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8个玉米品种苗期抗旱性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杜彩艳 段宗颜 +6 位作者 王建新 张乃明 杨志新 雷宝坤 胡万里 陈拾华 潘艳华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2-89,共8页
以8个玉米品种(甜糯888、云糯6号、云瑞999、云瑞6号、云瑞47、云瑞88、云优105和云甜玉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采用苗期反复干旱法,探讨反复干旱下玉米品种株高、地上部干质量、根冠比、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以8个玉米品种(甜糯888、云糯6号、云瑞999、云瑞6号、云瑞47、云瑞88、云优105和云甜玉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采用苗期反复干旱法,探讨反复干旱下玉米品种株高、地上部干质量、根冠比、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与抗旱性有关的13个表型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并运用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对其苗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为玉米品种抗旱种质的筛选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同时为抗旱育种和栽培提供材料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苗期,经过反复干旱处理后,不同玉米品种的存活率、叶面积、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及地下部干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丙二醛(MDA)、根冠比、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均不同程度增加,但品种间差异较大;不同品种抗旱性排序为云瑞47>云甜玉2号>云优105>云糯6号>甜糯888>云瑞6号>云瑞999>云瑞88。云瑞47、云甜玉2号和云优105为抗旱性强的种质,可用于抗旱性育种和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苗期 抗旱性 形态指标 生理生化指标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三七种植区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特征研究与评价 被引量:20
2
作者 杜彩艳 张乃明 +2 位作者 姜蓉 汪泰 刘源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9-605,共7页
本文以云南省三七主要种植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采自云南三七主要种植区的67个土壤样品进行主要养分含量测定和统计分析,探讨研究区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的差异,并采用单项指数和修正的内梅罗综合指... 本文以云南省三七主要种植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采自云南三七主要种植区的67个土壤样品进行主要养分含量测定和统计分析,探讨研究区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的差异,并采用单项指数和修正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肥力现状进行评价,以期为三七科学合理施肥,优质丰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云南省三七主要种植区土壤p H平均值为6.37,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13 g/kg、213.65 mg/kg、41.69 mg/kg、290.99 mg/kg、47.98 mg/kg;土壤p H以中性偏酸性为主,有机质含量丰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处于极高水平,而缓效钾含量贫乏,存在土壤供钾潜力不足的问题;各种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异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土壤p H、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速效磷、缓效钾;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云南三七主要种植区土壤综合肥力属于高肥力水平,土壤肥力状况整体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三七 土壤肥力 综合评价 内梅罗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几种兰花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2
3
作者 段春芳 李枝林 +3 位作者 方飞 杨根华 陈思思 洪群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56-759,共4页
从采自云南昆明的墨兰,文山红竹兰、大雪素、小雪素、惠兰、春绿兰以及采自丽江、保山的小雪素根中分离到12株真菌。通过培养性状、ITS序列分析鉴定得出分离菌株分别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格孢腔菌属(Pleospo... 从采自云南昆明的墨兰,文山红竹兰、大雪素、小雪素、惠兰、春绿兰以及采自丽江、保山的小雪素根中分离到12株真菌。通过培养性状、ITS序列分析鉴定得出分离菌株分别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格孢腔菌属(Pleospora)、毛壳菌属(Choetarnium)、柱孢属(Cylindrocarpon sp.)。本文首次从采自云南的大雪素和小雪素中分离兰花菌根真菌。从墨兰中分离到格孢腔菌属(Pleospora)真菌在国内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花 菌根菌 ITS序列分析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枇杷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孔琼 袁盛勇 +4 位作者 叶海燕 刘振华 王虹霞 王德琴 王云月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80-1382,共3页
本实验从碳氮源、pH值、光周期及湿度对枇杷炭疽菌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落生长的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氮源是蛋白胨;促进产孢量增加的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氮源是尿素。在pH值为3~10内,菌丝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扩展最适pH值... 本实验从碳氮源、pH值、光周期及湿度对枇杷炭疽菌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落生长的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氮源是蛋白胨;促进产孢量增加的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氮源是尿素。在pH值为3~10内,菌丝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扩展最适pH值为6,产孢量最大和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的pH值为5。全光照处理有利于菌落扩展和产孢量的增加,但抑制了分生孢子的萌发。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中萌发率较高,相对湿度低于81%时不能萌发,且致死温度为50℃、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特性 炭疽病 枇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健康松与衰弱松针叶挥发物化学成分比较 被引量:11
5
作者 伍苏然 周平阳 +3 位作者 李正跃 付瑞金 袁盛勇 肖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048-1052,共5页
采用顶空吸附法对健康松、衰弱松的针叶进行了活体挥发性物质收集。通过GC-MS联用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检索法对两种状态下松树的针叶挥发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用离子流峰面积归一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 采用顶空吸附法对健康松、衰弱松的针叶进行了活体挥发性物质收集。通过GC-MS联用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检索法对两种状态下松树的针叶挥发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用离子流峰面积归一法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由健康松转向衰弱松的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两种状态下针叶挥发性物质中共有15种相异化合物成分,18种相同化合物成分,相同化合物成分在含量上存在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针叶 挥发物 化学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烟草上出现番茄斑萎病毒(Tospovirus)属病毒 被引量:7
6
作者 刘雅婷 卢秀萍 +2 位作者 郑元仙 李永忠 李正跃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3-56,共4页
2004-2007年间对云南省烤烟种植区进行调查,在云南省楚雄和文山2个地区,获得3份疑似Tospovirus属病毒的样本。通过Tospovirus组引物(Tospovirus Group Primer)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获得500nts核酸片段,通过NCBI BLAST网络... 2004-2007年间对云南省烤烟种植区进行调查,在云南省楚雄和文山2个地区,获得3份疑似Tospovirus属病毒的样本。通过Tospovirus组引物(Tospovirus Group Primer)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获得500nts核酸片段,通过NCBI BLAST网络数据库比对,确定这3份样品为Tospovirus属的病毒;通过DNAman软件比对分析所得到的核酸序列和已经公布的Tospovirus属病毒RNA L同位点序列,从得到的系统进化图可以看出,云南3个样品明显分为2簇,即YN-1和YN-2,分别与血清组I和Ⅵ的Tospovirus属病毒聚为一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斑萎病毒属 鉴定 血清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马铃薯青枯病菌的PCR检测 被引量:11
7
作者 魏兰芳 姬广海 张世光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2-74,共3页
利用针对马铃薯青枯病菌hrp基因族DNA序列设计合成特异性寡核苷酸引物 (引物 1:5’GAAGAGGAACGACG GAAAGC - 3’和引物 2 :5’CGAACAGCCCACAGACAAGA - 3’) ,进行马铃薯青枯病菌PCR特异性扩增试验。该试验合成的引物能从马铃薯青枯病菌... 利用针对马铃薯青枯病菌hrp基因族DNA序列设计合成特异性寡核苷酸引物 (引物 1:5’GAAGAGGAACGACG GAAAGC - 3’和引物 2 :5’CGAACAGCCCACAGACAAGA - 3’) ,进行马铃薯青枯病菌PCR特异性扩增试验。该试验合成的引物能从马铃薯青枯病菌总基因组DNA和细菌纯培养 ,以及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的马铃薯块茎中特异性扩增青枯病菌hrp基因区段 1993bp的分子片段。该试验结果为马铃薯青枯病菌的鉴定、检测及病害流行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青枯病 诊断 hrp基因片段 云南马铃薯 PCR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捕食螨种类及分布调查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斌 罗佑珍 +2 位作者 李正跃 张屹东 殷绥公 《昆虫天敌》 CSCD 2001年第4期149-157,共9页
1992年~1999年对云南省捕食螨种类及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云南省捕食螨8科12属56种,其中植绥螨科有6属51种,从海拔320m~3250m地区都有分布.根据云南省捕食螨种类及其地理分布特点,将云南省捕食螨的地理分布从垂直方向分为高寒带、中暖... 1992年~1999年对云南省捕食螨种类及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云南省捕食螨8科12属56种,其中植绥螨科有6属51种,从海拔320m~3250m地区都有分布.根据云南省捕食螨种类及其地理分布特点,将云南省捕食螨的地理分布从垂直方向分为高寒带、中暖带和亚热带3个层次,代表不同海拔、气候、耕作制度、捕食螨特点等.捕食螨种类及分布的系统调查为制定捕食螨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及农林害螨类的综合治理和控制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螨 种类 分布 云南 植绥螨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病害测报系统群决策的动态专家支持度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黎敬涛 顾琳 +4 位作者 谢文 邹平 傅杨 杨艳丽 张兴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35-240,共6页
在农业病害测报系统中,经常用到专家群决策方法,并用专家支持度来反映专家个体决策对于群体决策结果的影响力,提高了群决策结果的合理性,但应用系统中往往采用静态专家支持度,专家个体的决策意见可能会因为环境不同而有较大的随机性,导... 在农业病害测报系统中,经常用到专家群决策方法,并用专家支持度来反映专家个体决策对于群体决策结果的影响力,提高了群决策结果的合理性,但应用系统中往往采用静态专家支持度,专家个体的决策意见可能会因为环境不同而有较大的随机性,导致决策结果错误。该文提出了动态专家支持度的方法,建立农业测报系统多专家群决策模型,采用动态权值计算方法来动态调整系统内专家的支持度。既充分体现专家经验,也在一定程度内解决了专家意见的随机性导致的问题,不仅提高了群决策的科学性,也使农业病害测报系统群决策获得较高的决策可靠性,该方法已经在实际应用项目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软件开发 监控 农业病害测报系统 群决策 动态专家支持度 决策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捕食螨种类及分布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斌 罗佑珍 +2 位作者 李正跃 殷绥公 张屹东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2,16,共5页
1992年至 1999年对云南省捕食螨种类及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 ,云南省捕食螨 8科 12属 5 6种 ,其中植绥螨科有6属 5 1种 ,从海拔 32 0~ 32 5 0m地区都有分布。根据云南省捕食螨种类及其他地理分布特点 ,将云南省捕食螨的地理分布从垂直方... 1992年至 1999年对云南省捕食螨种类及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 ,云南省捕食螨 8科 12属 5 6种 ,其中植绥螨科有6属 5 1种 ,从海拔 32 0~ 32 5 0m地区都有分布。根据云南省捕食螨种类及其他地理分布特点 ,将云南省捕食螨的地理分布从垂直方向分为高寒带、中暖带和亚热带 3个层次 ,代表不同海拔、气候、耕作制度、捕食螨特点等。捕食螨种类及分布的系统调查为制定捕食螨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及农林害螨类的综合治理和控制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螨 种类 分布 螨虫 作物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捕食螨种类初报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斌 罗佑珍 +2 位作者 李正跃 殷绥公 张屹东 《云南农业科技》 2001年第6期29-32,共4页
1992~ 1999年对云南省捕食螨种类及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 ,有捕食螨 8科 12属 5 6种 ,其中植绥螨科有 6属 5 1种 ,从海拔 32 0~ 32 5 0m地区都有分布。
关键词 捕食螨 种类 分布 农林植物 云南 生物防治 保护 利用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制约因子及解决办法
12
作者 查涛 李正跃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42,共2页
2000年,云南省蔬菜产量达950万t,其中冬春早蔬菜具有很强的市场优势.1999~2000年冬春早蔬菜外销量达32万t,销售收入达3亿元.
关键词 云南 无公害蔬菜生产 产地生态环境 生产技术 市场培育 监督检测 政策 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月亮谷的群体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翟婉婉 李雪萍 +6 位作者 徐返 王扬 刘胜 刘永胜 李成云 王云月 谢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3-432,共10页
月亮谷是云南元阳梯田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良水稻地方品种之一,当地少数民族具有引种或换种的稻作习惯。为揭示这种稻作习惯对月亮谷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对该品种群体内和群体间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和分析,目的... 月亮谷是云南元阳梯田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良水稻地方品种之一,当地少数民族具有引种或换种的稻作习惯。为揭示这种稻作习惯对月亮谷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对该品种群体内和群体间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和分析,目的是为更好地了解月亮谷的群体遗传结构,为持久利用地方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策略从元阳梯田不同海拔获得24个原位栽培群体,采用形态指数分类法和抗病性测定对24个群体共720个单株样品的月亮谷进行形态学分类和稻瘟病抗性鉴定,并分析了这些单株材料在48个SSR位点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形态上月亮谷属于栽培稻的籼稻类型,其群体对稻瘟病具中抗水平,但无论是在群体内还是群体间,均普遍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不同来源的月亮谷存在抗病功能表型上的变异;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48对SSR引物共检测出91个多态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7.08%,Nei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064,变幅为0~0.4302。24个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9753~0.9866之间,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86~1.00之间;AMOVA分析显示,以地理村寨作为自然居群单位,居群间的变异为3.36%,居群内群体间的变异为33.15%,居群内的变异为63.49%;聚类分析显示,村寨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与村寨间的地理空间距离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地方品种 遗传异质性 微卫星 表型 分子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畹町林区松墨天牛诱捕效果初报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平阳 伍苏然 +3 位作者 李祖钦 邵维治 李俊君 肖春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56-57,70,共3页
通过林间试验比较了不同引诱剂在云南省畹町林区引诱松墨天牛成虫的效果。结果显示,使用引诱剂I时每个诱捕器平均可捕获15头成虫,使用引诱剂II时每个诱捕器平均可捕获天牛成虫2头,使用引诱剂III的效果与引诱剂II相当。在林区不同方位的... 通过林间试验比较了不同引诱剂在云南省畹町林区引诱松墨天牛成虫的效果。结果显示,使用引诱剂I时每个诱捕器平均可捕获15头成虫,使用引诱剂II时每个诱捕器平均可捕获天牛成虫2头,使用引诱剂III的效果与引诱剂II相当。在林区不同方位的诱捕试验结果显示,松墨天牛成虫在不同方位的发生程度表现为西>北>东>南。在畹町林区,松墨天牛成虫的发生期为4月中旬至8月底。诱捕的松墨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的比率为31.1%,其中雌虫携带松材线虫的比率达到3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松材线虫 诱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香料烟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光西 杜绍明 +5 位作者 杨本立 李正兰 宋玉川 兰应海 屈生彬 殷端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68-872,共5页
通过6 a系统调查,在云南省香料烟主产区烟田内共发现7目31科88种昆虫和野蛞蝓、灰巴蜗牛2种软体动物危害云南冬春香料烟。其中重要害虫是烟蚜(Myzus persicaeSu lzer)、棉铃虫(Heliothis arm igeraHübner)、烟草夜蛾(Heliothis ass... 通过6 a系统调查,在云南省香料烟主产区烟田内共发现7目31科88种昆虫和野蛞蝓、灰巴蜗牛2种软体动物危害云南冬春香料烟。其中重要害虫是烟蚜(Myzus persicaeSu lzer)、棉铃虫(Heliothis arm igeraHübner)、烟草夜蛾(Heliothis assultaGuenèe)、烟草盲蝽[Cyrtopeltis tenuis(Reuter)]、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fisL innaeus)、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东方蛄蝼(G.orientalisBurm e ister)、小长蝽[Nysius ericae(Sch illing)]等7种。烟蚜、野蛞蝓、小地老虎均为香料烟和烤烟上的重要害虫,在发生危害时期上较一致。棉铃虫、烟草夜蛾在香料烟上危害损失较大,而在烤烟上危害较轻。东方蝼蛄和小长蝽是香料烟上的主要害虫,在烤烟上发生较少,烟草盲蝽和金龟子在香料烟上发生较少,却又是烤烟的主要害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料烟 烟草害虫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抑菌实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仝建龙 丰加文 +1 位作者 林知许 熊春兰 《云南农业》 2024年第7期60-64,共5页
为明确引起马龙区苹果叶斑病病原菌种类,本研究从马龙区苹果种植园采集有叶斑病症状的叶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生物学手段结合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并利用科赫法则测定病原菌致病性。结果表明... 为明确引起马龙区苹果叶斑病病原菌种类,本研究从马龙区苹果种植园采集有叶斑病症状的叶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生物学手段结合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并利用科赫法则测定病原菌致病性。结果表明,引起马龙苹果叶斑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门丝孢目链格孢属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ria)。为筛选获得较好的防治药剂,选用43%戊唑醇、10%多抗霉素和50%异菌脲对苹果叶斑病菌进行室内抑菌实验,3种药剂对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 μg/mL效果最好,43%戊唑醇悬浮剂50 μg/mL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叶斑病 链格孢菌 RDNA-ITS 化学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水稻信息提取与空间格局分析
17
作者 刘珊珊 刀剑 +1 位作者 张连刚 付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04-112,共9页
为准确了解岭南丘陵平原区水稻种植空间格局,以Sentinel-2A影像数据及耕地类型矢量数据为基础,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对研究区水田范围内覆被地物进行分类,进而提取研究区水稻种植信息,以乡镇为空间单元尺度,分别从区域分布特... 为准确了解岭南丘陵平原区水稻种植空间格局,以Sentinel-2A影像数据及耕地类型矢量数据为基础,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对研究区水田范围内覆被地物进行分类,进而提取研究区水稻种植信息,以乡镇为空间单元尺度,分别从区域分布特征、空间破碎度、地形分布指数(P)3个方面统计分析其种植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基于RF结合Sentinel-2A数据获得的组合植被指数(NDVI和NDRE 705)能够较好地对研究区水田掩膜后的影像进行覆被地物分类识别,分类的总体精度、Kappa系数分别为95.238%、0.926,其中水稻的用户精度最高,为98.703%;根据提取结果得到水稻种植面积为12529.797 hm^(2),占比为64.281%。(2)水稻种植区主要分布在石滩镇和中新镇,占比分别为21.149%、16.982%;增江街道水稻种植面积最少,仅占5.451%。(3)研究区水稻田块的破碎度在空间上的差异较为明显,破碎度高的水稻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部,而东部地区整体较低,在北部派潭镇、中部朱村街道、正果镇、荔城街道和增江街道以及南部的石滩镇,水稻种植地块破碎度相对较低,而中新镇、小楼镇和新塘镇反之。(4)水稻种植区分别在坡度0°~8°、高程0~32 m、半阳坡和阳坡(112.6°~247.5°)范围内处于优势水平,P值远大于1。研究成果可为制定区域国土管理制度和农业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对调整和优化水稻结构布局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植信息 哨兵2号影像 随机森林 空间格局 地形分布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桔小实蝇实验室饲养技术研究 被引量:69
18
作者 袁盛勇 肖春 +1 位作者 李正跃 朱家颖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77-580,共4页
实验室饲养桔小实蝇及种群建立是研究该虫的第一步。主要介绍了桔小实蝇的饲养设施、果实收集、种群的建立 ,成虫、卵、幼虫和蛹的饲养方法。
关键词 桔小实蝇 实验室饲养技术 饲养设施 虫源收集 种群建立 检疫害虫 成虫饲养 产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桔小实蝇的产卵选择性 被引量:42
19
作者 袁盛勇 肖春 +3 位作者 孔琼 陈斌 李正跃 高永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84,共4页
以番石榴、酸石榴、甜石榴和西红柿四种果实引诱雌虫产卵结果可知,桔小实蝇最喜欢在番石榴上产卵(132. 3±7. 31 /♀),次之是酸石榴(58. 0±6. 24 /♀ )和甜石榴 ( 42. 3±3. 84 /♀ ),而西红柿最差 ( 4. 3±1. 20 /♀... 以番石榴、酸石榴、甜石榴和西红柿四种果实引诱雌虫产卵结果可知,桔小实蝇最喜欢在番石榴上产卵(132. 3±7. 31 /♀),次之是酸石榴(58. 0±6. 24 /♀ )和甜石榴 ( 42. 3±3. 84 /♀ ),而西红柿最差 ( 4. 3±1. 20 /♀)。雌虫产卵易受果实伤口引诱,雌虫喜欢在机械损伤造成的伤口上产卵。雌虫喜欢选择在成熟果实上产卵,果实越成熟产卵的数量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卵 桔小实蝇 雌虫 果实 番石榴 西红柿 酸石榴 引诱 数量 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实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4
20
作者 袁盛勇 孔琼 +3 位作者 李正跃 肖春 陈斌 张德刚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40,62,共4页
通过对瓜实蝇Bactrocera (Zeugodacus) cucurbitae在10、14、18、22、26、30、34和38℃下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及成虫羽化、取食、交尾和产卵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瓜实蝇的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最适发育温... 通过对瓜实蝇Bactrocera (Zeugodacus) cucurbitae在10、14、18、22、26、30、34和38℃下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及成虫羽化、取食、交尾和产卵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瓜实蝇的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最适发育温度在26~30℃范围内.14℃下卵期3.5~4.0 d,平均(3.68±0.14) d,30℃下仅需1 d;幼虫于14℃下历期最长为(9.0~16.0) d,平均(11.73±1.21) d,30℃下最短为4.0~6.0 d,平均(4.83±0.24) d;蛹14℃下最长为24.0~33.0 d,平均(26.95±0.41) d,最短30℃下为6.0~7.0 d,平均(6.39±0.02) d.成虫白天活动,黄昏时交尾,羽化多集中于凌晨.卵产于瓜皮内,以幼虫蛀食瓜肉为害,老熟幼虫脱离瓜果进入土中化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实蝇 发育历期 生物学特性 幼虫 羽化 交尾 产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