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七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研究
1
作者 李可铖 王富贵 +4 位作者 王再旺 张晓玉 尤古丽 杨生超 梁艳丽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76,共17页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作为我国的名贵中药材,存在繁殖率低和野生资源灭绝等问题,为探究三七的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特征,阐明其自然状态下结实率低的原因,该文对其开花生物学参数、传粉系统和人工授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三七...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作为我国的名贵中药材,存在繁殖率低和野生资源灭绝等问题,为探究三七的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特征,阐明其自然状态下结实率低的原因,该文对其开花生物学参数、传粉系统和人工授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三七单花花期4~5 d,花序花期20~25 d,群体花期约60 d。(2)存在雌雄异位异熟现象,为典型的雄蕊先熟类型。(3)花粉粒为中型花粉粒,具有3条萌发孔沟。(4)开花第1天的花粉活力最高,开花第12天的柱头可授性最高。(5)杂交指数(OCI)为4,繁育系统为异交型,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花粉/胚珠比为(450.0~1037.5),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6)由授粉实验可知,繁育系统类型为自交授粉和异交授粉同时存在的混合交配系统,虫媒与风媒均可帮助其完成传粉。(7)访花昆虫有中华蜜蜂(Apis cerana)、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和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中华蜜蜂是主要传粉昆虫。综上认为,三七的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型,部分自交亲和,需风媒与虫媒传粉,花粉受限与花果期病害严重是影响其结实率的关键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三七的良种选育及其扩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开花生物学 繁育系统 访花昆虫 传粉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四环三萜皂苷生物合成及代谢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杨玲 范伟 +5 位作者 孟珍贵 龙光强 李龙根 张广辉 杨生超 陈军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8-1025,共8页
三萜皂苷是药用植物中一种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而四环三萜皂苷作为其中的主要一大类,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及市场需求,但目前对其研究尚未有系统性论述,因此阐明药用植物四环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广阔的应... 三萜皂苷是药用植物中一种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而四环三萜皂苷作为其中的主要一大类,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及市场需求,但目前对其研究尚未有系统性论述,因此阐明药用植物四环三萜皂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药用植物四环三萜皂苷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等方面展开论述,重点介绍了以达玛烷型为主的几类四环三萜皂苷的代谢合成途径以及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了解药用植物皂苷次生代谢框架、准确定位次生代谢及其关键酶、推动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四环三萜皂苷 合成途径 次生代谢 代谢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野生半夏资源调查及种质评价 被引量:10
3
作者 寸竹 董益 +1 位作者 张广辉 陈军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69-2077,共9页
【目的】调查野生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erit.]在云南省的分布状况,并对采集区的野生半夏资源进行评价,为半夏优良品种的选育及野生半夏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取文献查阅、实地走访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 【目的】调查野生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erit.]在云南省的分布状况,并对采集区的野生半夏资源进行评价,为半夏优良品种的选育及野生半夏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取文献查阅、实地走访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野生半夏资源分布及生境条件进行详细考证,同时测定分析不同采集地的野生半夏农艺性状和鸟苷含量,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云南省野生半夏分布在滇东北地区和滇东南地区的大关、马关、丘北、建水、砚山、师宗、宣威、开远、寻甸、鲁甸和会泽等11个县(市)。半夏生长于山野林下草地和栽培地的田间地头(以杂草式生长),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烟草地、石缝处、田边或疏林下,其中,多数分布于玉米地或烟草地。野生半夏资源分布于814~2096 m的海拔范围内,但集中分布于1562~2096 m海拔范围内;采集区内年平均气温为12.0~19.9℃,年降水量为815.0~1600.0 mm,但主要集中于降水量大于900.0 mm的地区。野生半夏叶柄长15.2~27.1 cm,以宣威、寻甸、丘北和师宗等县较长;中裂片长为5.4~11.9 cm,以师宗、寻甸和马关等县的半夏中裂片长较长;中裂片宽为2.4~4.3 cm,各县的中裂片宽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块茎重为1.0~2.5 g,以大关、马关、砚山和师宗等县的半夏块茎较重;叶片数为2.4~2.9,以会泽县的半夏叶片数最少;株芽数为0.9~1.7,以师宗县半夏株芽数最多;块茎直径为10.7~16.5 mm,以砚山县和师宗县的半夏较大。不同采集地的半夏鸟苷含量为0.00420%~0.04250%,以寻甸、师宗和宣威等县(市)的野生半夏鸟苷含量较高,以鲁甸县和丘北县的野生半夏鸟苷含量较低。【结论】云南省野生半夏喜温暖、湿润和荫蔽的生态环境,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滇东北和滇东南片区,生境条件为海拔1500~2100 m,降水量高于900.0 mm,年平均气温为15.0℃左右。师宗县和砚山县及其周边类似生态区适宜野生半夏的生长和有效成分鸟苷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半夏 资源调查 种质评价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金龙异紫堇定生物合成相关6-OMT基因克隆与功能表征
4
作者 李明 刘祥宇 +2 位作者 王益娜 和四梅 沙本才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20,共12页
【目的】(S)-去甲乌药碱O-甲基转移酶(6-OMT)是异紫堇定生物合成的关键限速酶,通过克隆与体外酶活验证紫金龙6-OMT基因功能,为解析紫金龙异紫堇定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方法】从紫金龙转录组数据中挖掘DsOMT基因,通过PCR扩增获得全长... 【目的】(S)-去甲乌药碱O-甲基转移酶(6-OMT)是异紫堇定生物合成的关键限速酶,通过克隆与体外酶活验证紫金龙6-OMT基因功能,为解析紫金龙异紫堇定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方法】从紫金龙转录组数据中挖掘DsOMT基因,通过PCR扩增获得全长cDNA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DsOMT蛋白结构;分析DsOMT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构建pET-28a-DsOMT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纯化蛋白后进行体外酶反应,以表征其功能。【结果】从转录组数据中挖掘到4个DsOMT候选基因,分别命名为DsOMT07、DsOMT08、DsOMT010、DsOMT012,并成功扩增得到全长cDNA序列;4个DsOMT蛋白都不存在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属于膜外蛋白。系统发育显示4个DsOMT与6-OMT亚家族亲缘关系较近。对4个DsOMT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显示可能具有上游途径(S)-去甲乌药碱6-OH位点的催化活性。表达谱分析发现4个DsOMT基因在根中高表达。SDS-PACE结果表明DsOMT蛋白可溶性高,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体外酶反应后发现DsOMT010能够催化(S)-去甲乌药碱的C6的O-甲基化形成(S)-衡州乌药碱。【结论】成功克隆了4个DsOMT基因,属于膜外蛋白,与6-OMT亚家族亲缘关系较近,4个DsOMT基因在根中高表达;同时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DsOMT的异源表达,并纯化蛋白进行了体外酶功能表征,鉴定到1个(S)-去甲乌药碱C6位O-甲基转移酶DsOMT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金龙 O-甲基转移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核表达 功能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龙胆传粉生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段绍凤 朱春艳 +1 位作者 余成华 梁艳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60-665,共6页
【目的】研究滇龙胆花粉活力、花粉粒形态、柱头可授性、传粉者及访花行为,明确滇龙胆的传粉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TTC染色法、醋酸洋红染色法、I2-KI染色法和过氧化物酶法检测花粉活力;用FEIQUANTA 200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粉粒形态... 【目的】研究滇龙胆花粉活力、花粉粒形态、柱头可授性、传粉者及访花行为,明确滇龙胆的传粉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TTC染色法、醋酸洋红染色法、I2-KI染色法和过氧化物酶法检测花粉活力;用FEIQUANTA 200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粉粒形态;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人工观察并记录访花者种类及其访花频率。【结果】最适合测定滇龙胆花粉活力的方法为过氧化物酶法,开花后第3天滇龙胆花粉活力达到最高(65.98%)。在同一天中花粉活力也会发生变化,开花当天花粉活力在14:00达到最高(64.71%),之后花粉活力开始显著下降。滇龙胆花粉粒外观呈球形,具有3条萌发孔沟,属于N3型花粉,花粉外壁条纹形成网格状。柱头在开花第4、5天出现极强柱头可授性,柱头可授性分别达57.69%和63.16%。滇龙胆的访花昆虫主要为蜂类和蚁类,在11:30—12:30访花昆虫数量最多。蜜蜂为最主要传粉昆虫。【结论】本研究对滇龙胆植物的有性生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为滇龙胆资源保护和引种栽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龙胆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访花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叶种茶籽油脂肪酸组分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正艳 蒋宾 +6 位作者 马奔 刘明丽 姚启萍 陈立佼 马燕 王兴华 赵明 《中国茶叶加工》 2020年第1期44-47,共4页
云南大叶种茶树是云南地理标志范围内广泛栽培的茶树品种,在栽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茶籽。文章以大叶种茶树的茶籽为材料,经去壳、干燥、加热压榨等步骤提取得到初制油,提油率为13.20%。初制油再经过水化脱胶、碱炼、脱色、脱臭等工艺精... 云南大叶种茶树是云南地理标志范围内广泛栽培的茶树品种,在栽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茶籽。文章以大叶种茶树的茶籽为材料,经去壳、干燥、加热压榨等步骤提取得到初制油,提油率为13.20%。初制油再经过水化脱胶、碱炼、脱色、脱臭等工艺精制得到浅黄、清澈明亮的精制油,提油率、酸价、过氧化值分别为10.15%、0.84和2.11。气相色谱法测得精制油含棕榈酸(15.40%)、硬脂酸(3.59%)、油酸(59.00%)、亚油酸(20.10%)和亚麻酸(0.34%)。云南大叶种茶籽油富含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值得深入研究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叶种茶树 茶籽油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多糖酶解工艺优化、结构表征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胡云飞 周德 +3 位作者 曾青兰 和劲松 赵明 唐卿雁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5-214,共10页
多糖因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但天然多糖往往分子量较高,导致其低溶解率和生物利用率。本研究利用α-淀粉酶降解天麻多糖,以还原糖生成量为指标优化酶解工艺。在最佳酶解条件下酶解天麻多糖,并对酶解前后天麻多糖的溶解度、单... 多糖因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但天然多糖往往分子量较高,导致其低溶解率和生物利用率。本研究利用α-淀粉酶降解天麻多糖,以还原糖生成量为指标优化酶解工艺。在最佳酶解条件下酶解天麻多糖,并对酶解前后天麻多糖的溶解度、单糖组成、相对分子量、官能团、微观结构进行考察。此外,体外检测了酶解前后天麻多糖对ABTS+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为:酶添加量460 U/g、酶解时间100 min、酶解温度60℃、酶解pH5.4,在最佳工艺下,天麻多糖酶解后的还原糖生成量为0.441 mg/mL。酶解后天麻多糖的溶解率从81.28%提高至93.57%,单糖组成和官能团结构没有明显变化,两个多糖组分的分子量都显著降低(P<0.05),天麻多糖的网状结构被破坏,变为片状结构。此外,酶处理后天麻多糖抗氧化活性得到显著提升(P<0.05)。该研究为α-淀粉酶降解天麻多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多糖 酶解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结魏茨曼氏菌发酵普洱茶细菌群落与品质特征研究
8
作者 肖艳琴 李若愚 +7 位作者 刘琨毅 王藤 雷鑫 沙艮 陈思琴 李彬 马燕 赵明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8,共7页
该研究从普洱熟茶中分离益生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按照106 CFU/g分别在普洱熟茶发酵30 d和36 d依次接入分离菌株,制备益生菌发酵普洱熟茶(WF)。以未接菌发酵样为对照(CK),比较发酵样品细菌群落及品质特征差异。结... 该研究从普洱熟茶中分离益生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按照106 CFU/g分别在普洱熟茶发酵30 d和36 d依次接入分离菌株,制备益生菌发酵普洱熟茶(WF)。以未接菌发酵样为对照(CK),比较发酵样品细菌群落及品质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从普洱熟茶中分离鉴定到一株凝结魏茨曼氏菌(Weizmannia coagulans)PETB0001。WF样品中凝结魏茨曼氏菌的菌落数为(5.98±1.08)×10~6 CFU/g,是CK的11.59倍。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结果显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凝结魏茨曼氏菌是WF样品的生物标志物。WF样品的果香、醇厚度和甜度较CK显著增加(P<0.05),而涩味较CK降低;WF样品的可溶性糖、茶红素、甲硫氨酸、咖啡碱、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酸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花旗松素的含量显著高于CK(P<0.05),而茶多酚、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鞣花酸、杨梅素、水浸出物以及部分氨基酸组分的含量显著低于CK(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熟茶 凝结魏茨曼氏菌 发酵 细菌群落 品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黄精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分析
9
作者 廖谦 梁正维 +4 位作者 寸竹 徐素素 管彦辉 赵银河 陈军文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4-886,共13页
[目的]优化滇黄精多糖提取工艺,分析其体外抗氧化及降血糖活性,以期为滇黄精产品规模化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复合酶法,将木瓜蛋白酶复合纤维素酶按一定比例加入至滇黄精提取液中,采用单因素—响应面试验提取滇黄精多糖,优化滇... [目的]优化滇黄精多糖提取工艺,分析其体外抗氧化及降血糖活性,以期为滇黄精产品规模化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复合酶法,将木瓜蛋白酶复合纤维素酶按一定比例加入至滇黄精提取液中,采用单因素—响应面试验提取滇黄精多糖,优化滇黄精多糖在料液比、pH、复合酶添加量及酶解温度下的最佳提取条件,并评价最佳提取条件下得到滇黄精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活性。[结果]滇黄精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料液比1∶23(g/mL)、pH 4.6、复合酶添加量14.5 g/L、酶解温度52℃,在此条件下获得滇黄精多糖提取率为22.27%,与理论值(22.31%)无显著差异(P>0.05);各因素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大小为酶解温度>pH>料液比>复合酶添加量,4个因素对滇黄精多糖提取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优化工艺提取得到的滇黄精多糖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阳离子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表现出较强的清除作用,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26、0.54、1.07和0.59 mg/mL,有明显的铁离子还原能力,IC_(50)为0.62 mg/mL;以阿卡波糖作阳性对照,当质量浓度为1.2 mg/mL时,滇黄精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率分别为35.65%和49.83%,表现出一定的降血糖能力。[结论]经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的提取工艺可提高滇黄精多糖提取率,得到的多糖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及降血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多糖 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降血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龙胆PGIP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模式
10
作者 徐梦恒 袁文雪 +2 位作者 陈丹 王亚轩 梁艳丽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7,共11页
【目的】探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PGIP)基因在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花冠感温运动中的潜在功能。【方法】基于滇龙胆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GIP家族的理化性... 【目的】探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PGIP)基因在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花冠感温运动中的潜在功能。【方法】基于滇龙胆的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GIP家族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系统发育关系、保守结构域、顺式作用元件和表达模式。【结果】滇龙胆PGIP基因家族包含10个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第1、2、4、5、9号染色体上。GrPGIP基因都含有外显子。GrPGIP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其主要位于细胞壁。大部分GrPGIP基因家族成员的启动子区域都包含光响应元件与激素响应元件。共线性分析显示:PGIP基因家族在双子叶植物中较为保守。GO富集分析显示:GrPGIP基因可能在细胞壁中发挥重要作用。10个GrPGIP基因在滇龙胆花冠感温过程中均存在差异表达,推测GrPGIP基因可能参与花冠运动。【结论】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GrPGIP在滇龙胆感温运动中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GrPGIP在滇龙胆花冠运动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龙胆 感温运动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 细胞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五味子漆酶基因SsphLAC19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11
作者 谭凤灵 段美玉 +2 位作者 冯垒 向贵生 张广辉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0-1279,共10页
基于转录组测序以华中五味子的cDNA为模板,对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漆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克隆,通过同源重组将SsphLAC19插入到表达载体pET-28a上,并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表达蛋白的... 基于转录组测序以华中五味子的cDNA为模板,对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漆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克隆,通过同源重组将SsphLAC19插入到表达载体pET-28a上,并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表达蛋白的诱导。为深入研究木脂素生物合成路径中催化苯酚偶联化合物的华中五味子漆酶奠定基础。结果显示,筛选得到定位于华中五味子茎中漆酶基因,命名为SsphLAC19。其开放阅读框为1704 bp,编码567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63.69 ku,理论等电点为6.28。该基因具有完整的漆酶铜离子结构域及4个铜离子结合位点。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其与AtLAC14、AtLAC15聚类在同一分支。16℃的IPTG诱导和SDS-PAGE检测,在50 mmol/L与250 mmol/L咪唑洗脱液中得到可溶性蛋白。最终,成功对重组pET28a-SsphLAC19进行蛋白纯化,并在大肠杆菌中稳定表达了可溶性蛋白,且其大小与预测值一致,酶活反应结果经HPLC-MS检测确定该蛋白能催化芥子醇生成外消旋丁香脂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五味子 漆酶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酶活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及中天麻素合成酶基因克隆与功能表征
12
作者 马迪娜 刘启泽 +2 位作者 冯垒 向贵生 张广辉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867-1875,共9页
本文对白及中催化天麻素合成的糖基转移酶进行了功能表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理化性质等,RT-qPCR分析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基于白及和拟南芥中UGT蛋白序列,使用MEGA软件构建UGT蛋白的系统发育树,构建... 本文对白及中催化天麻素合成的糖基转移酶进行了功能表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理化性质等,RT-qPCR分析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特征。基于白及和拟南芥中UGT蛋白序列,使用MEGA软件构建UGT蛋白的系统发育树,构建pET-28a-BsUGT28原核表达载体,将其导入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异源表达,通过纯化蛋白及体外酶活以表征其功能。进化树结果显示,BsUGT28蛋白与红景天RsUGT73B6蛋白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最高并在同一分支。它的开放阅读框长1419 bp,编码蛋白含472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52.57 ku,理论等电点为5.48。RT-qPCR结果显示,BsUGT28在根中高表达。成功构建了BsUGT28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250 mmol/L咪唑洗脱液中得到可溶性蛋白,且其大小与预测值一致。体外酶活检测发现BsUGT28能够催化对羟基苯甲醇生成天麻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糖基转移酶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体外酶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株黄草乌促生内生细菌对其幼苗生长的影响
13
作者 文绒 黄治豪 +2 位作者 李金枝 张丽莲 字淑慧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4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究黄草乌块根中分离和鉴定的2株内生细菌(W4-1、W8-22)的促生效果。[方法]采用盆栽方式,以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广的枯草芽孢杆菌菌剂为阳性对照(Control),设分离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W4-1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目的]探究黄草乌块根中分离和鉴定的2株内生细菌(W4-1、W8-22)的促生效果。[方法]采用盆栽方式,以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广的枯草芽孢杆菌菌剂为阳性对照(Control),设分离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W4-1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W8-22、Control、无菌水(CK)4个处理,通过3种菌株与黄草乌幼苗共培养50 d,观测生长、POD和SOD活性及MDA含量等指标,分析比较黄草乌2株菌株的促生效果。[结果]W4-1和W8-22菌株对黄草乌幼苗生长的影响与Control菌株相似,均能促进黄草乌幼苗的生长,其对地下部分的促进作用大于地上部分;其中,与CK相比,W4-1和W8-22的黄草乌幼苗根重分别显著提高了33.33%、47.92%,叶干重分别显著提高了62.50%和50.00%,叶片中SOD和POD活性均提高,MDA含量均降低;而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CK。[结论]黄草乌内生细菌W4-1和W8-22菌株对黄草乌幼苗均有促进作用,效果最好为W8-22菌株,但2株菌株对黄草乌幼苗生长的影响是否存在浓度效应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草乌 内生菌 幼苗生长 促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茸bHLH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及其在重金属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14
作者 郎茜 张敏 +2 位作者 王浩 龚蕾 周玉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83,共12页
bHLH(Basic helix-loop-helix)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胁迫应答,为明确松茸中bHLH家族成员的详细信息及其对重金属胁迫应答情况,基于松茸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松茸中bHLH家族成员,并对其蛋白质理化性质及结构、保守... bHLH(Basic helix-loop-helix)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胁迫应答,为明确松茸中bHLH家族成员的详细信息及其对重金属胁迫应答情况,基于松茸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松茸中bHLH家族成员,并对其蛋白质理化性质及结构、保守结构域、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等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松茸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冷藏时间及不同重金属胁迫下bHLH家族成员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松茸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2个bHLH基因,在9条染色体上均匀分布。理化性质分析表明,松茸bHLH(TmabHLH)基因编码氨基酸数目、蛋白质理论分子质量、等电点、不稳定系数分别在96~878个、10.72~96.02 ku、4.72~10.81、33.55~89.90;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所有基因均定位于细胞核中,且以亲水、不稳定的核蛋白为主。此外,TmabHLH蛋白的三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及无规则卷曲组成,并且TmabHLH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含有大量的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和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暗示其可能参与松茸的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转录组分析显示,大部分TmabHLH基因在松茸子实体发育早期大量表达,大部分TmabHLH基因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呈下降趋势。qRT-PCR检测发现,6个TmabHLH基因均能响应4种重金属胁迫,并且在不同含量下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如As胁迫下基因的响应程度比Hg、Cd和Pb胁迫下更加剧烈。综上所述,松茸bHLH基因家族具有调控松茸响应重金属胁迫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茸 bHLH基因家族 非生物胁迫 重金属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强度驱动典型阴生植物三七的生理生态响应特征 被引量:17
15
作者 双升普 张金燕 +4 位作者 寸竹 武洪敏 孟珍贵 李龙根 陈军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596-3612,共17页
为探究阴生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对不同光照强度的生理生态响应特征,研究5种透光率(46.5%LT、21.8%LT、9.70%LT、5.10%LT、2.80%LT)下三七生理、形态和生长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特征,并对其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可塑性和主成分分析... 为探究阴生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对不同光照强度的生理生态响应特征,研究5种透光率(46.5%LT、21.8%LT、9.70%LT、5.10%LT、2.80%LT)下三七生理、形态和生长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特征,并对其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可塑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三七在高光(46.5%LT和21.8%LT)和低光(5.10%LT和2.80%LT)条件下各形态特征(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生物量及相对生长速率(RGR)均有所降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根生物量比(RMR)、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气孔导度(G_(s))、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_(d))都随之下降,而叶面积比(LAR)、比叶面积(SLA)、茎生物量比(SMR)和叶生物量比(LMR)却呈现升高的趋势。这些变化能够减少三七在高光下的光能捕获及消耗,而低光下的光能捕获和消耗则会得到加强。此外,阴生植物三七的形态特征表型可塑性指数均小于0.5,而光合生理(P_(n-max)、G_(s)、LCP、R_(d))、LAR和根部生物量的表型可塑性指数则大于0.5,其可塑性较强,且P_(n-max)、G_(s)、LCP与RGR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581、0.558、0.574,这些结果表明光照强度驱动三七的响应特征主要为光合生理特性、LAR和根部生物量的变化。研究还发现三七在10%左右的透光率下生长发育较好。而在低光条件下,三七主要采取保守策略进行缓慢的碳获取和碳消耗,高光条件下则主要采取快速碳获取和碳消耗的冒险策略。研究阐明了三七对不同光照环境的响应策略,为三七的优质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光照强度 形态特征 生物量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地衣芽孢杆菌发酵的普洱茶品质与微生物群落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刘琨毅 王利妍 +6 位作者 安江珊 王兴华 罗慧 范家坤 陈立佼 马燕 赵明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为通过接菌发酵提高普洱茶的品质,将从普洱茶中分离鉴定到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L1接种于灭菌和未灭菌的晒青茶中,分别进行纯菌发酵与强化发酵。结果表明:纯菌发酵后茶叶中茶多酚质量分数和5种儿茶素[儿茶素(C)、表儿... 为通过接菌发酵提高普洱茶的品质,将从普洱茶中分离鉴定到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L1接种于灭菌和未灭菌的晒青茶中,分别进行纯菌发酵与强化发酵。结果表明:纯菌发酵后茶叶中茶多酚质量分数和5种儿茶素[儿茶素(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质量比较自然发酵显著降低(P<0.05),茶褐素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与自然发酵相比,强化发酵中茶褐素[(6.75±0.13)%]、茶红素[(1.04±0.09)%]和可溶性糖[(5.76±0.10)%]质量分数显著升高(P<0.05);而CG[(0.39±0.03)mg/g]、表儿茶素[(0.86±0.05)mg/g]、GCG[(0.20±0.03)mg/g]、C[(2.28±0.14)mg/g]、表没食子儿茶素[(1.69±0.11)mg/g]、EGCG[(0.33±0.02)mg/g]6种儿茶素质量比显著降低(P<0.05)。强化发酵茶汤甜味(3.33±0.78)和厚重感(6.11±0.71)感官评分增加,苦味(1.33±0.50)、涩味(0.67±0.50)和酸味(0.33±0.44)分数降低。色差仪检测发现,强化发酵茶汤的a*值(25.70±0.68)、b*值(77.06±1.07)增加,L*值(71.58±0.83)降低。细菌16S rRNA和真菌ITS序列的扩增子测序发现,地衣芽孢杆菌L1在整个过程中并未一直是优势细菌(发酵中后期仅为0.2%~0.5%),但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表现在短杆菌(Brevibacterium)、食腺嘌呤芽生葡萄孢酵母(Blastobotrys adeninivorans)和Rogersella griseliniae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伯克氏菌(Burkholderia)、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欧文氏菌足杆菌(Erwinia)、埃希氏菌(Escherichia)、克雷白氏菌(Klebsiella)和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7种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因此,接种地衣芽孢杆菌L1发酵普洱茶,可能通过与其他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改变茶叶中的特征成分,从而提高普洱茶的感官品质。收稿日期:202108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760225;32160728);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专项(YNWR-QNBJ-2018-366);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2104BI090008)。第一作者:刘琨毅,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传统发酵食品方面的研究。*通信作者:赵明,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茶叶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地衣芽孢杆菌 强化发酵 化学成分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开花过程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余成华 陈丹 +3 位作者 杨秋雄 杨嫦丽 和丽媛 梁艳丽 《湖南农业科学》 2022年第4期96-100,共5页
从植物的开花调控因子、植物开花过程对温度的感知、温度介导的植物花朵开闭运动和温度介导细胞壁修饰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四个方面综述了植物开花过程中对温度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从植物的开花调控因子、植物开花过程对温度的感知、温度介导的植物花朵开闭运动和温度介导细胞壁修饰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四个方面综述了植物开花过程中对温度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植物花朵的开放与闭合是如何响应温度的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花朵 开放与闭合 温度 细胞壁修饰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与农艺性状对三七集团选择群体的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满桥 王前 +6 位作者 李葵秀 俎峰 陈中坚 王勇 魏富刚 杨生超 刘冠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3-1684,共12页
三七为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和繁育周期长,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低,但群体内单株间表型变异大,人参皂苷含量差异尤为明显。本研究根据三七中5种人参皂苷(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d)含量构建了1... 三七为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和繁育周期长,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低,但群体内单株间表型变异大,人参皂苷含量差异尤为明显。本研究根据三七中5种人参皂苷(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d)含量构建了11份集团群体(SL1~SL11),对当代和第一代集团群体人参皂苷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基于三七基因组,使用MISA软件进行全基因组水平SSR标记开发,鉴定到255239个SSR标记,筛选出17对多态性SSR标记。使用SSR标记对第一代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11份第一代集团群体观察杂合度Ho较高(0.4583~0.6042),遗传分化程度低(Fst=0.0447),且具有较高基因流(Nm=11.6189);第一代群体间总皂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而三七皂苷R1变异系数高于总皂苷和其他单体皂苷,且群体SL8三七皂苷R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群体。综上,本研究以皂苷含量为目标性状构建了高皂苷含量的集团群体,并利用SSR标记评价了群体遗传多样性,构建的三七皂苷R1高含量群体可作为后续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集团群体 SSR标记 人参皂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核桃糕的研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韦炳珍 玉应叫 +2 位作者 和劲松 赵明 唐卿雁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60,共7页
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天麻和核桃,以新鲜天麻和核桃为主要原料,通过糖制工艺制备天麻核桃糕。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天麻核桃糕的制作工艺,并对产品进行质构及微生物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天麻核桃糕的最佳... 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天麻和核桃,以新鲜天麻和核桃为主要原料,通过糖制工艺制备天麻核桃糕。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天麻核桃糕的制作工艺,并对产品进行质构及微生物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天麻核桃糕的最佳制作工艺为:麦芽糖醇添加量55 g,核桃仁添加量30 g,天麻添加量50 g,红枣添加量35 g,冰糖添加量15 g,蜂蜜添加量15 g,天麻炒制时间4 min,糖液熬制时间7 min。对此条件下制得的产品进行质构分析,结果显示,硬度为26.41 kg,粘合度为175.192 g·s,凝聚力为0.363,黏性为9231,咀嚼性为4635 mJ,弹性为0.194 Pa;微生物指标检测结果为:菌落总数60 CFU/g,大肠菌群10 CFU/g,致病菌未检出。以此法制备的天麻核桃糕呈均匀有光泽的焦糖色,具有天麻、核桃和红枣复合滋气味,口感细腻,咀嚼性及弹性良好,结构完整,方便食用。研究结果为天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核桃 响应面法 配方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酿酒酵母强化发酵普洱茶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若愚 王藤 +4 位作者 刘琨毅 伯年国 王启 陈秋月 赵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2-378,共7页
为提高普洱茶的品质,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P002分不同阶段接种于晒青茶中进行强化发酵。结果表明,经第四翻强化接菌发酵后,感官审评时,香气、甜味和厚重感的数值增加,酸味数值降低;其茶多酚、茶褐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 为提高普洱茶的品质,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P002分不同阶段接种于晒青茶中进行强化发酵。结果表明,经第四翻强化接菌发酵后,感官审评时,香气、甜味和厚重感的数值增加,酸味数值降低;其茶多酚、茶褐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传统自然发酵及其他阶段强化接菌发酵样(P<0.05),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表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花旗松素、杨梅素、木犀草素、山奈酚、鞣花酸、咖啡碱和茶碱的含量显著高于传统自然发酵(P<0.05)。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扩增子测序发现,在强化发酵中酵母目的相对丰度较自然发酵高,而散囊菌目、柔膜菌目和盘菌目的相对丰度较低。对照样的真菌菌落数最少,为4.9×10^(4)CFU/g,接入酵母菌后S1为7.8×10^(5)CFU/g。因此,接种酿酒酵母P002进行的强化发酵通过与其他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改变普洱茶中茶叶的特征成分,从而提高普洱茶的感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酿酒酵母 强化发酵 化学成分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