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云南农耕文化对农业发展促进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王荧
李昶罕
秦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6期10902-10903,10906,共3页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云南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居住地区,因地制宜,积累了许多优良的农业耕作技术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技术成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笔者对云南...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云南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居住地区,因地制宜,积累了许多优良的农业耕作技术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技术成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笔者对云南农耕文化的形成、特点及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环境下,云南农业的发展必然要同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才可得以走出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农耕文化
促进
农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以北大文科研究所为中心
被引量:
4
2
作者
袁国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3-102,共10页
作为抗战时期中国著名高校,西南联大不仅在本科教育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研究生教育上也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办学工作来看,在1939~1945年间,北大文科研究所共招录和培养了哲学、史学、文学、语言、考古、...
作为抗战时期中国著名高校,西南联大不仅在本科教育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研究生教育上也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办学工作来看,在1939~1945年间,北大文科研究所共招录和培养了哲学、史学、文学、语言、考古、人类学等学科的30多名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后来几乎都成为我国文史哲各学科的知名学者。抗战时期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成才率之高、办学成效之突出,可以与20世纪20年代的清华国学研究院相比拟。北大文科研究所特殊的办学成就,与其书院式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具有密切关系,即崇尚学术、培育精英的办学理念,师生共处、言传身教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自由研究的培养方式,名师指导、尊重个性的授业方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
研究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南联大史学研究的成就与取向
被引量:
1
3
作者
袁国友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131,共11页
西南联大在滇办学期间,联大历史学系教师在通史撰著、断代史研究、宏观史论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写出了《国史大纲》《中国史纲》《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清史探微》《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等经典...
西南联大在滇办学期间,联大历史学系教师在通史撰著、断代史研究、宏观史论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写出了《国史大纲》《中国史纲》《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清史探微》《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等经典学术名著。与抗战前北大、清华的史学研究特点相比较,联大史学研究在学术取向上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研究选题上,从注重专题考证走向微观实证与宏观通论相结合;研究方法上,从崇尚考据走向考据、综合并用;研究目的上,从求真为主走向求真与致用并重。联大史学研究取向的转变,既是抗日救国的时代大潮影响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自五四以来中国史学自身演进发展的必然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史学研究
学术成就
研究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农业科技园史述论
被引量:
3
4
作者
李昶罕
秦莹
《农业与技术》
2013年第2期6-7,共2页
中国农业科技园的探讨源头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1994年正式提出中国农业科技园概念并建立农业科技园以来,至今经历了18a光景,在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化暨农业科技园的模式。基于中国农业科技园的状况,从科技史角...
中国农业科技园的探讨源头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1994年正式提出中国农业科技园概念并建立农业科技园以来,至今经历了18a光景,在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化暨农业科技园的模式。基于中国农业科技园的状况,从科技史角度展开研究,对农业科技园史进行梳理阐述,深入挖掘农业科技园的发展脉络,力求呈现中国农业科技园清晰的变革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园
科技园史
中国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明清时期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
被引量:
4
5
作者
袁国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明清时期的云南农村居民,由于居住环境、生产发展水平、食物来源状况以及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习俗。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体现在主食、副食、饮料等不同类别食物的构成状况、加工方法、食用方式以及"尝新"&...
明清时期的云南农村居民,由于居住环境、生产发展水平、食物来源状况以及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习俗。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体现在主食、副食、饮料等不同类别食物的构成状况、加工方法、食用方式以及"尝新""食生"等独特的地方民族习俗等各方面。明清时期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反映出传统农业社会中居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面貌,同时,也积淀为现今云南地区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农村
饮食
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国农业灾害应急处置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
1
6
作者
李昶罕
秦莹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3期49-50,共2页
介绍了农业灾害的应急信息体系及应急预案的现状,概括了我国当前通用的应急处置体系,并分析了该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农业灾害的应急处置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灾害
应急信息体系
应急预案
应急处置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陈寅恪与清华“新史学”:教研取向与治史方法辨析
7
作者
袁国友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78,共18页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著名教授,陈寅恪的治学风格与蒋廷黻所倡导的“三个并重”的清华“新史学”取向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陈寅恪的治史取向和方法特征体现在:具有中西兼综的学术视野和多种语言文字能力,能够广泛使用中...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著名教授,陈寅恪的治学风格与蒋廷黻所倡导的“三个并重”的清华“新史学”取向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陈寅恪的治史取向和方法特征体现在:具有中西兼综的学术视野和多种语言文字能力,能够广泛使用中外史籍材料和各种语文工具来研治历史,强调史料是治史的基础,反对脱离史实的“微言大义”;既精于考据,又善于会通和综合,主张在史实中求史识,能够在考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性见解;既能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的发展演变,对以社会科学方法治史持肯定态度,同时又强调要实事求是、论从史出,反对以西方的理论假说对中国历史作任意解说。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陈寅恪既是清华“新史学”取向的同道者,也是“新史学”方法的践行者,陈寅恪及清华史学共同体的治学取向与方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清华大学
新史学
取向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南联大学术英才培养的基本范式——以西南联大校友回忆资料为依据
8
作者
袁国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7-95,共9页
西南联大在滇办学的8年间,培养了众多一流学术人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术训练、学习环境是影响西南联大学术英才培养成长的基本因素。在课程设置上,西南联大各院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既为"通才"培养提供了保障,也为"...
西南联大在滇办学的8年间,培养了众多一流学术人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术训练、学习环境是影响西南联大学术英才培养成长的基本因素。在课程设置上,西南联大各院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既为"通才"培养提供了保障,也为"专才"成长创造了条件;在教学方式上,西南联大名师的研究性教学既传授了新知,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学生追求学术的抱负和志向;在学术训练上,通过日常教学和论文写作指导,西南联大教师不仅传授读书治学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科研训练,对学生的学术发展方向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学习环境上,西南联大高度集中的书院式办学环境,形成了浓厚的学术风气和密切的师生关系,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的相互结合,使得许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迅速成长。这几个方面的组合和配合,构成了西南联大日常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范式,造就了西南联大的办学奇迹,也为当前我们的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珍贵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课程设置
教学方式
人才培养
学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稻作蕴含的土地伦理
9
作者
赖毅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5-251,共7页
适应云南南部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西双版纳傣族以稻作为主要生计来源。在稻作生产对土地和环境资源的利用中,傣族不仅将土地视为具有生命的存在,也将神(自然圣境)、动物和人纳入到土地生命共同体中。其稻作生产中蕴含的多元土地生命协...
适应云南南部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西双版纳傣族以稻作为主要生计来源。在稻作生产对土地和环境资源的利用中,傣族不仅将土地视为具有生命的存在,也将神(自然圣境)、动物和人纳入到土地生命共同体中。其稻作生产中蕴含的多元土地生命协同、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以及土地生命力养护的伦理观念,成为傣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可供借鉴的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稻作生产
土地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云南农耕文化对农业发展促进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
4
1
作者
王荧
李昶罕
秦莹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6期10902-10903,10906,共3页
基金
<云财教10年288#助学成才>子项目资助
文摘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云南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居住地区,因地制宜,积累了许多优良的农业耕作技术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技术成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笔者对云南农耕文化的形成、特点及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环境下,云南农业的发展必然要同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才可得以走出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云南农耕文化
促进
农业发展
Keywords
Farming culture in Yunnan
Promoting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分类号
S-9 [农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以北大文科研究所为中心
被引量:
4
2
作者
袁国友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3-102,共10页
文摘
作为抗战时期中国著名高校,西南联大不仅在本科教育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研究生教育上也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办学工作来看,在1939~1945年间,北大文科研究所共招录和培养了哲学、史学、文学、语言、考古、人类学等学科的30多名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后来几乎都成为我国文史哲各学科的知名学者。抗战时期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成才率之高、办学成效之突出,可以与20世纪20年代的清华国学研究院相比拟。北大文科研究所特殊的办学成就,与其书院式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具有密切关系,即崇尚学术、培育精英的办学理念,师生共处、言传身教的学习环境,自主学习、自由研究的培养方式,名师指导、尊重个性的授业方式等。
关键词
西南联大
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
研究生教育
Keywords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Liberal Arts Institute of Peking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分类号
G643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南联大史学研究的成就与取向
被引量:
1
3
作者
袁国友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131,共11页
文摘
西南联大在滇办学期间,联大历史学系教师在通史撰著、断代史研究、宏观史论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写出了《国史大纲》《中国史纲》《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清史探微》《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等经典学术名著。与抗战前北大、清华的史学研究特点相比较,联大史学研究在学术取向上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研究选题上,从注重专题考证走向微观实证与宏观通论相结合;研究方法上,从崇尚考据走向考据、综合并用;研究目的上,从求真为主走向求真与致用并重。联大史学研究取向的转变,既是抗日救国的时代大潮影响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自五四以来中国史学自身演进发展的必然取向。
关键词
西南联大
史学研究
学术成就
研究取向
Keywords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historiography study
academic achievements
research orientation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农业科技园史述论
被引量:
3
4
作者
李昶罕
秦莹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出处
《农业与技术》
2013年第2期6-7,共2页
文摘
中国农业科技园的探讨源头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1994年正式提出中国农业科技园概念并建立农业科技园以来,至今经历了18a光景,在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化暨农业科技园的模式。基于中国农业科技园的状况,从科技史角度展开研究,对农业科技园史进行梳理阐述,深入挖掘农业科技园的发展脉络,力求呈现中国农业科技园清晰的变革过程。
关键词
农业科技园
科技园史
中国农业
分类号
S2 [农业科学—农业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清时期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
被引量:
4
5
作者
袁国友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出处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文摘
明清时期的云南农村居民,由于居住环境、生产发展水平、食物来源状况以及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习俗。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体现在主食、副食、饮料等不同类别食物的构成状况、加工方法、食用方式以及"尝新""食生"等独特的地方民族习俗等各方面。明清时期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反映出传统农业社会中居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面貌,同时,也积淀为现今云南地区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
关键词
云南
农村
饮食
俗
Keywords
Yunnan
countryside
diet
custom
分类号
K892.26 [历史地理—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农业灾害应急处置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
1
6
作者
李昶罕
秦莹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3期49-50,共2页
基金
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课题阶段性成果(2012RW078)
文摘
介绍了农业灾害的应急信息体系及应急预案的现状,概括了我国当前通用的应急处置体系,并分析了该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农业灾害的应急处置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灾害
应急信息体系
应急预案
应急处置
问题
Keywords
agricul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information system
emergency plans
emergency response
problems
分类号
S42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陈寅恪与清华“新史学”:教研取向与治史方法辨析
7
作者
袁国友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78,共18页
文摘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著名教授,陈寅恪的治学风格与蒋廷黻所倡导的“三个并重”的清华“新史学”取向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陈寅恪的治史取向和方法特征体现在:具有中西兼综的学术视野和多种语言文字能力,能够广泛使用中外史籍材料和各种语文工具来研治历史,强调史料是治史的基础,反对脱离史实的“微言大义”;既精于考据,又善于会通和综合,主张在史实中求史识,能够在考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性见解;既能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的发展演变,对以社会科学方法治史持肯定态度,同时又强调要实事求是、论从史出,反对以西方的理论假说对中国历史作任意解说。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陈寅恪既是清华“新史学”取向的同道者,也是“新史学”方法的践行者,陈寅恪及清华史学共同体的治学取向与方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
陈寅恪
清华大学
新史学
取向
方法
Keywords
Tschen Yin-koh
Tsinghua University
New Historiography
orientation
method
分类号
K061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南联大学术英才培养的基本范式——以西南联大校友回忆资料为依据
8
作者
袁国友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7-95,共9页
文摘
西南联大在滇办学的8年间,培养了众多一流学术人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术训练、学习环境是影响西南联大学术英才培养成长的基本因素。在课程设置上,西南联大各院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既为"通才"培养提供了保障,也为"专才"成长创造了条件;在教学方式上,西南联大名师的研究性教学既传授了新知,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学生追求学术的抱负和志向;在学术训练上,通过日常教学和论文写作指导,西南联大教师不仅传授读书治学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科研训练,对学生的学术发展方向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学习环境上,西南联大高度集中的书院式办学环境,形成了浓厚的学术风气和密切的师生关系,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的相互结合,使得许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迅速成长。这几个方面的组合和配合,构成了西南联大日常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范式,造就了西南联大的办学奇迹,也为当前我们的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珍贵的借鉴。
关键词
西南联大
课程设置
教学方式
人才培养
学习环境
Keywords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ethod
training of talents
learning environment
分类号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稻作蕴含的土地伦理
9
作者
赖毅
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5-251,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少数民族生态观与农业生态文化构建探索”(项目编号:17YJAZH0037)。
文摘
适应云南南部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西双版纳傣族以稻作为主要生计来源。在稻作生产对土地和环境资源的利用中,傣族不仅将土地视为具有生命的存在,也将神(自然圣境)、动物和人纳入到土地生命共同体中。其稻作生产中蕴含的多元土地生命协同、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以及土地生命力养护的伦理观念,成为傣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可供借鉴的规范。
关键词
傣族
稻作生产
土地伦理
Keywords
the Dai nationality
rice production
land ethics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云南农耕文化对农业发展促进作用的研究
王荧
李昶罕
秦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西南联大的研究生教育——以北大文科研究所为中心
袁国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西南联大史学研究的成就与取向
袁国友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农业科技园史述论
李昶罕
秦莹
《农业与技术》
201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明清时期云南农村居民的饮食风俗
袁国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我国农业灾害应急处置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李昶罕
秦莹
《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陈寅恪与清华“新史学”:教研取向与治史方法辨析
袁国友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西南联大学术英才培养的基本范式——以西南联大校友回忆资料为依据
袁国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稻作蕴含的土地伦理
赖毅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