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2016年云南省疟疾实验室诊断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邓艳 董莹 +2 位作者 徐艳春 毛祥华 陈梦妮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7-342,共6页
目的对云南省2015-2016年网报疟疾病例的实验室诊断质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云南省2015-2016年疟疾网报病例,使用显微镜检法和nested-PCR法对样本进行疟原虫诊断核实。计算收样率、符合率、病例就诊所需时间和血片制作评分,利... 目的对云南省2015-2016年网报疟疾病例的实验室诊断质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云南省2015-2016年疟疾网报病例,使用显微镜检法和nested-PCR法对样本进行疟原虫诊断核实。计算收样率、符合率、病例就诊所需时间和血片制作评分,利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率或均数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网报病例质量;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对影响病例诊断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6全省疟疾网报病例的收样率为92.15%,收样覆盖全省15个州市。疟疾病例发病到就诊所需要的平均时间为(5.1±6.6)d。全省2015和2016年疟疾网报病例检测与省级疟疾参比诊断实验室镜检和nested-PCR检测阳性的符合率分别为97.1%,95.1%,95.1%,95.1%;虫种检测符合率分别为93.1%,92.3%,91.3%和91.3%。位于边境地区的报告单位诊断水平较高,乡镇卫生院对虫种的诊断结果较为准确,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较其他报告单位更易检出恶性疟和间日疟的混合感染。全省各级报告单位的血涂片制作平均分为79.18±8.84,且2016年的平均得分高于2015年。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疟疾病例发病到就诊所需的时间,报告单位的类型及报告单位是否位于边境地区都影响疟疾病例诊断的质量。结论 2015-2016年云南省疟疾网报病例的诊断质量总体较高,各级诊断水平比较稳定。但是,在消除疟疾阶段,应该探讨以防治带动培训,以培训促进提高为目的的多种方式结合的疟疾防治手段,重视持续加强和保持各地各级疾病防治部门对疟疾的综合防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网报病例 血片 镜检 NESTED-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楚雄2014年蚊媒及其病毒感染调查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剑 郭晓芳 +5 位作者 鲍建忠 董学书 孙晓东 林祖锐 姜进勇 周红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1-588,共8页
目的了解云南楚雄元谋、武定和双柏3县蚊虫及其主要虫媒病毒种类,为制定出有效的虫媒传染病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6-7月采用诱蚊灯在调查点通宵捕捉蚊虫,对现场采集蚊虫进行形态分类鉴定;采用C6/36细胞培养法和RT-PCR扩增目的... 目的了解云南楚雄元谋、武定和双柏3县蚊虫及其主要虫媒病毒种类,为制定出有效的虫媒传染病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6-7月采用诱蚊灯在调查点通宵捕捉蚊虫,对现场采集蚊虫进行形态分类鉴定;采用C6/36细胞培养法和RT-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对蚊虫体内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共捕获4属15种12 384只蚊虫,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微小按蚊分别占捕获蚊虫总数的59.95%、19.31%、10.90%和4.13%;C6/36细胞培养处理116组蚊虫,其中29组发生细胞病变,经基因鉴定为版纳病毒(BAV)、Totivirus病毒(TOV)、乙型脑炎病毒(JEV)和Nam Dinh病毒(NDiV)4种,其中,三带喙库蚊的JEV、BAV、TOV和NDiV基因扩增批阳性率分别为1.87%、11.32%、3.77%和9.43%;希氏库蚊的NDiV基因扩增批阳性率为25.00%;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的BAV、NDiV批阳性率分别为20.00%、33.34%和5.00%、7.50%。结论楚雄地区蚊虫种类多,且以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从两种蚊虫标本中能分离到JEV、TOV、BAV和NDiV病毒,表明调查地区发生乙脑及其它虫媒病毒性疾病流行的危险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楚雄 蚊虫 虫媒病毒 病毒分离 基因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剑川县鼠疫疫源地分离菌株基因组多态性 被引量:6
3
作者 石丽媛 丁奕博 +6 位作者 张海鹏 郭英 段存娟 谭红丽 董珊珊 钟佑宏 王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阐明云南剑川野鼠疫源地鼠疫菌种群的演化及其与云南省其他疫源地菌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按不同时间、不同疫点、不同分离源,随机选取24株剑川分离鼠疫菌进行研究;采用差异区段(DFR)、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 目的阐明云南剑川野鼠疫源地鼠疫菌种群的演化及其与云南省其他疫源地菌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按不同时间、不同疫点、不同分离源,随机选取24株剑川分离鼠疫菌进行研究;采用差异区段(DFR)、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及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进行基因组多态性分析;以DFR+CRISPRs聚类分析划分簇,再以MLVA26对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4株剑川菌株中,20株菌聚为一个簇(剑川野鼠鼠疫簇);2017年疫情分离3株菌位于丽江野鼠鼠疫簇,与丽江菌株(2017LZ)存在2个位点的差异(N2577,M23);剩余1株为一个独立株;50年代菌株与其邻近的80年代菌株间位点差异未超过3。结论剑川原野鼠疫源地的发现时间可往前推至上世纪50年代,同时疫情还波及过家鼠和人群;剑川县境内存在2种类型的野鼠疫源地,其鼠疫防控具有复杂性,应继续加强鼠间鼠疫的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剑川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2018年动物间鼠疫监测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苏丽琼 段彪 +2 位作者 梁云 杨智明 吴鹤松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00-1005,共6页
目的掌握和分析云南省2018年鼠疫疫情现况,为鼠疫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对云南省104个县(市)开展鼠疫宿主、媒介、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并对监测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黄胸鼠疫源地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齐氏姬鼠-大绒鼠... 目的掌握和分析云南省2018年鼠疫疫情现况,为鼠疫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对云南省104个县(市)开展鼠疫宿主、媒介、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并对监测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黄胸鼠疫源地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齐氏姬鼠-大绒鼠疫源地以齐氏姬鼠、大绒鼠为优势种,黄胸鼠疫源地黄胸鼠鼠体蚤以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为主;褐家鼠以缓慢细蚤、人蚤和印鼠客蚤为主。齐氏姬鼠-大绒鼠疫源地齐氏姬鼠鼠体蚤以棕形额蚤、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主;大绒鼠鼠体蚤以方叶栉眼蚤为主,特新蚤指名亚种为次要寄生染蚤种。对47 618只动物进行细菌学检验,检出鼠疫菌4株;对20 710组媒介进行细菌学检验,结果均为阴性。应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检验动物血清20 105份,阳性4份,应用鼠疫反相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检验动物脏器23份,阳性5份。结论云南省野鼠疫源地玉龙县和古城区发生动物鼠疫流行,流行强度猛烈,家鼠疫源地未发生鼠疫疫情,但是形势不容乐观,应加强对全省鼠疫的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监测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边境地区江城县登革热媒介及病毒感染调查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剑 谢吕 +8 位作者 谢晓露 董学书 姜进勇 杨波 李春敏 杨中华 孙晓东 林祖锐 周红宁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43-849,共7页
目的了解中老边境江城县登革热媒介的种群密度、孳生习性以及登革病毒自然感染情况,为边境登革热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6-10月在中老边境江城县选择3个自然村作为固定监测点,采用人诱捕法诱捕白天成蚊,同时在监测点居民区进行幼... 目的了解中老边境江城县登革热媒介的种群密度、孳生习性以及登革病毒自然感染情况,为边境登革热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6-10月在中老边境江城县选择3个自然村作为固定监测点,采用人诱捕法诱捕白天成蚊,同时在监测点居民区进行幼虫密度和孳生习性调查。捕获的成蚊用液氮低温保存带回实验室用RT-PCR进行登革病毒检测。结果白天人诱法共捕获7属20种2 247只成蚊,其中白纹伊蚊1 405只,占捕获总数的62.53%,其次为骚扰阿蚊438只,占捕获总数的19.49%,未捕到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成蚊平均密度为16.7只/人工小时;白纹伊蚊幼虫的平均房屋指数、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和千人指数分别为12.0、18.3、2.2和25.4。8、9月是白纹伊蚊孳生和活动的高峰;白蚊伊纹幼虫以轮胎、罐子和竹筒为主要孳生容器,3种容器占总阳性容器数比例分别为26.3%、23.4%和20.4%;人诱法捕获成蚊RT-PCR检测37组蚊虫,黄病毒属阳性17组,批阳性率为46.0%,未检出登革病毒。结论中老边境江城县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且分布广,蚊虫携带黄病毒属病毒比例高,应加强当地登革热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虫 白纹伊蚊 登革热媒介 登革病毒 中老边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疫一体系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董珊珊 段存娟 +4 位作者 郭英 石丽媛 钟佑宏 李伟 王鹏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43,共6页
本研究根据鼠疫耶尔森氏菌caf1及YPO0392基因,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和不同荧光标记的TaqMan荧光探针,构建一体系的检测体系,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8份鼠疫阳性及24份阴性DNA样本进行应用评价。结果显示,一体系双重检测鼠... 本研究根据鼠疫耶尔森氏菌caf1及YPO0392基因,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和不同荧光标记的TaqMan荧光探针,构建一体系的检测体系,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8份鼠疫阳性及24份阴性DNA样本进行应用评价。结果显示,一体系双重检测鼠疫DNA的敏感度为17.93×10^-5 ng/μL;19份鼠疫菌DNA都有扩增,25份非鼠疫菌DNA都未扩增;对8份阳性现场DNA样本进行检测,一体系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24份阴性DNA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可同时检测鼠疫耶尔森氏菌caf1和YPO0392基因的一体系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操作方便并节约成本,能够代替单基因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耶尔森氏菌 caf1 TPO0392 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体外敏感性检测和K-13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张艳梅 吴艳瑞 +8 位作者 胡月 王丽琼 阮永华 马宁 李思熳 王颖娜 贾丹丹 向征 杨照青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9-223,共5页
目的研究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机制。方法收集分离自2008—2010年中缅边境确诊为恶性疟病人体内的疟原虫,共34株,进行体外培养;提取原虫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PF3D7-1343700(K-13)基因,对目标基因进... 目的研究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机制。方法收集分离自2008—2010年中缅边境确诊为恶性疟病人体内的疟原虫,共34株,进行体外培养;提取原虫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PF3D7-1343700(K-13)基因,对目标基因进行全基因测序,检测K-13基因变异情况;依据基因有无变异分为两组,对比两个组别疟原虫对3种抗疟药青蒿琥酯(Artesunate,AS)、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e,DHA)和青蒿素(artemisinin,ART)的半效抑虫浓度(IC50值),并与野生株3D7做对比;随后将这些疟原虫在环状体时期暴露于大剂量的DHA下,6h后洗尽药物,再经过66h培养后涂片,计算生存率(RSA),比较变异株和非变异株之间有无差异。结果检测发现疟原虫K13基因存在137-142位点NN插入(占82.4%),另有E252Q、F446I、C469Y、R539T、P553L、P574L、H719N位点突变,均伴有NN插入,其中F446I(占44.1%)。病人株的IC50值和野生株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病人株的RSA高于野生株(P<0.05);有K13基因变异组和无变异组对AS、DHA、ART的IC50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基因变异组的RSA高于无基因变异组(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发现K-13基因变异与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性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青蒿素类药物 耐药机制 PF3D7_13437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0上调SOCS3抑制BmpA刺激的小鼠巨噬细胞炎性因子分泌 被引量:1
8
作者 马维江 张福 +7 位作者 徐翠平 邱锦飞 王岚 吴锐婷 白若兰 戴熙廷 宝福凯 柳爱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76-1380,共5页
目的探索白细胞介素10(IL-10)对Borrelia疏螺旋体基础膜蛋白A(Bmp A)致炎作用的抑制效应,并观察IL-10对抗炎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细胞因子信号传送阻抑物3(SOCS3)表达影响。方法培养小鼠RAW264.7细胞,分为对照组、20μg/m L Bmp A组、20μg... 目的探索白细胞介素10(IL-10)对Borrelia疏螺旋体基础膜蛋白A(Bmp A)致炎作用的抑制效应,并观察IL-10对抗炎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细胞因子信号传送阻抑物3(SOCS3)表达影响。方法培养小鼠RAW264.7细胞,分为对照组、20μg/m L Bmp A组、20μg/m L Bmp A联合10 ng/m L IL-10处理组、20μg/m L Bmp A联合20 ng/m L IL-10处理组。于分组刺激后12、24 h,收集细胞上清液,ELISA检测上清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SOCS3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两时间点IL-10处理组,上清液IL-6、TNF-α剂量均较Bmp A组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SOCS3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且IL-10处理组SOCS3 mRNA相对表达量较Bmp A组升高更明显。结论 IL-10通过上调SOCS3降低Bmp A的致炎作用,减少小鼠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relia疏螺旋体 莱姆病 白细胞介素10(IL-10) Borrelia疏螺旋体基础膜蛋白A(BmpA) 细胞因子信号传送阻抑物3(SOCS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