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3篇文章
< 1 2 1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农科”背景下农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以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唐然 郭华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9期269-272,共4页
近期开展的新农科建设将扎根中国大地掀起一场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以"开改革发展新路,育卓越农林人才,树农林教育新标"三大举措,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指明新方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加强... 近期开展的新农科建设将扎根中国大地掀起一场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以"开改革发展新路,育卓越农林人才,树农林教育新标"三大举措,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指明新方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涉农高校适应新农科建设的客观需求。从师资队伍各项结构指标,系统分析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生师比、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以新农科建设为背景提出4项对策,为新时期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师资队伍 不足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引文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敏惠 吴渝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428-432,共5页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4~1993年10年间云南农业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所做论文的引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3篇论文的总引文量为2436篇,平均引文量为4596篇,其中,中文占总引文量的5464%,外文占45...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4~1993年10年间云南农业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所做论文的引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3篇论文的总引文量为2436篇,平均引文量为4596篇,其中,中文占总引文量的5464%,外文占4536%.在引文中,期刊利用率最高,依次为图书、特种文献.引文量理论分布呈偏态.80年代的中、外文文献是论文写作的情报源,在年代分布上,外文文献衰减速度明显缓于中文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论文 引文 文献 云南 农业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学通论课程的教学思考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何丽莲 赵银河 +2 位作者 刘鸿高 彭凤梅 杨志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3期251-253,256,共4页
以高等农业院校为非农学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作物学通论为例,指出其内容主要包括作物生产与改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较好地体现了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明确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以高等农业院校为非农学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作物学通论为例,指出其内容主要包括作物生产与改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较好地体现了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明确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转变教学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合理优化教学内容,灵活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以激发学生对作物学科的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学通论 非农学类专业 现代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 应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薯类作物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应措施--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4
作者 王琼 周平 +1 位作者 唐然 郭华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7期272-274,277,共4页
薯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云南边疆的优势和特色作物。长期以来,云南农业大学利用丰富的薯类多样性资源和生态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平台分散、学科单一、国际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整合资源、... 薯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云南边疆的优势和特色作物。长期以来,云南农业大学利用丰富的薯类多样性资源和生态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平台分散、学科单一、国际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整合资源、学科融合、产教协同、加强国内外合作等措施,以促进薯类作物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类作物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云南农业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姚文华 陈洪梅 +2 位作者 谭静 徐春霞 番兴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B09期475-479,共5页
简要概述了生物技术育种的基本情况,目前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育种中使用较为广泛。基因工程发展迅速,逐渐被应用于玉米抗性育种、品质育种等方面,并且成效显著;此外利用转基因技术也成功培育出一批抗除草剂、抗病、抗虫... 简要概述了生物技术育种的基本情况,目前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育种中使用较为广泛。基因工程发展迅速,逐渐被应用于玉米抗性育种、品质育种等方面,并且成效显著;此外利用转基因技术也成功培育出一批抗除草剂、抗病、抗虫、耐盐、耐旱等多种优良性状的玉米种质;分子标记在玉米育种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应用于种子纯度鉴定、遗传连锁图构建、基因定位、辅助选择、杂种优势预测、遗传多样性分析、杂种优势群划分等方面,并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最后展望了生物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认为它必将成为生命科学的一种简便、快捷、高效的育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 转基因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技术在烟草生产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津军 李永忠 文国松 《耕作与栽培》 2004年第6期4-6,10,共4页
分别就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在烟草生产中起的作用作了详细的分析与归纳,并对微生物在烤烟发酵改良烟草品质、烟用香原料生产和降低烟叶烟碱含量方面的研究应用作了简要的回顾。
关键词 烟草生产 烟碱含量 微生物肥料 烤烟 微生物农药 微生物技术 烟叶 原料生产 作用 降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强国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理论视角和教学实践——以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为例
7
作者 龙华 张铨 +1 位作者 施佳利 马小茜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20期178-181,共4页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该文从课程思政与农业强国教育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两者的融合路径,并以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为例,系统分析具体的教学策略与实施效果。详细论述课程思政在助...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该文从课程思政与农业强国教育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两者的融合路径,并以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为例,系统分析具体的教学策略与实施效果。详细论述课程思政在助力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推动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中的价值内涵,重点分析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与爱国情感、陶冶道德品质以及提升人文素养来实现这一目标。提出优化课程设计的实践路径,包括问题导向的课程结构设计、农业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入、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智慧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最后,总结这些教学改革策略的实施效果,并为农业类高校实现高质量育人目标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农业强国教育 农业经济管理 高等教育 教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对烟草团棵期根系代谢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8
作者 廖仁涛 耿少武 +5 位作者 刘正杰 董陈文华 周绍松 林春 李军营 毛自朝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4-468,共15页
[目的]为了解不同轮作模式对烟草团棵期根系代谢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寻土壤—烟草—微生物三者间的互作关系并优化云南烟草的水旱轮作模式。[方法]分别采用烟草→藜麦—烟草(NCN)、烟草→大麦—烟草(NHN)、烟草→蚕豆—烟草(NVN)... [目的]为了解不同轮作模式对烟草团棵期根系代谢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寻土壤—烟草—微生物三者间的互作关系并优化云南烟草的水旱轮作模式。[方法]分别采用烟草→藜麦—烟草(NCN)、烟草→大麦—烟草(NHN)、烟草→蚕豆—烟草(NVN)、水稻→藜麦—烟草(OCN)、水稻→大麦—烟草(OHN)、水稻→蚕豆—烟草(OVN)6种轮作模式,测量团棵期烟草土壤主要化学物质,并利用代谢组和宏基因组策略,初步揭示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烟草—微生物三者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水旱轮作模式能显著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提高拟杆菌门、广古菌门微生物的丰度,并通过拮抗或竞争机制抑制好氧微生物的生长。而旱旱轮作模式中好氧病原性微生物种群增加,显著激活了烟草抗逆相关通路,进而产生大量的苯酚类和萜类化合物。基于典型相关分析,发现速效钾和有效磷主要影响了植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尤其是拟杆菌门的Kaistella daneshvariae和Nibribacter ruber,并且发现pH和水溶性氯可能是旱旱轮作中好氧病原性微生物种群生长的关键驱动因子。[结论]水旱轮作后的烟草主要通过和微生物的互作抑制根际好氧病原性微生物的生长进而维持/促进正常生长发育,所揭示的土壤—烟草—根际微生物存在的动态内部相关性,可为云南省核心烟区的绿色、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模式 水旱轮作 烟草 微生物群落结构 根系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植物保护中的生物技术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洪彬 刘鸿高 李杰庆 《广东蚕业》 2021年第4期77-78,共2页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不重视植物保护,会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使环境问题变得更加严峻。生物技术用于植物保护中,可提升植物抗病虫害能力,同时有助于对植物病源进行判断,进而增强植物病菌的治理能力。文章分析了生物技术...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不重视植物保护,会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使环境问题变得更加严峻。生物技术用于植物保护中,可提升植物抗病虫害能力,同时有助于对植物病源进行判断,进而增强植物病菌的治理能力。文章分析了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应用情况,并就优化应用进行了探讨,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保护 生物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蔗中甘蔗线条花叶病毒脱除技术
10
作者 胡鑫 罗正英 +2 位作者 刘新龙 吴才文 吴转娣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2-70,共9页
【目的】研究果蔗‘Badila’中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的高效脱毒技术,为提升果蔗产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携带SCSMV的‘Badila’为试验材料,设置未处理对照、50℃2 h、50℃3 h、52℃3 h、54℃3 h... 【目的】研究果蔗‘Badila’中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的高效脱毒技术,为提升果蔗产量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携带SCSMV的‘Badila’为试验材料,设置未处理对照、50℃2 h、50℃3 h、52℃3 h、54℃3 h和58℃1 h共6个温水处理组,结合茎尖组织培养和芽尖组织培养生产脱毒苗,并对脱毒苗进行SCSMV病原分子检测,同时调查脱毒苗桶栽后的农艺性状,综合分析不同处理对SCSMV的脱除效果。【结果】温水处理显著降低蔗芽出芽率,且温度和处理时间与出芽率呈负相关。当温度升至54℃和58℃时,蔗芽完全丧失萌发能力,导致无法获取茎尖组织培养材料;然而,该处理对芽分生组织培养的成活率影响较小,即使在54℃和58℃条件下,芽尖分生组织仍保持较高的成活率(83.3%和76.9%)。在病毒脱除效果方面,50℃2 h、50℃3 h、52℃3 h温水处理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仅能降低SCSMV检出率至80%,而相同条件下芽尖培养则分别降至70%、60%和30%。特别是在58℃处理1 h条件下,芽尖培养的病毒脱除率可达100%。田间试验表明,脱毒处理的甘蔗植株在长势和农艺性状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其中,株高、中部茎节间长度、单茎重、锤度和蔗糖分分别提高43.5%、53.5%、58.3%、12.4%和30.0%。【结论】成功建立了温水处理结合芽尖组织培养的SCSMV脱除技术体系,该技术具有成活率高、脱毒效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蔗 SCSMV 热处理 芽尖组织培养 脱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茎秆、叶片原位降解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演化规律
11
作者 曾豫 郭华春 +6 位作者 杨勇涛 王玉龙 何安乐 王琼 白磊 李俊 张锐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038-3051,共14页
为探究马铃薯秸秆不同部位腐解特征、养分释放特性以及秸秆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点,本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以未还田的新鲜茎秆、叶片以及整株秸秆作为对照,分别设置马铃薯茎秆腐解处理(S)、叶片腐解处理(L)以及整株腐解处理(W);在埋入... 为探究马铃薯秸秆不同部位腐解特征、养分释放特性以及秸秆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点,本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以未还田的新鲜茎秆、叶片以及整株秸秆作为对照,分别设置马铃薯茎秆腐解处理(S)、叶片腐解处理(L)以及整株腐解处理(W);在埋入土壤后第30、60、90和120天时进行取样,分析不同处理的腐解特征、养分释放规律以及秸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茎秆、叶片、整株的累积腐解率均表现为先快后慢, 0~30 d叶片的腐解率最高,为67.96%,整株、茎秆的腐解率分别为52.43%和40.22%。各处理养分累积释放率均为K>P>N, 120 d时叶片N素释放率最高、茎秆P素释放率最高。此外,各处理细菌、真菌α多样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在90 d时达到最高峰值;其中,细菌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分别为34.57%~62.44%、10.64%~33.79%;真菌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为87.35%~99.77%。叶片、整株腐解能显著提高放线菌门相对丰度,而茎秆腐解对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提升效果显著。在属水平上,细菌的优势菌属为unclassified_f__Rhizobiaceae、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戈登氏菌属(Gordonia),相对丰度分别为2.31%~13.57%、2.29%~10.27%、0.29%~11.07%;真菌的优势菌属为Gibellulopsis、unclassified_f__Plectosphaerellaceae、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相对丰度分别为10.56%~59.85%、8.29%~44.16%、8.92%~44.8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色类固醇杆菌属(Steroid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细菌属与秸秆累积腐解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秸秆养分呈显著负相关;而阔足柄孢壳菌属(Zopfiella)、节丛孢属(Arthrobotrys)等真菌属与秸秆累积腐解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秸秆养分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叶片在0~30 d内腐解效果最佳,整株、茎秆在60~120 d内腐解效果较好;各处理90 d内均能增加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以及物种数目。与细菌菌属相比,真菌菌属在促进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方面表现出更强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秸秆 原位降解 腐解率 养分释放 秸秆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附子根际功能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活性
12
作者 代兴汛 狄义宁 +5 位作者 李琬婷 朱丽萍 李维纯 沙本才 字淑慧 刘鲁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7,共14页
【目的】挖掘高山附子根际有益微生物,评价其生物学活性并探究其对玉米幼苗的促生效果,为微生物菌剂研发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和丽江市当地选育的4个优势附子品种进行根际微生物分离及功能微生物筛选,并对其进行生... 【目的】挖掘高山附子根际有益微生物,评价其生物学活性并探究其对玉米幼苗的促生效果,为微生物菌剂研发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和丽江市当地选育的4个优势附子品种进行根际微生物分离及功能微生物筛选,并对其进行生物学活性评价;通过16S rRNA和gyrB保守基因序列测序对菌株进行系统鉴定;利用玉米盆栽试验,评估菌株灌根处理的促生长效果,并分析其对土壤pH值和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分离得到具有固氮、溶磷、解钾、产铁载体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等表现较优的菌系4株:C77、E1、A1和Y83。其中,菌株A1和Y83的固氮能力较强,固氮圈可溶性指数分别为2.09和1.91;菌株A1矿化有机磷和溶解无机磷的能力较强,溶磷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111.01%和342.46%;菌株E1溶解无机磷、解钾、产铁载体和IAA的能力较强,溶磷量和解钾量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332.64%和72.17%,产IAA含量为99.14 mg/L,在CAS培养基中的可溶性指数达2.06;菌株C77和E1对腐皮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烟根黑腐病菌的拮抗作用较强,抑菌率均超过60%。玉米盆栽试验表明:菌株灌根处理不仅能促进玉米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发育,还能显著降低土壤pH值,提高土壤有效磷和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结论】从附子根际筛选得到的4株促生长菌株具有一定的固氮、溶磷、解钾、产铁载体和IAA能力,具有拮抗腐皮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烟根黑腐病菌的潜力,还能促进玉米幼苗生长及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该研究为后期微生物菌剂的开发、粮药协同模式中促生长功能微生物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根际微生物 筛选鉴定 促生长 生物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当归阿魏酸生物合成和JAZ基因家族表达的影响
13
作者 袁成晓 李勒松 +5 位作者 黄桂林 周品含 梁艳丽 杨生超 栗孟飞 赵艳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3-693,共11页
[目的]探究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当归阿魏酸生物合成及茉莉酮酸酯ZIM结构域蛋白(JAZ)基因家族表达的影响,为探究当归中阿魏酸的生物合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当归幼苗为试验材料,使用100μmol/L的MeJA对当归幼苗进行处理,... [目的]探究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当归阿魏酸生物合成及茉莉酮酸酯ZIM结构域蛋白(JAZ)基因家族表达的影响,为探究当归中阿魏酸的生物合成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当归幼苗为试验材料,使用100μmol/L的MeJA对当归幼苗进行处理,并进行时间梯度(0、1.5、3.0、9.0和12.0 h)取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不同处理时间当归根、茎、叶中阿魏酸含量。从当归基因组中筛选JAZ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其编码的AsJAZs蛋白进行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预测等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sJAZs基因在MeJA处理后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在MeJA处理下当归根和茎中阿魏酸含量总体上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叶片中阿魏酸含量则呈上升趋势。从当归基因组中共筛选出11个JAZ基因家族成员(AsJAZ1~AsJAZ11),编码的氨基酸数量为136~586个,且大部分为碱性蛋白。通过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除AsJAZ3蛋白定位于叶绿体外,其余蛋白定位于细胞核。11个AsJAZs蛋白被分为4个亚家族,共含有5个保守结构域,包括典型的tify结构域和jas_motif结构域,同亚家族的AsJAZs蛋白结构域组成较相似。外源MeJA处理后当归中11个AsJAZs基因在根、茎、叶中的相对表达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AsJAZ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阿魏酸含量呈正相关。[结论]外源MeJA处理当归幼苗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影响当归根、茎、叶中阿魏酸的生物合成,且AsJAZs基因主要在茎和叶中对MeJA有响应,其中AsJAZ8基因可能是响应MeJA信号的关键转录调节基因,并参与调控阿魏酸的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阿魏酸 茉莉酸甲酯(MeJA) JAZ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金龙异紫堇定生物合成相关6-OMT基因克隆与功能表征
14
作者 李明 刘祥宇 +2 位作者 王益娜 和四梅 沙本才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20,共12页
【目的】(S)-去甲乌药碱O-甲基转移酶(6-OMT)是异紫堇定生物合成的关键限速酶,通过克隆与体外酶活验证紫金龙6-OMT基因功能,为解析紫金龙异紫堇定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方法】从紫金龙转录组数据中挖掘DsOMT基因,通过PCR扩增获得全长... 【目的】(S)-去甲乌药碱O-甲基转移酶(6-OMT)是异紫堇定生物合成的关键限速酶,通过克隆与体外酶活验证紫金龙6-OMT基因功能,为解析紫金龙异紫堇定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方法】从紫金龙转录组数据中挖掘DsOMT基因,通过PCR扩增获得全长cDNA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DsOMT蛋白结构;分析DsOMT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构建pET-28a-DsOMT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纯化蛋白后进行体外酶反应,以表征其功能。【结果】从转录组数据中挖掘到4个DsOMT候选基因,分别命名为DsOMT07、DsOMT08、DsOMT010、DsOMT012,并成功扩增得到全长cDNA序列;4个DsOMT蛋白都不存在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属于膜外蛋白。系统发育显示4个DsOMT与6-OMT亚家族亲缘关系较近。对4个DsOMT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显示可能具有上游途径(S)-去甲乌药碱6-OH位点的催化活性。表达谱分析发现4个DsOMT基因在根中高表达。SDS-PACE结果表明DsOMT蛋白可溶性高,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体外酶反应后发现DsOMT010能够催化(S)-去甲乌药碱的C6的O-甲基化形成(S)-衡州乌药碱。【结论】成功克隆了4个DsOMT基因,属于膜外蛋白,与6-OMT亚家族亲缘关系较近,4个DsOMT基因在根中高表达;同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DsOMT的异源表达,并纯化蛋白进行了体外酶功能表征,鉴定到1个(S)-去甲乌药碱C6位O-甲基转移酶DsOMT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金龙 O-甲基转移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核表达 功能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研究
15
作者 李可铖 王富贵 +4 位作者 王再旺 张晓玉 尤古丽 杨生超 梁艳丽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76,共17页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作为我国的名贵中药材,存在繁殖率低和野生资源灭绝等问题,为探究三七的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特征,阐明其自然状态下结实率低的原因,该文对其开花生物学参数、传粉系统和人工授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三七...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作为我国的名贵中药材,存在繁殖率低和野生资源灭绝等问题,为探究三七的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特征,阐明其自然状态下结实率低的原因,该文对其开花生物学参数、传粉系统和人工授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三七单花花期4~5 d,花序花期20~25 d,群体花期约60 d。(2)存在雌雄异位异熟现象,为典型的雄蕊先熟类型。(3)花粉粒为中型花粉粒,具有3条萌发孔沟。(4)开花第1天的花粉活力最高,开花第12天的柱头可授性最高。(5)杂交指数(OCI)为4,繁育系统为异交型,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花粉/胚珠比为(450.0~1037.5),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6)由授粉实验可知,繁育系统类型为自交授粉和异交授粉同时存在的混合交配系统,虫媒与风媒均可帮助其完成传粉。(7)访花昆虫有中华蜜蜂(Apis cerana)、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和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中华蜜蜂是主要传粉昆虫。综上认为,三七的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型,部分自交亲和,需风媒与虫媒传粉,花粉受限与花果期病害严重是影响其结实率的关键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三七的良种选育及其扩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开花生物学 繁育系统 访花昆虫 传粉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等级发酵后云南茄芯烟叶代谢组差异分析
16
作者 刘洪剑 周乐群 +5 位作者 李贵忠 彭漫江 王雪锋 张光海 李枝桦 刘涛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5,共10页
为了解发酵后云南茄芯烟叶感官品质产生差异的内在机制,以不同等级发酵后云南茄芯烟叶(B1、X1、C1、C2、C3和C4)为研究对象进行感官品质评价,借助GC-MS技术分析其代谢组,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KEGG... 为了解发酵后云南茄芯烟叶感官品质产生差异的内在机制,以不同等级发酵后云南茄芯烟叶(B1、X1、C1、C2、C3和C4)为研究对象进行感官品质评价,借助GC-MS技术分析其代谢组,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等方法进行组间差异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等级烟叶相比,C1烟叶香气量更足,刺激性更小,回味感更足;不同部位茄芯烟叶间显著差异代谢物有123种,不同级别茄芯烟叶间显著差异代谢物有35种,主要为杂环类、醛类、醚类、羧酸、芳香族等化合物,其中,(E)-丁-2-烯腈在C1烟叶参与的4个比较组中为高丰度显著差异代谢物;氰基氨基酸代谢、芳香族化合物降解和丁酸代谢3条代谢途径在C1烟叶参与的比较组中具有显著差异,(E)-丁-2-烯腈可能通过上述3条代谢途径中相关代谢物的累积和作用,使不同等级茄芯烟叶中的代谢物产生差异,进而使感官品质产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芯烟叶 不同等级 感官品质 代谢组 (E)-丁-2-烯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茄芯烟叶7种化学成分的定量检测
17
作者 李冬梅 周乐群 +7 位作者 杨冬梅 黄晓明 肖旭斌 杨熠文 张光海 李枝桦 刘涛 刘洪剑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6期184-187,191,共5页
[目的]实现雪茄茄芯烟叶内总氮、钾、总糖、还原糖、总碱、氯和镁7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以354份不同等级的云南雪茄茄芯烟叶样品为试验材料,在波长950~1650 nm内,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茄芯烟叶内... [目的]实现雪茄茄芯烟叶内总氮、钾、总糖、还原糖、总碱、氯和镁7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以354份不同等级的云南雪茄茄芯烟叶样品为试验材料,在波长950~1650 nm内,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茄芯烟叶内7种化学成分含量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并采用外部验证的方法对各化学成分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茄芯烟叶内7种化学成分预测模型分别使用一阶导数+中值滤波、一阶导数、一阶导数+中值滤波、原始光谱、一阶导数、原始光谱和一阶导数预处理光谱后建立模型,且主成分数分别为6、6、12、30、11、13和8时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各模型的相关系数皆大于0.64,均方根误差皆小于0.30。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值分别为0.304、0.892、0.392、0.962、0.761、0.419和0.448,均大于0.05,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实现茄芯烟叶内7种化学成分的快速定量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为后期茄芯烟叶质量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茄芯烟叶 化学成分 预处理方法 模型 定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抗病石榴新品种“黑钻”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18
作者 太若雪 温宪勤 +4 位作者 张婷 夏艳波 荀岚 陆云艳 吴杰 《云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89-93,共5页
石榴新品种“黑钻”具有高产、晚熟、抗病、抗寒、适应性较广、品质优等特点。栽后3年,“黑钻”的平均果实数为46.2个,平均单株产量15.3 kg,平均单果重331.6 g,产量为17250 kg/hm2;石榴新品种“黑钻”对干腐病、煤污病表现为高抗(HR),... 石榴新品种“黑钻”具有高产、晚熟、抗病、抗寒、适应性较广、品质优等特点。栽后3年,“黑钻”的平均果实数为46.2个,平均单株产量15.3 kg,平均单果重331.6 g,产量为17250 kg/hm2;石榴新品种“黑钻”对干腐病、煤污病表现为高抗(HR),对炭疽病、褐斑病表现为中抗(MR);“黑钻”可食率为46%、可溶性糖12.72%、酸度2.55 g/kg,糖酸比为55,维生素C为5.07 mg/100g、柠檬酸0.45 g/kg,原花青素为0.234 g/100 g,与对照“突尼斯软籽石榴”相比,“黑钻”晚熟35~45 d,可溶性糖增加14.91%,酸度增加121.739%,维生素C增加34.480%,原花青素增加265.625%。采用ITS分子标记能将2个石榴品种进行有效区分,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有8个位点存在差异。“黑钻”是适宜在云南海拔1200~1800 m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 芽变 选择育种 产量 抗性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珍稀野生菌长柄口蘑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元忠 张振富 +2 位作者 陈兴全 何永宏 袁赛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08-710,716,共4页
对云南红河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真菌多样性研究"中采集的大型真菌标本Dws-0077(MHrAu模式),在对其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以长柄口蘑是巨大口蘑(TricholomagiganteumMasse)=(T.lobayenseHeim)的同种异名,并经人工... 对云南红河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真菌多样性研究"中采集的大型真菌标本Dws-0077(MHrAu模式),在对其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以长柄口蘑是巨大口蘑(TricholomagiganteumMasse)=(T.lobayenseHeim)的同种异名,并经人工驯化栽培已在云南首获成功。此文就该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分布、生长发育环境条件、经济价值、开发利用前景、分类特性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珍稀野生菌 长柄口蘑 生物学特性 生态习性 分布 生长发育 经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生物多样性浅议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燕 李文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51-152,167,共3页
通过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独特地位的分析 ,认为不应该忽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 ,并提出了几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物保护 持续利用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