶片中SOD和POD活性均提高,MDA含量均降低;而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CK。[结论]黄草乌内生细菌W4-1和W8-22菌株对黄草乌幼苗均有促进作用,效果最好为W8-22菌株,但2株菌株对黄草乌幼苗生长的影响是否存在浓度效应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草乌 内生菌 幼苗生长 促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肉桂醇脱氢酶AsCAD功能鉴定及表达分析
15
作者 向春繁 李勒松 +4 位作者 王娟 梁艳丽 杨生超 栗孟飞 赵艳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5-308,共14页
【目的】探究当归中木质素合成关键肉桂醇脱氢酶的催化活性及表达特性,为解决当归抽薹后根部木质化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方法】以非木质化根(UBP)和木质化根(BP)为实验材料,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候选肉桂醇脱氢酶基因;克隆A... 【目的】探究当归中木质素合成关键肉桂醇脱氢酶的催化活性及表达特性,为解决当归抽薹后根部木质化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方法】以非木质化根(UBP)和木质化根(BP)为实验材料,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候选肉桂醇脱氢酶基因;克隆AsCADs基因的全长CDS,构建pET-28a-AsCADs原核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E.coli)BL21(DE3),并诱导重组蛋白表达及体外酶活测定;生物信息学分析具有活性的CAD蛋白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木质化和非木质化根部进行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果】共鉴定出30个AsCADs基因,其中挖掘并克隆到3个肉桂醇脱氢酶基因AsCAD1、AsCAD4和AsCAD24,均包含2个Zn^(2+)结合位点和1个NAD(H)辅酶结合位点。体外酶活测定发现AsCAD1能催化松柏醛和咖啡醛还原为相应的醇,AsCAD4和AsCAD24能催化对羟基肉桂醛、松柏醛、咖啡醛和芥子醛还原为相应的醇。AsCAD1、AsCAD4和AsCAD24开放阅读框为1083 bp,编码360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p I)为6.1和5.52,AsCAD1为疏水性蛋白,AsCAD4和AsCAD24为亲水性蛋白,均不含跨膜结构和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均定位在细胞质中。RT-q PCR结果显示AsCAD1在非木质化根(UBP)中的表达量高,而AsCAD4和AsCAD24在木质化根(BP)中的表达量高。【结论】成功克隆了AsCAD1、AsCAD4和AsCAD24基因,原核表达后蛋白均具有催化活性,其相对表达水平在木质化与非木质化根中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木质化 肉桂醇脱氢酶 原核表达 体外酶活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MY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16
作者 李勒松 李朝会 +4 位作者 王娟 梁艳丽 杨生超 栗孟飞 赵艳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0-963,共14页
【目的】鉴定药用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MYB(v-myb avian myeloblastosis viral oncogene homolog)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研究其转录组表达模式,筛选可能参与当归中黄酮合成的MYB转录因子。【方法】基于当归全基因组对当归中的MYB家... 【目的】鉴定药用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MYB(v-myb avian myeloblastosis viral oncogene homolog)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研究其转录组表达模式,筛选可能参与当归中黄酮合成的MYB转录因子。【方法】基于当归全基因组对当归中的MYB家族转录因子进行鉴定和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153个MYB家族转录因子进行深入探究,包括蛋白理化性质分析、系统进化发育分析、基因结构解析、保守基序鉴定、保守结构域识别、染色体定位、共线性分析以及顺式作用元件鉴定,并对转录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筛选出在当归中可能参与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候选MYB家族成员。【结果】当归全基因组水平共鉴定到153个MYB转录因子,其中1R-MYB亚族有21个,2R-MYB亚族有130个,不含3R-MYB亚族,4R-MYB亚族有2个。153个转录因子的氨基酸长度为179~451 aa,相对分子质量为20.0~50.1 kDa,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绝大多数MYB蛋白呈现典型的核定位特征,其中仅发现1条MYB表现出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双重定位特征;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与拟南芥MYB聚集同一分支上的转录因子基因结构类似;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发现MYB启动子上具有多种参与生长发育、激素调控以及逆境胁迫的元件。转录组MYB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153个MYB中有121个转录因子在当归根和叶不同部位存在差异表达。此外,利用系统进化分析筛选出9个可能参与当归黄酮生物合成的候选MYB转录因子,选择其中4个转录因子的编码基因进行基因荧光定量,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结论】基于当归全基因组数据鉴定到153个MYB转录因子,其中包含21个1R-MYB亚族成员,130个2R-MYB亚族成员,2个4R-MYB亚族成员,不包含3R-MYB亚族。RT-qPCR结果表明,AsMYB34、AsMYB79、AsMYB96和AsMYB127可能参与当归中黄酮醇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MYB转录因子 全基因组鉴定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吕婉婉 赵明 +3 位作者 龙光强 张广辉 杨生超 陈军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4-658,共5页
内生真菌是一类新的且多样性十分丰富的菌种资源,其定殖于健康植物组织内部,不会引起宿主植物发生明显的外在感染症状,并与宿主植物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内生真菌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体内,其产生的很多代谢产物是应用前景广阔的新... 内生真菌是一类新的且多样性十分丰富的菌种资源,其定殖于健康植物组织内部,不会引起宿主植物发生明显的外在感染症状,并与宿主植物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内生真菌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体内,其产生的很多代谢产物是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巨大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就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的活性物质及其应用进行了归纳与讨论,并对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内生真菌 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四环三萜皂苷生物合成及代谢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玲 范伟 +5 位作者 孟珍贵 龙光强 李龙根 张广辉 杨生超 陈军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8-1025,共8页
三萜皂苷是药用植物中一种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而四环三萜皂苷作为其中的主要一大类,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及市场需求,但目前对其研究尚未有系统性论述,因此阐明药用植物四环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广阔的应... 三萜皂苷是药用植物中一种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而四环三萜皂苷作为其中的主要一大类,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及市场需求,但目前对其研究尚未有系统性论述,因此阐明药用植物四环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药用植物四环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等方面展开论述,重点介绍了以达玛烷型为主的几类四环三萜皂苷的代谢合成途径以及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了解药用植物皂苷次生代谢框架、准确定位次生代谢及其关键酶、推动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四环三萜皂苷 合成途径 次生代谢 代谢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与微生物互利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连娟 沙本才 +3 位作者 龙光强 张广辉 杨生超 陈军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10期1750-1757,共8页
药用植物与其生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统。微生物与药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次生代谢活动息息相关,其互利共生关系是近年来药用植物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药用植物与微生物的互利共生关... 药用植物与其生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统。微生物与药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次生代谢活动息息相关,其互利共生关系是近年来药用植物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药用植物与微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主要包括:药用植物类型及药用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根际微生物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药用植物与微生物分子识别机制。本文为药用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的发掘和利用提供依据,对有效利用微生物促生机制来提高药用植物抗逆性、增加药材产量和改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微生物 互利共生 识别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和砷在植物中的积累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钱志龙 刘晨晨 +3 位作者 李雪娇 杨建立 龙光强 范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1-380,共10页
植物源食物是人类摄入有毒金属元素镉(Cd)和砷(As)的主要途径。深化植物对Cd和As积累途径分子机制的认识,有助于培育可食部分中低有毒金属元素含量的作物新种质。该文基于近年来有关植物Cd和As积累在主要模式植物中所取得的实质性研究进... 植物源食物是人类摄入有毒金属元素镉(Cd)和砷(As)的主要途径。深化植物对Cd和As积累途径分子机制的认识,有助于培育可食部分中低有毒金属元素含量的作物新种质。该文基于近年来有关植物Cd和As积累在主要模式植物中所取得的实质性研究进展,对植物介导Cd和As吸收的转运蛋白、As形态和生物转化机制以及控制Cd和As根-地上部转运效率和分配的关键因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镉积累 砷积累 自然变异 金属转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