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怒江流域芒果种质资源糖酸组分特征分析
1
作者 易怀锋 解德宏 +5 位作者 柏天琦 王铁运 陈于福 杨林圜 尼章光 张翠仙 《中国果树》 2025年第7期59-65,共7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0份云南省怒江流域芒果种质资源可溶性糖、有机酸组分及其含量进行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糖酸组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份怒江流域芒果种质资源果实主要积累糖组分为蔗糖,糖组分中以蔗糖含量最高,...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0份云南省怒江流域芒果种质资源可溶性糖、有机酸组分及其含量进行检测,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糖酸组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份怒江流域芒果种质资源果实主要积累糖组分为蔗糖,糖组分中以蔗糖含量最高,果糖次之,葡萄糖含量最低,分别平均占总糖含量的77.05%、16.47%、6.52%;有机酸组分主要为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和琥珀酸,分别平均占总酸含量的66.47%、10.65%、10.52%、10.39%,其中柠檬酸在有机酸中占主导地位,糖酸组分含量均呈非正态分布。主成分分析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前4个主成分,其中第2主成分主要反映果实糖组分含量,第1主成分、第3主成分和第4主成分主要反映果实酸组分含量。30份种质通过聚类分析可分成三大类群,第1类群为低糖高酸种质,第2类群为低糖低酸种质,第3类群为高糖低酸种质,占总种质的80%以上。研究结果将为芒果种质资源保存、开发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 种质资源 可溶性糖 有机酸 怒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元江一个柑橘园内蜗牛类软体动物种类及为害调查
2
作者 孙木香 李要能 +5 位作者 刘迎龙 吴毅歆 何鹏飞 何鹏搏 Shahzad Munir 何月秋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3,共5页
为明确云南省元江县良丰庄园柑橘园中蜗牛等软体动物泛滥的原因,于2023年10月入园调查蜗牛等软体动物种类及为害程度,采样后以形态特征及基于COI基因序列信息鉴定蜗牛类软体动物物种。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未见该柑橘园内蜗牛类软体动物为... 为明确云南省元江县良丰庄园柑橘园中蜗牛等软体动物泛滥的原因,于2023年10月入园调查蜗牛等软体动物种类及为害程度,采样后以形态特征及基于COI基因序列信息鉴定蜗牛类软体动物物种。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未见该柑橘园内蜗牛类软体动物为害柑橘的果实及嫩枝嫩梢,仅取食柑橘落果和鸭跖草、牛繁缕等杂草,对鸭跖草和牛繁缕的为害率分别为85.96%和50.76%。柑橘树下,蜗牛类软体动物种群密度达40.51只/m^(2)。蜗牛类软体动物共6个物种,即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细纹尖巴蜗牛(Acusta redfieldi)、琥珀螺(Succinea caduca)、非洲大蜗牛(Lissachatina fulica)、皱足蛞蝓(Veronicellidae sp.)和光滑野蛞蝓(Deroceras laeve)。同型巴蜗牛密度最高,达14.53只/m^(2)。生产上,在保护柑橘园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应清理鸭跖草和牛繁缕等杂草,并利用生物天敌或化学农药控制柑橘园内蜗牛等软体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软体动物 同型巴蜗牛 种群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玉溪烟区黑胫病发生风险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迎龙 王军伟 +7 位作者 何鹏搏 何鹏飞 吴毅歆 杨绍聪 沐婵 卢灿华 田阳阳 何月秋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79,共7页
为探究影响云南省玉溪烟区黑胫病发生风险的相关因素,根据当地海拔、地形及主栽品种布局,于玉溪烟区建立27个黑胫病发生风险监测点,连续3年采集田间样品,检测黑胫病菌拷贝数量、土壤理化指标,分析影响玉溪烟区黑胫病发生风险的相关因素... 为探究影响云南省玉溪烟区黑胫病发生风险的相关因素,根据当地海拔、地形及主栽品种布局,于玉溪烟区建立27个黑胫病发生风险监测点,连续3年采集田间样品,检测黑胫病菌拷贝数量、土壤理化指标,分析影响玉溪烟区黑胫病发生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在统防统治条件下,云南玉溪烟区主栽品种K326、云烟87和KRK26田间病情指数与土壤黑胫病菌数量无显著相关性;而在无防控措施下,盆栽云烟87的病情指数与根际土壤病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向盆栽土壤内施加的黑胫病菌孢子浓度为1×10^(4)~1×10^(6)个/mL时,KRK26相应时期的病情指数与之显著正相关;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与黑胫病病情指数显著负相关;土壤电导率、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土壤类型、拮抗菌数量、耕作模式及后茬作物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黑胫病严重程度,亦可能与前述主要因素单一或综合作用,导致病害流行。本研究分析了玉溪烟区黑胫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可为玉溪烟区黑胫病发生风险预测预报和感病品种区域布局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黑胫病 发生风险 预测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杂草虉草在云南的发生、危害和防除状况调查 被引量:4
4
作者 汤东生 杨肖艳 +5 位作者 李永川 肖文祥 顾小军 金鼎峻 李铷 傅杨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7-169,214,共4页
采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和5级目测法,调查了云南冬季作物田杂草虉草的发生和危害状况。结果表明,截至2017年在云南有7个地州33个区县发现有虉草危害,其中保山地区危害最为严重,占全省受害面积的92%,其次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虉... 采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和5级目测法,调查了云南冬季作物田杂草虉草的发生和危害状况。结果表明,截至2017年在云南有7个地州33个区县发现有虉草危害,其中保山地区危害最为严重,占全省受害面积的92%,其次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虉草在冬季作物田大麦、小麦、油菜和蚕豆田均有发生。危害的虉草有两个种,分别是小籽虉草Phalaris minor和奇异虉草P.paradoxa。其中小籽虉草的发生较为普遍,奇异虉草为零星发生。虉草造成的危害指数在6%~50%之间,对农作物造成的产量损失在40~110kg/667m2之间。虉草的防除以化学防除为主,人工防除为辅,但目前尚缺乏经济有效的防除农田虉草的除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杂草 虉草 发生 危害 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云南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敏 NIPAPAN Kanjana +2 位作者 李铷 傅杨 汤东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3-151,共9页
扁穗雀麦是近年由牧场逃逸至农田的恶性入侵杂草。为了解入侵和生态适应性规律,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温度、湿度、深度、pH、盐和渗透势对扁穗雀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30/20℃的变温处理下种子萌发率最高,达到92.1%;随着日平均温度... 扁穗雀麦是近年由牧场逃逸至农田的恶性入侵杂草。为了解入侵和生态适应性规律,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温度、湿度、深度、pH、盐和渗透势对扁穗雀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30/20℃的变温处理下种子萌发率最高,达到92.1%;随着日平均温度的降低种子萌发率逐渐降低;日平均温度接近10℃种子几乎不萌发。在pH 5~10的环境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均能达到90%,弱酸和弱碱处理的种子萌发率显著高于中性处理。低于20 mmol·L^(-1)的NaCl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160 mmol·L^(-1)的处理种子萌发率仍可达到85%以上。-0.1 MPa的渗透势下种子萌发率最高,渗透势高于-0.2 MPa的处理种子萌发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0.4 MPa处理种子的萌发率仍高于80%。在60%相对湿度的土壤中,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势均最高。播种于土表的种子萌发势和萌发率均最高,播种深度达到10 cm时,种子几乎不萌发。由此可见,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合度高,因此在多数区域气候温暖干旱的云南具有入侵广阔生境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穗雀麦 种子萌发 环境因子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澜沧县林下三七根结线虫病害调查与侵染来源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柱华 王文鹏 +5 位作者 刘以斌 蒋春和 杨宽 朱有勇 王扬 何霞红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68,共9页
【目的】明确云南省澜沧县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基地及育苗基地三七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及来源,为该地区三七根结线虫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系统调查法对澜沧县林下三七种植基地、育苗基地的三七及其周边相同生境下的杂草进行根结... 【目的】明确云南省澜沧县林下有机三七种植基地及育苗基地三七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及来源,为该地区三七根结线虫病的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系统调查法对澜沧县林下三七种植基地、育苗基地的三七及其周边相同生境下的杂草进行根结线虫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和病原线虫种类鉴定。【结果】3个基地中大塘子三七育苗基地的根结线虫危害最严重,发病率高达66.82%;其次是林下基地,而哈果马育苗基地危害相对较轻。经收集鉴定,危害林下和育苗基地三七和杂草的病原根结线虫为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在思茅松林下分布杂草97种,其中发生根结线虫病的杂草有紫茎泽兰和积雪草2种,根据杂草的分布丰度和根结线虫寄生的程度可以判断紫茎泽兰是林下三七根结线虫病的主要中间寄主。两育苗基地的杂草类型基本一致,分布杂草124种,其中发生根结线虫病的杂草有溪黄草、紫茎泽兰、鬼针草、六棱菊、豆茶决明、野茼蒿、香薷、一点红、积雪草、草玉梅和豨莶等11种,根据杂草的分布丰度和根结线虫寄生的程度可以判断鬼针草、野茼蒿和紫茎泽兰是三七育苗基地三七根结线虫病的主要中间寄主。【结论】云南省澜沧县林下及育苗基地危害三七及杂草的病原线虫均为北方根结线虫(M.hapla),种苗带病是林下三七根结线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苗圃地土壤中的病原线虫来自易感病杂草的富集作用。因此,三七育苗地的选择、育苗和移栽过程中杂草的清除是病害防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三七 北方根结线虫 SCAR-PCR 中间寄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小种特异分子标记分析2015年云南小麦条锈菌的生理小种组成 被引量:2
7
作者 浦仕献 杨雅婷 +6 位作者 张培花 李锐 马艳 彭莞云 杨静 李成云 刘林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9期25-30,共6页
用7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标记(条中23,条中29,条中31,条中32,条中33,,V26和水源型)分析云南省小麦主产区采集的1 206份小麦条锈病的样品,进行生理小种检测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条中33号生理小种(CYR33)在云南各小麦主产区的... 用7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标记(条中23,条中29,条中31,条中32,条中33,,V26和水源型)分析云南省小麦主产区采集的1 206份小麦条锈病的样品,进行生理小种检测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条中33号生理小种(CYR33)在云南各小麦主产区的检出率都是最高的,其检出率都在90%以上,是云南各小麦主产区的优势小种;在用近几年新出现的新菌系V26新菌系检测云南的小麦条锈菌时,发现V26新菌系在云南小麦条锈菌中的检出率也较高,各地的检出率均达72.0%以上,后期有可能上升为小麦条锈菌的优势小种;另外,单个病斑能够检出1-7个不等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而且95%以上的样品能够从单个病斑上检出3个或3个以上的生理小种,这暗示着小麦条锈病存在多个小种复合侵染的情况且很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小种特异分子标记 生理小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株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红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8
作者 吴启叶 卢丽娜 +5 位作者 刘迎龙 平媛 何鹏搏 何月秋 吴毅歆 何鹏飞 《生物技术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247,共9页
【目的】构建广谱复制型荧光蛋白质粒,并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标记以评价荧光蛋白质粒适用性。【方法】将gfp、mCherry和组成型启动子PpsbA克隆到质粒pBBR1MCS2'以构建表达载体pBBR1MCS2'-PpsbAGFP和pBBR1MCS2'-PpsbAmCherry,... 【目的】构建广谱复制型荧光蛋白质粒,并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标记以评价荧光蛋白质粒适用性。【方法】将gfp、mCherry和组成型启动子PpsbA克隆到质粒pBBR1MCS2'以构建表达载体pBBR1MCS2'-PpsbAGFP和pBBR1MCS2'-PpsbAmCherry,通过接合转移将上述载体分别导入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EP1、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WB、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JF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1-2中,观察菌落及细胞荧光表现,检测其生长曲线和质粒保持率,并验证相关功能。【结果】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BBR1MCS2'-PpsbAGFP和pBBR1MCS2'-PpsbAmCherry被成功构建,并成功地利用绿色和红色荧光蛋白标记了上述4株革兰氏阴性细菌。荧光蛋白标记菌的菌落及细胞个体均有对应的荧光发出,生长速率与野生型菌株一致。然而,荧光蛋白质粒在此4株细菌中的稳定性存在较大差异:绿色和红色荧光蛋白质粒在JF菌株中的稳定性最高,无选择压力继代培养40 h后的质粒持有率分别达90.33%和94.67%,在WB和EP1菌株中次之,在1-2菌株中的稳定性均最差,分别在培养5 h和25 h后就检测不到荧光。此外,荧光标记的1-2菌株溶磷活性和WB致病性与各自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结论】成功构建2种荧光蛋白表达载体,并对R.solanacearum EP1等4株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荧光蛋白标记。其在质粒保持率中,绿色和红色荧光蛋白在1-2菌株中稳定性较差,在其余3株菌株中均能稳定表达,为后续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标记及其相关功能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细菌 荧光蛋白标记 广谱复制型 接合转移 质粒保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疣粒野生稻中OgXa13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9
作者 张正康 苏延红 +5 位作者 阮孙美 张敏 张攀 张慧 曾千春 罗琼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346,共13页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优良抗病基因的挖掘和育种利用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具有对白叶枯病高抗甚至免疫的特性,是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资源的天然宝库。课题组在疣粒野生稻转录组...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优良抗病基因的挖掘和育种利用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具有对白叶枯病高抗甚至免疫的特性,是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资源的天然宝库。课题组在疣粒野生稻转录组和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从疣粒野生稻中克隆了水稻白叶枯抗性基因OsXa13的同源基因OgXa13的cDNA和含UTR区域的8908 bp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OgXa13基因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与水稻中感病基因OsXa13的基因组结构和核心启动子序列均一致。OgXa13与水稻OsXa13的蛋白序列有21个氨基酸的差异,其中4个氨基酸的替换差异位于MtN3.1结构域。过表达OgXa13的感病水稻TP309植株白叶枯病的抗性显著增强,推测氨基酸序列差异导致了OgXa13与OsXa13蛋白功能的不同, OgXa13可作为一个显性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在育种中利用。利用CRISPR/Cas9敲除日本晴中感病基因OsXa13的T1代纯合株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也明显增强,表明通过CRISPR/Cas9编辑感病基因OsXa13是改良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有效途径。该研究为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新基因资源和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疣粒野生稻 白叶枯病抗性 基因克隆 OgXa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天竺葵挥发油对樱桃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
10
作者 刘福艳 杨润霞 +4 位作者 郑杨崔吉 赵崇钧 范黎明 苏发武 叶敏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51,共9页
为探究玫瑰天竺葵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樱桃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以评价其作为合成化学杀菌剂的潜在替代品对果蔬采后保鲜的效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玫瑰天竺葵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通过接触法... 为探究玫瑰天竺葵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樱桃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以评价其作为合成化学杀菌剂的潜在替代品对果蔬采后保鲜的效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玫瑰天竺葵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通过接触法和熏蒸法测定不同浓度玫瑰天竺葵挥发油及其主要单体化合物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玫瑰天竺葵挥发油的提取率为0.43%;共鉴定出19个单体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香茅醇(52.16%)、橙花醇(21.93%)、甲酸香茅酯(9.87%)和异薄荷醇(5.18%);玫瑰天竺葵挥发油及其单体化合物对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且熏蒸法的抑菌活性显著优于接触法,挥发油的使用剂量与抑菌活性间具有剂效关系。在活体熏蒸试验中,玫瑰天竺葵挥发油及其单体化合物对樱桃番茄采后的灰霉病均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当挥发油用量为250.00 mg/L时,抑制率高达98.45%。结果表明,玫瑰天竺葵挥发油具有用作果蔬控病保鲜熏蒸剂的潜力,但其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天竺葵 挥发油 化学成分 灰葡萄孢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染蝴蝶兰的病毒检测及ToMMV蝴蝶兰分离物的cp基因序列分析
11
作者 曹玉莲 谢含雨 +2 位作者 谭冠林 陈小姣 李凡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0,共9页
【目的】调查云南昆明市售蝴蝶兰的病毒病发生情况。【方法】利用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MV)、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MMV)等病毒特异性... 【目的】调查云南昆明市售蝴蝶兰的病毒病发生情况。【方法】利用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MV)、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MMV)等病毒特异性引物对收集自昆明花卉市场的17份蝴蝶兰样品进行RT-PCR检测,并对扩增获得的相关病毒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比对。【结果】在7份蝴蝶兰样品中检出ORSV、CymMV、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TSWV)和ToMMV,检出率分别为35.29%、23.53%、5.88%和5.88%。其中,ORSV和CymMV为当前昆明市售蝴蝶兰的主要病毒,且2种病毒的复合侵染率为23.53%;ToMMV为首次在蝴蝶兰中检出。未检测到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凤仙花坏死斑病毒(impatiens necrotic spot orthotospovirus,INSV)和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orthotospovirus,TZSV)。蝴蝶兰为新发现的ToMMV自然新寄主,人工接种条件下感染ToMMV的蝴蝶兰植株无明显症状。对获得的ToMMV蝴蝶兰分离物完整cp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PP445225)与国内外已报道的19个ToMM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发现这20个ToMMV分离物的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98.12%~99.79%。通过构建ToMMV cp基因系统进化树,发现ToMMV蝴蝶兰分离物与ToMMV云南辣椒分离物、云南豌豆分离物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国外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远。【结论】ORSV和CymMV为昆明市售蝴蝶兰携带的优势病毒。首次报道了ToMMV在蝴蝶兰及兰科植物中的侵染,携带有ToMMV的无症状蝴蝶兰可能造成病毒的远距离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兰 病毒鉴定 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MV) CP基因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际微生物及与植物互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杨宽 王慧玲 +4 位作者 叶坤浩 王佩 孟广云 罗成 郭力维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植物叶际存在着丰富而多样的微生物群体,植物为叶际微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场所和营养物质,叶际微生物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宿主植物和叶际微生物之间互相影响,双方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当中。随着叶际微生物功能的不断发... 植物叶际存在着丰富而多样的微生物群体,植物为叶际微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场所和营养物质,叶际微生物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宿主植物和叶际微生物之间互相影响,双方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当中。随着叶际微生物功能的不断发掘,其与植物的相互关系研究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叶际微生物,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本研究对叶际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方法、叶际微生物的来源和构成以及叶际微生物与植物的互作关系进行综述,有助于对叶际微生物进行全面了解,并讨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为今后叶际微生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际微生物 分离鉴定 菌群构成 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草稻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蔡海滨 韩光煜 +5 位作者 涂敏 官鑫 汪智 傅泳维 王云月 卢宝荣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75-2285,共11页
杂草稻是生长形态与栽培稻相似,而稻米质量、落粒性和休眠性等性状不符合栽培稻生产需求的一类杂草。江苏省是我国杂草稻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杂草稻的起源、性状和防控,杂草稻群体作为种质资源用于栽培稻品种改良... 杂草稻是生长形态与栽培稻相似,而稻米质量、落粒性和休眠性等性状不符合栽培稻生产需求的一类杂草。江苏省是我国杂草稻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杂草稻的起源、性状和防控,杂草稻群体作为种质资源用于栽培稻品种改良尚无系统研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优良种质资源是栽培稻育种以及品种改良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本研究收集21个江苏省不同地区的杂草稻群体、6个栽培稻品种和2个杂草稻对照群体为材料,通过在海南同质园种植,测定18个表型性状,分析其性状的多样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的齐穗期和齐花期均明显早于栽培稻,杂草稻的实粒数和总粒数均较优于栽培稻,杂草稻资源群体表型性状变异系数为2.99%~196.29%,多样性指数为0.27~2.06,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结实率,其次为实粒数、剑叶长/宽和总粒数。相关性分析表明,18个表型性状之间大部分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始穗期和始花期与株高、穗长、剑叶长宽比、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分蘖数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长、剑叶长宽比、分蘖数、始穗期、始花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18个表型性状集中在累计贡献率为70.57%的6个主成份,其中正相关影响最大的性状是杂草稻的始穗期、始花期、齐穗期、齐花期、总粒数、实粒数等性状。聚类分析将23个杂草稻群体在欧式距离为5时分为5大类。18个指标综合评价D值>0.68的有3个群体,其中,来自南通如皋WJ-NJ1的D值最高(0.715),其次是来自常州金坛WJ-CZ1(0.698)和盐城市辖区WJ-YC2(0.682)。本研究为杂草稻种质资源在未来的辅助育种以及栽培稻品种改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稻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物微塑料检测方法及污染现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娟 季超 +7 位作者 张芹 汪星宇 伍志强 解玉鑫 李嘉晴 张皓森 臧桐宇 郑文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42-1252,共11页
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全球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无处不在,对海洋生态的威胁逐渐加重,伴随着海洋食品的兴起,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微塑料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本文通过对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情况的概述,系统分析了... 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全球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无处不在,对海洋生态的威胁逐渐加重,伴随着海洋食品的兴起,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微塑料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本文通过对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情况的概述,系统分析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影响。主要针对微塑料检测的前处理方法以及组分的鉴定方法展开综述,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指出在微塑料检测研究中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效果最佳。基于现阶段海洋微塑料的研究状况,从科学研究和管控方面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微塑料 前处理 组分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韭菜与黄瓜轮作控制黄瓜疫病的效应及化感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俊薇 庞钰 +3 位作者 吴家庆 刘晨溪 何霞红 刘屹湘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目的】探究黄瓜和韭菜轮作对黄瓜疫病的控制效果,以及韭菜不同组织挥发物和浸提液对黄瓜种子萌发和甜瓜疫霉抑菌活性的影响。【方法】将韭菜与黄瓜轮作,在第1茬黄瓜接种甜瓜疫霉,根据发病率分析轮作模式对黄瓜疫病的防控效果。以宽叶... 【目的】探究黄瓜和韭菜轮作对黄瓜疫病的控制效果,以及韭菜不同组织挥发物和浸提液对黄瓜种子萌发和甜瓜疫霉抑菌活性的影响。【方法】将韭菜与黄瓜轮作,在第1茬黄瓜接种甜瓜疫霉,根据发病率分析轮作模式对黄瓜疫病的防控效果。以宽叶韭菜和窄叶韭菜为试验材料,统计不同质量茎、叶挥发物和不同质量浓度浸提液作用下的黄瓜种子萌发数,分析韭菜不同组织化感物质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不同质量韭菜挥发物和不同质量浓度浸提液对甜瓜疫霉菌丝的抑菌试验,分析韭菜不同组织化感物质对疫霉菌丝萌发、孢子休止和休止孢萌发的影响。【结果】韭菜与黄瓜轮作能有效控制连作导致的黄瓜疫病发生,对黄瓜病害发生的抑制率达到24.37%;基于发病率拟合的Logistic曲线显示:黄瓜与韭菜轮作可以降低黄瓜疫病发病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韭菜的挥发物和浸提液都能够有效抑制甜瓜疫霉的菌丝生长,并干扰甜瓜疫霉的游动孢子游动和休止孢萌发,其中,韭菜茎浸提液对疫霉的干扰效果优于韭菜叶。此外,少量的韭菜挥发物还能够促进黄瓜种子发芽。【结论】韭菜与黄瓜轮作能够通过化感作用干扰甜瓜疫霉的侵染过程,有效抑制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疫病 韭菜 轮作 甜瓜疫霉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纹枯病菌AG-Bb中真菌病毒多样性研究
16
作者 陈宁伟 罗丽 +5 位作者 张艳 邱润霜 杨应美 赵紫芳 董文汉 杨根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3-1280,共8页
【目的】探明云南水稻纹枯病菌AG-Bb融合亚群的病毒种类,筛选可有效降低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的真菌病毒,为防治水稻纹枯病提供生防病毒资源。【方法】使用二代测序技术(NGS),鉴定水稻纹枯病菌AG-Bb融合亚群菌株8-Q-36、2-R-11和2-Q-13的... 【目的】探明云南水稻纹枯病菌AG-Bb融合亚群的病毒种类,筛选可有效降低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的真菌病毒,为防治水稻纹枯病提供生防病毒资源。【方法】使用二代测序技术(NGS),鉴定水稻纹枯病菌AG-Bb融合亚群菌株8-Q-36、2-R-11和2-Q-13的病毒种类,利用利巴韦林-高温尖端脱毒法筛选具有降低寄主致病力的病毒。【结果】通过比对分析菌株8-Q-36、2-R-11和2-Q-13序列,发现所得病毒可归类于6个真菌病毒科:双分体病毒科(Partitiviridae)、内源体病毒科(Endornaviridae)、镰刀菌病毒科(Fusariviridae)、线粒体病毒科(Mitoviridae)、横纹病毒科(Rhabdoviridae)、全病毒科(Totiviridae),以及部分未分类病毒。与原始菌株8-Q-36相比,脱毒菌株8-Q-36-1的菌落形态更为蓬松,菌核有明显的色素沉着,且致病力明显增强。经双链RNA(dsRNA)提取检测发现,脱毒菌株8-Q-36-1中最大的一条≥10 kb的dsRNA缺失,由此可判定该dsRNA能够降低寄主致病力。经NCBI比对,发现该dsRNA的部分序列为RdRp序列,且与内源体病毒科的RdRp序列具有同源性,与相似性最高的病毒RsEV6序列的一致性为56.02%,因此菌株8-Q-36的分离物可能是一种新病毒,暂命名为RsEV11。【结论】水稻纹枯病菌AG-Bb融合亚群菌株8-Q-36、2-R-11和2-Q-13具有丰富的病毒多样性,其中菌株8-Q-36中存在能够降低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的生防病毒分离物。本研究首次在双核丝核菌属(Ceratobasidium spp.)中发现具有生防价值的真菌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菌 AG-Bb融合亚群 病毒多样性 双链RNA 脱毒 低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色地膜覆盖对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军章 龚林 +6 位作者 马若 游堂贵 段艳茹 张燕 唐玉春 马殿丽 和淑琪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期38-43,共6页
【目的】探明有色地膜对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及番茄斑萎病毒病发生的影响,为烟草番茄斑萎病毒(TSWV)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和盘拍法调查黑色、银灰色及银黑色3种地膜处理烟草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及番茄斑萎病毒病... 【目的】探明有色地膜对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及番茄斑萎病毒病发生的影响,为烟草番茄斑萎病毒(TSWV)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和盘拍法调查黑色、银灰色及银黑色3种地膜处理烟草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及番茄斑萎病毒病的发生动态。【结果】6月20日至8月10日,银黑色地膜处理烟草上西花蓟马的累计百株虫量为138.67头,显著低于黑色地膜(217.33头)和银灰色地膜(180.00头)处理;6月10日以后,黑色地膜烟田的TSWV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46.67%和44.07,显著高于银黑色地膜(24.33%和22.78)和银灰色地膜(26.33%和24.33)处理。【结论】银黑色地膜及银灰色地膜均能有效降低烟田TSWV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对传毒介体西花蓟马具有明显的趋避作用,银黑色地膜对蓟马的防治效果较银灰色地膜更佳;生产上可采用银黑色地膜覆盖栽培对西花蓟马及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病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有色地膜 番茄斑萎病毒 西花蓟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黑鳃金龟幼虫生防黄绿绿僵菌Ma130821菌株的室内培养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思雨 杜广祖 +3 位作者 户艳霞 王新中 肖关丽 陈斌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07-1014,共8页
从云南省玉溪市塔甸镇玉米地自然罹病的暗黑鳃金龟幼虫僵虫上分离纯化获得了黄绿绿僵菌Ma130821,为了弄清该菌株培养条件,为蛴螬生物制剂开发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在室内测定了该菌株在PDA和SDAY培养基上的生长繁殖情况及在不同pH、温度... 从云南省玉溪市塔甸镇玉米地自然罹病的暗黑鳃金龟幼虫僵虫上分离纯化获得了黄绿绿僵菌Ma130821,为了弄清该菌株培养条件,为蛴螬生物制剂开发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在室内测定了该菌株在PDA和SDAY培养基上的生长繁殖情况及在不同pH、温度、光照条件下培养特征及产孢特性。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Ma130821菌株在PDA和SDAY两种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在PDA培养基上产孢时间早于SDAY,其中在PDA和SDAY培养基上分别于第6天和9天开始产孢。在25℃时生长最好,平均直径日增量为0.24 cm/d,第4天时就开始产孢且产孢量最高,为1.091×10~7孢子/cm^2。在16 L∶8 D的光周期条件下菌落生长最快,产孢时间最早,且产孢量最大。pH 6.5最适宜该黄绿绿僵菌菌株的生长及产孢。综合以上结果,PDA培养基可用于黄绿绿僵菌Ma130821菌株的室内培养,最适培养条件为pH 6.5、25℃、16 L∶8 D。该研究结果将为蛴螬生防黄绿绿僵菌Ma130821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绿绿僵菌 培养条件 菌落生长 产孢时间 产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甲胺磷对菠菜内生细菌的影响
19
作者 刘丽 张俊忠 +2 位作者 韩长志 伍建榕 李成云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2-158,共7页
用传统法分离了喷施与未喷施乙酰甲胺磷菠菜的内生细菌,应用细菌16S r DNA全序列分析,探讨杀虫剂对植物内生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乙酰甲胺磷后显著减少了菠菜叶部可培养内生细菌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菠菜根部可培养内生细菌的... 用传统法分离了喷施与未喷施乙酰甲胺磷菠菜的内生细菌,应用细菌16S r DNA全序列分析,探讨杀虫剂对植物内生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乙酰甲胺磷后显著减少了菠菜叶部可培养内生细菌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菠菜根部可培养内生细菌的数量。喷施乙酰甲胺磷后菠菜共分离获得24株内生细菌,鉴定为6属7种,另有3株可能是新种或新属,其中2种特异性菌株分别为蒙氏假单孢和阿氏节杆菌。未喷施乙酰甲胺磷菠菜内分离获得35株内生细菌,鉴定为14属16种,另有6株为可能的新种或属。因此,喷施乙酰甲胺磷后减少了可培养内生细菌属水平上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甲胺磷 菠菜 内生细菌 分离 16S r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系统编辑水稻Wx基因 被引量:25
20
作者 汪秉琨 张慧 +4 位作者 洪汝科 张锦文 杨睿 罗琼 曾千春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5-42,共8页
【目的】直链淀粉含量与稻米品质密切相关。Wx基因是控制水稻直链淀粉合成的主效基因,通过对Wx基因定点编辑以获得稳定遗传、直链淀粉含量适宜的突变体。【方法】构建CRISPR/Cas9表达载体p GK03-Wx-g RNA(靶点1和2分别在Wx基因第1和第2... 【目的】直链淀粉含量与稻米品质密切相关。Wx基因是控制水稻直链淀粉合成的主效基因,通过对Wx基因定点编辑以获得稳定遗传、直链淀粉含量适宜的突变体。【方法】构建CRISPR/Cas9表达载体p GK03-Wx-g RNA(靶点1和2分别在Wx基因第1和第2外显子),利用工程菌EHA105遗传转化超级稻楚粳27,潮霉素筛选获得转化株系,对转化株系及其后代进行分子检测、测序、基因表达和遗传稳定性分析以及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获得9个独立的T_0代转化株系,靶点1(L1~L5)5个株系,突变频率100%,靶点2(L6~L9)4个株系,突变频率75%。由T_0代突变体衍生出T_1和T_2代株系,测序发现T_0、T_1和T_2代株系出现缺失(单、双、多碱基缺失)和单碱基插入两种突变类型;T_0至T_1代部分株系(L1、L2、L3和L6)发生再编辑,T_1至T_2代遗传稳定。与野生型相比,突变株系RNA水平Wx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P<0.01),从17.5%降到1.93%。【结论】利用CRISPR/Cas9系统成功编辑水稻Wx基因,获得了稳定遗传、低直链淀粉含量的突变体,为稻米品质改良提供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RISPR/Cas9系统 WX 基因编辑 直链淀粉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