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发酵程度普洱茶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任洪涛 周斌 +3 位作者 夏凯国 张劲松 秦太峰 周红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3-26,共4页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富集普洱茶香气物质并用GC-MS分析香气成分。探讨不同发酵程度普洱茶主要香气成分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不同发酵程度的普洱茶香气品质存在很大差异,良好的加工工艺是普洱茶特殊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所以可以通...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富集普洱茶香气物质并用GC-MS分析香气成分。探讨不同发酵程度普洱茶主要香气成分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不同发酵程度的普洱茶香气品质存在很大差异,良好的加工工艺是普洱茶特殊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所以可以通过普洱茶主要香气成分的变化情况,来控制普洱茶发酵程度,从而实现普洱茶的规范化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香气成分 发酵程度 同时蒸馏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挥发性成分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任洪涛 周斌 +2 位作者 秦太峰 夏凯国 周红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3-220,共8页
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富集普洱茶挥发性物质,并用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采用DPPH和FRAP法对不同发酵阶段普洱茶挥发性物质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分析抗氧化活性与主要成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甲氧基苯类化合物的相... 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富集普洱茶挥发性物质,并用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采用DPPH和FRAP法对不同发酵阶段普洱茶挥发性物质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分析抗氧化活性与主要成分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甲氧基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大幅增加;挥发性物质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总抗氧化能力随发酵程度的加深呈显著上升趋势,发酵出堆后分别提高了100%和296%;挥发性物质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总抗氧化能力与甲氧基苯类化合物和芳樟醇氧化物的相对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挥发性成分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添加物对茶褐素及其形成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龚加顺 陈一江 +1 位作者 彭春秀 周红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108,共8页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绿毛茶为原料,通过潮水和添加一定量不同外源物质进行固态发酵。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茶叶外观色泽以及汤色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添加葡萄糖、没食子酸、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甘氨酸以及混合使用葡萄糖与没食子酸处...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绿毛茶为原料,通过潮水和添加一定量不同外源物质进行固态发酵。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茶叶外观色泽以及汤色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添加葡萄糖、没食子酸、焦性没食子酸、邻苯二酚、甘氨酸以及混合使用葡萄糖与没食子酸处理的茶叶中,茶褐素的含量分别达到了6.99%、11.29%、10.22%、6.31%、9.25%和7.30%,显著高于对照干茶样(1.76%)和仅添加水的处理样(2.87%);但有山梨酸钾存在时,样品中茶褐素的含量与对照差异极小。结果还表明,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和茶叶内含成分对茶褐素的形成也有较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晒青绿茶 添加物 茶褐素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接种真菌固态发酵对普洱茶品质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梁名志 陈继伟 +5 位作者 王立波 陈林波 段志芬 单治国 付学奇 周红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273-277,共5页
本实验以人工接种黑曲霉、青霉、酵母三种真菌固态发酵和自然渥堆发酵加工而成的普洱茶为材料,对比研究其感官品质、理化品质、香气成分和微生物安全指标,并探讨其在降糖和抗癌等保健功能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黑曲霉、青霉和... 本实验以人工接种黑曲霉、青霉、酵母三种真菌固态发酵和自然渥堆发酵加工而成的普洱茶为材料,对比研究其感官品质、理化品质、香气成分和微生物安全指标,并探讨其在降糖和抗癌等保健功能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黑曲霉、青霉和酵母三种真菌固态发酵普洱茶能保持自然渥堆发酵普洱茶的基本品质,其产品汤色、滋味、香气等感官品质优良,水浸出物和茶多酚较自然渥堆发酵的茶样(对照)优越,大肠杆菌含量低于30MPN/100g,致病菌未检出,符合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103—2006的安全指标要求;在活性功能方面,人工接种黑曲霉、青霉和酵母三种真菌固态发酵的普洱茶在防治胃癌和努南氏综合症上效果较好,对于降糖和减肥、免疫缺陷疾病和白血病、血液疾病的防治效果来看,则稍次于自然渥堆发酵的普洱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渥堆发酵 接种真菌 品质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伐他汀普洱茶开发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傅静 李亚莉 +3 位作者 秘鸣 杨金晶 段瑞鑫 周红杰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9-212,249,共5页
红曲菌是单子囊菌属的真菌,在一定条件下代谢产生洛伐他汀,为了实现定向发酵洛伐他汀普洱茶,开发功能普洱茶产品,试验利用已筛选出的红曲菌株M13制成固体发酵剂,外源接种该菌种进行普洱茶发酵,研究微生物(红曲)在普洱茶发酵中的作用,同... 红曲菌是单子囊菌属的真菌,在一定条件下代谢产生洛伐他汀,为了实现定向发酵洛伐他汀普洱茶,开发功能普洱茶产品,试验利用已筛选出的红曲菌株M13制成固体发酵剂,外源接种该菌种进行普洱茶发酵,研究微生物(红曲)在普洱茶发酵中的作用,同时探讨外源菌种在定向发酵技术的应用。结果表明,制备的普洱茶中洛伐他汀含量达到0.299mg/g,得到富含洛伐他汀的普洱茶产品,得出了定向生产洛伐他汀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对有益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中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 洛伐他汀 普洱茶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罐研制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黄云战 赵永洁 +6 位作者 李亚莉 朱广鑫 黄鹤 郝强 吴绍帅 孙杨峰 周红杰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5-118,174,共5页
为实现普洱茶清洁化生产,研制普洱茶发酵罐,对发酵罐的设计原理、工艺结构进行阐述,并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利用组合试验设计对发酵罐的3个可控因素(潮水量、菌种、翻转周期)进行试验研究,得出各因素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提出... 为实现普洱茶清洁化生产,研制普洱茶发酵罐,对发酵罐的设计原理、工艺结构进行阐述,并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利用组合试验设计对发酵罐的3个可控因素(潮水量、菌种、翻转周期)进行试验研究,得出各因素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提出普洱茶发酵罐合理工艺设计参数以及发酵过程中关键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发酵罐 研制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发酵普洱茶初探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亚莉 秘鸣 +1 位作者 魏珍珍 周红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6-442,共7页
以晒青茶为原料,接种专利菌株近平滑假丝酵母( Candida parapsilosis ) GPT-5-11(专利号:201010182948.5)发酵普洱茶。结果表明,接种菌株的普洱茶样品GABA含量为0.3052~1.5332 mg/g,显著高于对照0.0628~0.1047 mg/g,其中灭... 以晒青茶为原料,接种专利菌株近平滑假丝酵母( Candida parapsilosis ) GPT-5-11(专利号:201010182948.5)发酵普洱茶。结果表明,接种菌株的普洱茶样品GABA含量为0.3052~1.5332 mg/g,显著高于对照0.0628~0.1047 mg/g,其中灭菌每翻接种液态菌的样品 GABA含量最高,为1.5332 mg/g,达到 GABA茶的标准。同时,接种该菌株进行发酵后,发酵茶样中的主要功能成分含量均较自然发酵茶叶中的含量高,具有传统普洱茶的品质风味,且在香气和滋味方面有自身的特点,滋味醇和、厚滑,香气纯正略带乳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GABA) GPT-5-11菌株 普洱茶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自动化生产专利技术的研发 被引量:8
8
作者 吴绍帅 李亚莉 +2 位作者 黄云战 杨明容 周红杰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3-185,共3页
针对普洱茶传统发酵工艺和技术存在的劳动强度大、可控性操作差等诸多弊端,研发集自动潮水、保温保湿发酵、旋转翻堆等技术于一体的多功能双层保湿转动式普洱茶发酵罐(专利号ZL 2009201116889),可实现普洱茶发酵过程的自动化、清洁化、... 针对普洱茶传统发酵工艺和技术存在的劳动强度大、可控性操作差等诸多弊端,研发集自动潮水、保温保湿发酵、旋转翻堆等技术于一体的多功能双层保湿转动式普洱茶发酵罐(专利号ZL 2009201116889),可实现普洱茶发酵过程的自动化、清洁化、数字化、标准化和可控性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发酵 自动化 专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保湿转动式普洱茶发酵罐发酵工艺 被引量:6
9
作者 李亚莉 朱广鑫 +3 位作者 周红杰 黄云战 赵永洁 郝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9-94,共6页
应用双层保湿转动式普洱茶发酵罐(专利号:200920111698.9),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研究发酵罐的最优工艺参数。以水分、菌种接种量、翻堆间隔时间为3因素,做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分析各因素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以获得发酵罐发酵普... 应用双层保湿转动式普洱茶发酵罐(专利号:200920111698.9),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研究发酵罐的最优工艺参数。以水分、菌种接种量、翻堆间隔时间为3因素,做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分析各因素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以获得发酵罐发酵普洱茶的最佳组合;同时对自动发酵罐和传统发酵普洱茶样品进行理化和感官审评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双层保湿转动式普洱茶发酵罐发酵普洱茶(每罐100 kg)的最优组合为:水分27%、接种量100 mL(黑曲霉孢子数量108/mL)、翻堆1次/2 d。在此条件下,仅发酵19 d就能形成普洱茶特有的甘、滑、醇、厚的品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自动发酵罐 发酵 工艺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外源添加物对氧化酶活性与成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隋华嵩 杨旭 +1 位作者 周红杰 龚加顺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8-652,共5页
研究了添加不同外源物对云南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氧化酶活性及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外源物的发酵普洱茶中抗坏血酸酶活性变化较大:发酵10 d时,酶活性大小依次表现为焦性没食子酸(没食子酸(水(甘氨酸(葡萄糖;发酵20 d时,酶活... 研究了添加不同外源物对云南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氧化酶活性及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外源物的发酵普洱茶中抗坏血酸酶活性变化较大:发酵10 d时,酶活性大小依次表现为焦性没食子酸(没食子酸(水(甘氨酸(葡萄糖;发酵20 d时,酶活性大小依次表现为水(没食子酸(葡萄糖(焦性没食子酸(甘氨酸;发酵30 d时,酶活性大小依次表现为焦性没食子酸(葡萄糖(水(甘氨酸(没食子酸。而多酚氧化酶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以一翻样(发酵10 d)最高。发酵前后,添加不同外源物的发酵茶样中茶黄素无明显变化,茶多酚和茶红素含量大幅减少,茶褐素含量大幅增加。这说明,外源添加葡萄糖、没食子酸、焦性没食子酸和甘氨酸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酶活性和成分有较大影响,可加速茶褐素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外源物 酶活性 成分变化 茶多酚 茶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外源接种黄曲霉产毒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亚莉 康冠宏 +3 位作者 杨丽源 祝红昆 李治滢 周红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5-441,共7页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接种产毒黄曲霉进行模拟普洱茶发酵试验,并在发酵结束时通过LC-MS/MS法对茶样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黄曲霉的生长及产毒情况。结果表明,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接种的黄曲霉能在茶叶中生长繁殖...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接种产毒黄曲霉进行模拟普洱茶发酵试验,并在发酵结束时通过LC-MS/MS法对茶样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黄曲霉的生长及产毒情况。结果表明,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接种的黄曲霉能在茶叶中生长繁殖,初期生长较快,但随发酵时间的延长,黄曲霉在茶叶中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其数量逐渐下降。发酵终止时,未在茶样中检测出黄曲霉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黄曲霉 黄曲霉毒素 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茶多糖分子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文彦 刘文君 +2 位作者 袁文侠 李亚莉 龚加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4-116,共3页
从不同微生物发酵的普洱茶中提取茶多糖,并对其分离纯化?分子量分析,明确茶多糖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采用热水浸提乙醇沉淀法提取茶多糖,双氧水脱色,再用凝胶色谱(GPC)法测定其分子量。结果表明,由木霉和酵母发酵的普洱茶多糖提取... 从不同微生物发酵的普洱茶中提取茶多糖,并对其分离纯化?分子量分析,明确茶多糖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采用热水浸提乙醇沉淀法提取茶多糖,双氧水脱色,再用凝胶色谱(GPC)法测定其分子量。结果表明,由木霉和酵母发酵的普洱茶多糖提取物中糖分与蛋白质含量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由木霉发酵的普洱茶中多糖的分子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先增大然后减小;由酵母发酵的普洱茶中多糖的分子量未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结果表明,茶原料、发酵的微生物种类以及发酵时间等对发酵普洱茶中多糖分子量都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茶多糖 分子量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细菌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辉 任丽 +4 位作者 李亚莉 骆爱国 肖伟 崔晓龙 周红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1567-1574,共8页
目的揭示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细菌群落结构及优势细菌。方法实验样品为大理南涧无量山系晒青毛茶原料及发酵阶段茶样与出堆茶样。通过运用16Sr DNA技术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及优势细菌进行研究。结果普洱茶发... 目的揭示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细菌群落结构及优势细菌。方法实验样品为大理南涧无量山系晒青毛茶原料及发酵阶段茶样与出堆茶样。通过运用16Sr DNA技术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及优势细菌进行研究。结果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丰富,茶堆的上、中、下3层主要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相似,包含欧文氏菌属、无色杆菌属、芽孢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鞘氨醇杆菌属、短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等7个菌属。其中欧文氏菌属、鞘氨醇杆菌属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所占比例都相对较高。检测的7个主要菌属在发酵14、28、42 d不同时期各层间所占比例变化较大。结论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细菌群落结构及优势菌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细菌群落结构 16S RDNA 不同层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接种黄曲霉污染普洱茶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亚莉 邢倩倩 +1 位作者 涂青 周红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以云南普洱茶为实验材料,外源接种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菌株于普洱茶原料及成品中,设未接种菌株普洱茶为对照,分别置于室温,湿度80%、温度30℃,湿度90%、温度30℃的恒温恒湿箱条件下存放,在第7天、14天、21天、28天分别取样以LC-M... 以云南普洱茶为实验材料,外源接种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菌株于普洱茶原料及成品中,设未接种菌株普洱茶为对照,分别置于室温,湿度80%、温度30℃,湿度90%、温度30℃的恒温恒湿箱条件下存放,在第7天、14天、21天、28天分别取样以LC-MS/MS检测法进行黄曲霉毒素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所有受试茶样中均未检测到黄曲霉毒素B1、B2、G1、G2,检出率为0。说明无论是室温还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被黄曲霉污染的普洱茶,经存放后,不会产黄曲霉毒素,就这一点而言普洱茶具有较高的饮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黄曲霉 黄曲霉毒素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茶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周增志 周斌星 王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117-5119,共3页
以普洱茶为材料,采用水提醇沉法,研究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固液比、醇沉次数、醇沉时间5个因素对普洱茶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60 m in,固液比1... 以普洱茶为材料,采用水提醇沉法,研究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固液比、醇沉次数、醇沉时间5个因素对普洱茶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60 m in,固液比1∶20,醇沉时间60 m in,醇沉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茶多糖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FLP技术鉴别不同地区的普洱茶晒青毛茶 被引量:4
16
作者 季鹏章 吕才有 +2 位作者 梁名志 张俊 黄兴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64-267,共4页
为鉴别不同地区的普洱茶晒青毛茶,对31个来自不同地区的普洱茶晒青毛茶进行AFLP-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一共得到426个可重复的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4.6%,聚类分析主要分为台地茶类、老树茶类等两大类。结果表明,采用以下方法可鉴别不同... 为鉴别不同地区的普洱茶晒青毛茶,对31个来自不同地区的普洱茶晒青毛茶进行AFLP-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一共得到426个可重复的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4.6%,聚类分析主要分为台地茶类、老树茶类等两大类。结果表明,采用以下方法可鉴别不同来源的普洱茶晒青毛茶:从典型的主要特征峰和染色信号的最高值和次高值来区别;从峰形图的整个形状来区分;与对照的峰形图比较来区分。表明AFLP-毛细管电泳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分子标记技术,能成功应用于不同区域普洱茶晒青毛茶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晒青毛茶 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式普洱茶翻堆机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亚莉 郝强 +2 位作者 黑利生 周红杰 黄云战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2013年第3期30-33,共4页
针对普洱茶发酵人工翻堆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清洁卫生不规范等问题,对普洱茶发酵人工翻堆各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对各动作采用机械模拟方式进行创新设计,该机主要由翻堆装置、输送装置和解块装置等共同组成,通过各部分有机配合,达到操... 针对普洱茶发酵人工翻堆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清洁卫生不规范等问题,对普洱茶发酵人工翻堆各环节进行分析研究,对各动作采用机械模拟方式进行创新设计,该机主要由翻堆装置、输送装置和解块装置等共同组成,通过各部分有机配合,达到操作方便,实现翻堆、输送、解块等工艺一次完成。为创新规范普洱茶加工工艺,有效监控普洱茶渥堆发酵品质,以及综合效益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发酵 翻堆 解块 翻堆机 设计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发酵罐与传统发酵普洱茶品质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亚莉 朱广鑫 +3 位作者 周红杰 黄云战 赵永洁 郝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69-173,共5页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研究双层保湿转动式普洱茶自动发酵罐与传统发酵方式加工普洱茶品质之间的差异。对自动发酵罐和传统发酵普洱茶样品进行理化和感官审评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加工的普洱茶在品质上无显著差异(p=0.948...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研究双层保湿转动式普洱茶自动发酵罐与传统发酵方式加工普洱茶品质之间的差异。对自动发酵罐和传统发酵普洱茶样品进行理化和感官审评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加工的普洱茶在品质上无显著差异(p=0.9484),自动发酵罐发酵的普洱茶黄酮、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茶褐素的含量均高于传统发酵的普洱茶,儿茶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比传统发酵普洱茶稍低;发酵罐发酵普洱茶大幅缩短了发酵周期,仅需24d就能形成普洱茶特有的甘、滑、醇、厚的品质特点,而传统发酵需56d才能完成普洱茶的发酵。本研究为普洱茶自动发酵罐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自动发酵罐 发酵 工艺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洛伐他汀紫色红曲霉发酵普洱茶初探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亚莉 黑利生 +2 位作者 秘鸣 卓婧 周红杰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13年第2期34-39,共6页
以晒青茶为原料,接种专利菌株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MPT13(专利号:201010182965.9)发酵普洱茶,设不接种菌株为对照。通过灭菌/不灭菌、菌种形态(固态菌、液态菌)、接种时间方式、发酵温度等因子的组合实验,研究该菌株在普洱茶发... 以晒青茶为原料,接种专利菌株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MPT13(专利号:201010182965.9)发酵普洱茶,设不接种菌株为对照。通过灭菌/不灭菌、菌种形态(固态菌、液态菌)、接种时间方式、发酵温度等因子的组合实验,研究该菌株在普洱茶发酵中产洛伐他汀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对照样中均未检测到洛伐他汀,而接种菌株的茶样洛伐他汀含量为0-0.199mg/g,说明不同处理对菌株产洛伐他汀有不同影响。同时,接种该菌株进行发酵后,发酵茶样中的主要功能物质化学成分含量较对照样中的化学成分含量有所提高,具有传统普洱茶的品质风味,在香气和滋味方面有新的特点,具有明显的酯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伐他汀(lovastatin) MPT13菌株 普洱茶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雪黄散囊菌研究初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邓秀娟 骆爱国 +3 位作者 李亚莉 苏丹 李佳 周红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2003-2007,共5页
目的揭示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普洱茶品质形成影响关系。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普洱茶发酵阶段样的微生物总DNA,并进行基因扩增,基于illumina Miseq技术测序平台进行双末端测序分析,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的微生... 目的揭示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普洱茶品质形成影响关系。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普洱茶发酵阶段样的微生物总DNA,并进行基因扩增,基于illumina Miseq技术测序平台进行双末端测序分析,研究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层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首次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发现了雪黄散囊菌,且各发酵层间和各发酵阶段均有存在,但由于发酵堆温和其他优势菌群的影响,雪黄散囊菌生长随发酵进行受到了抑制。结论在普洱茶生产过程中控制发酵条件,使其有利于雪黄散囊菌的生长,并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产生特色新风味的普洱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雪黄散囊菌 微生物固态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